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什么最美?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道德经》
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反而最后完成;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
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为的美。
无言之美
朱光潜
走近作者
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此外,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理论读物,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有《朱光潜全集》。美学大师经典作品精编《厚积落叶听雨声》《一升露水一升花》。
预习检查
意蕴( ) 附丽( ) 姑且( )
笼统( ) 蛾眉( )寂寥( )
谚语( ) 铢两悉称( )
轻描淡写( ) 栩栩如生( )
目不忍睹( ) 信手拈来( )
缥缈( )擒住( )顷刻( )颦( )
yùn
fù
gū
lǒng
é
liáo
yàn
zhū chèn
miáo
xǔ
dǔ
niān
miǎo
qín
qǐnɡ
pín
【意蕴】所包含的意思。
【笼统】缺乏具体分析,不明确;含混。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目不忍睹】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孔子说:“我不想再说话了。”子贡说:“老师如果不再说话了,那我等学生凭借什么来继续得到教诲呢?”孔子回答说:“你可曾听见天说过什么话吗?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又说过什么话呢?”
陶渊明的作品《时运》中“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意思是风儿自南吹来,呵护着那新长出的禾苗。
陶渊明的《读<山海经>》中“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的意思是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
整体感知
快速朗读课文,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无言之美”的。
提出观点
论证观点
得出结论
文学
音乐
雕塑
绘画
无言之美
根据以上分析,小组合作讨论,分层概括全文。
第一部分(1):引出“无言”这一话题。
第二部分(2~7):从美术的观点研究无言的意蕴。
第三部分(8~12):以各类艺术作品为例分析无言之美。
第四部分(13):归纳观点。
深入探究
1.文章开头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2.结合前文理解“和自然逼真”的含义。
3.图画决不能和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的原因是什么?
4.文章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具体句子加以分析。
5.通读全文,说说作者所写的“无言之美”是什么。
1.文章开头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首先,文章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入“无言”这一话题,从而展开了对“无言之美”的论述;
其次,以这一事例为引入,故事性强,易于理解,也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2.结合前文理解“和自然逼真”的含义。
“和自然逼真”就是说美术作品不能说谎:一、我们所说的话,就恰是我们所想说的话;二、我们所想说的话,我们都吐肚子说出来了,毫无余蕴。
3.图画决不能和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的原因是什么?
图画并不像相片那样包罗尽致,而是经过美术家先选择,最后加入美术家的人格表现出来的,所以图画决不能和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
4.文章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具体句子加以分析。
作者一共从四种艺术入手,运用了举例论证,论证了“无言”也能产生美。(1)以“言尽一切”的相片与“言及部分”的图画相比,图画之美证明了无言之美;(2)以文学作品的言不必尽意突显无言之美;(3)从音乐中的“无声胜有声”论证无言之美;(4)从雕刻艺术的含蓄不流露来论述无言之美。
5.通读全文,说说作者所写的“无言之美”是什么。
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你能简要说说文本的论证思路吗?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述“无言”之美的。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引出无言的话题,并点明要从艺术的角度关注无言之美。
接着论证言意关系,并用以言达意的文学为例,说明文学乃至一切艺术都是尽量以言表意,而不能全然用言表意,也无需全然用言表意,即说明有无言之美。
为了论述自己的观点,作者分别从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戏剧的静态之美,雕刻的含蓄不流露之美来论证。
拓展延伸
请你选择一句古诗,试说说你对“无言之美”的理解。
示例: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作者本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