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
2020年初三中考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2020年辽宁省鞍山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一)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侍臣:身边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1.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1)面刺寡人 (2)时时而间进
(3)征求不已 (4)惟欲清净
1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13. 填空。
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2)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2020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一)(8分)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节选自《孟子》)
1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饿其体肤 饿:________________
(2)曾益其所不能 曾:________________
1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百里奚举于市
A. 何有于我哉?(《论语》)
B.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C.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送东阳马生序》)
D.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4. 文中列举六位历史名人的事例,你认为他们身上的哪一点仍然是我们今天提升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2020年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二)、(7分)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向月氏①,西走数十日,至大宛②。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③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④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译道⑤,抵康居。
(选自《汉书·张骞李广利列传》)
【注】①月氏:古代西域游牧民族。②大宛:西域古国。下文的“康居”“大夏”,都是西域古国。③通:与……交往。④道:给……带路。⑤译道:翻译和向导。
1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西走数十日 数:________________
(2)反汉 反:________________
16. 用“/”标出下面句子两处朗读停顿。
大 宛 闻 汉 之 饶 财
17. 翻译下列句子。
见骞,喜,问欲何之。
18. 联系文章具体情节说说张骞是用什么办法劝服大宛国王得以通行?
2020年辽宁省灯塔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二、阅读(满分60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乙】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②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己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③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④,此子房⑤教之也。当淮阴⑥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选自《留侯论》,有删节)
【注释】①挟持:内心怀有。②项籍:即项羽。③轻:轻易。④弊:疲弊。⑤子房:即张良,字子房,为汉高祖刘邦主要谋士。⑥淮阴:指韩信。
9.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必有过人之节/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 匹夫见辱/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C. 而其志甚远也/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D. 而轻用其锋/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
10.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11.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由 此 观 之 犹 有 刚 强 不 能 忍 之 气 非 子 房 其 谁 全 之
12. 【甲】文通过列举古代几位圣君贤臣的事例,论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______;【乙】文通过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______。
2020年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二.阅读(满分45)
(一)(12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①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进军围之,条谓其众曰:“大将军自来,吾愿早降耳。”遂自缚出,三郡皆平。真以亮惩于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增邑,并前二千九百户。四年,朝洛阳,迁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帝从其计。真当发西讨,帝亲临送。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真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军赏不足,辄以家财班赐,士卒皆愿为用。真病还洛阳,帝自幸其第省疾。真薨,谥曰元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①真:指曹真,三国时魏国名将。
1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躬耕于南阳 躬:____________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___________
③帝遣真诸军军郿 军:___________
④迁大司马 迁:____________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咨臣以当世之事 不以物喜
B. 以伤先帝之明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真以亮惩于祁山 行者休于树
D. 帝从其计 其真无马耶
13.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
14. 甲文中诸葛亮说“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为此,他采取了哪些行动?请依据乙文作答。
15. 依据选文,分别概括诸葛亮和曹真的特点。
2020年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二、阅读理解(55分)
(一)
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题目。
[甲]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乙]寓意
晏殊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选出对上面两首诗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 甲诗是一首思恋之歌,写尽离别之痛,相思之苦。首联连用两个“难”字,突出强调“别亦难”,然后写春风不再、百花凋零的景象,象征爱情的艰难。颔联更以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出对爱情的至死不渝,托物寓意,借景言情。
B. 乙诗亦是一首描写离别幽怨的经典爱情诗。首联即追溯离别的场景。颔联寓情于景,梨花,柳絮,如水的月光,轻柔的春风,唯美至极,虽写得雍容典雅,却隐藏着淡淡的忧伤和无奈。
C. 甲乙两诗的颈联都描写相思之苦。甲诗从“晓镜”青春易老的自怜到忧对方“夜吟”时的寒气袭人,道尽了相思的悲苦与无奈。乙诗中的“伤酒”二字则把诗人颓唐、沮丧的形象描写得如在眼前。
D. 从感情基调来看,甲诗相对轻松乐观,乙诗更加沉痛哀怨。甲诗中的“无多路”“为探看”可见现实生活中两人距离并不遥远,且随时可书信往来,让人心生慰藉。而乙诗尾联写想给远去的心上人寄信倾诉衷肠,可现实严酷,愿望根本无法实现。
2020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
二、古诗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2)滕子京负大才( )
(3)然则何时而乐耶?( )
(4)愤郁颇见辞色( )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爱其才,恐后贻祸。
9. 用/给句子划分停顿。
然 滕 豪 迈 自 负 罕 受 人 言 正 患 无 隙 以 规 之
10. “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 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2.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13. 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简要分析。
辽宁省
2020年初三中考一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2020年辽宁省鞍山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一)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侍臣:身边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1.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1)面刺寡人 (2)时时而间进
(3)征求不已 (4)惟欲清净
1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13. 填空。
甲文中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2)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均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答案】11. ⑴指责 ⑵间或,偶然 ⑶停止 ⑷只
12. ⑴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⑵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
13. (1). ⑴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或:善于纳谏) (2). ⑵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意思对即可)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面刺寡人: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刺,指责。
(2)时时而间进: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间,间或,偶然。
(3)征求不已:搜刮不停。已,停止。
(4)惟欲清净:只希望清清静静。惟,只。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刺。谤讥,指责,议论。市朝,公共场合。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下,下等的。(2)夫,发语词,不翻译。犹,像。本根,根基。则,那么。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注意要求:都用自己的语言。1)结合“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可知,群臣吏民能够进谏的内容越来越少,说明之前进谏的内容,齐威王都听取了,并且改正了,正是这样,国家逐渐强大,战胜于朝廷,故原因是:广开言路,修明政治。2)结合“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可知,唐太宗把百姓看出国家的根基,百姓安乐,国家就无事,故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点睛】译文:
(甲)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乙)贞观九年的时候。唐太宗对周围的大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搜刮不停,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2020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一)(8分)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节选自《孟子》)
1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饿其体肤 饿:________________
(2)曾益其所不能 曾:________________
1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百里奚举于市
A. 何有于我哉?(《论语》)
B.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C.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送东阳马生序》)
D.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4. 文中列举六位历史名人的事例,你认为他们身上的哪一点仍然是我们今天提升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1. (1). 使……经受饥饿之苦 (2). 曾,同“增”,增加 12. D
13. 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本不具备的能力。
14. 文中的六个名人都是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有所成就,答题时联系生活实际,围绕这方面展开即可。事例“思想受到磨砺,培养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性格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在学习的过程中,语文学科的作文特别难写,但是我不能放弃,要不断练习,勇敢的战胜困难才能取得理想的语文成绩”。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经受饥饿之苦;曾,通假字,同“增”,增加。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于”的用法。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例句,于,在;
A.于,对于;
B.于,比;
C.于,从;
D.于,在;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题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
所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心,内心;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性,性情;曾益,增加。曾,通“增”;不能,才干。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主旨理解和迁移拓展能力。要求在理解全文主旨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感受,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这六个人共同点是共同特点是都出身卑微,经过艰苦的磨难,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又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的事业。
谈事例时围绕“思想受到磨砺,培养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性格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身体的摔打和体魄的健壮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在生活中经历挫折,承受失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回答。
示例:思想受到磨砺,培养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性格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遭到了许多西方国家的打压,但我们不畏封锁,以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性格艰苦奋斗,打破西方壁垒,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骄傲的成就。
【点睛】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在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内心困苦,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020年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二)、(7分)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向月氏①,西走数十日,至大宛②。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③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④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译道⑤,抵康居。
(选自《汉书·张骞李广利列传》)
【注】①月氏:古代西域游牧民族。②大宛:西域古国。下文的“康居”“大夏”,都是西域古国。③通:与……交往。④道:给……带路。⑤译道:翻译和向导。
1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西走数十日 数:________________
(2)反汉 反:________________
16. 用“/”标出下面句子两处朗读停顿。
大 宛 闻 汉 之 饶 财
17. 翻译下列句子。
见骞,喜,问欲何之。
18. 联系文章具体情节说说张骞是用什么办法劝服大宛国王得以通行?
【答案】15. (1). 几,表虚数 (2). 反,同“返”,返回
16. 大宛/闻/汉之饶财
17. (大宛)见到张骞,非常高兴,问(他)想要到哪里去
18. 张骞利用大宛国王想和汉朝交往的想法,答应他,如果顺利到达月氏,会给他许多财物,才得以顺利通行。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向西跑了几十天。数:几。
(2)句意:返回汉朝。反:通“返”,返回。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读。句意为:大宛听说汉朝钱财丰富。依照短单句的停顿规则,在主谓宾语之间进行停顿,因此断句为:大宛/闻/汉之饶财。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喜:高兴。欲:想要。何之:之何,到什么地方去。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故事情节分析。张骞抓住了大宛的“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的心理,许下条件“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从而得以通行。
【点睛】译文 :
张骞留居匈奴西,张骞于是同他的随从逃向月氏,向西跑了几十天,到达大宛。大宛听说汉朝钱财丰富,本想与汉朝沟通,却未成功。如今见到张骞,心中高兴,便问张骞想到哪儿去。张骞说:“我为汉朝出使月氏,却被匈奴拦住去路。如今逃出匈奴,希望大王派人引导护送我们去月氏。若真能到达月氏,我们返回汉朝,汉朝赠送给大王的财物,是用言语说不尽的。”大宛认为张骞的话是真实的,就让张骞出发,并给他派了向导和翻译,到达康居。
2020年辽宁省灯塔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二、阅读(满分60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乙】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②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己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③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④,此子房⑤教之也。当淮阴⑥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选自《留侯论》,有删节)
【注释】①挟持:内心怀有。②项籍:即项羽。③轻:轻易。④弊:疲弊。⑤子房:即张良,字子房,为汉高祖刘邦主要谋士。⑥淮阴:指韩信。
9.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必有过人之节/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 匹夫见辱/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C. 而其志甚远也/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D. 而轻用其锋/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
10.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11.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由 此 观 之 犹 有 刚 强 不 能 忍 之 气 非 子 房 其 谁 全 之
12. 【甲】文通过列举古代几位圣君贤臣的事例,论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______;【乙】文通过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______。
【答案】9. D 10. (1)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本不具备的才能。
(2)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
11.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12. (1). 【甲】逆境(磨难、困境亦可) (2). 【乙】忍耐(能抓住关键词即可)
【解析】
【9题详解】
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超过/过错;
B.被/看见;
C.远大/疏远;
D.他的/他的;
故选D。
【10题详解】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以下词语是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1)“动(使……受到震撼)”“忍(使……坚韧)”“曾益(增加)”;
(2)“欲(想要)”“王(称王)”“见(显露)”。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甲文中“畎亩”“版筑”“鱼盐”“海”“市”等都点明了恶劣的生存环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乙文中“人情有所不能忍者”“无故加之而不怒”“……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等都谈到了“忍耐”对成就大业的重要性。据此作答即可。
甲:选自《孟子》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年代:战国
乙:选自《留侯论》 作者:苏轼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乙: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2020年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二.阅读(满分45)
(一)(12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①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进军围之,条谓其众曰:“大将军自来,吾愿早降耳。”遂自缚出,三郡皆平。真以亮惩于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增邑,并前二千九百户。四年,朝洛阳,迁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帝从其计。真当发西讨,帝亲临送。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真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军赏不足,辄以家财班赐,士卒皆愿为用。真病还洛阳,帝自幸其第省疾。真薨,谥曰元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①真:指曹真,三国时魏国名将。
1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躬耕于南阳 躬:____________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___________
③帝遣真诸军军郿 军:___________
④迁大司马 迁:____________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咨臣以当世之事 不以物喜
B. 以伤先帝之明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真以亮惩于祁山 行者休于树
D. 帝从其计 其真无马耶
13.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
14. 甲文中诸葛亮说“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为此,他采取了哪些行动?请依据乙文作答。
15. 依据选文,分别概括诸葛亮和曹真的特点。
【答案】11. (1). 亲身,亲自 (2).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3). 驻扎 (4). 升迁,升官 12. C
13. ①(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追求在诸侯间文明显达。②第二年春天,诸葛亮果然攻打陈仓,(曹军)已有准备,(蜀军)不能攻克。
14. 1.诸葛亮围祁山2.亮果围陈仓3.蜀连出侵边境
15. 诸葛亮谦虚谨慎、勇于担当、忠心耿耿、知恩图报。曹真富有战略眼光、爱护士卒、战功卓著。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译为:安定城的百姓杨条等人,掳掠了一些官吏和百姓,防守月支城。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划开。把连续的两件事划开。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卑鄙”:身份卑微,目光短浅。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辄”作为生僻字的意思,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C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A把/因为。B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在。D代词,他的/副词,难道。
点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而”“则”作为连词使用,可根据上下文推断它的用法。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苟全”“闻达”“明年”“以”“克”等字词的翻译。“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文言文要点的提取。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诸葛亮说“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为此,他采取的行动可从乙文中概括为围祁山、围陈仓、接连出侵边境等。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先帝知臣谨慎”“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等语句说明诸葛亮谦虚谨慎、勇于担当、忠心耿耿、知恩图报的性格特点。而“真以亮惩于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的描写说明曹真很富有战略眼光。
(一)译文: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苟且偷生,不谋求在诸侯前扬名做官。先帝不认为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自己的身份,亲自三次到草庐里来看望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激动,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失败,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接受使命,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刘备)知道我做事谨慎,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诸葛亮)。自从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先帝之所托不能实现,以至有损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草的地方(作战)。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全部贡献出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曹魏,复兴汉室,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的进献忠诚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二)译文:诸葛亮围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投向诸葛亮。明帝派曹真都督部队屯兵郿县,派遣张郃攻击诸葛亮的部将马谡,大破马谡军。安定城的百姓杨条等人掳掠了一些官吏和百姓防守月支城,曹真进军包围了他们。杨条对手人说:“如果大将军亲自来,我愿意早些投降。”于是杨条将自己捆绑起来出城投降。过去叛投诸葛亮的三郡相继得以平定。曹真意识到诸葛亮兵败祁山,以后必定带领人马来攻打陈仓,于是派将军郝昭、王生守卫陈仓,并加固城池。第二年春天,诸葛亮果然攻打陈仓,(曹军)已有准备,(蜀军)不能攻克。朝廷给曹真增加封邑,加上以前封的,共二千九百户。四年,在洛阳朝见天子,升为大司马,天子赐予他佩剑穿履上殿,入朝参见时不必小步快走的特权。曹真认为“蜀军经常出兵骚扰边境,应当立即前去征伐,如果派遣诸将分成数路并进,必定能获大胜。”明帝采纳了他的计策。当曹真带兵西征刘蜀之时,明帝亲自送行。曹真八月份从长安出发,从子午道南进入西川。司马宣逆汉水而上,两军约定在南郑会合。其它几路军队,有的从斜谷道进军,有的从武威入蜀。适逢大雨连绵,三十多天不见天晴,入蜀的栈道完全断绝,皇帝下诏令曹真等人班师。曹真每次出征,总是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军资赏赐不够,往往将家产拿出来赏赐将士,士卒都愿意为他调遣派用。曹真因病回到洛阳,明帝亲自去他的府邸探视病情。曹真去世后,谥为元侯。
2020年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二、阅读理解(55分)
(一)
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题目。
[甲]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乙]寓意
晏殊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选出对上面两首诗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 甲诗是一首思恋之歌,写尽离别之痛,相思之苦。首联连用两个“难”字,突出强调“别亦难”,然后写春风不再、百花凋零的景象,象征爱情的艰难。颔联更以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出对爱情的至死不渝,托物寓意,借景言情。
B. 乙诗亦是一首描写离别幽怨的经典爱情诗。首联即追溯离别的场景。颔联寓情于景,梨花,柳絮,如水的月光,轻柔的春风,唯美至极,虽写得雍容典雅,却隐藏着淡淡的忧伤和无奈。
C. 甲乙两诗的颈联都描写相思之苦。甲诗从“晓镜”青春易老的自怜到忧对方“夜吟”时的寒气袭人,道尽了相思的悲苦与无奈。乙诗中的“伤酒”二字则把诗人颓唐、沮丧的形象描写得如在眼前。
D. 从感情基调来看,甲诗相对轻松乐观,乙诗更加沉痛哀怨。甲诗中的“无多路”“为探看”可见现实生活中两人距离并不遥远,且随时可书信往来,让人心生慰藉。而乙诗尾联写想给远去的心上人寄信倾诉衷肠,可现实严酷,愿望根本无法实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与理解。
D.从感情基调来看,甲诗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甲诗中的“无多路”“为探看”,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表达了诗人“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故选D。
2020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一)
二、古诗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2)滕子京负大才( )
(3)然则何时而乐耶?( )
(4)愤郁颇见辞色( )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爱其才,恐后贻祸。
9. 用/给句子划分停顿。
然 滕 豪 迈 自 负 罕 受 人 言 正 患 无 隙 以 规 之
10. “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 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7. (1). (1)探求 (2). (2)依仗 (3). (3)既然如此,那么 (4). (4)常常
8. (1)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呢?
(2)(范仲淹)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他以后留下祸患。
9. 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
10. 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的期望之情。
11. 观点明确,言之成理,阐述清楚即呵。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意思是: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求,探求;负,古今异义词,依仗;然则,一词多义,既然如此,那么;颇,古今异义词,常常。
【8题详解】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微,没有;斯人,这样的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2)恐,害怕;后,以后;贻祸,留下祸患。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意思是:然而滕子京豪迈自负,很少听别人规劝,范仲淹正担心没有机会来劝诫他。故断句: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
【10题详解】
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微斯人,吾谁与归”,以反问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表达了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以及对滕子京遭贬谪的慰勉。
11题详解】
考查个性化阅读,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文章内容和这两句话的意思体会范仲淹的思想,然后结合实际谈认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示了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是中国的传统道家思想,讲究无为心态。是一种思想境界,是古代修身的要求。即无论外界或自我有何种起伏喜悲,都要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我们处事要淡定和从容,不因外界的纷扰而放弃追逐梦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指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享福之后才享福。体现了一种为天下人谋福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是当今时代执政为民之人首要强调的部分。
【点睛】参考译文: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滕子京依仗着有才华,被许多人嫉妒,从庆阳统帅降职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言语中和脸色上。范仲淹和他同年考中进士,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他这样以后会遗留祸害。然而滕子京豪迈自负,很少听别人规劝,范仲淹正担心没有机会来劝诫他。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求他写《岳阳楼记》。所以《岳阳楼记》中说“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他的意思大概是在规劝好友了。
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2.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13. 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简要分析。
【答案】12. 当时诗人孤独难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凄凉。
13. 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境界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表现手法含蓄、委婉。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要结合写作背景和前两句的句意分析。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树栖鸦”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使人联想到孤独难眠的望月者。“冷露无声湿桂花”,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联想到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久久地望月苦思: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诗人表达心境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借景抒情,二是直抒胸臆。该诗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借景抒情,“地白”“栖鸦”“冷露”烘托出诗人一种凄凉的心境,结合后两句的苦思: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家。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可见诗人心境的凄凉。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根据题意,可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一般有托物言志、以动写静、借景抒情、侧面烘托、忽然宕开、对比等。“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是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二是抒发情感含蓄,委婉,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家。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