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2课 《诗经二首》课件(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2课 《诗经二首》课件(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9 09:0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诗经二首》
“不学诗,无以言”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有人曾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今天我们将一起追溯诗歌的源头,聆听来自三千年前的关关之声。
导入新课
3.培养健康纯洁的爱情观,以及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1. 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诗
歌的内容。
 2.学习比兴手法,体会一咏三叹的写作结构,体会它朴素优美、音韵和谐的语言特色。
学习目标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因此,也被叫为“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被儒家奉为经典,原本只称《诗》,后世才称为《诗经》。
走近作品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为《小雅》和《大雅》,是宫廷乐歌,共105篇。《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诗经》“六义”
关雎
《诗经》中诗的标题一般取自该诗的第一句。本诗第一句中“关关”一词,为拟声词。雎鸠,一般认为就是鱼鹰,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
标题解读
听读《关雎》
朗读《关雎》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体味感情。
雎鸠( ) 窈窕( )
好逑( ) 寤寐( )
荇 ( ) 芼 ( )
jū jiū
yǎo tiǎo
hǎo qiú
wù mèi
xìnɡ
mào
读准字音
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把握感情,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并尝试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整体感知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时左时右地捞取。那文静美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追求的愿望难实现,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眠。参差不齐的荇菜,时左时右地采摘。那文静美好的姑娘啊,弹奏起琴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仔仔细细地挑选。那文静美好的姑娘啊,敲起钟鼓来使她快乐。
读懂诗意
再次诵读《关雎》这首诗,简要说说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对美满婚姻的美好期望。
(1)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引起了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所听:关关雎鸠;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所愿:君子好逑。
诗歌探究
(2)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3)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本诗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这种手法就是比兴手法,这种手法对后世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诗歌探究
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突出表达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挚的思想感情。 本篇是诗经的首篇,更加表明了关雎在古代人们心中的地位。
诗歌小结
这便是《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就是《诗经》纯净、简单、思无邪!让我们继续传唱这古老的歌谣,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蒹葭
听读《蒹葭》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体味感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jiān jiā
Sù huí


méi
chí

zhǐ

读准字音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读准节奏
结合注释,试译全诗。
提示:
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翻译诗歌
芦苇密密又苍苍, 晶莹露水结成霜。
我心中那好姑娘, 伫立在那河水旁。
逆流而上去找她, 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流而下去寻她, 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密又繁, 晶莹露水还未干。
我心中那好姑娘, 伫立在那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 道路崎岖难登攀。
顺流而下去寻她, 仿佛就在水中滩。
芦苇片片根连根, 晶莹露珠如泪痕。
我心中那好姑娘, 伫立在那河水边。
逆流而上去找她, 路途艰险如弯绳。
顺流而下去寻她, 仿佛就在水中洲。
参考译文
整体感知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时间的内容?
2.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秋季(深秋)的清晨(拂晓),从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可以看出。
艺术形象
特点
芦苇
白露秋霜
河畔道路
秋水
丛生茂密,秋来变黄,霜袭后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洁白、晶莹、凉凉的。
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柔和、沉静、澄明、清冷。
清冷、孤寂、凄迷、迷离的氛围
1.人们曾用这样的话来赞誉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也是一副精美的图画,这幅画面由哪些意象构成?整体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呢?
金秋之际,拂晓之时,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全诗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又萧瑟凄迷,情景交融,表达了主人公凄婉、惆怅、失望的思想感情。
意境美
精读揣摩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使用起兴手法,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萧瑟的秋景,营造了一个萧瑟凄迷的意境,暗衬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引出主人公。
2.全诗三章,每章八句,都以“蒹葭”、“白露”起兴,有什么作用?
意境美
这两首古诗都是爱情诗,都写了对所爱之人的追求。《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诗句。主人公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现了对“淑女”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在那个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太严格,由此我们在这首诗中可以体会到年轻小伙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
《蒹葭》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现了主人公追求所爱之人的坚强意志。“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追求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现了伊人的可望而不可即。
这两首古诗在内容上有哪些相同点?
诗歌比较
《蒹葭》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伊人可望不可即的苦恼和惆怅。
主旨归纳
一首首诗词,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一曲曲乐章,升华了我们的灵魂。诗让我们博学多才,诗让我们潇洒多情,最后,让我们在音乐中吟唱《蒹葭》,进一步领悟这首诗的艺术魅力。
课堂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