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修辞 课件——重庆市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四 修辞 课件——重庆市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9 10:3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四 修辞
中考复习
样题1 (2015·重庆A卷)对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运用比喻,把他们比作高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朴实,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B.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运用设问,先提出疑问,再回答“我”是因喜悦而“常含泪水”,强烈地表达了“我”的激动之情。)
C.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运用拟人,将薄雪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阳光斜射下薄雪呈现出淡粉色的美丽情态。)
D.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运用反复,使用两个“好一个”,强烈地表达了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B
真题试做
【解析】 本题除了要把握修辞手法的基本作用以外,还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分析。B.“我”是因为对土地爱得深沉而“常含泪水”,强烈地表达了“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样题2 (2014·重庆A卷)下列句子中,比喻不贴切的一项是( )(3分)
A.梦像一片雪花,在空中飘舞,想抓住它,它却已经融化了。
B.仲春时节,清风送爽,我们走在山路上,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一样轻快。
C.月色下的荷塘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D.清脆的泉声,婉转的鸟声,嗡嗡的蜂声,微风轻吹树叶声,汇成悦耳的交响曲。
B
【解析】 B.把“山路”比作“棉花”不妥。
近年来,重庆中考淡化了对修辞术语方面的考查,注重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体现在句子仿写(用相同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续写句子等)、综合性学习(对联等)和现代文阅读(赏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等)中。
命题规律
常见修辞手法的辨识
类型1 比喻
1.定义: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或描绘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比喻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喻体、喻词。
2.比喻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类型(“甲”指代本体,“乙”指代喻体):
(1)明喻 格式:甲像乙(比喻词除“像”以外,还有“好像、仿佛、若、如、犹如、宛如、似、好似”等)
例:军队和人民像鱼水一样不可分离。
(2)暗喻 格式:甲是乙(比喻词有“是、成了、变为、当作、变成”等)
例:那美景简直就是一幅山水画。
(3)借喻 格式: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也就是说只有喻体,但由于本体在上下文中有所交代,读者或听话人能理解两者的关系。
例:在稿纸上踩几朵小梅花。(喻“猫爪子印”)
类型2 比拟
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类型3 借代
1.定义: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2.借代的种类:
(1)特征代本体。例: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大胡子”代长着大胡子的人)
(2)具体代抽象。例: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枪杆子”代武装力量)
(3)专有名词代泛称。例: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雷锋”代具有雷锋精神的人)
(4)人名代著作。例:我们要多读点鲁迅。(“鲁迅”代其著作)
(5)部分代整体。例: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缁衣”代其所穿的衣服)
(6)结果代原因。例: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
(7)原料代成品。例: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青铜”代青铜镜)
(8)地名代本体。例: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延安”“西安”分别代两大阵营)
类型4 夸张
定义: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
(1)扩大夸张:把人或事物故意往大、多、快、长、强等方面说,使它超出事物本身。
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缩小夸张:把人或事物故意往小、少、慢、短、弱等方面说。
例:山,快马加鞭为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成先出现的或者是同时出现的。
例: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类型5对偶
1.定义:对偶也称“对仗”,俗称“对对子”,是用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表达意思的修辞手法。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1)按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①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②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
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例: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2)按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例①: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成分对偶)
例②: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句子对偶)
类型6 排比
定义: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排列在一起,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手法。
例①: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短语排比)
例②: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句子排比)
类型7 设问
定义: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先问后答,自问自答)。
例: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类型8 反问
1.定义:无疑而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意思,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可用感叹号(无疑而问,答在问中)。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例: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判断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填在括号里。
(1)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 )
(2)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 )
(3)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拟人、排比
借代
比喻
对应训练
(4)还打造了一个分量不小的包铜镀金长命锁,金光闪闪,差一点把何满子勒断了气。( )
(5)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
(6)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
(7)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
(8)要是我的屋子里有了耗子,我高兴出一万块钱叫人把它们赶掉,谁管得了我?( )
(9)是谁创造了幸福生活?是我们自己!( )
夸张
排比
拟人
对偶
反问
设问
(10)那辽阔天际上布满的星子,像神写下的文字,逼迫着你用一生的长度去慢慢地阅读和品味。( )
比喻
模拟练习
1.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街衢睡了而路灯醒着,泥土睡了而树根醒着,鸟雀睡了而翅膀醒着。
B.懂得和树交谈,听树呢喃的人,就了解真理。
C.如果我有一根钓杆,我就钓那些花,我就钓那些水中的云影,我就钓那些失去了的闲情。
D.是的,在人群中寻觅诗意,其实是一种对真诚的渴望,渴望真诚的友情,渴望爱和被爱,渴望真诚的呼唤能得到真诚的回报。
B
解析:A、C、D排比;B.拟人。
2.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B.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C.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解析:A、B、C.比喻;D.拟人。
D
3.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反问)
B.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拟人)
C.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比喻、夸张)
D.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反复)
解析:B.比喻。
B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回望兰亭,难忘残园雨锁,难忘清波泛舟,难忘竹林漫步……
B.这条百年老街在初夏的阳光中,愈发显现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C.林子里很多地方还积着厚厚的雪,高山杜鹃花却等不及,径自开了起来。
D.每到冬季,流动的飞瀑凝固成一根根冰柱,仿佛一把巨大的竖琴,奏出美妙的乐章。
解析:A.排比;C.拟人;D.比喻。
B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B.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C.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D.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A
解析:B.比喻;C.排比;D.比喻。
6.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仰着头,才望见峰顶,中间是一线蔚蓝的天空。
B.隔壁教室里好像是李老师在上课。
C.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D.拥有这么好的资源却不利用,这不是一种资源浪费吗?
B
解析:A.夸张;C.排比、拟人;D.反问。
7.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B.丰功伟绩!巨大收获!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C.“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
D.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
A
解析:B.反语;C.反复;D.拟人。
8.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B.美国政府正在酝酿一个跨部门的监控计划。
C.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D.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B
解析:A.反问;C.拟人;D.比喻、拟人。
9.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借代)
B.我隐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清晰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拟人)
C.三月的微风像一只小猫一样舔舐着我的脸颊,弄得我浑身痒酥酥的。(比喻)
D.在村民们的愤怒谴责声中,惊慌失措的骗子们夹着尾巴逃跑了。(夸张)
D
解析:D.比拟。
10.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比喻)
B.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呼告)
C.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义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借代)
D.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战,在她那温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比拟)
解析:C.反语。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