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0—2021学年髙二年级阶段性测试(三)
历史
考生注意:
A
1.
茶题前,考生与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含趣卡上
的招宅位JE、、
2.
回本选择题时,选出療小題霍坐后,川仙笆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ii涂其他終筆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站束后,将本试卷和寥題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題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1.
舜以天下授禹.舜卒后禹亦“让辟”舜子商均,“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禹以天下授益,禹卒后益亦
??让辟”禹子启,启取代了益。这反映了
A.
夏王朝的遂立与巩固
B.奴隶制国家形成并壮大
C.统治权转移方式改变
D,王位传子成为历朝定制
2.
殷城卜辞中有许多商王“呼”“令”某侯、某伯的记载。在《史记?殷本纪》中记载,纣王册封周方国首领文
王为??西伯”,并赐弓矢斧钺。由此可见,商代
A.商王对地方有一定支配权
B.出现了大一统的政治趋势
C.分封的地方诸侯权力较大
D.君主专制制度的雏形形成
3.
大量殷墟甲骨卜辞表明,殷商诸王及其王室成员对于每天发生及将要处理的大事小情都要征询上帝和祖
先神的意见、看法,甲骨占卜成为殷商诸王及其王室成员与商代诸神之间持续不断沟通交流的主要媒介。
这一现象表明商代
A,以血缘为纽带构建起神权国家
B.以神权为主的政治特征明显
C.统治者对占卜的内容唯命是从
D.决策体现了浓厚的民主色彩
4.
周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除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子孙则另有安排,《礼记?礼运》曰:“天子以嫡长子继
位,众子封为诸侯;诸侯以嫡长子继位,众子封为大夫;大夫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子封为士。”这表明周代
A.阶层矛盾的缓和
B.权力继承合法化
C-等级秩序的严格
D.政治体制血缘化
5.
冇学者说:“在西周时期,周王室与诸侯国的关系也不是后来人们理解的那样,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也不是服从关系。它是一种不平等的但松散的政、、厶必济关
系,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该学者意在强调西周
A.家国一体
13.中央集权
C.权力分散
I).天下为公
6.
《周礼》记我:“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小行人掌邦国宾客之礼籍,以常使者。”春秋时期,“行人”基本上是四周时的小行人,作为外交使节出使各国。"行人”群体'侍四方之便
A.维系了周王室的统治
B.符合礼乐社会的需要
C.应政治格局变化而变
D.调和了诸侯国的矛盾
记述
文献
(鲁襄公十四年)“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淆志也,岂敢离逖?"
《左传》
秦穆公“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史记?秦本纪》
秦惠文王“伐义渠(西戎族之一),取徒泾二十五城。”
《后汉书?西羌传》
6.
《谷梁传》中记载了“葵丘之盟”,“壹明天子之禁”。齐国讨伐山戎,“王以上卿礼飨之,(管)仲辞,受下卿
礼而还”。这说明春秋时期
A.争霸战争频繁
C.等级秩序稳定
8.表1为不同文献有关春秋战国社会状况的记述。这可用于佐证春秋战国时期
A.国家统一进程的加速
B.大诸侯国的关系密切
C.秦国吞并他国的概况
D.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
9?楚武王(公元前740年一公元前690年在位)灭掉了商朝后裔建立的权国,将其改为县,史书称这是,,设
县之始”。《国语》中记载,晋惠公元年(公元前650年)惠公与秦国使者谈话时,提到“君实有郡县”。据
此可推知
A.战国时普遍推行郡县制
B.春秋时对行政区划进行探索
C.郡县均由诸侯封地转化
D.郡与县的行政管理体制一致
10.有学者就秦始皇泰山封禅说:“秦始皇如此热衷于封禅,多次东巡,并死于东方的沙丘,除了政治需要这
个重大原因,是否其意识中也有如现代人所流行的,寻根,的要求呢?
”该学者认为,秦始皇泰山封禅之
举旨在
A.决心统一多元文化的局面
B.借助神灵维护政治的统_
C-极力向东方拓展秦朝疆域
D.寻求文化认同以巩固统治
11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自是后莫知(始皇)行之所在。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这—记载
反映出
A.皇帝的独断专权
B.行政机制不完备
C.吕吏的素质低下
D.地方受制于中央
12.
据史料记载,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令群臣议帝号时,有御史大夫(冯)劫提的建议;秦二世时,
有御史大夫德参议刻石颂德之事。这说明御史大夫
A.具有行政职能
B.监察范围较广
C.分割丞相权力
D.制约君主专制
13.
汉武帝时期,朝议分为内朝朝议和外朝朝议。外朝朝议由丞相主持,内朝朝议由录尚书事的大将军等人
主持。一般情况下,内朝朝议可以否定外朝朝议的结果,并且可对外朝官员议定惩罚办法。这说明,汉
武帝时的朝议制度
A.使群臣相互牵制
B.有利于加强皇权
C.避免[决策失误
D.完善了中枢机构
14-西晋之刖,侍中主要是回答皇帝的疑问,而西晋以来,侍中可以对皇帝“拾遗补阙,谏净纠察”,也就是主
动纠正皇帝的错误。据此判断,西晋以来侍中的所属机构是
A.尚书台
B.中书省
C.尚书省
D.门下省
16.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御史中丞王举正指出:“在许州、应天府,六年更转
运使十六人,转运使所使,察官吏能否与民疾苦,而数易如此,岂能究宣朝廷德泽乎?”这说明宋代
A.任官制存在弊端
B.强化了监察制度
C.
地方官吏的冗余
D.中央集权的削弱
17.
熙宁二年(1069年)三月,宋神宗成立新的中央理财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四月,制置三司条例司
分遣官员到各地调查情况,“相度农田水利、税赋科率、徭役利害”,使王安石的理财措施,“自条例司直
奏行之,无复齟始”。制置三司条例司的设置
A.整顿并扩大了三司使权力
B.进一步削弱了宰相的财权
C.使三省六部制运行更有效
D.提高了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18.
据《元典章》记载:内外大小衙门,'一应干部系军、民、站、金场、银冶、茶、盐、铁户、课程、宝钞、刑名、选
法、粮储、造作、差役等事,毋得隔越中书省辄使闻奏”,“谁奏呵;吃棒子者”。这反映出,元代
A.皇帝权力受限
B.采用集体议事
C.宰相权势较大
D,刑法极其苛密
19.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对中书省臣训话:“成周之时……天子总六官,六官总百执事,大小相维,各
有攸属,是以事简而政不紊,故治。秦用商鞅,变更古制,法如牛毛,暴其民甚,而良不从,故乱。”由此可
知,当时的朱元璋
A.决定仿行西周政治制度
B.找到了废相理由与依据
C.认识到相权膨胀的危害
D.决心摆脱政局不稳困局
20.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始置四辅官”,并敕谕:“卿等受斯重任,宜体朕怀。心常格神,行常履
道,佐理赞化,以安生民。”洪武十五年又命置殿阁大学士,“特以备顾问而已,于政事无与也,,。'明太祖
采取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弥补制度上的缺陷
B.规范官吏从政行为
C.重新恢复宰相权力
D.防止权臣威胁皇权
图3
A.统治者注重阁员人选
B.内阁掌握了全国政务
C.内阁成员政治素质高
D.内阁发挥了辅政功能
22.
《清代通史》记载:“清初之政令,虽号称出自内阁,而实权则仍在满洲大臣。”据此可推知,清初
A.内阁权力有所提高
B.权力制衡机制完善
C.皇权受到极大牵制
D.汉族官员未入中枢
23.
史书说南书房“地分清切,参与密勿”,如各地有上报康熙帝的密缮小折子,都要交与南书房“管理宫报
首领,从内密达御前”,“圣驾(康熙帝)在外,南书房绝无人到,极为隐秘”。据此可知,南书房
A.握有军国大事决策权
B.是皇帝机要秘书机构
C.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
D.具有明显的监察性质
24.
《君主与大臣——清中期的军机处(1723—1820))中写道:“(军机大臣)张廷玉不能满足雍正皇帝对心
腹近臣的要求,他不能够反驳君主或是像怡亲王那样直言不讳。尽管雍正皇帝信任张廷玉并十分倚重
他。”这说明
A.皇族势力极度膨胀
B.军机处是临时机构
C.皇帝集权受到威胁
D.军机处仅秉旨办事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27题为必考试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8
~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商代是一个方国林立的时代,一旦商王国彻底衰落,方国联盟随之分崩离析,商王也就无力对
外行使王权。商王具有多重身份,他既是王国首领,又是同姓宗族大族长,亦是异姓宗族君主。商代的
王位继承以兄终弟及为主,父死子继为辅。西周的国家格局与商代颇为相似,然而西周的诸侯国与商代
的方国却有很大不同。周王权力远大于商王,控制天下的能力远在商王之上。在王室内部,周王的身份
也是多重的,且王位继承是父死子继。
,对、_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史)》
材料—“秦变周官,汉遵嬴旧,或随时适用,或因务迁革,霸王之典,义在于斯”。文武分别设官分职及
其藻变过程,反映了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发展和政治学说的成熟,设置庞大的、等级森严的、层层严格控
??官僚队伍和机构,制定繁多的规章条例和程序,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官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基
表现。直到明清(鸦片成争前),两代统治集团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以前历代的政治制度进行了重要的权
衡取舍,作出了多方面的具体修正和补充,建立了一些新制度,也健全了
_些旧制度,使之更加完备周详。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周两代政治体制的相似之处,并指出“西周
方国”不同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商周到明清(鸦片战争前)政治体制的演变趋势,并指岀明
清(鸦片战争前)两代统治者对政治制度作出的“权衡取舍”。(7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刘邦建立的汉朝,最大的贡献就是“汉承秦制”。但在继承的同时,还犹豫不决,进两步退一
步,他宣布:“非刘氏而立,天下共击之。”然而事与愿违,效果适得其反。到汉武帝时,才把秦始皇创建、
汉高祖重建的帝国体制进一步强化、完善,使大汉帝国尽显威仪,并走向了顶峰。
——摘编自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州设刺史一人。但设立刺史以监察地方以后,
刺史制度并没有一直按照武帝设计的模式运转,而是逐渐发生演变,见图4(①表是武帝设立刺史前的
情况,②表是设立刺史后的情况,③表是东汉末的情况。箭头代表机构之间的从属关系)。刺史作为监
察官,它的职权仅在监察。当它作为行政长官时,职权无疑是要扩大到许多方面。
摘编自薛军力《从汉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看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承秦制"的具体表现及"效果适得其反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强化完善汉帝国的政治举措'并对材料二中图示现象
作一解读。(7分)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本来政治应该分为两方面来讲:一是讲人事,一是讲制度。人事比较变动,制度由人创立亦由人
改订,亦属人事而比较稳定,也可以规定人事、限制人事。某一项制度之逐渐创始而臻于成熟,在当时必
有种种人事需要,逐渐在酝酿,又必有种种用意,来创设此制度。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
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
——摘编自钱穆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阐释须史论结
合,条理清晰。)
请考生从28、29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8.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武后以来,官吏的正常铃选阻塞,内外斜封官充斥,“政出多门,滥官充溢”。当时重臣奏请:''凡
有斜封、待阙、员外等臣,悉请听罢。”玄宗说:“朕素志也。”开元二年(714年),玄宗下令免去全部员外
官、试官、检校官,除非有战功,或特诏录用外,吏、兵二部不得任用。撤销、合并闲散司、监、署十余所,
“大革奸滥,十去其九”。开元四年(716年),玄宗亲召新授县令,当廷出“安人策”试题一道,只有少数
人合格,"考入下第者,一切放归学问”。并诏令:“每年十月,委当道按察使较量理行殿最,从第一等至
五等,奏闻较考,仍使吏部长官总详核。”开元十一年(723年),玄宗将贞观年间隶属于门下省的宰相议
政之所政事堂改归中书省,将宰相人数减至二人。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玄宗下令在全国各道设采访
使,代表朝廷,“以六条检察非法”,纠察该地违法官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玄宗吏治改革的作用。偈分)
29.
[选修4冲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雍正帝(1722年_1735年在位),名胤模,康熙帝第四子。即位当月,谕令大学士、尚书、侍郎:
“政爭中有应行应革能裨益国计民生者,尔等果能深知利弊,亦著各行密奏。”在给地方各级文武官员分
别发布的上谕中,强调“兴利除弊,以实心,行实政”。教导臣下:“世间事,要当审择一是处,力行之,其
余割害是非,概弗左盼右顾,一切扰乱阻挠,不为纤毫动摇。”他治理朝政,自朝至暮,少有停息,晩上批览
奏章,常常至深夜方休。奏折制度始出现于康熙年间,但在奏者范围、传递方法、疏奏内容及朱批等方
面,郝还没有制度化,雍正帝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雍正帝创立军机处,把它和奏折制度相结合,即以朱
批稔旨答复臣下奏折,召见军机大臣授以政事机宜,天下庶务总归他一人处理。他实践的结果,发展了
康熙朝政治中的清明成分,并为乾隆时期的鼎盛准备了更充分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雍正帝的历史功绩。(7分)
盎
14
OIT0堡
JIT出辑
B.周王余威尚在
D.政治认同一致
图1唐前期进士分布
图2唐后期进士分布
A.选拔官吏注重地域性
C.社会阶层流动的加速
B.
南方行政管理的加强
D.尚学风气得到了普及
(1)根据材料,概括唐玄宗吏治改革的内容。(7分)
摘编自徐凯著《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革新与变法》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帝的优良品质。(8分)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年
阶段性测试(
史·答案
24.D
25.(1)相似之处:王杈、族权、政权密切结合;王位世袭;血缘色彩浓厚。(2分,任答
原因:商代方
4分
僚政治不断完
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4分,言之成
权衡取舍”:明代废除宰相
立内阁;清代设
房、军机处,削弱议政
会议权
成理即可
存在威胁
(2分
)举措:颁布“推恩令”;实行刺史制度。(2分,言之成
解读:汉武帝设立刺史代表
察地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东汉末年,剌史制度由地方监察机构变为
史由监察官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刺史职权扩
央集权。可
行政体制的变
革直接影响中央
关系。(5分
观点:制度因人事需
释:隋代科举制形成,唐宋时期科举
完善、发展。科举制选拔出了为封建统治者所需要的大
代在废村
政务繁
内阁,辅
政。因此,人事的需要决定
某项制度的
阐释:隋唐
省制,三省分工协作,且相互制衡。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
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军权和财权。可见,唐宋时期对宰相制度的调整旨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10分,言之成理即可)
见点:制度因人事需要和创立者内在用意而制定。(2分
释: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一方面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需要的官吏,保障了政治运行正常;另一方面适应了君
主加强集权的需求。宰相制度的创立、调整与废除,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中央行政中枢的运行效率,另一方
要与内在用意相结合的产物。(10分,言之成
例”仅供阅卷参考,不作为
裁汰冗员;精简机枃;任人唯贤;加强考核和监察。(7分,言之成理目
家官俸开支
高行政运行效率;有助于整肃官风;有利
分
成理
)品质:关注国计民生;为政务实
坚韧;勤于政事。(8分
(2)功绩:完善了政治制度;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7分,言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