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认识将新知转换成旧知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会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先通分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每小组准备两个圆片或两个长方形纸片,一把剪刀,3支彩笔。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口算:
师:谁来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怎么计算?分母不变,就是分数的什么没变呢?
课件出示:把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分数通分。
师:通分时,我们要找分母的什么做公分母呢?
师: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还是不错的,希望本节课能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和通分的复习,为学习本节课的新知打好基础。)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我们学校这两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体育艺术“2+1”活动(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师:老师也对一些活动的项目进行了调查,同学们请看。
1.课件出示:我校参加啦啦操的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 ,参加武术操的人数占总人数的 ,参加啦啦操和武术操的同学共占全校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2.学生齐读题目,找数学信息,列出算式。
板书:
师:观察这个算式的分母,跟我们以前学的分数加法有何不同?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板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从学生熟悉的体育活动出发,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探究异分母分数的的加法
师: 到底等于多少呢?请你在小组中探究一下。
课件出示小研究:
1.请你用手中的卡纸,折一折、画一画,分别表示出 和
2.再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想一想 和 的和是多少?
3.你能将计算过程写出来吗?试着写一写。
学生小组讨论、展示、汇报。
教师小结提问:为什么要将 转化成 呢?想一想,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 和 进行了什么?
板书:
(设计意图:让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问题从学生中来,并经历方法的自主探索过程,在交流中初步理解方法的合理性,从中渗透数感意识的培养。)
归纳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简明扼要的归纳,完成练习题:
提示:找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减法
师: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我们已经学会了,那异分母分数减法你们会做吗?
板书:
找同学上黑板板演。
师:通过上面的计算过程,你能归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
学生试说,教师课件依次出示。
巩固练习
男生女生大pk
改错
(三)解决问题:春天到了,农民伯伯给果树浇水。第一天浇了所有果树的 ,第二天浇了 ,一共浇了多少?还有多少没浇?
(四)拓展应用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具有一定的层次,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计算、比较、判断,运用算理指导算法,在算法应用中深化算理的理解。)
课后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答:参加啦啦操和武术操的同学共占总人数的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是在异分母分数的计算这一环节,而是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因此,我对本课的教材安排进行了改变。
首先,让学生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唤起已有经验,并让学生体会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也就是同分母分数才能相加,接着复习通分,这两个知识点是学习本课的基础。接着改变教材情景和例题,出示1/4?+5/8,提出问题,能像复习题那样直接计算吗?为什么不能?强调分母不同,分数单位就不同,不能直接合并,既然不能你有什么办法找到1/4+5/8的答案呢?此时开展小组合作,可以运用学过的有关分数的知识去解决,或者借助一张圆形纸折一折,涂一涂,剪一剪再找到答案,学生有的进行操作,有的进行计算,教师进行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探究,参与学生的探究。我觉得有几点不足:
1.在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还做得不太够,仍然停留在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的层面上。
2.但是在合作的过程中,看到学生们的减法和自己的预设不一样时,我有些儿着急了,在汇报的时候学生说的比较仓促,我也急于给出结论。
3.在某些教学环节的设计,考虑得不够细,每个环节的衔接也不够流畅。教师把控课堂和应变能力还有待加强。
4.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刚学习通分的知识,对于通分还不能熟练进行,导致计算时比较慢,课堂练习量不大。另外在通分时,老师应强调用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为公分母,这样计算时会比较简便。
总之,如果我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抓住这一教学契机,有准备地计划和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直接抛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那肯定比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发现更有价值,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