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0张PPT)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一、商业的发展
1.商周时期: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周朝实行“_______
___”政策。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有强大实力的商人;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形成了
许多著名都会。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工商食
官
3.隋唐时期:商业贸易蓬勃发展起来。
(1)原因: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
(2)表现: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_________呈现
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4.宋元时期: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_____,集镇、夜市兴盛,_____广泛流通
纸币,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
丝绸之路
纸币
元代
5.明清时期:
(1)_________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2)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3)_____在流通中的广泛使用,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4)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_____、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
帮。
商业市镇
白银
徽商
【情境在线】
右图是北宋“交子”的拓片。北宋“交子”在世界经济
史上有何地位?其对当时的商业发展有何作用?
提示:“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的使用便利了
商业活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二、城市的繁荣
1.城市的发展变化:
周秦迄唐代
宋代
市的
设立
县治以上的城市设市,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
分散于城市街巷,允许城郭和
乡村置市贸易,还出现_____、
晓市、草市等
市的
管理
设市令或_____管理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
夜市
市长
周秦迄唐代
宋代
城市
布局
实行整齐划一的_______
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城市
功能
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坊市制
2.新型城市的崛起:
(1)唐宋时期,海上贸易的兴盛促使_________城市走向繁荣。
(2)明清时期,除南北两京等传统大都会外,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
_________为盛。
沿海港口
江南地区
【情境在线】美国学者施坚雅对中国古代城市史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进行了研究,认为从8世纪后半期至南宋时期,中国发生了“中世纪城市革命”。分析“中世纪城市革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打破了坊市界限,城市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出现了工商业市镇。
三、“重农抑商”
1.产生(战国时期):
(1)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
_________的取向发生矛盾。
(2)措施:明确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
征商税。
中央集权
2.发展(汉代):_______“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
人购置土地。
3.松动(中唐以来):鼓励海外贸易和实行_________政策。
4.强化(明清时期):
(1)表现:对商业发展不采取鼓励政策,对商人进行盘剥;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2)影响: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___________的成长,导
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官商分利
新经济因素
汉高祖
【情境在线】下图是描述古代中国某一经济政策的漫画。
漫画体现了古代中国哪一经济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提示:政策:重农抑商。根本目的:维护并巩固封建统治。
【助学助记】
1.中国古代商业的水平。古代中国的商业,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束缚与局限,整体水平并不高。
2.古代中国的“城”和“市”。古代中国“城”和“市”最初是分开的。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而“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后来“城”和“市”才合二为一,成为社会的中心,城市的商业功能也日渐显露。
3.正确认识明清时期的闭关政策。闭关政策并非取消一切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清朝仍然开放广州一处与外国通商。
4.图示法认识古代中国城市的演变
关键能力·素养探究
主题一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1.唐代商业
史料一 唐高宗时,富商邹凤炽“邸店园宅,遍满海内,四方物尽为所有”。
——《太平广记》
史料二 至(开元)十三年……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州(今成都)、凉府(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杜佑《通典》
思考:史料一、二反映了哪些现象?(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点拨】由史料中画线部分信息从商业活动情况、交通、安全、商人等角度回答。
提示:唐朝前期,商业出现繁荣景象,经商活动频繁,道路畅通,旅行安全,出现大富商。
2.宋代商业
史料 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①……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②。……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③
——《中国古代史》
思考:据史料,分析宋代商业发展的变化。(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点拨】①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情况,②体现了打破空间限制,③体现了打破时间限制。
提示: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突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城市的市场由以前的封闭型市场演变为开放型市场,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3.明清商业
史料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①,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②。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③。
——范文澜《中国古代史》
思考:据史料,归纳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点拨】②体现了发展特点,①③反映了发展的原因。
提示:特点:江南兴起了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原因:手工业、商业发达;地处交通要冲;城市人口增加迅速。
【史论阐释】
古代商业发展的六大趋势
1.商业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有固定的时间、地点限制,后时空限制被打破。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及奢侈品为主,后转向农副产品及手工业品。
3.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接着出现贝壳等一般等价物,后固定为金银;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宗族血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徽商、晋商等商帮)和行会。
5.城市职能的变化: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专业化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6.交易范围的变化:由地区贸易向全国性贸易、国内贸易向对外贸易扩大。
【深化点拨】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商业活动的主体商人、商业活动的场所城市和乡村集市、交易的内容商品种类、交易媒介货币和交易的范围国内外贸易等。这些发展要素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主题二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素养探究】
1.战国形成
史料 末作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仲《管子·治国》
思考:史料体现管仲的经济主张是什么?据史料分析其理由。(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点拨】由画线部分关键信息“末作文巧”“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可以看出管仲的经济主张,理由从社会秩序、富国强兵方面回答。
提示:主张:重农抑商。
理由:稳定社会秩序,实现富国强兵。
2.汉代加强
史料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思考:根据史料,指出西汉初年政府采取的主要商业政策。(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点拨】由史料中画线的关键信息“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不得仕宦为吏”分别概括。
提示: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对其生活方式加以限制;提高所缴税额;限制其政治地位,商人的子孙不得为官。
3.明清发展
史料 朕(雍正帝)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①。今若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②
——《大清会典事例》
思考:由史料来看,雍正帝认为应该怎样处理农工商关系?他的根据是什么?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点拨】由①中“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进行提炼关系。由②中“多一工作之人……少一耕稼之人”从劳动力分配的角度提炼信息。
提示:观点:重农抑商(或重本抑末的思想)。
根据:①人口增加迅速,造成人多地少的矛盾,不投入大量人力不能保证粮食的需要。②发展工商业使人崇尚奢靡,而且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史论阐释】
“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及评价
1.原因:
(1)农业可以提供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2)封建国家可以通过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且利用这一政策,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3)从根本上讲,它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
2.表现:
(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强化本末意识。
(2)在土地问题上,统治者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定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一是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二是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三是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四是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乘车等都有严格规定。
3.评价:
(1)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2)消极影响:到了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
【深化点拨】重农抑商政策作为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贯穿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始末,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但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1.西周晚期颂鼎铭文记载:“王曰:颂(人名),令汝官司(管理)成周(洛阳)贾廿家,监司新造贾,用宫御。”由材料推断
( )
A.此时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B.工商业呈现出多元化新格局
C.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从商之族具有专业化的特点
【解析】选A。从“司(管理)”可知此时对商业进行严格管理,故A正确;B多元化新格局指的是私商、官商并存局面出现,这一时间在春秋时期;C战国商鞅提出重农抑商思想;D材料没有显示专业化特色。
2.美国学者查尔斯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中国“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因素”。其依据是
( )
A.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C.早市夜市普遍且昼夜相连
D.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宋代含有近代商业因素的表现是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是商业发展的媒介,故B正确。
【补偿训练】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在这场“商业革命”中出现了
( )
A.独立经营的大商人
B.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C.地域性商人群体
D.贯通东西的丝绸之路
【解析】选B。在宋代,我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故选B。A、C、D分别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期和汉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
3.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表明
( )
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
B.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C.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
D.商品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解析】选D。材料说明了明代来自北方各地的货物“日夜商贩而南”,来自南方各地的货物“日夜商贩而北”,体现了长途贩运贸易的繁荣,故选D。
4.杜牧曾说,“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由此可见唐代
( )
A.“市”突破了时空上的限制
B.经济重心转移到了江淮地区
C.都市中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区
D.草市繁荣且多设于交通便利之处
【解析】选D。草市只反映出“市”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故A错误;江淮草市的发展并不能说明江淮地区成为经济重心,故B错误;草市是都市之外自发形成的市场,故C错误;“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反映出草市繁荣且多设于交通便利之处,故D正确。
5.(2020·辽宁师大附中高一检测)下列图片反映的是宋明时期留下的历史遗迹
上面图片可以说明当时
( )
A.海外贸易非常发达
B.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C.中外交流不断发展
D.伊斯兰教开始传入
【解析】选C。根据材料“宋泉州市舶司遗址”可知,图片材料主要体现了宋朝海外贸易的发展,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明朝设立的犹太会堂表明明朝时期中外之间的交流,因此材料可以说明当时中外交流不断发展,故C正确;海外贸易非常发达符合宋泉州市舶司的建立,不符合明朝的犹太会堂,并且明朝时期逐渐实行海禁政策,海外贸易没有非常发达,故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宋时期逐渐兴盛,不符合明朝时期,故B不符合史实;材料内容没有涉及伊斯兰教开始传入的问题,故D与材料无关。
6.“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即“商”)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该言论反映的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是
( )
A.农商并重
B.农本商末
C.重商主义
D.闭关锁国
【解析】选B。材料“农为天下之本务”“使民知本业为贵”反映了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思想,故选B。A、C说法错误,D说法与题干无关,故排除。
7.(2020·襄阳高一检测)康熙帝曾先后命焦秉贞、冷枚等人绘《耕织图》,还亲自作诗题咏,“复命镂板流传,用以示子孙臣庶,俾知粒食维艰,授衣匪易”。这一做法
( )
A.确保了农民生活的富足
B.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发展
C.缓解了人地之间的矛盾
D.推动了重农理念的传播
【解析】选D。据题干信息可知,康熙皇帝命人绘制《耕织图》,充分体现了康熙帝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农事辛劳的深切认知,这一做法推动了重农理念的传播,故D正确;A中“确保”一词表述绝对,与统治者具有重农思想没有必然关系;B错误,重视农业与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C错误,统治者具有重农思想与缓解人地矛盾没有直接关系。
【补偿训练】
(2019·北京高考)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 )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官员的思想状况,旨在考查学生研读史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结合题意和所学可知张咏砍掉茶树、怒斥买菜人的原因在于强迫民众固守耕织的小农模式,这体现了其重农抑商的思想特点,C正确。史料中并没有体现茶利由官方垄断的信息,A错误;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表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程度高、货币使用率高的现实,B与史实相反,排除;史料反映的是强迫经商的农民回归农业,与商人社会地位高低无关,排除D。
8.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政策对经济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与统治者的政策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钅大(钅大,踏脚钳也)左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便属在所县。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抑制中小商人的“贱商令”,各朝代一脉相承,反复颁行。汉朝,禁止商人穿丝绸、乘车骑马,也不许其子孙为官。直到明初,政府还在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商贾之家只许穿绢、布;农户一人经商,全家不许穿绸纱;还规定禁止商贩、仆役、倡优、下贱穿用貂裘;商贾及技艺之人,家用不许用银制器皿等。
——人教版高中课本历史必修Ⅱ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打击富商大贾?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哪项重要的经济政策?
(3)根据材料三,请你谈谈对“贱商令”的看法。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敢私铸铁器煮盐者”治罪及设“铁官”等进行概括。第(2)题从“上农除末”可知是重农抑商政策。第(3)题考查对抑商政策的评价,注意辩证地分析。
答案:(1)措施:盐铁官府专营,禁止私人经营。
(2)政策:重农抑商。
(3)看法:统治者重视农业,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业生产,在封建社会初期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打击商业,使商业长期受到抑制,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时素养评价
五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1.(2020·沈阳高一检测)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②唐朝长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③宋代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
④元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均是对我国古代商业的正确描述,故A
符合题意;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宋代的交子,④表述不正确,排除B、C、D。
2.(2020·厦门高一检测)封建时代的商人因为统治者“重农抑商”的政策,在
经营和竞争过程中会遭受不公平的对待,于是商人们只得利用乡亲和宗族的关
系互相抱团来维持自己的权益,这就促使
( )
A.地方商业城镇兴起
B.农产品逐渐实现商品化
C.地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D.地方政府放松对商业的限制
【解析】选C。商帮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形成的商人群体。依据“利用乡亲和宗族的关系互相抱团”可知,这一措施有利于地域性商人群体形成,故C正确;地方商业城镇兴起不需要“利用乡亲和宗族的关系”,排除A;农产品商品化与农业生产有关,排除B;“重农抑商”政策下地方政府并不会放松对商业的限制,排除D。
【拓展延伸】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变化的表现
(1)交易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
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逐渐增多并日趋生活化,先以交易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
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后来交易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农副产品
以及手工业品并转向市场。
(3)交易媒介的变化:经历了物物交换、贝壳等为等价物、金属货币、北宋出现
纸币和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的发展过程。
(4)交易范围的变化:由地区性贸易向全国性贸易、国内贸易向对外贸易扩大。
(5)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宗族血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和行业组织。
(6)城市职能的变化: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专业化城市发展;农村
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多,规模不断发展。
3.(2020·连云港高一检测)史书载,晋平公有门客数千,“朝食不足,夕收市赋;
暮食不足,朝收市赋”,也就是靠征收商业税来供养大量的门客。这可印证当时
( )
A.商业发展催生养士之风
B.城市商业已具相当规模
C.门客主要从事商业经营
D.市已彻底打破时空限制
【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的晋平公“门客数千”“靠征收商业税来供养”可知,当时商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商业税收成为重要的收入,即当时城市商业已具相当规模,故B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养士之风并非因商业发展而催生,而是社会变革导致的,排除A;门客主要是参政和给主人出谋划策,且材料体现不出门客经商,排除C;市打破时空限制是在宋代,在材料中也体现不出,排除D。
【补偿训练】
诗能叙史。唐诗“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
歌彻晓闻”中描绘的现象反映了唐朝
( )
A.城市商业有很大发展
B.市的管理已经发生根本变化
C.草市在当时很繁荣
D.商业活动完全突破时间限制
【解析】选A。题干材料中“夜市”“客纷纷”“彻晓闻”反映了当时商业的发展繁荣,故选A。B、C、D与史实不符,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
4.(2020·宜宾高一检测)“五行八作”这一成语源起南宋,是都城对民间各行
各业的泛指和传统俗称。当时,市肆各种行业分别称为“团”“行”“市”
“作分”等。“团”“行”“市”多为商业,“作分”则是小手工业。与该
成语出现最有可能相关的是
( )
A.宋朝奉行“工商皆本”政策,促进了城市商业、手工业的发展
B.宋朝不抑兼并,破产自耕农迁往城市,促进城市工商业发展
C.成语从侧面说明当时东京行业之多以及手工业的发达程度
D.南宋推行抑商政策,只允许都城有五种商行和八种作坊存在
【解析】选B。“五行八作”中的“行”“作”分别指商业和小手工业,结合课本知识可知,宋朝实行不抑兼并政策,导致农民失去土地,失去土地进城谋生的农民从事各种小手工业和商业,城市又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场所,推动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故B正确;宋朝只是抑商政策有所松动,A“工商皆本”错误;C南宋都城为临安(今杭州),不是东京,故排除;“五行八作”是泛指,不是“只允许……五种商行和八种作坊”,故D错误。
5.商鞅在秦国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并将重农抑商政策作为国家基本政策
强力推行。这是因为重农抑商政策
( )
A.旨在维护小农业者利益
B.缓解了农商间的矛盾
C.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
D.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解析】选C。“重农抑商”政策重视农业,限制商业发展,封建统治者以此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故选C。重农抑商政策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不是维护小农业者利益,A错误;该政策显然加剧了农商间的矛盾,B错误;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也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D错误。
【深化点拨】“重农抑商”政策保障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晚期破坏正常的商业经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经济发展,违背历史发展潮流,造成中国的落后。
6.下图中的山西王家大院被梁思成称为“全国建筑宝库”,被专家学者誉为
“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等。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著
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
响是
( )
A.阻碍传统建筑技术发展
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C.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D.影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解析】选D。“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这种现象是中国古代商
人的典型,这导致本来用于商业的资本缺乏,最终影响到工商业扩大再生产,也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选D。
【深化点拨】中国古代商人普遍具有“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经商思想,商人往往将经商所积累的财富用来购买田地、建造美宅,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从而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导致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不能冲破小农经济限制的重要原因。
7.(2020·定西高一检测)《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
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这主
要反映当时明朝政府
( )
A.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严格管理市场
D.实行闭关锁国
【解析】选B。据材料“(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反映明洪武年间商人只能穿绢、棉布;如果一家中有一人为商贾者,家中人都不得衣绸、纱,这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只是对商人的限制加强,A错误;C、D与材料无关。
二、非选择题(15分)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城市打破了坊与市的界限,商店可以随意开设,不再采取集中的方
式。开封城内,到处都有商铺、邸店、质坊、酒楼、食店,而且还有晚上交易的
夜市。城内还有多处供居民娱乐的场所,叫做瓦肆,里面有“勾栏”(歌舞场
所)、酒肆、茶楼。入元以后,许多历史悠久的城市继续保持着繁荣局面,而且
随着运河的恢复和海运的开通,在运河沿线和沿海出现了一批非常活跃的
城市。早在唐代出现的在大城市周围定期的草市、墟市,到宋代已经普遍存在
于大、中、小城市周围和一些村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交易场所。
许多草市逐渐发展成市镇,市镇发展为城市。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了一大批商业市镇,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长
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
间倍之”,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
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实为邑中诸镇之第
一”。
——《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元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情况。(6分)
(2)联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商业市镇的主要特点及其兴起的
原因。(9分)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要注意根
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根据有效信息概括回答。第(2)题要根据提取的有效信息
分析归纳特点。再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回答原因。
答案:(1)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不受时空限制;城市内出现娱乐机构;草市发展
为城市;沿海和运河沿线地区出现了一批非常活跃的城市。
(2)主要特点:经营专业性强,经济功能加强。兴起原因:交通条件的优越;农耕
经济的发达;商品经济的繁荣;手工业的不断进步;人口数量的增加。(共77张PPT)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一、金属冶炼术的进步
1.青铜冶炼:
(1)青铜时代:从___________时期到春秋末期,历时约15个世纪。
(2)工艺特点:_____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数量多,种类齐备,工艺精湛,
器物造型生动。
2.炼钢冶铁: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铁器的广泛使用,特别是把
钢应用到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制作上,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二里头文化
商周
【情境在线】考古学家按照人类用品质地,把社会发展分为石器、铜器和铁器三个时代。中国也是这样。春秋时风胡子说“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当此之时(指春秋时),作铁兵,威服三军”。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对中国社会转型起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推动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
二、衣被天下
1.丝织技术: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1)早在上古时代,人们就已学会了养蚕缫丝。
(2)_____以后,丝织工艺突飞猛进。
(3)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_____”的称号。
(4)唐代出现了_____技艺。
西周
丝国
缂丝
2.棉纺织技术:
(1)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2)元代_______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纱。先进技术的推广,使江苏的松江在元明时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3)_____后期,棉布取代丝、麻、毛,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黄道婆
明代
【情境在线】古希腊人把中国叫做“塞里斯”,即“丝绸之国”。在古罗马,恺撒大帝曾身穿丝绸长袍去看戏,引得在场的贵族羡慕不已,他们甚至不惜用相等重量的黄金去购买丝绸。后来上等丝绸每磅竟值黄金12两,迫使皇帝下令禁止皇家穿用丝绸。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提示:它反映了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中国丝绸出口到罗马产生的强烈反响。
三、从烧陶到制瓷
1.陶器:陶器是_______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闻名
于世的陶器工艺,如彩陶、黑陶和白陶等。
2.制瓷:
时期
具
体
表
现
东汉晚期和南北朝
先后成功烧制青瓷和_____
隋唐
陶瓷工艺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新石器
白瓷
时期
具
体
表
现
宋代
_______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
方瓷窑
元代
开始进入_____生产时期
明清时期
制瓷工艺丰富多样,_____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
出口的大宗产品
景德镇
彩瓷
瓷器
【情境在线】
右图是国家邮政部门发行的《景德镇瓷器》特种邮票中的“五彩花鸟纹尊”票。纪念邮票上的这一瓷器品种成熟于我国古代的哪一时期?
答案:明清时期。
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1.家庭手工业:
(1)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其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
场。
(2)评价: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_________起了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
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小农经济
2.官营手工业:
(1)发展历程。
①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
②唐宋时期出现了雇募工匠。从征役制到_______,是生产关系上的一大进步。
③到_____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2)特点: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与协作
细密。
雇募制
明代
(3)局限:生产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强制工匠服役,引起了工匠的不满。
3.私营手工业:
(1)发展历程。
①_________时期,私营工商业产生工、商开始与士、农并称。
②_________之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经营方式的变化。
①_____以来,商品经济繁荣,私营手工业的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②明中后期,私营手工业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
的_________关系。
春秋战国
明代中叶
唐宋
雇佣劳动
【情境在线】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上述材料体现了民间手工业怎样的特点?
提示:民间手工业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易失传。
【助学助记】
1.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具有特殊行业的垄断性、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不计成本的奢侈性和技术工艺的高超性。
2.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最能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家庭手工业,而不是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
3.巧记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关键能力·素养探究
主题一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及其差异
【素养探究】
1.家庭手工业
史料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①。……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②。
——《孟子·尽心上》
思考:史料反映了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哪种经营形态?其特点和地位是什么?(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点拨】以省略号为界,重点把握①②信息。结合小农经济的相关知识作答。
提示:经营形态:家庭手工业。特点:与农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地位:作为农户的副业,在手工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2.官营和私营手工业
史料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①。……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②……
思考:史料中“官窑”“民窑”的经营形态和产品用途分别是什么?反映了两种手工业经营形态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点拨】画线①②体现了官窑和民窑数量和规模的变化情况,据此分析回答。
提示:官窑:官营手工业,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民窑:民营(私营)手工业,主要供民间消费。地位变化:明代中叶以前,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明代中叶后,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主题二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素养探究】
1.手工业特点
史料 明代《天工开物》记载景德镇制瓷:“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思考:史料反映了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什么情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点拨】由画线中关键信息“过手七十二”,体现了多环节的生产过程,据此分析归纳。
提示:分工细密;具有人才、技术优势。
2.多种经营方式
史料
思考:从史料可以获得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什么信息?(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点拨】抓住图片中
“家庭”“民间”“官府”
等文字信息分析归纳。
提示:有多种经营方式。
3.明清时期的特点
史料 明清时期,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并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①,手工业产品大量增加,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②,“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③。
思考:据史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点拨】①体现了地位;②体现了分工和功能;③体现了性质变化,据此分析回答。
提示:私营手工业者占据主导地位;地区性分工更加明确;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
【史论阐释】
比较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经营
形态
管理
方式
产品
流通
方式
地位
官营
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至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私营
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
家庭
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
【史论阐释】
一、古代手工业由以官营为主到以私营为主的主要原因
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农业生产的进步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
3.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促进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4.官营手工业陈旧的管理模式,压抑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历史悠久,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规模宏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
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春秋战国以后,形成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并存的格局。
3.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
4.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经营方式出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到了明朝中后期,江南手工业生产中采用雇佣劳动和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5.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的相应变化。随着经济重心南移逐渐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深化点拨】古代手工业由官营为主到私营为主变化的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农业生产的进步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也有利于劳动力的获得。
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其特征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1.(2020·重庆高一检测)《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据此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
【解析】选B。由材料“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知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用于祭祀,表示身份与权力,故B正确;青铜器熔点较低,硬度不够,不适合用作农具,排除A;青铜器少量用作酒具,排除C;货币是经济的象征,并不是青铜器的主要用途,排除D。
2.古诗有云:“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万车炭(煤)……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中国古代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开始于( )
A.战国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解析】选B。早在汉代,人们就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使炼出的钢铁的硬度和质量大大提高。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故选B。
3.下列手工业部门,在西汉时期较为发达的是
( )
A.青铜铸造业
B.丝织业
C.棉纺织业
D.制瓷业
【解析】选B。依据所学知识,西汉丝织业较为发达,典型代表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故选B。
【补偿训练】
(2019·唐山高一检测)在《周礼》一书中,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从事这种劳作的人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及农夫并列,称作国有“六职”。这说明了当时
( )
A.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
B.人们已普遍穿棉质衣服
C.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经相当重要
D.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选C。材料显示出社会对纺织业的重视而非纺织技术发展程度,故A错误;元朝以后人们开始普遍穿棉质衣服,故B错误;重视纺织业说明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扮演重要角色,故C正确;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纺织业当中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D错误。
【深化点拨】中国古代的丝绸、瓷器等手工业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海外,备受赞誉,被视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
4.(2020·贵阳高一检测)“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反映了
( )
A.棉布已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B.棉花种植由边疆地区向内地扩展
C.棉纺织技术不断革新并日益推广
D.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解析】选A。材料“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可以看出在明朝中后期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因其实用性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主要衣料,故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
【补偿训练】
右图为考生抄有四书五经用以作弊的棉质内衣。这件内衣最有可能出现在
(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解析】选D。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是在明朝后期,故选D。
5.唐诗之中有“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诗句。它所描写的窑口出产的器物最可能是( )
【解析】选B。由题干材料可确定是南方的岳州窑,而唐三彩的主要产地都是在北方,故A错误;唐釉下彩陶罐的主产地是湖南长沙铜官窑(即岳州窑),故B正确;唐青瓷莲花碗的主产地是在浙江,故C错误;唐白瓷穿带壶的主产地是在河北的邢窑,故D错误。
【补偿训练】
1.学习历史可以通过情境再现来了解历史,拉近与历史的距离。假如你回到唐朝旅游,你可能看到( )
A.使用的瓷器是彩瓷
B.瓷器成为生活必需品
C.工匠用焦炭冶铁
D.棉布成为市民的主要衣料
【解析】选B。彩瓷出现于元代,用焦炭冶铁是在南宋末年,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是在明代后期,据此可排除A、C、D。唐代瓷器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用品,故选B。
2.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 )
A.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B.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解析】选D。根据材料“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故D正确。
6.(2020·天津高一检测)“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这段材料主要说明官营手工业
( )
A.分工细密
B.资金雄厚
C.技术高超
D.服务宫廷
【解析】选A。材料的表述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的分工种类特别多,很细密,故答案为A;B、C、D属于官营手工业的其他特点,但是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7.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是
( )
A.生产不计成本
B.产品开始进入市场
C.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经营规模日益萎缩
【解析】选C。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故选C。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二 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到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其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
(1)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哪一种形态?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2)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特点?这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第(1)题注意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五亩之宅”“匹妇蚕之”“老者足以衣帛矣”等,据此即可判断材料体现的是家庭手工业,特点则要注意与小农经济的特点相联系,即“自给自足”。第(2)题中原因一是依据材料归纳,第一句话是关键,即“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二是要综合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环境来分析,手工业市场狭小,市场竞争的需要。影响依据材料主要从消极方面来回答。
答案:(1)形态:家庭手工业。特点:自给自足。
(2)原因:①官府的立法保护及对手工业者的干涉;②手工业市场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自卫措施。
影响:①手工业产品往往因此保证了工艺水平,但行业之间相互隔绝,使新技术难以推广;②同时因技术传承的封闭性,往往导致失传,最终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课时素养评价
四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1.(2020·北京高一检测)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下列关于青铜时代
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这一时期使用大量青铜器
B.商朝时出土了大量青铜铭文
C.青铜铸造是当时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D.大型青铜器的种类主要是兵器
【解析】选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是因为青铜铸造是当时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青铜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故C正确;这一时期使用大量青铜器是“青铜时代”的表现,故A错误;B表述错误,应该是“出土了大量商朝青铜铭文”;大型青铜器的种类主要是礼器,不是兵器,故D错误。
2.据明朝万历《华州志》记载,陕西华州“郡之柳子镇,有千家铁匠,作刀剑剪
斧之用,天下士大夫所共索,以为转相赠予者”。这表明华州柳子镇
( )
A.铁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家庭手工业技术高超
C.冶铁开始采用机械化生产
D.冶铁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解析】选D。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特征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没有涉及,故A错误;家庭手工业生产的产品以家庭使用为主,从“作刀剑剪斧之用,天下士大夫所共索,以为转相赠予者”,可知是私营手工业,故B错误;机械化生产出现于工业革命时期,故C错误;从“郡之柳子镇,有千家铁匠”,可知冶铁业繁荣,故D正确。
【补偿训练】
《越绝书》记载,楚王请欧冶子和干将“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铸成“龙
渊”“泰阿”“工布”三剑,“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这反
映了当时楚国
( )
A.水利事业发达
B.青铜铸造业发达
C.铁器应用于军事
D.铁农具普遍使用
【解析】选C。据题干“取铁英……铸成……三剑”可知所铸为兵器,故C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冶铁,故A、B错误;题干所述为兵器而非农具,故D错误。
3.(2020·漳州高一检测)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
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 )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解析】选A。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新疆地区出土了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由此可判断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故选A;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带有西域特征的说法也无从得出,故排除B;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材料反映了东周时期楚国和西域地区的交流,但并不能说明生活方式趋同,故排除D。
【补偿训练】
《丝路山水地图》在戊戌年(2018年)春晚惊艳亮相。据考证,此图绘制于明朝
中后期,地理范围从中国嘉峪关到天方城(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下列关于我
国古代丝织业说法正确的是
( )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B.唐代吸收花鸟画的写实风格
C.明清时期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
D.宋代吸收波斯的织法和风格
【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绸(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故A正确;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写实风格,故B错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故C错误;唐朝丝织技巧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作风,故D错误。
4.右图是1981年出版的连环画《黄道婆》的封面。黄道婆之所以受人们的尊敬
和怀念,是因为她
( )
A.被誉为我国古代手工丝织业的鼻祖
B.为我国古代丝织技术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
贡献
C.制造了花楼机,推动了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D.为我国棉布衣服的普及作出了贡献
【解析】选D。黄道婆由于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而受到百姓的敬仰,故选D。黄道婆推广的是棉纺织业技术,不是丝织技术,A、B错误。花楼机并非黄道婆发明,C错误。
5.在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过程中,先有丝织业后有棉纺织业。随着棉纺织业
快速发展,其又分为轧花、纺纱、织布、印染等部门。这表明中国古代纺织业
( )
A.部门增加,分工细密
B.历史较悠久
C.分工协作,产品丰富
D.规模化生产
【解析】选A。材料“轧花、纺纱、织布、印染等部门”说明纺织业的部门增加,“轧花、纺纱、织布、印染”说明分工细密,故A正确;材料不是说明纺织业的历史悠久,排除B;材料没有提及产品的信息,排除C;材料中纺织业属于手工生产,不是规模化生产,排除D。
【拓展延伸】明代棉布取代麻、丝成为人们主要衣料的原因
(1)丝织品太贵重,主要为社会上层所消费,很难在民间推广;而毛织品、麻织品
穿着不舒服。
(2)棉布物美价廉,柔软、保暖,并结实耐用,适合各阶层穿着,社会需求量大。
(3)棉花种植由边疆向内地推广,棉花种植面积广,为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原
料。
(4)制棉技术水平要求不高,易于推广。
(5)棉纺织加工技术的进步和封建统治者的重视、推广,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6.(2020·乐山高一检测)《景德镇陶录》载,“唐武德中有镇民陶玉载瓷入关
中,称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
宜陶,宋景德时设镇而得名”。这反映出
( )
A.陶玉为官营手工业者
B.唐朝市场管理松弛
C.政策影响工商业发展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解析】选C。根据“唐武德中有镇民陶玉载瓷入关中,称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可知,景德镇瓷器因朝贡而名扬天下,说明政策影响工商业发展,故选C;根据“唐武德中有镇民陶玉”可知陶玉为民营手工业者,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唐朝的市场管理,排除B;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排除D。
7.(2020·广州高一检测)据季如迅《中国手工业简史》中记载,宋代官府手工
业作坊:“群工屯营……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告以知。”此组织管
理模式
( )
A.保证了政府对市场垄断
B.强化了工匠的生产责任
C.有利于生产技术的创新
D.阻碍了民间手工业发展
【解析】选C。材料中意思是把事情告诉他,把功劳给他看,把能力摆出来,共同提高。这里显然说明宋代官府手工业作坊做法有利于生产技术的创新,故C正确。材料说明是手工业技术创新,不是政府对市场的垄断问题,故A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技术传承问题,不是生产责任的强化,故B错误;材料措施出现于官营手工业中,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15分)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杭州……桑麻遍野,茧丝棉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毅庵祖……
购机一张,织诸色纻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
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
饶。
——张瀚《松窗梦语》
(1)从材料一的四幅图中可以获取怎样的历史信息?(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出毅庵祖“家业大饶”的原因。(不得摘抄原句)(10分)
【解析】第(1)题根据“采桑”“纺织”“锦袍”等信息可知与养蚕缫丝及丝
织业有关。第(2)题抓住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桑麻遍野”“织诸色纻
帛”“备极精工”“常满户外”“尚不能应”等归纳。
答案:(1)中国很早就养蚕缫丝,中国古代丝织业发达,丝织品十分精美。
(2)发展丝织业的原材料丰富;丝织品品种多,花样全;丝织品质量好;产品销路
好,供不应求;注重扩大再生产。(共82张PPT)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划分依据:司马迁根据_____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分为四大经济区。
2.表现: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地区
项目
山东地区
(崤山以东)
山西地区
(崤山以西)
江南地区
龙门碣石以北地区
特点
经济最发达,是最重要的粮食产地
是传统的农业区之一
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是传统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
地位
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大
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汉代
3.区域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_______的特点。
不平衡
【情境在线】“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在当时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是哪里?
提示:山东、山西。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1.第一次高潮:
(1)时期:两晋之际。
(2)背景:汉族统治阶级的内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
(3)影响: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_________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黄河流域
2.第二次高潮:
(1)时期:_________之后。
(2)影响: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北方人口涌入长江流
域及其以南地区,南方经济实力大为提高。
3.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_________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
安史之乱
靖康之变
【情境在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唐朝中后期,人口大量南迁,由此可见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北方战乱,政局动荡;南方相对稳定。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1)中原人口南迁:不但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
技术,推动南方经济发展。
(2)南方条件优越:社会环境相对稳定,蕴涵发展_________的巨大潜力。
农耕经济
2.经过:
(1)南北经济趋向平衡:经过孙吴、_____、南朝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稻麦
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
(2)南方逐渐超过北方:_____以后,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都会加速发展,
逐渐超过北方。
(3)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宋都南迁后,致力于南方经济建设,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
确立,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东晋
中唐
3.影响:
(1)带来_________南移。自_____起,江浙地区成为人才密布区。
(2)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突出,凸显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成为农耕经济重要
特点。
文化重心
南宋
【情境在线】《宋史·食货志》载:“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后乐集》载:两浙一带,“所有围田遍满,昔之曰江曰湖,今皆田也。水稻种植遍及南方各地”。材料所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助学助记】
1.中国古代的北民南迁。从魏晋到两宋,北方人口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南迁,推动了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整个历史演进的结果,是多种力量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动态演变。
3.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随着中华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
关键能力·素养探究
主题一 中原人口的南迁
【素养探究】
1.中原人口南迁
史料 中原人口南迁高潮示意图
思考:中原人口南迁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点拨】根据示意图中“乱”“变”等信息分析归纳。
提示:北方政局动荡。
2.汉唐人口变化
史料 汉唐时期人口分布表(单位:千人)
朝代
黄河中下游
江淮地区
西南地区
两广及福建
西汉
38
256
7
871
4
364
698
唐朝
28
898
12
137
8
081
2
484
思考:(1)西汉时期,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一地区?原因是什么?(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点拨】根据分布表中西汉时期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进行分析回答。
提示:地区:黄河流域。原因:黄河流域开发早,经济发展较快。
(2)唐朝时期的人口分布与西汉时期相比,发生了怎样的明显变化?对我国经济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点拨】根据分布表中唐朝和西汉时期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进行分析回答。
提示:变化:黄河流域人口减少,江淮地区、西南地区、两广及福建地区人口增长很快。影响:为南方经济的发展补充了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加快了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主题二 经济重心的南移
【素养探究】
1.南方经济发展
史料 (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
——《宋书》
思考:据史料,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点拨】由史料中画线的关键信息“无风尘之警”“民勤本业”进行分析归纳。
提示:南方环境相对安定;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经济重心南移
史料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朝中叶到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人民多次大规模南迁,在给南方带来人口压力的同时,也为南方经济的开发和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到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已经显出超过北方的强劲势头,而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为定局。
思考:史料认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大体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史料实证)
【点拨】根据画线部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史料归纳即可。
提示: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朝中叶到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
3.文化重心南移
史料 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孔了。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优势明显,北宋后期不得不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南北方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
——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思考:根据史料,分析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点拨】根据画线中关键信息“大多是南方的面孔”,“南方人的优势明显”进行提炼分析归纳回答。
提示:文化重心南移,南方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南方文人在科举考试中占据明显优势。
【史论阐释】
一、全面分析古代人口迁移的总体原因
1.北方少数民族经济文化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
2.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移。
3.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
4.统治阶级的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5.自然灾害及民众自己经营不善而破产,被迫迁移。
6.政府的横征暴敛,使农民不堪忍受而迁移。
二、中原人口三次南迁的共同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从原因看,都是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战乱以及北方生态环境的恶化。
(2)从发生看,都发生在政权交替之际,统治阶级内乱之后,政局混乱之时。
(3)从作用看,都对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推动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2.影响:
(1)传播了先进的经济文化,促使我国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2)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统一和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与发展。
(3)使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趋于合理,南北分布趋于平衡,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利用。
【深化点拨】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由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迁移。北方战乱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古代人口南迁的本质是北方先进生产力向南方扩展。
【史论阐释】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特征、影响及启示
1.原因:
(1)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2)社会环境: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
(3)政府政策:南方政权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4)人口因素: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
(5)经济因素:农作物品种交流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6)其他条件: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2.特征:
(1)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2)南移往往发生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时。
(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4)由北向南、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3.影响:
(1)古代中国经济布局渐趋合理平衡。
(2)人口比重发生变化,南方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3)促进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4)教育文化重心南移,南方教育不断发展。
4.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1.中国古代某一经济区,战国时属于秦地,大体以关中为主,后又扩展到河西巴蜀等地。这一经济区属于
( )
A.山东
B.山西
C.江南
D.龙门碣石以北
【解析】选B。“战国时属于秦地,大体以关中为主,后又扩展到河西巴蜀等地”应该是山西,B正确;A属于河南崤山以东;C属于长江以南;D是山东、山西以北地区。
2.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从战国到东汉我国经济区域的总体特征是
( )
A.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B.江南地区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大
C.龙门碣石以北在西汉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
D.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解析】选D。A、B、C是具体经济区域的表现,其总体特征是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故选D。
3.“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对唐朝张籍的这句诗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北方人大多害怕胡人
B.南方人与北方人有不同的特点
C.北方人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
D.南北的语言融合比较好
【解析】选C。唐以前人口的迁移多是因为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方战乱,而语言等民族融合的现象是人口迁移作用的表现。
【补偿训练】
古代中原人口三次大规模南迁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
( )
A.自然灾害严重
B.长期战乱
C.兵役徭役繁重
D.环境恶化
【解析】选B。本题为程度选择题,各选项都和题干有一定的关系,但北人南迁最主要的原因是B。
4.“北来在此安家,远行从此启程,八闽百越赣州推本……”这是对闽粤赣边区客家文化的概述,具有人口迁移特色的客家文化的奠定时期应为
( )
A.两晋之际
B.秦汉时期
C.中唐以后
D.两宋之际
【解析】选A。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客家文化与人口迁移关系密切,因此,这一特色的形成应开始于第一次人口迁移时期,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两晋之际。
5.(2020·北京高一检测)东晋政府允许侨人(侨人:指寓居南方的北来人口)登记户籍,注明本人的原籍,并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这一举措
( )
A.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C.消除了南北风俗的差异
D.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解析】选B。从材料中的“允许侨人……登记户籍,注明本人的原籍,并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等信息来看,这一举措可以使侨人安心生产,提高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江南地区的开发,故答案为B;这一举措与民族交融没有关系,排除A;C中的“消除”说法绝对,排除;材料中的举措不是针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排除D。
【补偿训练】
中原人口南迁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 )
A.南方人口增加,逐步超过北方
B.对南方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平衡
C.江南经济开发加快,经济重心南移
D.南北风俗融合,文化重心南移
【解析】选C。最主要的影响是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南方人口增加属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生态破坏是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主流;文化重心的南移是经济重心南移影响下的产物。故选C。
6.下图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 )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 )
A.东汉
B.南朝
C.隋朝
D.南宋
【解析】选D。从图示可以看出,西汉时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根据所学可知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选D。
【补偿训练】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是在( )
A.秦汉 B.隋唐
C.两宋 D.明清
【解析】选C。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故A错误;隋唐时期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故B错误;南宋时期,经济重心正式南移,故C正确;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故D错误。
7.(2019·全国卷Ⅰ)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解析】选D。明中后期江浙一带是经济重心所在,民营手工业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北方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D正确。大运河开通于明代以前,交通方式没有发生根本变革,A错。明朝土地制度并无重大调整,故B错。货币制度的变化与材料中反映的地区间经济的差异无必然关系,C错。
8.(2020·牡丹江高一检测)下表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解析】选B。表格体现了唐朝到清朝河南(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少,而江苏(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多,这实质上是因为经济重心南移造成文化格局的变化,故B正确;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说明河南状元人数减少的情况,故A不符合材料信息;经济重心虽然南移,但中原地区经济却没有急剧衰退,故C不符合史实;明清时期政治重心是在北方,故D也不符合史实。
【补偿训练】
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元明清三代来自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额的13.4%。以上数字说明了
( )
A.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B.中原人口南迁,带走了北方的文化
C.南方地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D.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实行对汉族的文化歧视
【解析】选A。根据所学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状元主要来源地的变化,故选A。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安史定后,有魏生者……因避乱,将妻入岭南。……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沸,衣冠(喻指官僚地主)南走,真如展转流寓于楚州安宜县(真如、安宜均在今江苏境内)。
——《太平广记》卷403、404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东周(洛阳)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中州畿内(指洛阳附近),不满千户……东至郑(今郑州)、汴(今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覃怀(今河南沁阳一带),经于相土(相州),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材料三 唐江南九州户数表(单位:户)
《元和郡县图志》(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年)
州名
苏州
鄂州
洪州
饶州
吉州
衡州
邵州
泉州
汉州
开元
户数
68
093
19
190
55
404
14
062
34
381
13
513
12
330
30
754
477
元和
户数
100
808
38
618
91
129
46
116
41
025
18
047
18
000
35
571
889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历史现象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历史现象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历史有何影响?
【解析】第(1)题从三则材料分析,都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较多,北方人大量南迁,江南人口大量增加。第(2)题要从南北方的对比来分析原因。第(3)题从表格数字看,南方人口增多,由此促进了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影响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1)材料一反映的是为逃避战乱,北方居民纷纷迁往南方;材料二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导致中原荒凉残破,人口大量减少;材料三反映的是与北方的情况相反,南方人口数量剧增。
(2)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所造成的破坏主要在北方,南方战乱较少,相对安定;北方居民的大量南迁。
(3)导致我国人口的大迁移,改变了我国人口的分布状况;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促进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课时素养评价
三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1.(2020·东莞高一检测)唐人崔融《禁屠议》说:“江南诸州,乃以鱼为命;河
西诸国,以肉为斋。”近代史学家吕思勉说:“而(唐)北方之人,亦未尝不以稻
米为美。”这主要说明了当时
( )
A.农耕文明高度发达
B.南北经济的差异与交流
C.对外贸易的不断繁荣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解析】选B。材料“江南诸州,乃以鱼为命;河西诸国,以肉为斋”“北方之人,亦未尝不以稻米为美”体现出唐朝南北之间经济的差异与交流,故B正确。
【补偿训练】
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由于自然条件、政治重心的变迁、生产技术水平的差异呈现
出了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这一特点在什么时期就已经呈现出
来
( )
A.从战国到东汉
B.从东汉到隋唐
C.从安史之乱到靖康之变
D.从唐代到明清
【解析】选A。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早在战国到东汉时期就已经呈现出来,故选A。B、C、D均属于这一特点已经形成之后,故排除。
【深化点拨】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呈现的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是地理环境因素、开发早晚、政治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2.《宋书·志序》载:“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百郡
千城,流寓比室。人伫鸿雁之歌,士蓄怀本之念,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这
主要是说
( )
A.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内迁
B.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南迁
C.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北迁
D.江南开发,经济逐步发展
【解析】选B。由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可知,反映的是北方人民南迁的史实。故选B。
3.(2020·平顶山高一检测)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这种做法
( )
A.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
B.加剧了土地兼并
C.适应了南方深入开发需要
D.刺激了人口南迁
【解析】选C。新航路开辟推动了美洲农作物的传播,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错误;据材料“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可得出耕作技术的进步,与土地兼并的加剧无关,故B错误;据材料“南方民众……开垦耕地”,可得出梯田适应了南方地形,推动南方的深入开发,故C正确;人口南迁推动了梯田的开垦,而不是开垦刺激了人口南迁,故D错误。
【补偿训练】
下图为西汉至元朝我国西部(含川陕)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图,对此图解读
不正确的是
( )
A.第一次人口下降与战乱有关
B.第二次人口下降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两次人口增长高峰都处在封建王朝的持续统一时期
D.两次人口增长高峰都与政治中心所在地有关
【解析】选C。从图示看出第一次人口增长高峰在西晋,但西晋只是短期统一而
不是持续统一,C表述错误,故选C。
4.(2020·北京高一检测)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
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 )
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解析】选C。根据材料“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北方人口南迁,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改进,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故C正确;A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南方的农业发展,而不是南方的商业,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租佃关系,故D错误。
【补偿训练】
东晋南朝时期,分产异炊的现象在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十分突出。《宋
书·周朗传》记载:“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
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江南地区
( )
A.传统家庭观被颠覆
B.已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个体小家庭是生产主体
【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家庭结构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江南地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C正确;A、B表述错误,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B、D。
【深化点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农业迅速发展,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中唐以后,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必须明确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水平接近于北方,但还没有超过北方。
5.(2020·绵阳高一检测)有研究表明,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
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
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 )
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B.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C.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D.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解析】选C。出现“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其前提条件是粮食的增长能够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故选C;中国古代以农为本,重视粮食作物的种植,排除A;B是发展的原因,D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
6.(2020·鹤壁高一检测)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据此可
知
( )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
75.5%
22.9%
1.6%
唐玄宗天宝年间
61.4%
35.8%
2.8%
北宋神宗元丰元年
34.8%
58.4%
6.8%
A.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B.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
C.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
D.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
【解析】选D。依据表格可知,西汉到北宋黄河流域人口比例逐渐减小,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人口比例逐渐增加,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北方多战乱,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北方人口不断向南方迁徙,促进了南方人口的增加和江南的开发,因此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故D正确;西汉到北宋时期政治中心仍然在北方,故A错误;B不符合这一时期的史实,这一时期人口流失主要原因是北方政权的分裂动荡,故B错误;C与题干无关,排除。
7.影响下表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单位:万户)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朝代时间长短
B.王朝力量强弱
C.疆域面积大小
D.经济格局变化
年代
地域
西汉元始
二年
晋太康
元年
唐天宝
元年
宋元丰
三年
北方
965
149
493
459
南方
111
65
257
830
【解析】选D。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从汉至宋南方户数总体上呈增长趋势,而北方相反。只有晋太康元年略有起伏。户数变化主要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有关,故选D。A、B、C属于次要原因或表面现象,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15分)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时间
区域
东汉后期
唐朝前期
黄河流域
765
669
长江流域
342
611
概述材料中表格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
(15分)
【解析】本题根据材料表中的数据分析县城数量和分布的变化,注意概括时要
从总的变化趋势和局部的变化两个方面归结,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状况、经济
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等方面分析归纳原因。
答案:变化: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和有所增
加。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
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
原因:(1)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
(2)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
县城数量增加。(3)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共75张PPT)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废井田,开阡陌
1.井田制的出现:
(1)背景:①政治上:国家出现,_____分化,村社结构保留。②经济上:_________
___遭到破坏。
(2)时间:商周时期。
(3)内容:①所有权上:名义上为_____公有,由周王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②土
地类型: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由_____占有,由村社成员集体
耕种;“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阶级
土地公有
制
国家
贵族
2.井田制的瓦解:
(1)开始瓦解:春秋时期,大量“公田”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
私有土地,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
(2)加速瓦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了税制改革,“公田”与“私田”界
限被打破,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
(3)最终瓦解:战国时期,_________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私有
制。
商鞅变法
【情境在线】
你知道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吗?
提示:井田制逐渐瓦解。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1.出现:_____时期。
2.主要形式:
表现
特 点
_____私有土地
由宫廷掌管,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_______私有土地
土地规模只限于一家人耕种
地主私有土地
_________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战国
君主
自耕农
土地兼并
3.发展:
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到明清时
期,_________经济繁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4.后果: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1)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_________,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2)国家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如北魏至唐初实行均田制,保护自耕农
经济。
商品货币
田赋收入
【情境在线】右图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土地制度?这一土地制度实行的前提是什么?
提示:均田制。前提:国家(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_____作为收益,他们与佃农之间形成
了租佃关系。
2.历程:
(1)产生:_____时期,租佃方式出现。
(2)发展: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现象较普遍。
(3)普及: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仅次于_______形式。
(4)深化: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地租
战国
自耕农
3.影响:
(1)消极:佃农要遭受较重的_____剥削。
(2)积极:①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_________关系相对减弱。②租佃农民通过抗
租、减租斗争,争取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
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地租
人身依附
【情境在线】
清代福建地区部分山园永佃契内容简表
——均摘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地租剥削形态》
时间
所种作物
地租形态
雍正七年(1729年)
种什杂木供造纸
货币租
雍正七年(1729年)
青果
货币租
嘉庆十五年(1810年)
杂果、桐茶
货币租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杂果并松树杂木
货币租
道光五年(1825年)
龙眼树
货币租
上表反映了我国古代哪种生产经营方式?导致这种方式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经营方式:租佃经营。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
【助学助记】
1.对春秋时期私田的认识:春秋时期的私田不是归国王所有,而是归私田主人控制,因为税制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
2.对土地兼并的认识:(1)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存在。(2)唐代的均田制和明代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都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实行的,不可能真正地抑制土地兼并。
3.图示法巧记古代的土地兼并的影响
关键能力·素养探究
主题一 井田制和封建土地私有制
【素养探究】
1.井田制
史料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思考:史料反映的是什么土地制度?从史料中可看出这种制度的什么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点拨】由画线中关键信息“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再结合史料出处进行提炼。
提示:制度:井田制。特点: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土地私有制
史料 商鞅变法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思考:依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制度和生产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点拨】据画线部分信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再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提炼土地制度及生产形式发生的变化。
提示: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发展到封建土地私有制。
生产形式:由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转变为以家庭为经济单位的个体农业劳动。
主题二 土地兼并问题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素养探究】
1.土地兼并
史料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①。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②。……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③。
——《汉书·食货志》
思考:史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什么?(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点拨】由①中“卖买”,②中“贫者无立锥之地”,③中“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进行提炼。
提示: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
2.重农观念
史料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
思考:史料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上述社会问题与这一观念有什么关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点拨】由画线中关键词“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可提炼其观念;由画线“莫不志在良田”,从其对土地制度的影响角度分析即可。
提示:观念:以土地为根本,热衷于买田置地。关系:土地买卖频繁,推动了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加剧了土地兼并。
3.租佃方式
史料 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①。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②,故贫者赁田以耕③,亦其势也。
——张履祥《补农书·总论》
思考:史料中反映了哪种经营方式的出现?作者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点拨】①③体现了经营方式,②体现了原因。
提示:经营方式:租佃经营。原因:富者田多种不过来,而贫者无地或少地;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
【史论阐释】
井田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
时代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性质
土地归国家所有
土地归私人所有
生产
形式
奴隶和村社成员集体耕作
以家庭为经济单位的农民个体劳动为主
产品
分配
奴隶主占有全部产品
农民占有少量产品和生产资料
影响
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封建君主专制的经济基础
【深化点拨】土地制度的变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是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大变革在经济上的重要表现,而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的多种土地私有制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在土地制度上的突出特点。
【史论阐释】
一、土地兼并问题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1)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
(2)政策影响:封建政府“不抑兼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3)思想原因:土地经营能获取稳定的收益,人们热衷于买田置地。
(4)重要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介入,如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加剧土地兼并。
2.影响:
(1)直接后果是农民失去土地,被迫租种地主土地,遭受剥削,导致农民经济状况恶化。
(2)土地兼并还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因为自耕农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会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财政状况恶化,从而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
(3)土地高度集中,促使地主的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土地,从而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封建租佃关系的发展
1.封建租佃关系产生的原因:
(1)土地兼并造成了大量的大土地所有者和无地少地的农民,提供了租佃的基本条件。
(2)农民的反抗斗争使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有利于租佃关系的产生。
(3)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的加剧,进一步导致了人口的流动。
(4)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
2.封建租佃关系的发展历程:
(1)产生:战国时期。
(2)发展:汉代已较普遍;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仅次于自耕农经营方式。
(3)高峰:明清时期,由于人口增加、
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3.封建租佃关系的特点:
(1)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租税,地租以实物为主,又分定额租和分成租。
(2)主要采取订立契约方式,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
【深化点拨】在封建社会,土地被视为各种形态财富的最终归宿而被人扩大占有量,作为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统治者不可能从根本上触动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1.(2020·德州高一检测)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 )
A.西周的灭亡
B.土地国有制的加强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均田制的兴起
【解析】选C。结合所学可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指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战国时期商鞅“废井田,开阡陌”是废除井田制,肯定土地私有制。所以材料直接反映的是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故C正确;A错误,西周结束于公元前771年,与公元前4世纪中期商鞅变法无关;B错误,商鞅变法废除了土地国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并非加强土地国有制;D错误,均田制实行于北魏到唐前期,与材料时间不符。
2.(2020·安阳高一检测)公元前594年,鲁国进行税制改革,其措施被史学界称为“初税亩”。“初税亩”的含义是
( )
A.最先改变了按亩纳税的惯例
B.最先实行按亩纳税的办法
C.是古代中国征收土地税的开端
D.是古代中国税收制度的开端
【解析】选B。根据所学可知,“初税亩”是中国古代春秋时期鲁国在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故B正确,排除A;在“初税亩”之前,已经有其他的征税方式,故C、D错误。
3.“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
A.重农抑商
B.土地兼并严重
C.闭关锁国
D.井田制瓦解
【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土地集中与社会贫富分化,该现象是土地兼并造成的,故选B。
【补偿训练】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
( )
A.将占有的“公田”据为己有
B.土地兼并
C.通过接受赏赐获得土地
D.驱使流民垦荒获得土地
【解析】选B。据所学知识可知,地主阶级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土地兼并,所以选B。
4.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以下有关均田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与井田制相类似,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目的是消除土地私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C.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自耕农经济
D.农民只需向国家交纳赋税,生产积极性提高
【解析】选C。均田制是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主要生产形式是个体农户耕作,故选C。A、B、D均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5.中唐时期陆贽有言:“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依托豪强,以为私属,贷其种粮,赁其田庐,终年服劳,无日休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
A.人多地少,赋税沉重
B.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C.农民经营无方土地拋荒
D.社会动荡朝代更迭频繁
【解析】选B。题干的意思是由于地主兼并自耕农的土地,农民日益贫困,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来维持生活。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故选B。A、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6.(2020·全国Ⅰ卷)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 )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解析】选A。题干材料中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广种植,大、小麦在南方的推广种植都增加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故选A;曹魏时已经改进翻车,且材料与灌溉工具的发明无关,排除B;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没有体现出均衡发展,排除C;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影响民众饮食结构,但没有根本改变,排除D。
【补偿训练】
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 )
A.自耕农式经营 B.千耦其耘式经营
C.田庄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解析】选D。据材料可知,“耕者”(农民)租种“富民”(地主)的土地,最终是地主得到收入的一半,而农民得到收入的一半,所以是租佃式经营。故选D。
7.明朝时“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此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
A.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
B.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
C.地主与佃农之间存在雇佣关系
D.租佃制抑制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
【解析】选A。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说明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故A正确;土地所有权属于地主,土地经营权属于佃农,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排除B;地主与佃农之间是封建剥削与被剥削关系,不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佃农的生产积极性,排除D。
【补偿训练】
史书记载: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廛:卖东西的店铺)。这一现象的积极意义在于( )
A.佃农获得了生产的自主权
B.佃农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消失
C.佃农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D.佃农获得产品的完全支配权
【解析】选C。题干材料反映了佃农生产与市场产生关系,从中获得了实际利益,从而提高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故选C。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错在“消失”,D错在“完全”,故排除。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
——《魏书·食货志》
(1)材料一反映了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所反映的是什么土地制度?能否达到实行的目的?为什么?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图片左上角的文字信息分析回答土地制度的变化,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生产关系的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第(2)题从材料二中“受田”等信息再加上材料出处判断土地制度;是否能达到目的还要从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上寻找。
答案:(1)变化:井田制被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得以确认。影响: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兼并造成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国家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2)均田制。不能。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均田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兼并作用,但不可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及保护自耕农经济。
课时素养评价
二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1.(2020·南昌高一检测)《国语·周语》中说:“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意
思是说公田埋没在杂草丛中,庄稼熟了也无人收割。究其根源在于
( )
A.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B.劳动者更关注私田
C.井田制度日趋衰落
D.国君权威一落千丈
【解析】选A。材料“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的信息表明,井田制瓦解,究其根源在于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故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井田制瓦解的根源,而劳动者更关注私田的原因也是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进步,故B错误;井田制度日趋衰落不是根源,是表现,故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井田制的瓦解,没有说到国君权威问题,故D错误。
【深化点拨】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者共同构成了周王统治的制度基础。到春秋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开始走向瓦解,分封制也随之崩溃。
2.(2020·南通高一检测)钱穆认为:“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观点
( )
A.揭示了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
B.反对实行“耕者有其田”
C.提出了土地兼并的解决办法
D.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
【解析】选A。依据材料“正因为土地私有”“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可知材料强调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A正确;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材料并没有提出解决土地兼并的办法,排除C;材料也不能体现对农民的同情,排除D。
3.(2020·上饶高一检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
( )
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B.保证国家财税收入
C.防范民间土地兼并
D.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商鞅变法
中的“分异令”,汉代的“民产子”诏令,唐朝劝勉适龄青年结婚,它们的共同
点是通过增加政府控制的户数、人口数,来增加政府的财税收入,故B正确;根据
所学知识可知,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只符合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并且材
料内容中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财税收入,故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
知,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并且防范土地兼并不能通过增加人口来实现,
故C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国家财税收
入,而不是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强化封建统治不能通过增加人口来实现,故D错误。
4.(2020·全国Ⅲ卷)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 )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解析】选D。结合题意可知置田官主要是管理农业和农民的相关问题,尤其是通过屯田达到仓廪充实的效果,这说明一些流民与土地相结合,成为屯田户,有利于缩小贫富分化、缓和社会矛盾,D正确。屯田属于小农经济模式,而且其中大部分土地不允许买卖,因此不会助长大土地所有制,A错误,排除;屯田的主观目的是解决军粮和民生问题,因此对农业商品化的推动并不明显,B错误,排除;其目的是解决南迁的流民问题而不是促进南迁,C因果颠倒,排除。
5.(2020·运城高一检测)范仲淹有诗句形容当时的农村状况:“一派青山景色
幽,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明人顾庆元撰写的
《夷白齐诗话》将其收录其中。这句诗反映出
( )
A.农村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
B.均田制下的农业生产发展较快
C.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日趋提高
D.地权的转移频繁和私有化加强
【解析】选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前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反映了土地转换的频繁,土地私有化日益加强的趋势,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故A错误;均田制实行于北魏至唐朝前期,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农产品商品化的信息,故C错误。
【补偿训练】
欧阳修指出:“今大率一户之田及百顷者,养客数十家;其间用主牛而出己力
者、用己牛而事主田以分利者,不过十余户,其余皆出产租而侨居者曰浮客。”
这表明北宋时期
( )
A.封建租佃关系比较发达
B.佃户源于破产的自耕农
C.佃户之间产生协作关系
D.劳动力商品化程度提高
【解析】选A。题干材料反映了当时土地高度集中,佃户所占的比率大,故选A。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与材料无关,D出现在明朝中后期,故排除。
6.(2020·苏州高一检测)《醒世恒言》中说:“卢柟田产众多,除了家人,雇工
也有整百,每岁十二月中,预发来年工资,到了是日,众长工一起领银。”长工与
雇主有主仆之分,但又不是奴婢。这反映明朝
( )
A.农业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土地的经营方式非常落后
C.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D.大地主土地制占主导地位
【解析】选C。根据材料“长工与雇主有主仆之分,但又不是奴婢”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雇工和雇主有主仆之分,但雇工不是奴婢,反映出雇工对雇主的人身依
附关系逐渐松弛,故C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是
以“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为特点,并且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发生在
手工业领域,故A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土地的经营方式,无法得出土地的经营
方式落后的结论,故B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不同土地制的比例,无法体现大地
主土地制占主导地位,故D错误。
7.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 )
①封建国家向农民征收赋税
②封建地主向农民收取地租
③土地兼并导致的必然结果
④封建国家向农民强派劳役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B。根据图片标题,反映的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下封建地主向农民
收取地租的情景,①④在图片中无从体现,故选B。
【拓展延伸】自耕农和佃农的区别
自耕农
佃农
产生
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而产生
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
特点
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往往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
前途
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在近代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清时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有了较大的生产自主权
二、非选择题(15分)
8.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关系变革推动了历史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经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
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
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
产应运而生。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种土地制度?其性质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影响。(5分)
(3)两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什么历史进程?(6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第(1)题从图中“公田”“私田”等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回答其性质。第(2)题从材料中“铁制农具已经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普遍使用了牛耕”来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其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个体小农生产”等信息来分析回答。第(3)题需要综合两则材料从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分析回答。
答案:(1)制度: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性质:周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表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影响:土地私有制确立;个体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3)实质:反映了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演变、奴隶制与封建制消长的历史过程。(共80张PPT)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1.起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特点:
(1)区域分布:约一万年前,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_________和长江流域出现。
(2)生产格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
(3)产业结构:中国古代农业以_______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黄河流域
种植业
【情境在线】观察下图,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反映了这一时期农业的什么情况?
提示:原始农业出现。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1.耕作工具:
时代
主要工具
特点或影响
原始社会
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
_________是原始农业主要耕
作方式之一
文明时代
耒、耜
青铜农具占少数
春秋战国
铁农具和牛力耕田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_________
的农业生产模式形成
刀耕火种
精耕细作
时代
主要工具
特点或影响
西汉中期
发明_____,推广铁犁牛耕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唐代
发明_______(又名江东犁)
是农具改革的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_____等。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犁壁
曲辕犁
筒车
【情境在线】唐代陆龟蒙《耒耜经》中记载当时的一种工具:犁,是一种开垦田地的农具。整个犁是由十一个部件组成。用金属做的有两件,一是犁,一是犁壁,其他是用木材做成,如犁底、压、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槃。材料描述的工具是什么?
提示:曲辕犁(江东犁)。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水利设施:
(1)上古时代:出现大禹治水的传说。
(2)春秋战国:修建芍陂、_______、郑国渠等著名的水利工程。
(3)两汉时期:兴建_____、白渠等水利工程,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理黄河;
兴建极具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如西域地区的_______。
2.经验总结:我国古代的水利建设经验与成就,构成古代农学知识理论的重要组
成部分。
都江堰
漕渠
坎儿井
【情境在线】“秦昭王使……为蜀守,开成都两江,灌田万顷。”这则材料所提到的水利工程是什么?
提示:都江堰。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_________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产生。
(1)产生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_________的出现。
(2)主要特点: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同时与___________
相结合。“_________”式的经营方式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简单协作
私有土地
家庭手工业
男耕女织
(3)历史评价。
①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②生产规模狭小,分工简单,使小农经济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_________和交换
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③_______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
产的原因之一。
社会分工
自耕农
【情境在线】
右图电话磁卡画面取材于《天仙配》故事。观察此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和耕作方式各是什么?
提示: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
【助学助记】
1.精耕细作:它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采用新技术,改进农具,进行细致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2.正确认识自然经济下的“自给自足”中的“足”。“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指富足,而是指基本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建制度下农民的赋税、徭役负担沉重。
3.自然经济不等同于小农经济。(1)自然经济最主要的特征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2)小农经济最主要的特征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
4.图示法巧记古代中国耕作方式
5.图示法巧记古代农业
关键能力·素养探究
主题一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素养探究】
1.原始农业耕作方式
史料 其人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曰刀耕,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虫死,曰火种。
——《广东新语》
思考:史料体现的耕作方式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点拨】由画线中关键信息“以刀治土”“刀耕”进行提炼耕作方式及实质。
提示:方式:刀耕火种。实质问题:耕作方式极其落后。
2.铁犁牛耕
史料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和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西汉中期以后,耕犁也有所革新……唐朝,曲辕犁出现,它特别适于……江南水田。
——据柳斌杰主编《灿烂中华文明·经济卷》等整理
思考:依据史料,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生的变化。(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点拨】史料反映的是牛耕技术的出现并逐步推广和生产工具的革新。
提示:变化:牛耕技术逐步推广普及(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从黄河流域推广到江南);耕犁不断发展,耕作技术不断进步;因地制宜,出现适应不同地区土质特点的耕犁。
主题二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素养探究】
1.原始农业
史料
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在半坡遗址中,发现多处粟的遗存和炭化的菜子。此外,还出土一批幼体猪骨。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也发现有大量的稻谷遗存和家畜骨骸。这些都是中国原始农业、饲养业达到一定水平的有力证据。
思考:史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南北方主要的种植作物是什么?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怎样的产业结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点拨】从史料中的画线信息“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粟的遗存和炭化的菜子”“幼体猪骨”“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遗址”“稻谷遗存和家畜骨骸”“原始农业、饲养业”等可得出南北方主要种植作物和农业的产业结构。
提示:作物:北粟南稻。产业结构: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男耕女织
史料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①;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②。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黄梅戏《天仙配》插曲
思考:史料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和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点拨】①体现了男女分工;②体现了生活态度,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提示:方式:自耕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农业状况
史料 二月卖新丝①,五月粜新谷②。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唐]聂夷中《咏田家》
思考:据史料,你从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点拨】①②体现了农民的生活情况,据此分析回答。
提示: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农业和手工业紧密结合;农民生活艰辛。
4.特点
史料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①,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②。
——董煟《救荒活民书》
思考:史料体现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点拨】由①中“贫民下户极多”、②中“流离饿殍耳”从消极性角度认识。
提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一旦发生天灾人祸,就会导致小农经济的破产。
【史论阐述】
精耕细作的主要表现及其认识
1.主要表现:
(1)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春秋战国出现铁犁,隋唐时期曲辕犁已相当完善。
(2)耕作技术的不断提高。从垄作法到代田法再到耕耙耱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耕作制度日趋合理有效。从一年一熟制到一年三熟制,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4)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改良土壤,进行适时耕种。进一步挖掘地力,提高复种指数以增加产量。
(5)重视农业灌溉。各种灌溉工具和水利工程,在历代层出不穷。
(6)生产组织的小型化,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形成。
2.对精耕细作的认识:
(1)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2)它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到元是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3)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史论阐述】
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经济格局:起源于多个中心,形成南稻北粟的地域特征。
2.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耕作方式:长期采用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的方式。唐朝出现的曲辕犁,标志着犁耕技术走向成熟。
5.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历时最长,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
6.地位和影响:是形成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封建社会后期日益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基本生产模式;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脆弱性:由于规模小、水平低、分散经营和难以抵御的天灾人祸等原因,自耕农很容易破产。
4.落后性:虽注重精耕细作,但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及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1.(2020·张家口高一检测)中国农耕经济在起源时就形成了明显的区域特色。下列考古材料最能反映黄河流域原始农业特点的是
( )
A.炭化粟粒
B.储粮遗址
C.幼猪骨骸
D.稻谷遗存
【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粟是黄河流域最有代表性的农作物,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是我国北方农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故A正确;粮食和猪等家畜南北方都有,故排除B、C;水稻是长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农作物,故D错误。
【补偿训练】
(2018·广东学业考)下列属于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是
( )
A.玉米 B.蕃薯 C.辣椒 D.水稻
【解析】选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其中粟和水稻是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品种,故选D。
2.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它开始出现于
(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解析】选A。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铁犁牛耕,故选A。
3.(2020·沧州高一检测)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观察下列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
( )
A.播种方式的变革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解析】选C。四幅图片中的内容均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业翻土工具,所以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应该是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故答案选C,A、B、D含义与材料主题不相符。
【补偿训练】
(2018·北京学业考)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指的是
( )
【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此农具非常灵活,可以自由调节犁耕的深浅,广泛应用于江东地区,这符合曲辕犁的特征,故选C。A是播种工具,B、D是灌溉工具,均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排除。
4.(2020·广州高一检测)中国古代农具各式各样,耕种工具有犁、耙、耖、锄等,收获农具有掼床、镰刀等,加工农具有碌碡、砻、磨盘等,数不胜数,据此可知,古代农耕经济
( )
A.形式多样
B.自给自足
C.精耕细作
D.个体经营
【解析】选C。根据材料“耕种工具有犁、耙、耖、锄等,收获农具有掼床、镰刀等,加工农具有碌碡、砻、磨盘等,数不胜数”可知,材料体现了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工具,反映的是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正确;A、B、D都与材料无关,排除。
【补偿训练】
元朝王祯在《农书》中提出农业生产包括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 )
A.注重农时
B.因地制宜
C.男耕女织
D.精耕细作
【解析】选D。从题干材料“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可知体现了古代中国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的特点,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
【深化点拨】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5.(2020·运城高一检测)某古代水利工程历经2000多年的沧桑,“流出古今秦汉月,问他伏龙可曾寒?”“造福亿万家,凿山分水,作堰淘滩,开数万顷,陆海粮川,其功不下禹矣。”
上述描述的这项水利工程是
( )
A.白渠
B.郑国渠
C.芍陂
D.都江堰
【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率民众修筑的都江堰历经2000多年,“凿山分水,作堰淘滩”,集灌溉、运输、排涝等功能于一身,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D正确;白渠、郑国渠和芍陂三项水利工程,均与“凿山分水,作堰淘滩”不符,A、B、C错误。
【补偿训练】
“它是自然造化与人类智慧的完美结晶,堪称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瑰宝……为川西平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里的“它”是指
( )
A.郑国渠
B.井渠
C.都江堰
D.灵渠
【解析】选C。都江堰的修建,使川西的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故选C。A在关中地区,B井渠,又名“坎儿井”,分布在西北地区,D在岭南地区,均与题干地点不符,故排除。
6.(2020·沈阳高一检测)《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句话
( )
①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
③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D。材料中“逍遥于天地之间”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①符合题意;材料中“而心意自得”体现出小农经济的理想追求,也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③④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小农经济是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的,人们勉强维持温饱,谈不上生活富裕,且材料也体现不出“生活富裕”,②不符合题意。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①③④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故D正确。
【深化点拨】小农经济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也是近代以来阻碍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7.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发生疫病的次数明显低于长江以北地区,其中江南地区无明确疫情记载,但长江以北地区却发生了11次之多。这表明
( )
A.南方重视疫病的防治
B.北方战乱不断、灾害频仍
C.疫情与人口密度相关
D.南方政治秩序相对稳定
【解析】选C。在当时条件下,疫病发生的频率主要和人口密度有关,南方经济未完全开发,疫病频率相对低;北方经济开发程度高,人口密度高,疫病次数自然较高,故选C。西汉时期南方开发晚,统治相对薄弱,发展程度远不及北方,故可排除A、D。同时期,北方(主要指中原地区)也相对稳定,B可排除。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以上材料摘自《中学历史教学资料参考》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条件。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分析即可看出为牛耕技术;第(2)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诗句的含义;第(3)题古代农业的发展与生产工具、技术、政策、自然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有关。
答案:(1)牛耕技术。
(2)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政府减轻对农民的剥削;优越的自然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
课时素养评价
一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30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5分)
1.(2020·海口高一检测)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著名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
他创造“焚林而田”的农业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 )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是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C.可以作为农耕产生的直接证据
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解析】选A。材料中的“神农氏”“焚林而田”“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等信息都指向中国早期农业的发展,这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故选A;神话传说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创作加工,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B;神话传说只能作为农耕生产的间接证据,排除C;神话传说对于我们了解历史现象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不能用其证明某一具体人物是否存在,排除D。
2.(2020·黄冈高一检测)下图为山西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
环,考古学家据此可推断出
( )
A.春秋时期贵族有酗酒之风,在牛鼻上装环便于拖拽沉重的青铜酒器
B.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
C.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注重生活化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
【解析】选B。据材料“春秋时期青铜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推断出春秋时期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故B正确;牛鼻上装环反映的是当时牛已被牵引从事耕作,并不是便于拖拽青铜酒器,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青铜制造业背离礼制的传统,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表现青铜工艺水平高超,能艺术化地表现动物形象,故D排除。
3.(2020·广州高一检测)铁犁牛耕是我国古代农业的最主要耕作方式,“犁辕
上躬,便于深耕;牵引点低,犁架平稳;犁辕缩短,回转方便”,此犁出现在
( )
A.春秋
B.西汉
C.唐朝
D.北宋
【解析】选C。由“便于深耕;牵引点低,犁架平稳;犁辕缩短,回转方便”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唐朝的曲辕犁,曲辕犁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调节耕地深浅规范化,便于精耕细作,故选C;春秋和西汉并未出现曲辕犁,排除A、B;北宋不符合材料“此犁出现”的这一设问条件,排除D。
【补偿训练】
唐朝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可根据牵引力点高低,控制耕土深浅的农业生产工具,下列生产工具符合题干描述的是
( )
A.耦犁
B.大镰
C.曲辕犁
D.筒车
【解析】选C。据材料“唐朝”“根据牵引力点高低,控制耕土深浅的农业生产工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工具是指曲辕犁,用于耕地,故选C;A是汉代使用的一种新式农具,排除;B是用来割草或收割谷物的工具,排除;D是灌溉工具,排除。
4.(2020·曲靖高一检测)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耕、耙、耱等耕作技术,耙用于碎土,耱用于平整土地,从而在地面上形成一层松软土层,起到保墒抗旱的作用。耕耙耱技术主要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 )
A.小规模经营
B.分工简单
C.精耕细作
D.自给自足
【解析】选C。据材料“耙用于碎土,耱用于平整土地,从而在地面上形成一层松软土层,起到保墒抗旱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耕、耙、耱等技术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经营规模问题,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劳动分工问题,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农产品的流向问题,排除D。
【补偿训练】
“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浅,犁欲廉(锋利),
櫌(耙地工具)欲再。……初耕欲深,
转地欲浅,耕不深,地不熟;转不浅,动生土也。”这体现出古代农业的特征是
( )
A.集体劳作
B.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
D.个体经营
【解析】选C。材料提及耕作方法讲究季节,分“深耕”“浅耕”之说,还注重耕作工具的使用,这都是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故选C。A、B、D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故排除。
5.《华阳国志》卷三《蜀志》中有一段文字:“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称颂的是
( )
A.曹魏、马钧改进的翻车
B.蜀汉治理四川有成效
C.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D.都江堰的兴修之功
【解析】选D。从所给材料看,应当是一种水利工程而不是水利工具,而且这个水利工程对整个四川平原的农业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所给四个选项中,只有D符合这些条件,故答案为D。三国时的曹魏并不管辖四川,排除A。B、C没有涉及水利工程,排除。
6.宋代张孝祥有诗写道:“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联绵十车辐,伊轧百舟
橹。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横江锁巨石,溅瀑叠城鼓。神机日夜运,甘泽高
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诗中描述的生产工具( )
A.体现了农业的基本模式
B.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
C.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
D.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解析】选C。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材料没有体现出其自给自足、封闭脆弱性,故A错误;该灌溉工具使用水力,没有形成完备的灌溉体系,故B错误;该灌溉工具“瞬息了千亩”,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故C正确;该灌溉工具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没有改变农村的产业结构,故D错误。
7.(2020·铜仁高一检测)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
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
反映出
( )
A.小农经济逐渐发展
B.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井田制已完全瓦解
D.个体生产成为主体
【解析】选A。由材料中的“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可知材料意在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A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牛耕的普遍使用,故B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井田制已完全瓦解,故C排除;材料没有将个体生产与其他生产作比较,不能说明其成为主体,故D排除。
【补偿训练】
(2020·南通高一检测)西周的诗篇描写有大量“千耦其耘”的劳动场景,到春
秋战国时期,出现“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的现象。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是
( )
A.分封制崩溃
B.铁犁牛耕的应用
C.井田制瓦解
D.水利工程的兴建
【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井田制,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出现“千耦其耘”的奴隶集体劳动场景,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应用,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耕地面积和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分散的一家一户制的封建经济形式兴起了,故答案为B。分封制的崩溃、井田制的瓦解、水利工程的兴建,是变化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C、D。
二、非选择题(15分)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
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材料二 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
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在投入现代的机械动力和化肥以前)
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作最适度运用的人。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
效率很高……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
——西奥多·舒尔茨《传统农业的改造》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社会有利于和不利于自耕农经济存在的因素。(9分)
【解析】第(1)题生产方式:根据“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
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得出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特点:结合所学回
答小农经济的特点。第(2)题有利因素:根据“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
懒惰、愚昧”得出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根据所学,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封建
统治者重视农业的政策和适应古代生产力水平的需要等也是重要的原因。不利
因素:结合所学,可从封建政府与地主的剥削、自耕农经营规模小、自耕农很不
稳定等角度分析回答。
答案:(1)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特点:脆弱性、封闭性、分散性、落
后性;自给自足;以家庭个体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有利因素: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
封建统治者采取措施培植、保护自耕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营方式适应古
代生产力水平的需要。
不利因素:封建政府与地主的剥削;自耕农经营规模小,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
弱;自耕农很不稳定,经常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