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发行面值最大的拾圆人民币图,人们都习惯称这种面值最大的人民币为“大团结”。体现这种称谓的政策是(
)
A.
一国两制
B.
各民族一律平等
C.
共同富裕
D.
西部大开发战略
2.“十三五”规划是201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下列哪一项成就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取得的(
)
A.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B.
大庆油田的建成投产
C.
长江三峡水电站建成
D.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3.毛泽东的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一桥”指(
)
A.
南京长江大桥
B.
武汉长江大桥
C.
钱塘江大桥
D.
上海浦东大桥
4.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
新中国成立
B.
人民公社成立
C.
土地改革完成
D.
三大改造完成
5.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改造的方式是(
)
A.
公私合营
B.
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C.
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6.1958年,“左”的错误开始泛滥的表现有(
)
①中共八大
②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7.有些人的名字往往与时代特征有一定的联系,下列名字中与他出生的时代特征不相符合的是(
)
A.
出生于1949年,取名建国
B.
出生于1978年,取名文革
C.
出生于1958年,取名跃进
D.
出生于1951年,取名援朝
8.“注重实际的他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下列选项符合材料描述的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C.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D.
斯大林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
9.下列不是建国初期,中共采取的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的措施的是(
)
A.
和平解放西藏
B.
抗美援朝
C.
土地改革
D.
进行一五计划
10.下列信息符合下图事件的一项是(
)
A.
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
B.
浮夸风和“共产风”盛行
C.
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D.
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11.下列历史事件中,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是(
)
①鸦片战争②辛亥革命③五四运动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⑤三大改造完成
A.
①③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12.河南某市有一老社区叫做“豆腐社”,当地老人说这是因为当年按国家政策,将从事豆腐制作加工的手工业者组织到一起,建立“豆腐生产合作社”而得名。这一名称最早可能出现在(
)
A.
土地改革时期
B.
三大改造时期
C.
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
改革开放时期
13.1962年1月27日,刘少奇在《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我到湖南的一个地方,农民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七分人祸”是指(
)
A.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文化大革命
D.
土地改革
14.农业“大跃进”的主要表现是(
)
A.
浮夸风
B.
高指标
C.
瞎指挥
D.
共产风
15.“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的口号反映的史实是(
)
A.
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B.
发动大跃进运动
C.
实施“一五”计划
D.
实行分田包产到户
16.“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下列哪一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
A.
三大改造
B.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C.
土地改革
D.
“一五”计划的实施
17.1958年《人民日报》登载了湖北麻城建国一社早稻亩产36900多斤的报道。这可能出现在(
)
A.
“一五”计划期间
B.
大跃进运动时期
C.
农业的合作化运动中
D.
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
18.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初步建立是(
)
A.
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
三大改造的完成
C.
开国大典的举行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9.下列与1954年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召开了中共八大
C.
完成了三大改造
D.
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
二、非选择题
20.材料一: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材料二: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项目
1957年
1960年
下降(%)
粮食(亿公斤)
1950.5
1436
26.4
棉花(万担)
3280
2124
35.2
油料(万担)
7542
3405
54.9
生猪存栏数(万头)
14590
8227
43.6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为解决材料一反映的问题,当时的中国政府制定了什么政策?其基本任务是什么?请列举这个阶段在东北地区取得的成就一例。
(2)导致材料二中农业生产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从中可以汲取什么深刻教训?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大多人的最大利益……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从1953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实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公私合营中实行‘四马分肥’的‘赎买’政策。……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客观形式的推动下……到(1956年)1月底,全国大城市以及50个中等城市,先后全部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请回答:
(1)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什么政策?
(2)除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外,国家还进行了哪两个方面的改造?
(3)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4)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是什么?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材料二我国第一辆载重汽车诞生;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建成投产……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毛泽东什么时期说的?反映了什么问题?
(2)针对材料一的情况,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什么意义?
(3)材料二是我国在什么时期取得的成就?从取得的成就中可以看出我国当时优先发展什么工业?
一、选择题
BABDA?BBCDB?
BBAAB?
BBBA
二、非选择题
20、(1)我国的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沈阳第一机床厂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要实事求是、要尊重客观国情
21、(1)实行赎买政策。
(2)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我国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22、(1)新中国成立初期。反映了当时中国落后的工业面貌。
(2)编制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意义:工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工业实力大为增强。
(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