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下学期《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华东师大版语文高一下学期《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8 22:3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目标:通过细读,理解课文的结构及内容,掌握逻辑严密的结构特点。揣摩文章语言的深刻含义,深入了解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先驱者及领袖的伟大与崇高。
教学重点:通过细读、分析悼词的特点,明确课文结构、内容,了解马克思的贡献和成就。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深沉含蓄的情感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
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及悼词的相关知识。
19世纪最伟大、最著名的一对好朋友。他们长期一起工作,并肩战斗,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贡献。
问:悼词通常包括哪些内容?
明确:表示沉痛心情、追忆死者身前事迹、对死者的逝世表示惋惜。
问:悼念一位像马克思这样伟大的名人,更突显一些什么信息?
明确:我们悼念伟人时,除了表示沉痛哀悼,更多的会注重对他一生的功绩总结、赞颂他伟大的一生。歌颂他高尚的品格。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
课文细读:
情感体会:述其哀
问:通读全文,作者内心沉痛的悲伤在哪一段最能表现出来?
明确:第1节。朗读第1节。
细读第一节第一句。
问:时间为何要交待得如此精确?(提示: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
明确: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所以要用精确的时间来强调,彼时彼刻,全世界无产者失去了一位先驱。
问:既然是如此的重要,为何不直白地把去世者的姓名写出来,如:“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去世了”?“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突出了什么?
明确:思想,马克思是一位思想家,毕生致力于用思想来战斗。用他停止了思想来表述他的离世,是对他的人生价值的准确定位。正如我们有时会在报纸上看到,称某位戏剧家的离世为“谢幕”一样。
细读第一节第二句。
问:马克思去世时的神态是怎样的?“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这句话表露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明确:宁静安详;希望他只是睡着了,而不是去世,不舍、痛惜。
补充:马克思的死讯对恩格斯带来沉重的打击。恩格斯曾在信件中提到,自己每天都“怀着极度恐惧的心情”去探望马克思。但这种失去挚友的强烈悲痛却并没有完全体现在悼词中。
问:恩格斯是以一个怎样的身份做这次演讲的?只是代表自己寄托个人哀思吗?结合下文,看看这篇悼词更重要的意义是什么?它表达了什么人对马克思的悼念?
广大无产阶级。
总结:第1节里,作者一方面突出了追悼的这位对象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是一位思想家;另一方面,在一开始就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使听众沉浸到悲哀、伤痛的氛围中。然后在展开对马克思的追思。
结构、内容:
损失、空白:
问:既然说恩格斯在悼词中不仅仅表达了自己对马克思的悼念,更是表达了广大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沉痛悼念?哪一节里具体点明了马克思的去世给无产阶级带来了巨大的悲痛?
第二节:损失、空白。两个“对于”,“战斗”和“社会科学”,突出、强调两个方面的而损失都很大。两个方面都很重要。
贡献、成就:(赞其功)
既然说对战斗和历史科学都是损失和空白,即是对实践和理论两个领域都造成了损失。
问:为什么说,“这个人的逝世”给人类社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明确:因为他身前对人类社会有着重要的贡献。
问:他身前的贡献和成就有哪些?每个组找一个贡献或成就。(课前资料+毕博平台上分组布置了任务)
明确: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节)
发现剩余价值(4节)
深入研究多门学科(5节)
认为科学是推动历史的革命力量(6节)
问:我们读文章的时候,可以从字里行间找这些内容,把它圈画出来、总结提炼。但是这是一篇悼词,用演讲的方式呈现出来,如何才能清晰地理解行文的思路?这需要文章的语言和逻辑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语言明确,层次清晰。
问:怎样才能使层次清晰?最好在演讲的时候也像阅读时一样,能做个标记将层次标注出来。在行文的过程中,有一些标志性的句子,找一找。
提示:注意读一些标志着起承转合的句子,这些句子对上下文有关联作用。
明确:
第4节“不仅如此”——明确前两个成就
第5节“该是很够了”、“但是”——引出又一个成就:涉猎很广、研究深入
第6节“远不是主要的”——对科技用于实践的重视
第7节“因为”——由马克思将科学理论作为革命的工具,引出他创立的社会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是相统一的——他首先是革命家。
总结:在介绍马克思成就时,以这些起到过渡作用的词句为标记,可以使层次更清晰,让人们能更明确地了解到马克思对社会科学及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贡献。使人们深切地体会到他的逝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损失之大。
因此,课文在论述其贡献时对马克思有两个称谓:
科学家(6)——历史科学方面的损失(社会科学家)
革命家(7)——战斗着的无产阶级的损失
问:3-6节论述了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对于世界的贡献;7节中称“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又为人类社会做了哪些贡献?浏览第7节,概括一下他的做了些什么。
明确:参加和领导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创办报纸、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问:这意味着马克思在斗争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或者说他的逝世,对于斗争着的无产阶级来说是失去了一位怎样地位的人?
明确:领袖、导师、旗帜……
问:这样的地位是恩格斯或其他人短期内可以轻易取代的吗?因此说“这个人的逝世”是什么?
明确:损失、空白(2节)
受人爱戴:(颂其德)
问:除了交代马克思在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两方面的卓越成就以外,马克思的伟大,还能从哪些侧面反映出来?课文中哪一节是从侧面对其成就作评述的?
明确:第8节
说明:在这一节里,用了许多表示程度的或是修饰性的词语来渲染作马克思的重要性。圈画一下这些字词,赏析一下其表达效果。
问:“最”、“无论”、“竞相”这些字眼都在渲染敌人的什么态度?为什么要强调这种态度的程度?对论述马克思的形象有何帮助?
明确:这些词都表明了,马克思的敌人们对他的痛恨的程度之深,以及打击的力度之大。而这反而从反面证明了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斗争来说,其成就之大。正因为他的理论和实践都极大地冲击了资产阶级及其政府,刺中了敌人的要害,才会使敌人对他如此深恶痛绝。
问:面对这些来自敌人的嫉恨、诬蔑、驱逐、诽谤和诅咒,马克思的态度是如何的?这里用了一个怎样的修饰性的词语?
明确:“毫不在意”、“轻轻”抹去、“万分”必要。
问:这表明了马克思怎样的态度?
明确:这些打击在他看来不值一提,他并不在意这些干扰。“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说明他能排除一切干扰,坚持去做正确的事。在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上专注前行。这表明了马克思在对待斗争时的坚定的立场和态度。
问:现在,这位伟人逝世了,他的战友对他怀有怎样的情感?这又能从侧面体现出马克思具备怎样的品质?
明确:他们尊敬、爱戴、悼念他。又从正面体现出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一位领导无产阶级与社会制度做抗争的领袖,其伟大地位无可取代。
问:第8节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能体现出马克思的什么特征?
明确:没有私敌,说明他人格的高尚,他并不因为个人恩怨树立敌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都是对人类社会变革付出努力。
说明:在最后一节,作者再一次称颂马克思的功绩,也表达了对马克思最深切的悼念。“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总结:(名人悼词的内容、形式、意义)
这是一篇悼念伟人的悼词,它在内容上完成的任务十分明确。作为一篇演讲稿,又是表达对伟人的悼念的,在形式上,它逻辑清晰,在“赞其功”的部分使用了许多过渡句,使得层次分明,且层层递进。让听众很明确地了解了马克思一生的功绩。此外,其语言极具感染力,无论是在“述其哀”的部分还是在最后的“颂其德”的部分,用词巧妙,传递出强烈的情感,,突出了他的高尚品格和伟大贡献。给听众造成了强烈的情感冲击。最后一句“永垂不朽”再一次歌颂了他的伟大,鼓舞人们追随他的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学习他的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
课后思考:
这篇课文逻辑严谨,每个层次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找一下其中具有承接作用的词句或过渡句,理解一下课文内容的逻辑顺序。在此基础上,解决一下问题:
第2节中,首先提到“战斗”,后提“历史科学”,即为现讲实践,后讲理论。为何后文中先评述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方面的成就,后介绍了他在革命实践方面的贡献?
(可从这样的角度去思考:“科学家”和“革命家”这两个身份是相对独立的吗?两者之间应该有怎样的内在联系?课文为何按照这样的顺序评述马克思的贡献?)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后反思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虽然顺利完成了这堂课的教学任务,但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依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也产生了一些疏漏。这些都是我在日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
从学科角度来看,我在教学设计中注意到了文本细读的重要性。但在生成时,却因经验不足而未能成功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分析和体会。而是在学生找到关键词句后,立即替学生分析了文本,这不仅不利于锻炼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也会使得课堂的节奏太过紧凑,内容太过复杂而枯燥。在加上平板的运用更是提高了信息传达的速度,这些都可能降低学生把握文本的效率。这是我在今后的“电子书包”课中需要注意的,平板的使用应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
从“电子书包”技术的角度看,这堂课的信息技术使用是受到一定的限制的。学校为电子书包课程配备的无线网络以及浏览权限都是不稳定的。这导致我的一部分学生不能在上课时成功登陆“毕博”平台。而我认为,在课堂上仅仅使用“智慧课堂”软件进行师生实时互动是不适合语文、英语、历史等文科类课程的。因为这些课程不太需要实现在课堂上进行有标准答案的随堂测试;有许多学生的反馈信息也不是依靠数据统计就能呈现的。因此,在我的设计中,我仅仅使用了“智慧课堂”软件的截屏发送功能。除此之外,我预设可以通过“智慧课堂”打开学生浏览网页的权限,以此来使学生开放式地获取资料、整合信息,最终达到促进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效果。但是恰恰在这一环节上,因为网络信号及权限的问题,我的教学设计没能成功实现。在课前我对此情况已有所准备,我将一些背景资料以word文本的形式提前发送在“毕博”平台上。并提醒学生在预习阶段就将该文件下载并阅读。因此,有一部分学生虽然上课时没能成功联网,但已经在平板中存储过资料,不影响课堂学习。此外,我又在课堂上通过“智慧课堂”向每一位学生发送了该资料。在双重保障下,大部分学生能顺利进行这一环节的学习,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获得文件,只能与同学合看平板,这影响了我预设的自主圈画的学习行为生成。不仅如此,系统及网络的局限也使我无法开展分组学习的教学活动。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我是局限于“电子书包”的狭义概念了。“电子书包”不是某些特定软件、硬件,而应该是一种意识。这种意识使得学习者主动利用移动终端来获取知识、反馈学习成果。即使没有这些专门开发的电子书包软件,学习者依然能通过普通的文本阅读器、邮件等形式进行学习。然而现在有了这些软件,我却被这些软件仅有的功能限制住了。作为一名教师,自身都不能开放思路,怎能引导学生开放式学习呢?这种现状显然是与电子书包概念相违背的。这是我和我的整个集体都需要反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