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革
第3课
情景导入
剧情简介
歌剧《白毛女》
喜儿被地主黄世仁霸占后,逃进深山丛林,头发全变白,后来被大春解救的故事。
人物关系
黄世仁:恶霸地主
喜儿:贫苦农民杨白劳的女儿
大春:投奔红军,救出喜儿
时代思想
反映农民生活悲苦,跟随共产党翻身做主人的时代风貌。
学习目标
1.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知道土地改革的原因,掌握土地改革的经过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2.理解并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重难点
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土地改革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
土地改革的原因及意义
重点
难点
基本目标
原因篇
湖北农民
大地主
东北农民
老解放区
已完成土改
①新解放区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改,获得土地
土地改革的背景
◎ (一)土地改革的原因
材料二: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
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②.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发展(根本原因)
土地改革的背景
材料三:全国土地改革前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 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
◎ (一)土地改革的原因
知识拓展
贫农:是指那些只有较少土地(约为中农土地的一半或一半不到)、部分或大部分租用其他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耕作,并交纳地租的农民。
雇农:是最穷的,穷到一无所有,只能给别人打工,被别人雇佣。
中农:介于贫农和富农之间的农民。一般占有土地,拥有一部分牲畜和劳动工具,生活来源靠自己劳动。
如果有轻微剥削(剥削收入占全部收入的25%以下)就成为富裕中农(又称上中农)。如果出卖部分劳动力受轻微剥削的则是下中农。
富农:是以雇工为主,自己参加劳动。
富农与地主有分别,富农自己劳动,地主自己不劳动。
◎农民阶级成分的划分标准
随堂小练
新中国成立前,下列关于我国土地制度的说法不正确是( )
A.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B.只有老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
C.占农村人口极少数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绝大部分土地
D.占农村人口绝大部分的农民占有大量土地
D
线索提示
1、掌握土地改革的背景和前后对比;
2、题干时间节点为新中国成立前期,设问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仔细阅读选项结合所学。
过程篇
1950年—1952年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土地改革的过程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时间
文献
内容
◎ (二)土地改革的过程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
全国大陆完成土地改革(除部分少数民族外)
1950年
1950年冬
1952年底
分批进行
土地改革的过程
◎ (二)土地改革的过程
具体做法
实施结果
改革特点
①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②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土地、农具、牲畜、房屋等,免除了每年缴纳的地租。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此次土地改革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
土地改革的过程
◎ (二)土地改革的过程
项目
所有权
分配形式
是否有剥削
相同点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
农民占有土地
劳动成果大部分归地主所有
劳动成果归农民所有
地主剥削农民
不存在剥削
都是土地私有制
知识拓展
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
封建剥削土地制度VS农民土地所有制
随堂小练
从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到孙中山先生的“耕者有其田”,中国农民拥有土地的千年梦想都没有实现。 “耕者有其田”的普遍实现是在( ? )
A.新中国成立之际?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后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颁布后
D.辛亥革命成功后
B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历史情景再现的能力。
2、“耕者有其田”,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后。
故选:B。
线索提示
意义篇
材料1: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做一个阶级来说,就是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2: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材料3: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土地改革的意义
◎ (三)土地改革的意义
材料1: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做一个阶级来说,就是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2: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材料3: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讨论土地改革的意义有哪些
彻底摧毁地主阶级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为工业化提供了条件
土地改革的意义
(1)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2)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3)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4)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土地改革的意义
◎ (三)土地改革的意义
农民们披星戴月参加劳动
随堂小练
辛亥革命从政治上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那么从经济上废除两千多年封建土地制度的是( )
A.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
C.新中国成立
D.减租减息
A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土地改革意义相关知识的掌握。
2、据题干“从经济上废除两千多年封建土地制度”结合所学可知,A符合题意。
线索提示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措施
知识拓展
西藏和平解放
祖国大陆统一
抗美援朝
为我国国内经济建设赢得了和平稳定的环境
土地改革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通过了土地革命的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1927年八七会议(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
抗日战争期间(1937-1945)
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实现耕者有其田
1947年土地改革(解放战争时期1945-1950)
知识拓展
◎ 中共历次土地改革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新中国成立初期时期
新解放区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改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发展
土地改革
原因
过程
意义
总结
(1)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2)农民翻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3)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4)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时间、文献
结果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