第二册
二、《项链》教案
【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小说以结构精巧见长,结构技巧包括线索、悬念、起伏、抑扬、伏笔、铺垫、顺序、首尾技巧等,品读《项链》时,要着重欣赏一波三折的情节和巧妙结尾和伏笔技巧。
对玛蒂尔德的解读,传统的理解,人们常常从单纯的阶级论出发,忽略了从人性的角度去诠释这一人物,所以,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和评价玛蒂尔德这样既有虚荣心又有诚实、坚强、善良品质的复杂人物,是本课重点,也是本文的难点。
【学情分析】
作为小说阅读,学生往往比较多的关注情节,对人物、主题的挖掘不够。《项链》的主题素有争议,可以让学生通过品读文本、了解作者、探寻时代背景、比较阅读等途径来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对人物的品评,要坚持独立思考,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分析取舍、学会反思。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波澜起伏的情节,欣赏小说出乎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结尾艺术。
2.概括小说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把握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复杂性。
3.了解小说呈现出来的丰富的主题。
【教学重点】 把握结构特点;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展开情节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小说呈现出来的丰富的主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预习】
基础知识整理
1.作家作品 2.注音注释
二、教师提问
1.试以“项链”为线索,拟小标题。
2.你如何评价玛蒂尔德,请从文中找出相关依据。
3. 你认为小说的主题和什么有关?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
【预习反馈】
从学生的预习情况来看,学生基本能把握基本情节,对玛蒂尔德的评价不一。有认为爱慕虚荣,也有认为她很真实,也有认为她很勇敢等等。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就人物形象问题可以进行探讨,从而体会小说人物的多面性。
学生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为什么在开头大段地描写她的幻想?
为什么玛蒂尔德不直接对朋友说项链已经掉了。
如何理解“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句话?
小说结尾似乎还没有结束整个故事情节,如何看待小说结尾的处理?
为什么佛来思节夫人没有在一开始告诉玛蒂尔德这是一根假项链?
作者塑造玛蒂尔德这个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有人说玛蒂尔德爱慕虚荣,那么,她的丈夫也有这个毛病吗?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莫泊桑,法国著名小说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俄国契夫、美国欧·亨利)之一。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是他文学导师。生于法国诺曼第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1870年,中学毕业后刚到巴黎攻读法律,普法战争就爆发了,他被征入伍。战后退伍,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1880年,以《羊脂球》登上法国文坛,一举成名。从这开始到1889年1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短篇小说约300篇,长篇小说6部,游记3部等作品。他擅长从平凡的琐事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小见大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具有独到之处。主要作品有:《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项链》,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
二、梳理情节
其实看一下题目,我们就知道,所有的情节都围绕什么展开?——项链。
文章的段落层次其实已经显示出来了,一共五部分。讲述情节的是后面四个部分。
请同学各用一句话来简要地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序幕:交代背景
开端:借项链(起因:收到邀请)
发展:丢项链——赔项链
高潮、结局:识项链---得知项链是假的
这其中,哪些情节显示了出人意料的转折?
——丢项链:喜极而悲;识项链:出人意料。
“出人意料”往往和“合乎情理”紧密相连,那么,这两个出人意料的转折在文中哪些地方显示合乎情理?找出伏笔。
——各有3处。
丢项链:P9她狂热地兴奋地跳舞;
丈夫想为她披上一件家常衣服,她觉得寒伧想赶快逃走;
在街上到处找马车,很晚才找到。
识项链:P8 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答应得非常爽快,甚至没有一句叮嘱的话;
P10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说只卖出盒子,说明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
P10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没有打开盒子看看,显得毫不在意。
结尾有什么特点?——戛然而止,一片空白,不作交代。
*有什么妙处?——令人想象,耐人寻味,留有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艺术魅力。
三、认识人物
我们的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外貌是否发生了变化?——变了。
玛蒂尔德的外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起先是怎么样的?找出有关语句段落。
——一开始,她的外貌很年轻,很漂亮:
P6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
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所朗读的这些,玛蒂尔德她都具备吗?——绝大部分都有。
后来的玛蒂尔德,变成了什么模样?文中是怎么描写她的?
——P11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粗壮耐劳的妇女了。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
外貌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那么,她的性格发生变化没有?
——1)没有变,还是那么爱慕虚荣,贪恋奢华:P11“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多么使人倾倒啊!”
2)变了:她的回想就是回忆一下当年,以前她是很向往那种富有生活的,而现在她已经安于这种生活了,习惯了那种粗笨活儿,和厨房里的讨厌的杂事了:P11“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小阁楼住下。”“她懂得家里的一切粗笨活儿和厨房……她那艰难的钱。”
最开始,她不敢去见佛来思节夫人,因为她觉得自己很贫穷,没有漂亮的衣服,P7“她有一个有钱的女朋友……哭好几天。”可是后来当她把债还清了,她在公园里又看到了佛来思节夫人,却有勇气上去见面:P11“路瓦栽夫人无限感慨……为什么不呢?”P12“于是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
你觉得玛蒂尔德是一个怎样的女人?
——复杂性。既有爱慕虚荣的一面,又有诚实、勇敢面对不幸的坚强的一面。
四、理解小说主题的多义性
莫泊桑安排这样的一个结局来写出主人公的巨大变化,是出于什么目的呢?文章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同学的预习作业反映出来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主要如下:
人生、人性、虚荣、讽刺、命运、欲望、梦想、追求、蜕变、尊严……
请同学来说一说观点以及理由。
——虚荣(概念:过分地追求自己实力达不到的生活水平)因为她出身不是很好,向往贵妇的生活,崇拜有钱的同学。
1)分析开头背景一部分。
她的心境?
——心境:$3痛苦、伤心、悲哀的感慨、$6悔恨、失望、困苦
冰冷的现实 狂热的梦想
身世 生于小职员之家
只得嫁给小书记 有丰厚的陪嫁资产
认识有钱的体面人
家境
住宅寒伧 墙壁黯淡
家具破旧 衣料粗陋
女仆廉价 幽静的厅堂
宽敞的客厅
华美的客室
桌布三天没洗
喝一般的肉汤 精美的晚餐 名贵的餐具
华美的环境 精美的食物
没有漂亮服装
没有璀璨珠宝
容易满足的丈夫 偏只喜爱这些 生来为了这些
亲密的男友 仰慕的男子
得人欢心 被人艳羡
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
2)因为虚荣,她要去参加舞会,她要去借项链。
3)因为虚荣,意外丢失了项链之后还不能跟同学说“我把你的项链弄丢了”,这是很耻辱的事情,最后只能花十年的青春去还这条项链。
这种虚荣是她独有的吗?
——不是,是社会普遍的问题。
依据是什么?
——1)“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
2)佛来思节夫人用假项链。
3)舞会上像玛蒂尔德这样的女人不止一个。
因此,小说反映和针砭了资本主义社会里爱慕虚荣的社会风气。
*拓展:这种问题现代社会有吗?有何依据?
诚信:
1)因为她本可以和朋友说一下,慢慢再还她钱的。但她觉得不应该让朋友担心,于是把项链尽快还给了她。
2)在信用与破产危险之间,她选择了信用,没有以次充好,更没有以假充真,而是以自立自强来维护自己的信用,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因此,小说肯定了主人公单纯善良、诚实守信和遭受巨大挫折后不向命运低头的品质。
命运:本文写了玛蒂尔德比较悲惨的命运。就是因为掉了一根项链,就要还十年的债,最后干杂活粗活,从原来一个美丽动人的女子变成了一个苍老粗糙的人。
——小说开头说,因为命运的差错,她嫁给了一个小书记,玛蒂尔德最初是想嫁给一个有钱人的。但是因为她的命运——出身不太好,就只有违背自己的意愿,嫁给他。
快结尾的时候,作者也写到了“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因此,小说感叹了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常,感叹小人物要改变自己的处境是很难的,如果你不安分地采取行动,将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五、小结全文
细读文章,你觉得莫泊桑本人对主人公的态度或感情?
——对女主人公的爱慕虚荣作了批评;
对女主人公因为爱慕虚荣而遭遇不幸的悲惨命运表示同情;
对女主人公以诚实、勇敢、勤劳、坚强的态度偿还债务给予肯定。
你从这篇小说中学到些什么?
——爱慕虚荣最终要自食其果,所以不要过分追求自己达不到的生活水平。
追求较高的生活水平要靠自己的劳动。
尊严来自于自己的才干、能力、品性。
美貌、年轻、首饰、服装给不了名誉、尊严,即使有,也只是泡沫。……
六、作业
比较阅读莫泊桑的另一篇小说《珠宝》。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