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
重要字词
1、炯(jiǒng)炯目光 迥(jiǒng)乎不同
“炯”,偏旁是“火”,本义是“明亮”。
炯炯目光指两眼明亮有神。
“迥”,偏旁是“辶”,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是“遥远”。
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完全不一样。
重要字词
2、钻(zuān)探
校(jiào)补
气冲斗(dǒu)牛
望闻问切(qiè):
望,指观气色;
闻,指听声息;
问;指询问症状;
切;指摸脉象。
( zuān动词,zuàn名词)
(校:订正 校对)
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
(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北斗星
牵牛星
重要字词
3、锲(qiè)而不舍:
目不窥(kuī)园:
兀(wù)兀穷年: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
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雕刻
契(q ì)约
看
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 穷年:终年、一年到头。
重要字词
4、众物腾怨:
群蚁排衙:
形容各种物品摆放乱象纷杂。
形容整齐地排列。
对主人怨气腾升。
旧时主官升座,衙署陈设仪仗,僚属依次参拜,分立两旁。
重要字词
钻探 校补
迥乎不同 炯炯目光 气冲斗牛
锲而不舍 目不窥园 兀兀穷年
众物腾怨 群蚁排衙 望闻问切
解题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言 = 说话
行 = 做事
朗读课文,思考:
这篇文章主要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些言行呢?
(说了什么话和做了什么事? )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
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
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
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
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臧克家
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
“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
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
“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
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
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之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
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
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
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
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
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
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
——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
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
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
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
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
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
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
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
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
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
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
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
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
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朗读课文,思考:
这篇文章主要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些言行呢?
(说了什么话和做了什么事? )
1、学者闻一多:
言——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行——
沥尽心血,著 成 《唐 诗 杂 论 》;
十 年 艰 辛 ,赫 然 而 出《楚 辞 校 补 》;
潜 心 贯 注 ,创 作 《古 典 新 义 》。
2、革命家闻一多:
言——
“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
快 !”(第11段)
“你们站出来 ! 你们站出来 !” (第15段)
“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
跨进大门。” (第17段)
行——
宣传革命;写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讲;昂首挺胸去游行。
学者闻一多: 潜心学问
革命家闻一多:革命斗士
说了就做
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7、8、9段:过渡段)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品读学者闻一多
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圈点勾画并思考:
这一段中哪一个词或者哪一个句子让你对作为学者的闻
一多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印象?
品读学者闻一多
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说明困难多,但闻先生不畏惧
“钻”写了研究深,
说明他下了很多功夫。
“攀”“钻”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对新知的渴望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品读学者闻一多
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论语·子罕》
译文: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
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
引用这句话,表达了臧克家对闻先生的赞美和敬意。
品读学者闻一多
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仰之弥高
越高
攀得越起劲
钻之弥坚
越坚
钻得越锲而不舍
诗一般的语言
品读学者闻一多
2、“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改句:他从唐诗下手,专心埋头钻研,很少下楼,
辛辛苦苦地一年忙到头,付出了自己全部精力。
精致凝练,典雅优美 ,富有诗意。
品读学者闻一多
3、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闻先生的书桌,凌乱不堪,众物腾怨……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品读学者闻一多
学者闻一多:
勤奋刻苦的,
废寝忘食的,
谦逊低调的,
争分夺秒的,
锲而不舍的,
作研究是为了谋救国之路的,
有深沉爱国情感的,
……
品读革命家闻一多
背景: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策划的反共反人民内战使人民再次处在水
深火热之中,“反内战 反独裁”的爱国主义运动,在全国范围蓬勃兴
起。而国民政府不仅单方面撕毁和平协定,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
压人民。
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
遇害,7月15日下午,闻一多先生不顾好心人的劝阻,参加并主持
了李公朴先生的追悼大会。
品读革命家闻一多
背景:
会上,李公朴夫人报告了李先生的殉难经过。在李夫人的血泪控
诉过程中,会场上混人的国民党特务分子无所顾忌,说笑取闹,扰乱
秩序,使与会人士怒不可遏。
此时,闻一多先生忍无可忍,愤然拍案而起,发表了义正词严的
讲演。群情为之振奋,吓得特务们没敢在会场上轻举妄动。
可是在会后,在闻一多返家途中,特务分子却暗下毒手,闻一多
先生英勇就义。
朗读品味革命家闻一多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
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
了他的“言”和“行”。
朗读品味革命家闻一多
读出坚定,读出大无畏,慷慨激昂。
了解诗人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于1923年印行他的第一本新诗集《红烛》
后,开始致力于新诗创作。
他在1926年发表论文《诗的格律》,提出新诗要具有
“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开创了格律体的新诗流派,影响了不少后起诗人。
1928年,他的第二本诗集《死水》出版,作品内容更
为充实,形式整齐,语言凝练,形成了独特的沉郁奇丽的艺
术风格。
课后作业:
1、阅读诗集:《红烛》《死水》
2、了解闻一多和臧克家的师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