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3-19 11:2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学当堂达标教学
数学 学科学期教学计划
学 校 银城小学 年
级 二年级
学 情

析 我班现有学生___人。经过一半年时间的学校生活,学生们大都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对于后进生也不能忽视。不过,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大部分上学期的后进生在学期末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强。这也增加了我这学期数学教学的信心。只要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每个人都会有进步的。
教 材


这册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是万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除法。这两部分内容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因此,表内除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二年级数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二年级数学生需要掌握的除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在这两部分计算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和变化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平移、旋转现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数与代数”中的认识万以内数及这些数的大小比较、有余数除法、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方法的多样性是重点教学内容。
在教学“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时,认识千米、分米和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单位之间的换算是教学的难点。
在“统计与概率”部分中,分类统计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内容 本册共有十个单元
第一单元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
第二单元 游览北京——万以内数的认识
第三单元 甜甜的梦——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
第四单元 勤劳的小蜜蜂——万以内的加减法(一)
第五单元 谁的眼睛亮——观察物体
第六单元 田园小卫士——万以内的加减法(二)  
第七单元 爱心行动——图形与拼组
第八单元 休闲假日——解决问题 
第九单元 我是体育小明星——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第十单元 奥运在我心中 ——总复习
学期教学总目标 1.数与代数:
①结合详细情境,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说出各数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②结合详细情境,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会口算表内有余数除法、百以内加减法、能计算 三位数的加减法及两步的加减法混合运算。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2.空间与图形:
①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 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②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并能进行简朴的单位换算,会估测、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③结合实例,感知对称现象。
3.统计与概率:
①能用合适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②在详细的统计活动中,把握分类统计的方法。
4.实践与综合运用:
①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及长度单位的认识。
②加深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巩固分段统计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及两步的加减混合运算。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4.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估测、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在“数与代数”理解余数比除数小是个难点。
在教学“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时,认识千米、分米和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单位之间的换算是教学的难点。
在“统计与概率”部分中,分类统计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算式卡片,直尺等。
课时分配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4课时
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6课时
第三单元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3课时
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减法(一)-------------5课时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2课时
第六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7课时
第七单元图形与拼组-----------------------3课时
第八单元解决问题-------------------------3课时
第九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3课时
第十单元总复习---------------------------5课时
教学措施及注意的问题 1.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采取课前速算、听算、对手互考等形式。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和游戏。
3.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所学内容。例如:万以内数认识。
5.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计划
数学 学科第 一 单元/章达标教学计划
学校 银城小学 年级 二年级
单元课题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1.以野营为素材,内容有趣,贴近实际。借助学生喜欢的野营活动,以平均分食品、搭帐篷等素材,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中,充分感受集体活动的魅力;在有趣的、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把枯燥的计算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2.练习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开放性强。本单元的练习方式有摆一摆、圈一圈、算一算、涂一涂等,还有综合性的题目——快乐星期天。这些练习都是通过有趣的、学生喜欢的、与生活实际联系的题目呈现的,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有余数除法的作用,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单元教学目标 知



能 结合生活情境,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法 能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观 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合作、交流、表达,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课时安排 (共4课时)
信息窗1: 1课时
信息窗2: 1课时
我学会了吗?1课时
智慧广场: 1课时









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课时教案
学校: 银城小学 年级:二年级 学科:数学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执课教师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课型 新授
教 学

标 知识与
技能 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算式的写法及读法
过程与
方法 明白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
作用,激发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 学 重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余数比除数小。
方法 讲授法与练习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板贴、食品卡片、小棒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0÷3=3(人)……1(片)
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思考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郊游吗?愿意参加些什么样的活动呢?二年级一班的同学一起去郊游。看看他们都带了些什么?
10片面包、12个草莓……
2.猜一猜他们接下来要做些什么?是怎样想的?
二、探求新知
1.看来大家急着想把这些好吃的来分
一分,那就赶快行动吧。你打算怎样来分饼干呢?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都是通过列算式算出来的,说一说算式的意思,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教师边小结边板书:10÷3=3(人)……1(片)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师:和同位说一说10片面包平均分的结果是怎样算出的。
2.其他食品怎样平均分呢?大家在小组里一起分一分,看看结果是怎样的?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和平均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师小结。
3.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你能说出来吗? 师:假如每人分2块,可以分给几人呢?3块呢?还可以每人分几块?
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算一算。
师:观察这些算式和平均分的结果,你又有什么发现?为什么那么多的算式都有余数,为什么产生余数?
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学生会有些疑惑。学生想出少了些什么,这样问根本不知道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
三、达标测试题
1.摆一摆,填一填。
8÷3= ( )……( ) 9÷2=( )……( )
13÷5= ( )……( ) 23÷4=( )……( ) 2.用下面每组中的数组成正确的除法
算式:(1)46 5 6 8
(2)39 4 7 8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知道了平均分后剩余部分叫余数,学会了列式计算。

生讨论
学生回答(一般情况都会列算式来表示)我1个1个地来分……我2个2个地分……10片面包每人分3个,分给3个人,还余1个。用算式表示:
10÷3=3(人)……1(个)
生:那么多好吃的,咱们4个人来分一分吧。学生同位讨论,加深理解。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把算式写在本子上。(讨论时要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也可以动手操作算出结果)草莓:12÷4=3(人)
酸奶:17÷3=5(瓶)……2(瓶)
生:我发现有余数的除法真多……
生想每人分2块,
生列式18÷2=9(块)



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课时教案
学校: 银城小学 年级: 二年级 学科:数学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执课教师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用竖式计算有余
数的除法 课型 新授
教 学

标 知识与
技能 学习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过程与
方法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 学 重点 学习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难点 学习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方法 新授法与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 课件与图片






有余数的除法
11÷3=3(个)……2(个)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思考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野营小队的小伙伴吗? 瞧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呢?猜一猜他们会遇到哪些数学问题?同学们,你愿意帮助小伙伴们解决数学问题吗?
探求新知
1.11个野果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几
个,还剩几个?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你是怎样想的?有余数的除法也可以用竖式来表示,试一试吧!
教师板书:3×□<11,□里最大能填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1÷3=3(个)……2(个)
学生学习有余数的竖式
2.有23个蘑菇,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用算式表示出来,再用竖式计算。观察一下余数和除数,你有什么发现?还可以看看前面做过的有余数的除法,再比较一下。
23÷4=5(个)……3(个)
学生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重点理解是因为不够再分成一份了所以才会有余数。
3.吃完晚饭,小伙伴们又要忙着搭帐篷,我们去帮帮忙吧!需要搭多少个帐呢?赶快用你学过的知识来算一算吧!(列算式解决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合同位商量一下需要搭多少个帐篷。
学生列出算式,并用竖式计算。
17÷3=5(顶)……2(人)
余下的2人,也需要1顶帐篷。 所以一共需要6顶帐篷。
达标测试题。
1. 我会填
25÷6=( )……( )
( )÷6=( )……( )
2. 我能行
28个排球,每6个装一筐,至少需要多少个筐?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啊?

学生回答:有的在忙着找吃的,有的在忙着搭帐篷,有的在忙着烤玉米……
生说想法
生仔细观察,说发现。
生搜集相关信息,列式解决问题。
生独立完成测试题。
生交流,谈收获。



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课时教案
学校: 银城小学 年级: 二年级 学科:数学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执课教师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我学会了吗? 课型 复习
教 学

标 知识与
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熟练的进行有关计算。
过程与
方法 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的道理,并能根据这个道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 学 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熟练的进行有关计算。
难点 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的道理,并能根据这个道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方法 练习探究
教具学具 课件与图片





我学会了吗?
1.二年级有46个同学来看足球赛,至少需要乘几辆汽车?
46÷8=5(辆)……6(人)
5+1=6(辆)
2.50元最多能买多少张C区票?
50÷7=7(张)……1(元)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思考
一、复习。 课前谈话:同学们,通过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二、梳理知识点。
1.交流整理结果:
学生可能回答:
(1)我知道了什么是有余数除法。
(2)我会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3)我知道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对照比较找出难点。
教师提问:在回顾整理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些问题比较难理解?
师对学生感觉难理解的地方再稍加解释。
解决问题。
师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情境图,找出
图中的数学信息。
师:那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数学信息主要集中在乘车和买票两方面。那么,你能根据所找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啊。下面,我们选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我们班有46名同学,至少需要几辆汽车?”“50元最多能买多少张C区门票?”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解决这两个问题。
师要对最终答案做好解释。
达标测试题。
1.列竖式计算。
37÷4= 45÷6=
53÷7= 78÷9=
2.解决问题。
(1)有23吨沙子,用载重5吨的货车
来运,至少需要几次才能运完?
(2)有26米布,要给小学生做校服。
每套校服需要3米布,这些布最多能做几套校服?
五、小结。

学生自己看书整理,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讨论。
学生可能回答:
1.不能很快找到合适的商。
2.不知道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生找数学信息。
生提数学问题。
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生汇报结果。
生独立做测试题。
生畅谈收获。



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课时教案
学校: 银城小学 年级: 二年级 学科:数学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执课教师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智慧广场 课型 新授
教 学

标 知识与
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
方法 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数数、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感受。
教 学 重点 利用算式解决简单周期现象中的问题。
难点 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
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智慧广场

找出周期现象,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思考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老师给同学们变一个小魔术。(老
师慢慢从魔术箱里扯出一串按“红、黄、绿”规律排列的彩旗。彩旗一部分没扯出来。)
师:仔细观察,彩旗的颜色有什么特
点?
生:彩旗是按“红、黄、绿”的顺序
排列的。
生:它们的排放是有规律的,“红、黄、绿” 3个一组,重复出现。
师:总结:这些彩旗不断重复出现,我们把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出现
的现象叫周期现象。
二、你说我讲,学习新知。
活动一:探索周期现象。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周期现象?
师生交流,互相评价。
活动二: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
师:观察这条彩旗的颜色,“红、黄、
绿” 3个一组,第一个是什么颜色?第二个呢?第三个呢?
师:现在不看彩旗,请你回答,第二
组第一面旗是什么颜色?第二组第三面呢?第四组第二面呢?
教师指名。
为什么你不看彩旗就能猜出彩旗的颜
色,里面有什么窍门吗?
师:你们同意吗?
根据排列规律,你能按要求判断吗?
活动三:探究第17面小旗是什么颜色。
(1)独立探索
(2)汇报交流
数一数、画一画、算一算。
(1)观察比较。
(2)巩固练习
三、达标测试题。
完成“自主练习”1、2、3、4题。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自己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然后汇报交流。
生:1星期有7天,从周一到周日,7天一星期,这是周期现象。
生:1年12个月,从1月到12月,是周期现象。
 ……
生轻松回答。
学生回答。
生小组交流,汇报。
生:小旗是按周期排列的。
生独立完成测试题。
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计划
数学 学科第 二 单元/章达标教学计划
学校 银城小学 年级 二年级
单元课题 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分析 ?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是认数范围的一次扩展。它不仅是学习万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以后认识万以上数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也 有着重要的意义。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计数单位千、万的认识;千以内数的读写;万以内数的读写;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估计;整百、整千数的加减及几千几百加减几百。
单元教学目标 知



能 经历用万以内的数表示事物以及用万以内的数估计事物的过程;并能用万以内的数表达具体的事物和交流信息,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万,并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及顺序,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读、写万以内的数,能够用词语和符号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初步认识近以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正确地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及几千几百加减几百。




法 经历用万以内的数表示事物以及用万以内的数估计事物的过程;并能用万以内的数表达具体的事物和交流信息,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观 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观察、归纳、推理的过程,初步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严谨性与合理性。
教学重点 计数单位千、万的认识,以及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课时安排
(共6课时)
信息窗1: 1课时 信息窗2: 1课时
信息窗3: 1课时 信息窗4: 1课时
信息窗5: 1课时 我学会了吗: 1课时










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课时教案
学校:银城小学 年级:二年级 学科:数学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执课教师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千以内数的认识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能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整十数的口算加减法。
过程与
方法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的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 重点 千以内数的组成、数的读写、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联系实际,体验“一千”,发展学生的数感。
难点 会计算简单的整十数的口算加减法。
方法 演示法、合作交流
教具
学具 课件 、正方体 、计数器、算盘
板书设计

千以内数的认识

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千里面有10个一百。
从右边起,数位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思考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有句俗话说的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为了让同学们开阔眼界、立志上进,很多学校组织同学们游览了首都——北京,(课件依次出示课本情境图)通过他们的介绍都知道了 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提问:这些问题中提到的数都比我们以前认识的100以内的数要怎么样? 学生回答,教师顺势揭示课题并板书:1000以内数的认识。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第一个红点问题(认识一百九十八)。
(1)借助学具认识一百九十八。 提问:你认为一百九十八有多大呢? 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小正方体、还有一个计数器。怎样能快速数出198个小正方体?怎样摆放能一眼看出是198个小正方体?
引导学生发现:一个百、9个十、8个一分别摆放,能清楚地看出是198。 谁愿意到前面来用计数器说一说? 怎样写呢?
学生回答后写数,集体订正时课件演示。
谈话:一起读出这个数。
学生齐读,课件出示读法。
谈话:你会读、会写吗?拿出练习纸,第1题(给出计数器图),试一试。
借助计数器数数
谈话:现在你能在计数器上,从198拨到201吗?同位合作拨一拨,边拨边想你是怎么拨的? 利 用课件演示,引导学生理解:个位上满了 10要退去在十位上换成1。
2.教学第二个红点(一千有多大呢?)
(1)认识一千。 引导学生先一百一百地数,再一十一十地数,最后一个一个地数。教师顺势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谈话:这是我们今天认识的一个新的计数单位。
(2)通过拨数,理解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引出新的数位“千位”现在你能在计数器上从999拨到 1000吗我们认识了新的数位“千位”后,就在千位上拨1个珠子表示一千,而不再在百位上拨10个珠子表示一千了。
(3)感知“一千”
谈话:那一千到底有多大呢?我们二年级四个班大约200人,想一想,几个二年级的学生大约是一千人?
谈话:一本数学课本大约50张纸,那10本有多少张纸?(500)大约有这么厚。(教师把10本、摞起来,用手比划)你能比划一下1000张纸有多厚吗?
教师小结:现在知道一千有多大了。
3.教学绿点(1000以内数的写法)
提问:怎样写二百三十七、四百零五、六百九十和八百呢?教师强调注意题。
4.认识算盘 现在你能在算盘上表示587吗? 课件演示。在算盘上从587数到600又该怎样数呢?一起数 。适时追问:满10了怎么办? 提问:怎样在算盘上表示805?
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千以内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三、达标测试题
第1题:看图写数。 让学生先独立观察图意并写书上,再交流写法。
第2题:看计数器进行写数练习。交流每个数中“4”表示的意义。
第4题:读书写数练习。学生独立练习,交流汇报。
第5题:画珠子。先分清数位,再画。
四、 总结:
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一百九十八有多大?
(2)一千有多大呢?
(3)一百九十八、二百、一千、
八百零八用阿拉伯数字怎么写?
(4)这些数是怎样组成的?
(5)一千比八百零八多多少?
学生商量后,独立操作、小组交流
学生借助计数器交流结果

同位合作拨数
学生试做,集体订正
学生独立拨数


学生写数学生练习(练习
纸上第二题),集体订正
学生齐数
学生表示,集体订正


生谈收获。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课时教案
学校: 银城小学 年级:二年级 学科:数学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执课教师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万以内数的认识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数的组成。
过程与 方法 使学生学会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用数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
意识和能力,初步体验量化的思想,促进数感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意识
教学 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万,掌握万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难点 读、写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
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教具
学具 课件、计数器 卡纸条
板书设计
万以内数的认识
10个一千是一万,一万里有10个一千。
数位顺序表
……










每相邻两个数位之间都是十进的关系。
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思考
一、复习旧知。 1. 读出下面的数。
396、 521、 874、 605、 900、
785、 308、 563、 491.
说一说读数时从哪位读起?怎样读?
2.999是几位数?再加上1是多少?这个数是几位数?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包含着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三、探索新知
1.认识三千六百九十三有多大。
2.认识计数单位万”
(1)课件出示由1000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共有10个。



怎样数比较方便呢?
(2)课件演示大正方体一个一个地移过来。引导学生想出:10个一千是一万,一万里面有10个一千。“万”也是计数单位。
(3)借助计数器进一步认识“万”
(4)观察计数器上拨出的1万,试着写出10000。
3.体验一“万”到底有多大。
4.结合计数器,教学万以内的数(中间和末尾没有(0)的写法、读法和组成。
5.制作数位顺序表,进一步理解数位的意义。
6.学习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
尝试读数后归纳方法;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零;末尾的0不读。
7.小结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四、达标测试题。
1.数数练习。1题。
2.读数:6003、1600、3060、8006.
说一说四个数中的6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3.“自主练习”2---4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摆一摆、拨一拨。
从3693数到9693,一千一千地数。
一千一千地数
学生在计数器上从一千数到一万。


举例感知1000有多大。
学生用卡纸条制作
组内交流汇报,展示写数结果。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生谈收获。

教 学 反 思 成功 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课时教案
学校: 银城小学 年级:二年级 学科:数学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执课教师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比较大小与近似数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窗体顶端
让学生掌握并能正确应用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写出数的近似数并体会它的应用价值。
过程与
方法 窗体顶端
使学生经历观察、比较、描述等过程,利用猜数、比数突破重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 重点 自主探究出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难点 多个万以内的数 进行大小比较
方法 合作探究
教具 学具 课件
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与近似数
比较大小:
1.比位数,位数越多,数越大。
2.位数相同就从高位比起;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下一位……
近似数:与原数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数; 不是唯一的。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思考
一、游戏引入 猜数:教师或学生悄悄指定一个4位数,学生猜猜是什么数。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所猜数是否与目标数接近,猜中为止。
二、探究新知
1.小红点一“一楼餐厅大约能做多少人呢?二楼呢?”
(1)出示主题图
带领学生观察图中信息“一楼餐厅 597,二楼餐厅 508座”。
(2)问题引领
带问题认真阅读小红点的问题,和小朋友的对话。
“大约600人”的意思是什么?
小朋友们的说法对吗?怎么验证?
方法:教师板书到黑板上,最后把这些数用线段连接起来组成线段图示。
500 550 600 650 700
(2)分别比较500和508;597和600两组数的位置
指出:500和508两数接近,597和600接近,508是一个准确数,508接近500,500就是508的近似数,597接近600,600就是597的近似数。
(3)写法读法介绍
“≈”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
508≈500 597≈600
508约等于500; 597约等于600
2.(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怎样知道哪个学校人多?(把1210和958比较一下)
像这样的大数我们如何比较出他们的大小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因为1210是四位数,958是三位数,四位数比三位数大,1210 > 958。
师小结:位数多的数大。(板书:位数不同)
210的最高位是千位,958的最高位是百位,千位比百位大,所以1210>958。
教师总结:比较两个数的大小,首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大于位数少的数。哪所学校的人多?(光明小学人多,实验小学人少)
我们再来解决“故事书和科技书,那类册数多?
教师板书:位数相同,从高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师:老师还有一种方法,895接近900,900是895的近似数(板书:近似数),806接近800,800是806的近似数。900>800,所以895>806。
教师总结:我们比较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有3种方法:可以从最高位开始比较,也可以根据数的组成进行比较,还可以借助近似数比较。
三、达标测试题
1.基本练习
(课件出示)
3864 ○ 3529 1020 ○ 1020
398 ○ 402 8790 ○ 8792
10000 ○ 9999 1500 ○ 1800
2.猜数比较
(课件出示)
52□> 526 □99 < 1000
3.自主练习2、3题。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学生猜数


验证书中小朋友的说法


学生从500一十一十的数到700
练习“近似数”:现在请你看图中的其他信息,说一说他们的近似数, 并读出 。

光明小学有1210人、实验小学有958 人。

把1210和958比较一下
组内互相交流

生:1210里面有一个千,958不到一个千,所以1210大,958小
介绍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学生独立练习
学生完成,集体订正。
生谈收获。



教学反思 成功 之处
不足 之处
改进 措施
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课时教案
学校: 银城小学 年级:二年级 学科:数学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执课教师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课型 新授
教 学

标 知识与
技能 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明确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算理,掌握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学生对口算的不同角度思考,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选择优化的算法进行口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 学 重点 会熟练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难点 口述口算方法,理解算理。
方法 讨论法、自主探索
教具 学具 教具:课件
学具;题卡





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500+300=800(米)
5个百加上3个百等于8个百。
110-90=20(个)
11个十减去9个十等于2个十
1400+600=2000
14个百加上6个百等于20个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思考
一、复习铺垫 1.口答
(1)20个十是多少?
(2)130里面有( )十 36个百是多少?
(3)80里面有( )个十
(4)5个千是多少?
(5)500里面有( )个百
(6)4000里面有( )个 千
2.口算
70+20= 90-50= 80+5=
47-40= 38-8= 4+50=
30+70= 80-20=
二、探索新知
1.同学们去过北京吗?在北京有很多著名的旅游景点,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课件展示北京的美丽风景)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世界奇迹之一,每一个去北京旅游的人,都会到长城上去感受一番。今天,小力和小宇也来到了长城上。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探究口算方法 解决问题“从入口到北四楼有多长?
列算式。板书:500+300=
分组探究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想法: 借助计数器拨一拨 300是3个百,500是5个百,3个百加5个百是8个百,8个百是800 因为3+5等于8,所以在8后面加两个0就是300+500=800
个位0+0=0,十位0+0=0,百位3+5=8,所以是800
4.解决问题“小力比小宇多登多少级台阶?
(1)列算式。板书:110-90=?
1个十减9个十等于2个十,2个十是20。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口算得又对又快,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2)你会口算1400+600吗
师生共同归纳;整百、整千数进(退)位加减法用整百相加减,整时相加减。
达标测试题.
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1题、2题。
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怎样进行整百、整千的加减法口算?
仔细观察情境图,找出数学信息。
学生提出加减法的问题
生1:从入口到北四楼有多长?
生2:小力比小宇多登多少级台阶?
生3:小力和小宇一共登了多少级台阶?
学生思考,把算式在练习本上写出来。小组讨论方法。
1.用算盘计算方法
2.用计数器计算
3.口算,鼓励口算方法多样化
学生列算式,尝试解答。
汇报算法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算。
生谈收获。

教 学

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课时教案
学校: 银城小学 年级:二年级 学科:数学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执课教师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估计 课型 新授
教 学

标 知识与
技能 结合实际进行估计,培养估计意识。
过程与
方法 能应用估计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合作发现估计的策略与方法,做到估计有依据。
教 学 重点 合理估计
难点 估计的策略与方法
方法 讨论法,、合作探究。
教具 学具 教具:课件





估 计
策略:估出其中一小部分 推想整体的数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思考
一、复习旧知。 实际生活中,很多情况下知道近似数就可以了,不需要知道精确数。想一想,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元宵节晚上,看灯会的大约有10000人。
森林公园里大约有1000棵树。
草原上大约有6000多只羊。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估计’’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有主题图引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信息窗5中的主题图。
谈话:同学们参观完北京城后回到学校开展班报大赛的活动一起来看。
请学生根据画面信息尝试提出数学问题。
预设:因画面的信息不便提出加法或减法问题,加之前面过渡语提示“今天研究‘估计’”,大部分学生能提出“大约有多少……”这样的问题,对有困难的孩子可加以引导。
问题1:这篇日记大约有多少字?
问题2:这张班报大约有多少字?
1.学习红点例题,探究估计的策略与方法。
课件出示问题1:
师:请大家根据图示估计一下,这篇日记大约有多少字?
预设:因没有顾及策略和方法的引导,大部分学生是在猜,可能有的结果会有些离谱。
听了学生的发言后,教师进行一些提示。
(2)汇报:
(3)师生共同归纳:
要想估计一个整体,可以先估出其中的一小部分,然后再推想整体的数量。即估计要有依据,要讲究估计的策略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估计的与准确值接近些。
3.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估计的策略。
课件出示问题2:这张班报大约有多少个字?
三、课堂达标测试
“自主练习”1-3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说出近似数的例子
生互相交流。
生1:我先数出10个字,圈起来,然后看日记中大约有10个10字,我就估计可能有100个字。
生2:我的方法和生1类似,我是先数出30个字,然后看日记中大约有几个30个,有3个30个,然后还有几个剩余的,所以我估计日记中大约有100个字。
生3:我先估计一行大约有10个字,我数了数有10行,所以我估计日记中大约有100个字。
学生收集信息,明白要解决的问题,说说是怎样估的。
生谈收获。

教 学

思 成功 之处
不足 之处
改进 措施
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课时教案
学校: 银城小学 年级: 二年级 学科:数学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执课教师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我学会了吗 课型 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进一步体会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的意义,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过程与
方法 借助资料复习万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估计,正确地口算整百、整千的加减及几千几百加减几百等知识点,感受大数的意义,建构起本单元的知识结构体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扩展资料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家乡,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 学 重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数的组成。
难点 正确口算。
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具
学具 课件





我学会了吗
四千二百八十五 写作:4285
四千八百零七 写作: 4807
六千九百九十 写作: 6990
一百零九 写作:109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思考
一、谈话导入课题 ?? 这节课我们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首先我们回忆一下,在这一单元你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去了解我们的家乡山东,看看同学们是否真正学会了这些知识。
二、创设情境,建构知识体系
(一)课件出示材料:《蓬勃发展的“孔孟之乡” 》,从计数原理入手复习。
1.在这段话中你能找到哪些已经学到的计数单位?
2.这些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共同小结:10个小单位合成一个大单位,我们学过的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从右到左)万千百十个,任何一个数都是由若干个计数单位组成的。(板书:计数单位)
(二)针对万以内数的读写、大小比较等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1.你能发现我们“孔孟之乡”中的数字吗????
2.你能把横线上的数字写出来吗????
3.课件展示学生写的数:4285、4807、
6990、109.
4.你知道这四个数有多大吗?
5.你能将这些数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吗?
6.同学们在比较数的大小时有什么好方法吗?(板书:比较数的大小)
(三)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1.你能估一估这段资料有多少个字吗?
?? 同学们的答案不同,那到底谁的更接近呢?首先让我们想想估计的方法。(板书:估计)
总结估计的方法:
(1)先估计一行有多少字,再数出有几行的方法。
(2)先估计空白的格数,用整页纸写满的字数减去空白数的方法。
2.运用这些方法,我们分组讨论:这段话大约有多少个字?
小结: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感受到了山东的蓬勃发展,山东的美,作为生长在山东的我们怎能不为之自豪呢?那就用我们善于发现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吧,你一定会有更珍贵的发现。
三、达标测试题。
对比出示:资料:《青岛简介》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全市海岸线总长为870公里,其中大陆岸线730公里。全市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1102平方公里,所辖胶州、胶南、即墨、平度、莱西五市9552平方公里。现有海岛69个,岸线总长132公里。青岛现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5种,中国驰名商标6个,有4家企业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奖,
12家企业入选国家500强企业,市级以上名牌产品共168种。
这段资料大约有多少个字?
你能把横线上的数读出来吗?
数的组成。
四、全课小结:
请同学们谈谈今天的收获。
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个、十、百、千、万等计数单位间的关系;万以内数的读写和比较以及估算等,同学们对万以内的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自由交流。
学生阅读思考。
学生可能答:个,十,百,千,万。
学生可能回答:十个一是一十,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
学生读数。
学生写数。
学生可能答:4285是由4个千,2个百,8个十和5个一组成;4807是由4个千,8个百,0个十和7个一组成。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1.6990>4807>4285>109
2.109<4285<4807<6990.
学生自由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时说出估计时所用的方法。
学生阅读思考。
小组内交流想法,汇报估计结果。
学生读数,说一说较大数的组成。

教 学

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计划
数学 学科第 三 单元/章达标教学计划
学校 银城小学 年级 二年级
单元课题 甜甜的梦-----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是以甜甜在梦中与孙悟空比本领的童话故事为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千米、分米、毫米。教材安排了三个红点问题和一个绿点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测量的过程,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是学生以后学习对学生以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单元教学目标 知



能 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分米、毫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法 知道1千米=1000米,1分米=10厘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观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能积极地参与测量,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毫米、分米、千米长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
课时安排
(共3课时)
信息窗1: 1课时
信息窗2: 1课时
我学会了吗?1课时










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课时教案
学校: 银城小学 年级:二年级 学科:数学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执课教师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毫米、分米的认识 课型 新授
教 学

标 知识与
技能 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
过程与
方法 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选择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 学 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单位观念,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表示物体的长度
方法 讲授法 演示法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1分硬币、1角纸币、粉笔盒、作业本若干个。
学生准备:学生尺、卷尺、1分的硬币、1角的纸币、长10厘米的小棒





分米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mm)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dm)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思考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同学们,大家喜欢孙悟空吗?有一个小朋友叫甜甜,她也很喜欢孙悟空,晚上在梦中还和孙悟空学本领呢!我们一起看看他们都在干什么?(出示情境图)
2.搜集信息:你在图上看到哪些数学信息?
3.提出问题: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认识1毫米
(1)猜测 谈话:孙悟空的金箍棒变小变小可以
变成1毫米长,那么1毫米到底有多长? 出示米尺图:出示1毫米的长短,尺子上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毫米用mm表 示。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找到1毫米。
谈话:哪个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向大家交流一下?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或观察一下周围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厚、高、宽)约是1毫米呢?
请同学们学用手比划1毫米有多长? (2)出示现实生活中的1毫米 1分硬币、身份证的厚度、10张纸的厚度 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 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毫米与前面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的关系(板书:1厘米=10毫米)
2.认识1分米。 (1)、猜测。 谈话:后来,孙悟空又把金箍棒变长了,
变到10厘米长了,你认为现在的金箍棒有多长? 出示直尺图 (2)验证。 谈话:拿出直尺,验证一下,你刚才猜
的怎么样? 谈话:谁愿意说说10厘米到底有多长?
板书: 1分米=10厘米 分米用dm表示
(3)巩固对1分米的认识。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或观察周围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厚、高、宽)约是1分米呢? 小孩的手掌 粉笔盒的高度 板书:1米=10分米
三、达标测试题。
课本37页红点、绿点两道试题,自主练习1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
学生说数学信息
1毫米有多长呢?
1厘米有多长?
1分米有多长?
1米有多长?
让学生自己读:尺子上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毫米用mm表示。
同班内交流,认识1毫米。
引导学生说出一小格是1 毫米,5小格就是5毫米 。巩固对1毫米的认识。
学生交流。
学生甲:1分硬币
学生乙:身份证的厚度
学生丙:10张纸的厚度

学生讨论
1厘米就是10毫米

学生交流发言,拿出直尺验证。?
学生独立做,教师订正 。
生谈收获。



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课时教案
学校: 银城小学 年级:二年级 学科:数学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执课教师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 课型 新授
教 学

标 知识与
技能 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 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过程与
方法 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能积极地参与测量,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 学 重点 能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难点 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方法 讲授法、谈论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千米的认识

千米又叫公里
1千米(公里)=1000米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公里)都是长度单位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思考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
同学们:
请认真观察图画,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 (仔细观察图画,甜甜都做了哪些梦?谁能说一说)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观察图画,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千米就是1000米,千米又叫公里
1千米(公里)=1000米
千米用字母km表示,1千米写成1km 1km=1000m (板书设计)
谈论:1千米有多长?
小结:表示较远的距离时,用“千米”作单位。
学生自主解决2千米是多少米?
2千米=(2000)米 (板书设计)
小结: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公里)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三、达标测试题
1.自主练习第2题。
3千米=( )米
7分米=( )厘米
4厘米=( )毫米
6000米=( )千米
9000米=( )千米
2千米=( )米
2.自主练习第3题。 在( )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观察图画,找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寻找其中的数学信息,初步感知千米的概念。指名说一说
指名回答:1千米有多长呢?
生读新知识
学生讨论:
生1:我们学校教学楼约100米,10做这样的教学楼长约是1千米。
生2:我十五分钟大约能走1千米
学生讨论:
2千米是2个1000米,也就是2000米
学生思考
填空
集体订正
学生谈收获




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课时教案
学校: 银城小学 年级:二年级 学科:数学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执课教师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我学会了吗? 课型 新授
教 学

标 知识与
技能 熟练掌握单位之间的换算进率1千米=1000米,1分米=10厘 米,1厘米=10毫米
过程与
方法 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解决自主练习中的练习题和我学会了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
教 学 重点 熟练掌握单位之间的换算进率
难点 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我学会了吗?
我的小拇指的宽度大约是( )
我的手腕一周是( )
我家的餐桌高约( )
椅子高约( )
一步长约( )
我大约能跳( )。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最快不能超过每小时( )。
我家到学校大约有( )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思考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图上的小朋友正在干什么??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幅图:我的小拇指的宽度大约是(????)。?
我的手腕一周是(??)?
?
第二幅图:?
我家的餐桌高约(??)?椅子高约(???)
??
第三幅图:
一步长约( ) 我大约能跳( )。
第四幅图: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最快不能超过每小时( )。
我家到学校大约有( )
自主练习第1题。
自主练习2题。
教师引导学生不同的 长度单位进行计算时,先将长度单位统一。

自主练习第3题。

自主练习第4题。

你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有关长度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

达标试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树高约9( )。
2.小红身高约124( )。
3.小桥宽约3( )。
4. 课桌高约7( )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

学生发言:他们正在进行实际测量。?
先引导学生通过测量、估测或调查的方式,收集四幅图画中的数据。
通过测量?我的小拇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我的手腕一周是(1)分米
我家的餐桌高约(70 厘米) 椅子高约( )
一步长约( )
我大约能跳( )。

查资料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最快不能超过每小时( )。 我家到学校大约有( )
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填写。 班级内交流汇报。纠正错误
先让学生用眼睛看或估测的方法估计一下图形的边长。 学生动手操作,实际测量,并填写。 汇报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订正
生谈收获




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计划
数学 学科第 四 单元/章达标教学计划
学校 银城小学 年级 二年级
单元课题 勤劳的小蜜蜂——万以内的加减法(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将计算拓宽到两位数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有关知识,
为今后的快速、认真计算打好基础。
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有: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三位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笔算、估算,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一次进位或退位),加减法的验算。
单元教学目标 知



能 结合情境,掌握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三位数加减法及加减法的验算等知识。




法 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索的精神,以及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观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减法口算的算理及三位数的加减法笔算的要点。
教学难点 与进位加和退位减相关的算理。
课时安排
(共5课时)
信息窗1: 1课时 信息窗2: 1课时
信息窗3: 1课时 信息窗4: 1课时
我学会了吗: 1课时











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课时教案
学校: 银城小学 年级:二年级 学科:数学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执课教师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课型 新授
教 学

标 知识与
技能 让学生经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寻找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其能够正确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题目,体验算法多样化。
过程与
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索的精神,以及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类推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 学 重点 正确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难点 进位加和退位减法的口算。
方法 讨论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具学具 课件、口算卡片若干




计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32+45=77 45-32=13
法一:30+40=70 法一:40-30=10
2+5=7 5-2=3
70+7=77 10+3=13
法二:32+40=72 法二:45-30=15
72+5=77 15-2=13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思考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57+30= 62+6= 59-40= 67-7= 75+9=
80+10= 54-6= 64+20+7= 43-30-8= 36+40-3=
2.笔算。
36+66= 47+51= 57+19= 62-28= 91-57=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孩子们都吃过蜂蜜吗?你们知道蜂蜜是怎么来的吗?对!是勤劳的小蜜蜂采花粉酿的。蜜蜂王国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的小社会,每个蜜蜂王国都由蜂后、雄蜂、工蜂组成,他们有着严密的分工和不同的社会地位。
课件出示信息窗1中的情境图,请同学
们仔细观察画面。收集图中的数学信息。
2.师:请同学们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过渡语:大家真是善于思考和会发现、会学习的孩子,提出了这么多问题!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只能选取其中的一部分一起来进行研究。
你问我说,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第一个红点问题:侍从和卫兵一共有多少只?
师:请同学们收集相关信息,把它们和问题连起来完整地读一读。
师:同学们想一想,应该怎样列式?为什么要这样列?
师:说要求,这道题的笔算大家都会,但我们今天不列竖式,大家能想办法口算出这道题吗?
师:把学生汇报的口算方法进行整理。
方法1: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十位和十位相加,个位和个位相加,再把所得的和加起来,如:30+40=70,2+5=7,70+7=77
方法2: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另一个两位数先加上整十数,再加上剩下的一位数,如:32+40=72,72+5=77
方法3:仿笔算。不动笔,在头脑中仿照竖式计算的格式和方法,算出题目答案。
师:你觉得那种算法比较好?
2. 课件出示第二个红点问题:卫兵比侍从多多少只?
请学生结合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叙述题意

师:请你根据题意,在练习本上列式,为什么要这样列?
师:请你思考这道题的口算方法,然后在组内交流。
师:把学生汇报的口算方法进行整理。
方法1: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十位和十位相减,个位和个位相减,再把所得的和加起来,如:40-30=10,5-2=3,10+3=13
方法2: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被减数先减去整十数,再减去剩下的一位数,如:45-30=15,15-2=13
方法3:仿笔算。不动笔,在头脑中仿照竖式计算的格式和方法,算出题目答案。
四、达标测试题。
教材第47页自主练习第1题。
针对加法的专项练习。
2.教材第48页自主练习第3题。
针对减法的专项练习。
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生发言,说答案。
生仔细计算
生:①当侍从的蜜蜂有32只; ②当卫兵的蜜蜂有45只;③当保育员的蜜蜂有54只;④当清洁工的蜜蜂有23只
生:①保育员和清洁工一共有多少只? ②侍从和卫兵一共有多少只? ③侍从和保育员一共有多少只?④侍从和清洁工一共有多少只? ⑤清洁工比保育员多多少只?⑥卫兵比侍从多多少只?
生:在王宫里,当侍从的蜜蜂有32只,当卫兵的蜜蜂有45只。侍从和卫兵一共有多少只?
生:要算“什么和什么一共是多少”,应该用加法。把侍从的只数和卫兵的只数加起来就可以了,所以列式:32+45=
生独立思考后再组内交流,每个组派一个代表准备汇报发言。
生讨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生:侍从有32只,卫兵有45只,卫兵比侍从多多少只?
生列式 45-32= ,要算卫兵比侍从多多少,应该用卫兵的只数减去侍从的只数。
小组交流本题的口算方法。
生习题练习。
生畅谈收获。




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课时教案
学校: 银城小学 年级:二年级 学科:数学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执课教师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三位数加减法(不进位
不退位)的笔算、估算 课型 新授
教 学

标 知识与
技能 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完成对新知识的探究学习,会正确计算不进位和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笔算。
过程与
方法 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 学 重点 会正确计算不进位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和估算。
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笔算和估算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估算意识。
方法 讨论法,谈话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三位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笔算、估算
(1)320+210=530(只) (2)320-210=______(只)
320
+ 210 生列竖式
530
(3)210+86=_____(只) (4)估算:86+103≈200
生列竖式 读作:86加103约等于200.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思考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勤劳的小蜜蜂们整装待发要去采花粉了。大家想去看看吗?瞧,它们出发了!
谁能利用其中的信息,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根据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你说我说,探究新知
1.师:下面我们先来探讨第一个问题:一队和二队一共有多少只蜜蜂?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师:请同学们根据我们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试着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并讨论算法。
集体汇报,交流想法。
320+210=530(只)
(1)32个十加21个十等于53个十,84个十是530。
(2)3个百加2个百是500,2个十加1个十是30,500加30等于530。
(3)用竖式计算的。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的算理完全相同。教师边说边板演:我们把数位对齐,先算个位上是0+0=0,再算十位上是2+1=3,最后算百位上是3+2=5,结果是530。
320
+ 210
530
2.师:好,同学们都很棒!下面我们再解决第二个问题:二队比一队少多少只蜜蜂?
集体汇报,交流想法。
3.师:看来这些都难不住你们啊!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二队和三队一共有多少只蜜蜂呢?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那么应该如何列式并算出答案呢?请同
学们在练习本上列式并解答。
(1)师总结算法并板演竖式计算的过程。 210+86=296(只)
210
+ 86
296
强调把数位对齐,先算个位上是0+6=6,再算十位上是1+8=9,最后百位上的2不变,结果是296。
(2)师用计数器演示。
4.探究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
通过学习,我发现咱们班的孩子是最爱
动脑筋、最会想办法解决问题的。现在我这儿有个新问题,想考考大家,大家愿意一起来研究一下吗?
课件出示问题:三、四两队大约有几百只蜜蜂?请同学们仔细读题,看看有什么发现?
师点拨:当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结果时,可以只算一个近似的结果,这就是“估算”。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
师生总结算法:
86+103≈200(只)
因为86接近100,103接近100,100+100=200,所以86+103的结果大约是200.
86+103≈200
读作:86加103约等于200.
师简要说明估算的方法和作用。
师:请同学们利用情境图中的信息,尝试提出一些需要估算的问题。
师:请从所有问题中选择两个你最喜欢的问题试着解答一下。
四、达标测试题。
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2题、3题。
五、课堂小结。
你能与大家分享你的收获吗?

小蜜蜂们在大王的命令下,出发去采花粉了。一队320只去了杏园,二队210只去了苹果园,三队86只去了桃园,四队103只去了梨园。
生提出数学问题。
生:一队320只去杏园,二队210只去苹果园。
生解决问题,说算法。
生自己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并小组内交流算法。
生发言,说数学信息。
生独立完成,总结算法。
生:还可以用计数器计算。先在计数器上拨出210,然后往十位上加8,往个位上加6。答案就是296。
生读题,讨论不同。
生发现了题目中的“大约”。
生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说算法。
生认真思考,积极提问。
生独立完成自己喜欢的问题,并讨论算法。
生习题练习。
生畅谈收获,互相交流。




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课时教案
学校: 银城小学 年级: 二年级 学科:数学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执课教师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
(一次进位或退位) 课型 新授
教 学

标 知识与
技能 结合蜜蜂采花粉,算距离的情境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过程与
方法 让学生经历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一次退位)笔算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并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对算法进行比较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 学 重点 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学会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不连续进位、退位)的笔算。
难点 弄清有关进位、退位的算理。
方法 讨论法、谈话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一次进位或退位)
1.从果园到花园一共有多少米?
592+384=976(米)
592
+384
976
2.第二队比第一队少多少只?
518-227=291(只)
518
-227
291
3.从家到果园比从家到花园远多少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思考
一、串联情境,导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看到了很多小蜜蜂,按各队的路线飞去采蜜,终于找到了果园和花园,(课件出示情境图)今天我们要用这幅图来学习数学知识,比一比哪一位同学在学习中善于动脑,积极思考。
二、仔细观察,发现问题
师:同学们,根据情境图你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1.师:下面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从果园到花园一共有多少米?请同学们找到和问题相关的信息,完整地读一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根据情境图,小组讨论尝试画一条线段图,表示花园、房子、果园的相对位置。
师板书演示线段图。
师:请同学们根据信息和刚才的分析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式子都列对了,那接着小组讨论一下算法吧。
师:比较各种计算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小组讨论,达成共识,笔算既方便又准确。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这道题的笔算跟以前学习的三位数笔算有什么不同,以前学的没有进位,这道题有一次进位。
592+384=976(米)
592
+384
976
师生总结: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一次进位)时,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
2.师出示第二个问题:第二队比第一队少
多少只?
师:请同学们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
并列式计算。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么列得式子?
师:式子列得完全正确,那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是如何计算的。
师:那在列竖式时你是不是遇到了困难呢?十位上的1减2不够减怎么办?
518-227=291(只)
518
-227
291
师生总结: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一次退位)时,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借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
3.练习:从家到果园比从家到花园远多少米? (个别板演,集体订正。)
4.再次强调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一次进位或退位)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达标测试题。
1. 竖式计算。
354+263= 409-218=
562+314= 835-393=
2.自主练习第1题。
练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
3.自主练习第4题。
练习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还有哪些问题?
生认真听讲。
生说数学信息。
生提数学问题。
生:从家到果园592米,从家到花园384米,从果园到花园一共有多少米?
生:小组讨论,画线段图。
生列式592+384=
小组讨论。
生可能估算:592接近600,384接近400,600+400=1000,592+374≈1000。
生可能用计数器拨一拨。
生可能用竖式计算。
生:小组讨论做这样的笔算应注意什么?
生尝试独立解决问二。
生:518-227=
生可能估算。
生可能列竖式计算。
生积极发现,提出解决方法。
生独立完成达标测试题,然后交流订正,做出评价。
生畅谈收获。

教 学

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课时教案
学校: 银城小学 年级: 二年级 学科:数学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执课教师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验算 课型 新授
教 学

标 知识与
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掌握不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验算方法。
过程与
方法 在探索验算方法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认真检查仔细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 学 重点 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
难点 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加减法的互逆关系,探究发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方法 讨论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加减法的验算
573+318=891 891-264=627
573 验算:318 891 验算:891
+ 318 +573 - 264 -627
891 891 627 264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思考
一、复习旧知
1.请根据图画列四个算式。
○○○○○○○ ○○○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 填空。
(1)如果32+ ☆=120,那么☆+32=______
(2)如果☆+99=571,那么571- ☆=____
(3)如果390-☆=65,那么65+☆=____
(4)如果346-87=☆,那么346-☆=___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群勤劳的小蜜蜂,同学们还记得发生在蜜蜂王国里的有趣故事吗?下面我们看看这幅图,看看小蜜蜂们又在干什么呐?
师:那么小蜜蜂应该怎样检查呢?你可以帮帮它们吗?
1.如何判断生产情况,即573+318=891
是否是正确的。
(1)用交换两个加数位置的方法,如:
318
+573
891
(2)和减其中一个加数的方法,如:
891
-318
573
师用课件出示比较规范的书写方式。
2.如何判断使用情况,即891-264=627是否是正确的。
(1)用差加减数的方法,如:
627
+264
891
(2)用被减数减差的方法,如:
891
-627
264
师用课件出示比较规范的书写方式。
师:同学们计算时,一定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哦!
三、 达标测试题。
1.课本自主练习第1题。
检验学生对验算的掌握情况。
2.课本自主练习第2题。
检验学生对验算的原理的掌握情况。
四、 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生列式计算。
生发言,直接说答案。并说出快速说出答案的奥秘。
生观察情境图,并发言:蜂王让小蜜蜂去检查蜜蜂的生产和使用情况。
生讨论并发言。
生1:再重新算一遍。
生2:计算318+573=
生3:计算891-318=
并说出这么算的道理。
生讨论。
生1:再重新算一遍。
生2:计算627+264=
生3:计算891-627=
并说出这么算的道理。
生做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生畅谈收获。



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课时教案
学校: 银城小学 年级: 二年级 学科:数学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执课教师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我学会了吗 课型 复习
教 学

标 知识与
技能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口算两位数加减法的算理、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要点及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过程与
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等方式,复习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 学 重点 掌握口算两位数加减法的算理、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要点及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认真计算的能力。
方法 自主探索、小组合作。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计 我学会了吗?
1.绿葡萄栽了多少棵?
138+354=492(棵)
2.紫葡萄比绿葡萄多收多少箱?
265-74=191(箱)
3.紫葡萄和绿葡萄一共收了多少筐?
116+225=341(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思考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小朋友们来到了葡萄园帮忙收葡萄,我们一块儿去看看吧。
二、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师:从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师筛选出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来解决。(1)绿葡萄栽了多少棵?(2)紫葡萄比绿葡萄多收多少箱?(3)紫葡萄和绿葡萄一共收了多少筐?
师巡视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师做适当引导和订正。
三、达标检测题。
1.口算,直接写出答案。
45+32= 68+21= 37-15=
34+35= 52+37= 64-23=
56+33= 24+35= 98-43=
2.笔算,并验算。
453+372= 628+291=
357-197= 645-372=
3.解决实际问题。
(1)学校接受了一批捐赠图书共875本,五年级借走了291本,六年级又借走了392本,还剩下多少本没有借出?
(2)妈妈买了一个预约型的电压力锅457元,又为奶奶选了一个按摩垫392元。妈妈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钱?电压力锅比按摩垫贵多少元?
(3)“深山宫殿”报恩寺昨天有游客569人,今天的游客比昨天多150人。今天又游客多少人?
四、丰收园里谈收获
回顾本单元的学习,你觉得自己都有哪些收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说数学信息。
生提数学问题。
生独立解决所提问题。
小组代表当小老师,讲解问题。
生独立完成达标测试题,然后交流,订正。
生畅谈收获。




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计划
数学 学科第 五 单元/章达标教学计划
学校 银城小学 年级 二年级
单元课题 谁的眼睛亮——观察物体
教材分析 ?
本节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的《观察物体》。这部分内容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知识,对于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选取的是三个小朋友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玩具小老虎的情境,生活味较浓。教材从情境入手,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探索中,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出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进行辨认,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目标 知



能 通过实际操作,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法 通过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等方式,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观念。







观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探索的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 在实际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课时安排
(共2课时)
??信息窗: ???? 1课时
我学会了吗? 1课时










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课时教案
学校: 银城小学 年级: 二年级 学科:数学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执课教师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形状 ?????? 课型 新授
教 学

标 知识与
技能 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过程与
方法 借助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 学 重点 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难点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方法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实物、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片。





观察物体

正面 侧面 后面
从不同的位置 形状可能不一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思考
一、创设情境 激趣感知 师:我听说咱们班的同学都特别喜欢动物,是吗?现在大家的脑海中肯定都出现了许多动物的图像吧!下面咱们看看哪位同学的眼力最棒!
师利用课件出示动物身体一部分的图片。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对这些动物不仅认识,还能抓住他们的特征,平时肯定看得特别仔细和认真。用眼睛仔细、认真的看这就叫“观察”。
师:今天我想和同学们一起上一节观察课——观察物体。(随机板书:观察物体)同学们只要仔细、认真的观察,每个人都会成为小小观察家的。有信心吗?
二、激发兴趣,合作求知
1.师:(出示照片)这是什么?(课件出示从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背面拍摄班级照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老师想统计一下人数,请看到正面的同学站起来。看到侧面的同学也站起来。没有站起来的同学,你们看到的是哪一面?
2.师:请三位同学到讲台上来观察。请每位同学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教师做手势表示)走到下一个同学的位子上去。你们现在看到的形状和刚才一样吗?那你现在看到了哪一面??
师: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呢??
小结:对!原来我们换了位子,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3.?播放《盲人摸象》的视频故事,
师:我们要想认识一个物体就要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到一部分就早早的下结论,所以我们观察物体要全面有序。
师:引导学生体会从单一方面看物体是不全面的,要认识一个物体就要全面的、多角度进行观察)
4.师出示教材情境图,请同学们说一说每幅图是从哪个角度看到的。
三、达标测试题。
教材自主练习第2、3、4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认真听讲。
生根据图片说出相应的动物。
生:有。
生认真观察,积极回答问题。
生积极响应。
生1:我看到了侧面,刚才看到了前面。?
生2:我看到了背面,刚才看到了侧面。
生思考原因。?
生认真观看。
生认真观察,积极发言。
生认真做习题。
同学们互相交流收获。




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课时教案
学校: 银城小学 年级: 二年级 学科:数学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执课教师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我学会了吗? 课型 复习
教 学

标 知识与
技能 通过操作复习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过程与
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方式,能辨认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对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教 学 重点 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难点 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的物体的形状。
方法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我学会了吗?

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房子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思考
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
道了:对于同一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的形状是不同的。今天,两个小朋友和他们的好朋友小鸟来到了一座美丽的小房子旁,我们去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呐?
解决问题。
三个好朋友在观察美丽的小房子,
你能根据我们昨天所学的内容,判断出他们看到的是房子的哪一面吗?请同学们自己连一连。
师:同学们做得都很好。老师出几道题考考大家,好不好?
三、达标测试题。
1.下面的图形分别是从哪一面看到的?请你连一连。
从正面看 从侧面看 从上面看

2. 观察物体。请你连一连,下面分别是谁看到的?
3.下面的照片是谁照的呢?用线连一连。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仔细观察情境图。
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生:好。
学生独立完成达标测试题,汇报交流,订正。
生谈收获。




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计划
数学 学科第 六 单元/章达标教学计划
学校 银城小学 年级 二年级
单元课题 田园小卫士——万以内的加减法(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不连续进位、退位三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整数加减的最后部分,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巩固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和迁移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 知



能 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探索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法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和“一个条件连续用两次的两步解决问题”的意义,并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实际问题。







观 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并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
教学难点 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课时安排 (共7课时)
信息窗1: 1课时 信息窗2: 1课时
信息窗3: 1课时 信息窗4: 1课时
回顾整理: 1课时 我学会了吗? 1课时
智慧广场: 1课时











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课时教案
学校: 银城小学 年级:二年级 学科:数学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执课教师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连续进退位的加减法 课型 新授
教 学

标 知识与
技能 让学生在猜想、验证、梳理与概括的过程中,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督促学生逐渐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来源于生
活,体验解决数学问题后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 学 重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两次进位的加法,和连续两次退位的减法的笔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计算。
难点 理解两次进位与两次退位的算理,计算时不要忘记加上从低位进上来的1以及减去低位已经借走的1。
方法 讨论法、演示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
学具:计数器(学生每人一个)。





连续进退位的加减法
1.189+394=583(棵) 2.435-276=159(棵)
189 验算:394 435 验算:435
+ 394 +189 - 276 -159
583 583 159 276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思考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6 + 7 = 5 + 9 =
8 + 6 = 9 + 8 =
4 + 8 + 1 = 3 + 9 + 1 =
7 –1 –4 = 9 - 1 - 5 =
2.笔算:
356 + 263 = 578 + 331 =
654 + 293 = 666 –393 =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教材65页信息窗1中的情境图,教师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入新课。
教师讲解图中的内容。
2.学生汇报:
茄子:一共435棵,已检查了276棵。
白菜:已检查了189棵。还剩394棵没有检查。
七星瓢虫:茄子地里247只,白菜地里158只。
3.请学生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1)一共有多少颗白菜?
(2)地里共有多少只瓢虫?
(3)已检查的茄子和白菜一共有多少颗?
(4)茄子还剩多少棵没检查?
……
三、你问我说,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法。
(1)课件出示红点问题1:一共有多少颗白菜?
弄懂题意并列出算式。
列式:189+394=
(2)请学生估算一下,189+394大约得多少?说说你的理由。
估算结果:本题的精确结果在580附近,或者说接近600,由此可对精确计算的结果进行合理性判断。
(3)尝试精确计算189+394是多少。
到底一共有多少棵白菜呢?你用什么办法精确计算?
(4)算法汇报。
方法一:用计数器计算
方法二:列竖式笔算
(5)师生一起完成计数器与竖式计算的每一步。
(6)请学生对刚才的答案进行验算。
2.学习绿点问题,巩固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
3.合作探究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的算法。
课件出示第二个红点问题,请学生收集相关信息,合成一道完整的题目。
题目:一共有435棵茄子,已检查了276棵。还剩多少棵茄子没检查?
4.学习第二个绿点问题,巩固连续退位的笔算方法。
出示问题:已检查的茄子比已检查的白菜多多少棵?
四、达标测试题。
1.课本66页第1题:列竖式计算。(出示课件)
2.自主练习第2题:(出示课件)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收集图中的数学信息。
学生自主研究,然后全班交流,师生、生生互动。
学生交流讨论并用数字和算式对估算的过程进行整理。谈谈每一步的意义,以及选择用“≈”的理由。
学生尝式计算,小组内交流。
学生自主解决。
学生独立完成,在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出现的问题。最后进行全班交流。
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组织交流,最后归纳出结论。
生做习题练习。
生畅谈收获。



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小学当堂达标教学课时教案
学校: 银城小学 年级:二年级 学科:数学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执课教师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 课型 新授
教 学

标 知识与
技能 使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式发现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
过程与
方法 能将整百数在计数器上用每个数位上都有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并督促学生逐渐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教 学 重点 发现并概括出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难点 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方法 讨论法,谈话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
学具:计数器(学生每人一个)。





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1)猫头鹰妈妈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 (2)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多少只?
205-116=89(只) 300-116=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