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3张PPT)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二节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以能源矿产(石油、煤炭)为例
情景导入
目标导航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2019年4月28日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14.3%。《报告》预计,未来我国能源消费将延续清洁化、高效化趋势,消费总量呈低速增长。
讨论:我国提高非化石能源的比重有什么积极意义?
1.了解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的影响。
2.掌握非可再生资源的耗竭状况及应对措施。
3.学会通过图表和材料,分析、评价非可再生资源保护措施的优劣。
提示:减轻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课前·新知预习
一、石油资源耗竭与应对措施
1.石油资源潜在危机分析。
(1)能源矿产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2)石油作为一种非可再生资源,其储量是?______的。
石油
煤炭
天然气
核燃料
有限
(3)随着?____________的逐渐枯竭,世界石油供应将出现?________态势,石油价格随之上扬。
(4)与?________相关的庞大工业群将受到较大冲击,甚至阻碍经济增长。
石油资源
紧缺
石油
在开发中保护
在保护中开发
发达
节油新技术
新工艺
经济
国外投资
可采储量
近年来,世界石油危机日益严重。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原因又是什么?
【答案】说明石油资源短缺。原因是世界石油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石油又是非可再生资源,同时人口急剧增长、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和生活消费石油增加。
地下开采
露天开采
开采出来
应力
岩层变形、移动
断裂、塌陷
碎石
矸石
上覆地层
表土
地表覆被层
土地退化
露天开采
燃烧
热污染
减少
增加
洁净煤技术
煤炭的利用效率
面对数量巨大的煤矸石,如何将煤矸石变废为宝?
【答案】可以从两大方面进行思考。①用于发电、烧砖、铺路、填充塌陷区;②从中提炼有用物质。
某杂志曾报道,全世界每天消耗石油8
000万桶(每7桶合1吨),目前一半左右的世界石油供应依赖于110多座大油田,而这些大油田均经历了五六十年的开采过程,基本走过了其“生命周期”的“壮年”阶段,步入了稳产和衰减阶段。据此完成第1~2题。
1.材料显示出产生石油危机的原因是
( )
①世界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性强 ②石油资源的储量消耗高 ③石油的储量是有限的 ④石油的供需严重失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为应对石油危机,我们应
( )
①适度开发、均衡生产 ②推广节油新技术和新工艺
③寻找石油的替代品 ④禁止高耗能产业的生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全世界每天消耗石油8
000万桶”说明世界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性强;“一半左右的世界石油供应依赖于110多座大油田”说明石油的供需失衡;“步入了稳产和衰减阶段”说明石油的储量是有限的;石油的储量消耗是指石油的已开采数量,材料中没有相关数据。第2题,在当前技术水平下,为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禁止高耗能产业的生产是不现实的。
下面是煤炭生产和利用过程中的四幅图片。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会导致水土流失的环节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图中各环节产生的环境问题可以通过复垦来解决的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3.B 4.C
解析:第3题,四幅图片依次是地下开采、煤矸石堆积、露天开采、煤炭燃烧。地下采煤会形成采空区,导致地面塌陷;煤矸石堆积是水土流失的沙源;露天采矿会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抗侵蚀能力下降;煤炭燃烧后的废气含有大量的CO2和SO2以及余热。第4题,复垦是处理地下开采形成的地面沉陷和露天开采形成的矿区的治理措施。
5.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学家近年来在煤基液体合成技术即“煤变油”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煤变油”技术的国家之一。今后5—10年,我国将以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省份为基地,加快推进“煤变油”战略。我国启动“煤变油”战略的重要意义是
( )
①我国的煤炭资源大量过剩,“煤变油”战略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②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 ③减少我国对国际市场中石油产品的依赖程度 ④缓解我国铁路运输紧张的状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我国的煤炭资源并没有过剩,但产量丰富。
课堂·互动探究
探究 一
石油资源耗竭与应对措施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石油中长期供需平衡表(单位:百万吨)。
项目
2000年
2010年
2020年
2050年
国内需求量
200
300
400
500
国内供给量
160
170
180
100
供需缺口
40
130
220
400
材料二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的石油年进口量超过5千万吨以后,国际市场行情的变化就会影响这个国家的经济运行;超过1亿吨,国家就应该有包括外交、军事、经济在内的有力措施,来保证石油安全。
材料三 某年份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分布图。
(1)未来15年内,我国石油需求量的增长速度________(超过或低于)石油生产的增长速度。到____年后,所需石油的50%以上依赖进口。
(2)根据材料分析我国是否存在石油安全问题,并说明原因。
(3)从能源开发利用的角度,简述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具体措施。
【思维导图】
?
【答案】(1)超过 2020 (2)存在石油安全问题。因为进口石油主要来自西亚地区,并依靠海运,一旦该地区或海上运输发生问题,中国的石油供给将受到严重威胁。 (3)①优化能源结构(扩大煤炭、水能、核能的利用率);②调整产业结构;③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④加强地质勘探,努力开发本国的油气资源;⑤实现石油进口的多元化;⑥增加石油的战略储备。
1.分析石油资源的潜在危机
石油资源的潜在危机,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石油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并逐渐因消费而耗竭;二是世界经济对石油资源的高度依赖,石油消费日益增加。两者结合,将使石油供应出现短缺,价格上涨,冲击石化工业,甚至阻碍经济增长,这些均构成石油资源的潜在危机。
2.应对石油危机的措施
石油危机应对措施可以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来理解和识记。
(1)“开源”方面。
①适度开发,均衡生产。石油资源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对其开发要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适度开发,均衡生产。
②加强资源勘探,发掘潜力,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替代石油进口,是发展国内石油工业的重要补充。因此,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石油资源和石油市场,保证国内石油的正常供应。
③加速研究开发石油替代产品。
(2)“节流”方面。
①节约使用,提高效率。我国石油利用效率远低于发达国家,节约潜力很大。要推广应用节油新技术、新工艺,充分运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油,以达到节约使用石油、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②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特别提醒】 石油危机应对措施
项目
具体表现
应对方针
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总体措施
适度开发,扩大加工深度,提高资源利用率
我国措施
①推广应用节油新技术、新工艺;②运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油;③开发替代能源,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④加强资源勘探,增加探明可采储量;⑤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替代石油进口
读“我国2010年能源消费构成和2030年能源战略构成图”,完成第1~2题。
?
1.与2010年相比,我国2030年能源战略构成比重增长最快的是
( )
A.煤炭
B.天然气
C.水电
D.核电
2.据材料可知
( )
A.我国的石油、煤炭的消费量将不断减少
B.水电、核电的消费量一定会增加
C.2030年,清洁能源将成为我国的主要能源
D.调整产业结构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措施
【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读图,通过计算可知,核电的比重由0.7%增长到4%,增长率约为471%,增幅最大。第2题,读图分析可知,我国石油和煤炭的比重降低,但是数量不一定减少;水电和核电的比重增大,因此消费量一定会增加;读图分析可知,2030年,煤炭的消费比重依然是最大的,因此煤炭依然是我国主要的消费能源;调整能源结构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措施。
探究 二
矿产资源开采和利用中的环境保护
右图为“我国北方某地区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前后比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列举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该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
(2)简述解决该地区上述问题的主要措施。
【思维导图】
?
【答案】(1)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过度挖煤,地面塌陷;破坏地下的含水层结构,污染地下水。
(2)存放表土,随时分片回填;土地复垦,植树种草;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治理。
1.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在开采、运输、存放、加工和利用过程中,都可能会对环境产生比较显著的不利影响。
(1)煤炭的开发和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特别提醒】 用因果关系结构图理解“采矿过程中的环境破坏”
?
(2)石油开发和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石油运输过程中,油船外排的洗舱水会污染海洋,油船原油外泄会造成严重的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石油在加工过程中,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石油在燃烧时向环境排放氮氧化物、CO等空气污染物,导致酸雨的形成。热电站排放的废热水进入水域时,会使水生生态系统受到影响和破坏。
2.煤炭、石油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的主要措施
(1)煤炭、石油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应采取的环保措施:①实行矿区土地的复垦;②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③建立循环型经济模式;④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特色产业。
(2)煤炭资源利用的环保措施。
【特别提醒】 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的划分
按能量的转换来分类,可把能源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是指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的天然能源;在一次能源的基础上经过加工,转换成人们所需要的另一种形式的能源,叫二次能源。需强调的是,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不论加工转换了几次,都称为二次能源。
(2019年陕西省汉中市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稀土有“工业维生素”之称,广泛应用于军事、冶金、石化等领域。白云鄂博稀土矿与铁共生,也称混合矿,稀土总储量约占世界储量的38%,堪称世界第一大稀土矿。
早期,白云鄂博主要开发铁矿,伴生的稀土资源多集中于尾矿中,未被充分利用。改革开放后,该地大力开采稀土资源并大量出口到日本、美国等国家。白云鄂博稀土资源滥采现象比较严重,使得我国的稀土储量迅速下降,且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污染。目前,我国已制定配额,限制稀土资源的无序开采与出口。
(1)简述白云鄂博大量尾矿堆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2)针对我国稀土资源大量流失的现状,提出可行性对策。
【答案】(1)尾矿大量堆积,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尾矿堆积在土地上,污染土地;降水时随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水污染;造成资源浪费,加剧资源短缺。
(2)加强技术应用,提高稀土矿的利用率;加强对伴生尾矿的应用,提升稀土资源量;制定配额,限制稀土资源的无序开采与出口。
图表·活动点拨
1.教材第28页 图2-8 2001—2011年我国石油进出口量变化
解读说明:从2002年以后,由于我国工业发展和汽车拥有量增加,石油消耗量激增,我国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石油消费量大增、进口量激增,限制了石油出口量,所以石油出口量保持相对稳定。
2.教材第30页 图2-9 地下竖井开采煤矿
解读说明:主竖井的用途是将地底不同水平(即标高)平巷中的矿石提升至地面水平,再由电机车运出。副竖井除了提升矿石外,还要提升、下放人员与设备。所以,副竖井对设备和信号系统的要求比主竖井高。通风井的用途是矿井通风,矿井通风是矿井各生产环节中最基本的一环,它供给矿井新鲜气流以冲淡并排出井下的毒性、窒息性和爆炸性的气体与粉尘,保证井下气流的质量(成分、温度、速度等)和数量符合国家安全与卫生标准。矿井通风技术是煤矿治理瓦斯、煤尘以及火灾的基础,合理高效的矿井通风系统是煤矿安全建设和生产的基本保障。
3.教材第31页 图2-10 露天开采煤矿
解读说明:露天开采煤矿是将煤层上的表土剥离后直接采煤,施工难度小,但会使地表覆被层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因此,开采后做好土地复垦工作至关重要。
4.教材第32页 图2-14 矿区含铜废水排入小溪
解读说明:矿区含铜废水排入小溪,会污染地表水,使矿区水均衡受到破坏,产生各种水环境问题。如人畜饮用水质变坏,产生公害病,使土壤、农作物重金属含量超标,间接危害人体健康等。应在排放前先在沉淀池沉淀处理,检测合格后再排放,并且沉淀的污泥可以再回收铜矿,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5.教材第32页 图2-15 触目惊心的燃煤污染
解读说明:触目惊心的燃煤污染,马上让学生想到酸雨、烟尘、城市热岛效应、全球温室效应……也同时想出了对策:“煤改电”“煤变油气”“洁净煤技术”“脱硫技术”等。
教材第28页 活动探究
提示:随着非可再生资源的耗竭,人类正在加大科研力度,不断寻求可代替的资源,用来取代已耗竭的资源。回顾历史,石油的利用取代了煤炭资源、取代了动物油脂、取代了水能资源。石油以其发热量高、运输方便、污染相对较小而占据了世界主要能源的位置。
教材第28~29页 活动探究
提示:1.略。
2.石油开采后有两大用途:一是作为能源利用;二是作为化工原料应用。石油资源的短缺,将会影响石油加工工业和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进一步影响以石油为能源的汽车工业及以石油为原料的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行业的发展,进而影响人们的交通出行、衣服的购置、生活必需品的添置等。
教材第29页 活动实践
提示:矿产资源做到了适度开发和均衡生产,充分利用资源,就能降低资源耗竭速率,使其低于发现可替代资源的速率,赢取科学发现新资源的时间。在当前和未来,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不能够部分或全部代替石油,因为石油不仅是能源,而且还是宝贵的化工原料。太阳能、核能是不能做化工原料的。
教材第29页 活动探究
提示:1.我国石油资源的浪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石油资源的开采过程、运输过程中的漏油现象;二是技术、工艺落后,石油在燃烧过程中燃烧不充分、利用效率不高。
2.交通工具需要石油,穿的化纤衣服来自石油,使用的塑料制品来自石油。其中有的有节省石油的潜力(如交通)。
教材第30页 活动实践
提示:南海是世界四大海底储油区之一,油气资源十分丰富。目前我国正在逐步开发南海的油气资源。海上油气经钻井平台开采出来之后,利用轮船和油气管道这两种运输方式将其运到陆地上。
教材第30页 活动思考
提示:地下自然储备法即对一些大油田有意识地进行封存,到急用时才开井。这种方法在我国很有必要实施,因为我国是石油消费大国,能源缺口较大。
教材第32页 活动实践
提示:组织学生去附近的矿区外围进行实地考察,体会采矿活动对采矿区及其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降水丰沛的地区形成季节性积水,干旱、半干旱地区则加剧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损坏,有毒的金属和非金属被雨水淋滤后污染水体。
教材第33页 活动实践
提示:指导学生上网检索“煤炭地下气化”资料,认识什么是煤炭地下气化。煤炭地下气化就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措施,将煤炭在地下煤层中气化后再引出地面进行利用,其最大的优点是环保。(共63张PPT)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情景导入
?
?
提示:可利用的水资源数量减少,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本身特有的时空分布不均也造成了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的水资源危机;水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加剧。
目标导航
1.了解自然资源的含义及分类。
2.掌握水资源问题、土地资源问题和矿产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3.举例说明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
课前·新知预习
一、自然资源的含义
1.按照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将自然资源分为?________资源和?____________资源两大类。
2.可再生资源是指被人类?________开发利用后,可以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运行力量,使之得到恢复和再生,能够供人们?____________的资源。
可再生
非可再生
合理
永续利用
3.非可再生资源又称不可再生资源或不可更新资源,是指那些被人类开发利用后,会逐渐?________以至枯竭而不能再生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如?________矿产、?________矿产和?________矿产等,都是非可再生资源。
减少
能源
金属
非金属
自然资源有什么分类形式?
【答案】①按其能否再生或恢复分为可再生资源(包括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和非可再生资源(主要为能源矿产,如煤炭、石油等);②按利用目的可分为农业资源、药物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等;③按圈层特征可分为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海洋资源等。
需求
供给
不合理利用
分配不均
水污染
人口
经济
浪费
污染
植被和湿地破坏
如何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的多少?
【答案】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的多少,通常以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主要指标。
农
林
牧
短缺
土地退化
整体质量下降
后备资源不足
耕地总量
土地荒漠化
次生盐渍化
环境污染
供需
少
不高
耕地
后备资源
我国为什么把“十分珍惜、合理使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答案】可耕地面积是有限的,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工业、交通建设用地的增加,人地矛盾将更加尖锐,且人类的不合理利用,使耕地的退化越来越严重,加剧了人地矛盾。为此,我国制定了“十分珍惜、合理使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人均拥有量
生产能力
我国矿产资源有何特点?
【答案】矿产资源的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总量丰富,品种齐全,但人均不足;贫矿多,富矿少。
1.造成许多国家水资源紧缺的原因是
( )
①水资源的时间分配及空间分布不均匀 ②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长 ③环境污染使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减少 ④水资源的浪费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造成目前某些国家水资源紧缺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2.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可以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去采取措施。下列措施中,属于“节流”的是
( )
A.海水淡化
B.跨流域调水
C.防治水体污染
D.节约用水,减少浪费
【答案】D
解析:要抓住关键词“节流”,A项属于“开源”的措施,B项是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措施,C项则是解决水污染的具体措施。
3.关于我国自然资源地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北方多磷,南方多煤
B.北方耕地多,水量少
C.西部内陆地域广大,宜垦荒地多
D.南方降水多,不存在水资源短缺现象
【答案】B
解析:我国水土配合不协调,北方耕地多、水量少。
4.有关矿产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我国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大于俄罗斯
B.印度矿产资源消费量大于日本
C.矿产开采时应采富弃贫,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D.我国的重要矿产贫矿多、富矿少
【答案】D
解析:我国矿产资源中富矿少,贫矿多。
5.根据自然条件与用水需求等因素判断,下列四组国家中,水资源都非常紧缺的一组是
( )
A.埃及、新加坡
B.巴西、阿根廷
C.英国、以色列
D.美国、墨西哥
【答案】A
解析:埃及大部分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缺乏;新加坡为热带雨林气候,虽然降水丰富,但由于是岛国,面积狭小,可供储水的面积小,且经济发达,需水量大,水资源不足。
课堂·互动探究
探究 一
水资源问题
根据右图,简要概括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并分别指出其主要原因。
【思维导图】
?
【答案】现状:①人均拥有量小;②南方多,北方少。
原因:①人口数量庞大;②年降水量南方大,北方小。
1.世界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项目
具体原因
自然
原因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有限
总量有限:在全球水储量中,淡水只占2.53%
可直接利用的有限:人类每年使用的有效淡水资源量约为9
000立方千米
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匀
受气候等地理条件的影响,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等水资源丰富;北非和中东很多国家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量都较低
项目
具体原因
人为
原因
世界总需水量增长很快
人口增长,导致用水量增加
工农业生产发展,导致需水量增加
其他社会用水增加
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浪费现象普遍
加剧了淡水资源的短缺
水体污染严重
2.中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项目
具体原因
自然
原因
空间分布不均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季节分配不均
夏秋多,冬春少
年际变化大
受夏季风进退和强弱的影响,部分地区出现年际缺水现象
与耕地资源分布不协调
耕地资源北多南少,而水资源分布是南多北少
人为
原因
人均占有量少
人口数量庞大
水资源利用不当
浪费严重
污染严重
【学法点拨】
(1)水资源危机原因的分析思路。
①从数量看,工农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②从质量看,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排放污染物增多,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加,导致水体污染,可用的水资源减少。
③自然原因主要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可利用的淡水总量少。
(2)图解法理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程度和危害。
由于世界人口继续增长,经济继续发展,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世界水资源形势将更加严峻,有必要通过“开源”和“节流”措施逐步解决缺水问题。据此回答第1~2题。
1.下列不属于“开源”措施的是
( )
A.海水淡化
B.修建水库
C.改进灌溉技术
D.人工降雨
2.下列措施中,不属于我国解决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主要措施的是
( )
A.海水淡化
B.开发水源
C.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D.采取全面节水措施
【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开源”是指开辟水源,主要包括修筑水库、开渠引水、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废水处理再利用、海水淡化、人工降雨等,改进灌溉技术属于“节流”措施。第2题,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实施海水淡化成本太高,不是我国解决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主要措施。
探究 二
土地资源问题
读右面“我国省级行政区人均耕地差异分布图”,回答问题。
(1)要解决材料中a地区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2)说明b、c、d三省人均耕地数量少的共同原因。
【思维导图】
?
【答案】(1)问题:黑土地的水土流失。 措施:植树造林;保护湿地(保护沼泽);保持土壤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用养结合)。 (2)山地、丘陵比重大(平原比重小);人口密度大;非农业用地比重大(城市化水平高)。
1.中国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原因
原因
表现
自然
原因
耕地比重小
山地面积大,耕地比重小,约占总土地面积的13.7%
耕地地理分布不均
东南半壁占88.4%,西北半壁占11.6%
中、低产田比重大
高、中、低产田各占1/3左右
原因
表现
人为
原因
人口数量大
人均耕地少
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
耕地不断减少
土地的高强度利用
耕地退化严重
不合理灌溉和施用农药
耕地污染严重
?
2.耕地供需矛盾的实质和解决关键
【学法点拨】 列表比较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
原因
产生过程
影响
水土
流失
地形、土壤、气候、植被等自然因素;不合理的人为因素
土地生产力下降,农业减产
土地荒
漠化
气候变暖、干旱、风沙侵蚀等;过度放牧和乱垦滥伐造成的植被破坏
沙漠面积扩大,耕地减少;风沙、沙尘暴危害增多
土壤次生盐渍化
干旱地区大水漫灌,地下水位上升;沿海地区过分抽取地下水,海水倒灌
耕地退化、农业减产
原因
产生过程
影响
酸化
酸雨;大量使用化肥
土壤酸度增大,板结硬化
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工业、生活固体污染物堆放;农业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
间接污染水源、食品,危害人类健康
非农业建
设用地
城市建设、能源、交通、水利、工矿建设用地不断增加
占用了大量耕地,使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
关于世界耕地需求和供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休耕、轮作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世界耕地的供需矛盾 ②人们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 ③开垦土地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是解决耕地供需矛盾的最好途径 ④解决耕地供需矛盾的关键是控制人口增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休耕、轮作可以保存土壤肥力,保护耕地资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世界耕地的供需矛盾。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开垦土地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只能使耕地资源不足问题出现的时间延缓,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耕地的供需矛盾,解决耕地供需矛盾的关键是控制人口增长。
探究 三
矿产资源问题
读右面“世界14种重要矿产的预期寿命图”,回答下列问题。
(1)矿产资源的分布主要受______________作用制约。
(2)矿产资源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资源,其数量是________的。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比较,消费量占绝大多数的是________国家。
(3)矿产可开采寿命的减少与消费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非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要使资源____________,减少浪费,延长其______________。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答案】(1)地质成矿 (2)非可再生 有限 发达
(3)消费增长率越大的矿产,其可开采寿命衰减得越快
(4)利用率提高 耗竭时间
1.矿产资源濒临耗竭
虽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但矿产资源在地球上的储量是有限的,不合理地开发利用,使矿产资源正面临迅速短缺或耗竭的危险。
2.世界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3/4的矿产资源,发展中国家矿产资源消费量只占世界的1/4。由于世界矿产资源消费量急剧增长,有些矿种发生短缺甚至耗竭。
3.中国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及原因
【特别提醒】 我国矿产资源总体供需形势
(1)我国矿业生产取得了很大成就,已经成为世界矿产品生产大国。
(2)经济高速发展导致需求剧增,现已成为矿产品第二消费大国。
(3)供需矛盾日趋紧张,成为矿产品净进口大国。
(2018年甘肃省张掖市诊断)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2017年5月1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功在南海完成了可燃冰的试验开采工作,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一样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中甲烷含量占80%~99.9%,其燃烧产生的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都小得多,而且储量丰富,全球储量足够人类使用1
000年。
从环保角度,简述我国开发利用可燃冰的意义和开采时面临的风险。
【答案】意义:可燃冰为清洁能源,且储量大,可作为石油的重要替代能源,有利于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节能减排,减轻我国的环境污染,改善大气环境。
风险:开采不当会导致海洋污染;甲烷泄漏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开采会破坏海底地形,影响海洋环境。
解析:从环保角度分析,主要是能源结构、节能减排方面的意义。可燃冰为清洁能源,储量大,可作为石油的重要替代能源。我国开发利用可燃冰,有利于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节能减排,减轻我国的环境污染,改善大气环境。开采时面临风险主要从污染、温室效应、海底地形等角度分析。若开采不当,会导致海洋污染;甲烷泄漏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开采会破坏海底地形,影响海洋环境。
图表·活动点拨
1.教材第22页 图2-1 河边的排污口
解读说明:河水污染主要来自陆地径流汇入和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污水的排入。图示的污水排放管向河中排放又黑又臭的污水,严重污染河水。这种不经处理而直接排污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
2.教材第23页 图2-2 2008年我国土地利用现状示意 图2-3 近几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示意
解读说明:我国山地、丘陵、高原多,平原少,且非季风区气候干旱,不适合作物生长,耕地只占12.80%。我国西北地区多荒漠、石山和戈壁,青藏高寒区冰雪覆盖,自然条件恶劣,未利用土地占27.54%。由于气候干旱、水土流失、荒漠化扩大和土地盐碱化,导致土地肥力下降;由于城市建设、交通、采矿、工业生产等占用耕地,导致我国近几年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3.教材第24页 图2-4 2003—2007年我国耕地减少构成情况
解读说明:结合图例可知,我国耕地损失主要由建设占用、转化为其他用途和灾毁耕地三方面构成。其中建设占用是实质性的,因产业结构调整转作其他用途的耕地及灾毁耕地是暂时性的。
4.教材第25页 图2-5 堆积如山的矿山废弃物
解读说明:通过直观的图示认识矿山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占用农田,造成地面塌陷,污染大气、水源),提出对废弃物的处理建议(填埋废矿井、土地复垦、筑路等)。
5.教材第26页 图2-6 “人口增长—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模型
解读说明:该模型图反映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消极观点,这种观点忽视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科技的作用,是不完全正确的。
6.教材第26页 图2-7 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的市场协调模式
解读说明:该图正确反映了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正确观点,重视人类对环境的认知能力,把人类改造环境、利用环境的能力表示出来,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
教材第21页 活动思考
提示:1.①水、③森林、④土地、⑥鱼、⑦太阳能这五种自然资源是可再生资源;②石油、⑤铁矿、⑧煤这三种自然资源是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2.最重要的三种资源应列举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其中水资源是重中之重。因为水资源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而且水资源还没有可替代的资源,非常宝贵。
教材第21~22页 活动探究
提示:全国水资源危机的原因主要包括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人口增长快、工农业生产发展快、用水量大、水污染和水浪费严重。以山东省为例,山东也缺水,春季缺水最严重,因为山东省径流总量较小;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而此时雨带还未到达;人口多,工农业生产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和水浪费严重。
教材第22页 活动探究
提示:1.水资源是否紧缺,已由专家将其指标数字化和标准化了,看一个地区的缺水程度,将该地区的人均水资源量、主要问题表现与紧缺量化指标对照即可得出。
2.我国南方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是时间分配上不均匀,有时干旱少雨,有时洪涝灾害,再加上人口多,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所以还要倡导节水。
教材第23页 活动实践
提示:通过班会的形式,分析得出自己所吃、所用的东西大多来自土地,从而说明土地的重要性,引发同学们保护土地资源的责任感。
教材第24页 活动探究
提示:1.我国的耕地损失主要由三方面构成,即建设用地、耕地转化为其他用途、灾毁耕地。在这些耕地损失中,建设用地是实质性的耕地损失,因农业结构调整转化为其他用途的耕地及灾毁耕地只是暂时的。
2.从生态环境的角度看,调整部分耕地作为林地、草地和水面有意义,这是因为将部分环境趋向恶化的耕地实行生态退耕,即调整部分耕地作为林地、草地和水面,起到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确保其他农耕地稳产高产的目的,这是以退为进地提高耕地质量的策略,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教材第25页 活动思考
提示:实际生活中利用了石油、铁、铜的方面有很多,矿产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石油应用于能源领域,而且还是宝贵的化工原料,我们使用的塑料制品多由石油加工而成。铜、铁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建筑、汽车、轮船建造等行业。石油、铁、铜等资源枯竭,将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石油、铁、铜等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矿产若是枯竭,将会引起日常生活用电供应不足、日用品缺乏、农机具不足等问题,最终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教材第25~26页 活动探究
提示:1.人口增长对资源影响的观点有两种,即“梅托斯模型”观点和“新的平衡”观点,后者的观点符合可持续发展观,是正确的。人类有能力改变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状况,使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
2.即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但人类仍需要控制人口的增长。(共46张PPT)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以土地资源为例
课前·新知预习
一、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1.植树造林是防止?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最佳措施。
2.防护林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它以防御?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灾害为目的。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水源涵养林带
水土保护林带
防风固沙林带
风沙
洪涝
林带
免耕
休耕
轮作
牧场
防风林
梯田
等高线
我们为什么要大规模植树造林?
【答案】植树造林的理由包括①保护生物多样性;②保持水土,抵御风沙;③进行碳中和;④保障人类生存;⑤创造经济价值;⑥履行责任,环保教育;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⑧亲近自然,回馈自然。
土地开发
生态环境
耕地
耕地
农用土地面积
耕地面积
质量
挖损
塌陷
压占
过度开采
放牧
水资源
为实现全国耕地保有总量18亿亩(1亩≈666.67平方米)的目标,你认为今后补充耕地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答案】我国耕地的后备资源多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质量差,开垦难度大,生态环境限制因素多,因此,今后补充耕地的主要途径是土地整理。
1.下列做法属于“节流”的是
( )
A.在丘陵地区修筑梯田
B.植树造林,退耕还草
C.矿产开采中采大弃小、采富弃贫
D.农业生产中应用滴灌、喷灌技术
【答案】D
解析:“节流”即节约,即做到充分合理地利用。
20世纪5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修建了大西海子水库,水库建成以后,对库区周边的气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20世纪9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水量锐减,现在已断流320千米,大西海子水库作为储水的载体已不复存在。据此回答第2~3题。
2.造成塔里木河下游断流的主要原因是
( )
A.下游蒸发旺盛
B.上游过度引水灌溉
C.气候异常变化
D.下游缺少植被保护
3.塔里木河流域合理的整治措施有
( )
①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管理,严禁使用河水 ②建立防治荒漠化发生发展的早期预警系统 ③大力开采地下水,保护地表水 ④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2.B 3.D
解析:第2题,塔里木河下游出现的缺水现象主要是由于上游过度农垦,大量引水灌溉所致。第3题,严禁上游用水是不现实的,大力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的枯竭。
4.据统计,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耕地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
( )
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
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
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泛
【答案】C
解析:西部地区水土流失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植被破坏,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防风固沙的能力减弱,水土流失严重。
5.从“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方面考虑,在下列几组地区中,前者应整治土地、提高单产,后者应退耕还牧、维护生态平衡的一组是
( )
A.塔里木盆地和云贵高原
B.黄淮海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
C.长江三角洲和黄淮海平原
D.江南丘陵和太湖平原
【答案】B
解析:我国农耕区都面临着整治土地、提高单产等问题,牧区则需退耕还牧,防治草场退化和沙化。
课堂·互动探究
探究 一
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读下面“我国江南某地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完成(1)~(2)题。
(1)该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 )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渍化
D.温室效应
(2)为解决该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现阶段最有效的措施是
( )
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退耕还林、还草
C.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商品农业基地
D.开发利用土地的后备资源
【思维导图】
?
【答案】(1)B (2)B
1.植树造林能够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1)植树造林。
①从生态的角度看,植树造林是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最佳措施。
②建造的防护林带有水源涵养林带、水土保持林带和防风固沙林带三种。
③建造防护林带的目的是防御风沙、洪涝等自然灾害。
(2)防护带的类型与意义。
2.减少水土流失的耕作方法
【特别提醒】 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环境效益
读下面“我国某生态环境问题分布统计图”,完成第1~2题。
?
1.该生态环境问题最可能是
( )
A.湿地减少
B.水土流失
C.酸雨
D.土地荒漠化
2.为了避免该生态环境问题愈演愈烈,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
A.退耕还湖,建立湿地保护区
B.大面积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C.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D.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
【答案】1.D 2.D
解析:第1题,图示地区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水少,土地荒漠化严重。湿地减少主要发生在我国东北地区、南方地区和青藏高原;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和黄土高原;酸雨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第2题,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可保护和恢复当地的固沙植被,防止土地荒漠化。该地区的生态问题是土地荒漠化,A、B项错误。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与治理荒漠化无关。
探究 二
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保证耕地持续供应
下表示意我国某区域2008—2010年占用、增补耕地分布的平均坡度与平均海拔状况。读表,完成下列问题。
项目
平均坡度/°
平均海拔/米
占用耕地
0.94
674.46
增补耕地
8.40
1
830.19
(1)指出占用与增补耕地的差异,并推断增补耕地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2)简述该区域保护耕地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思维导图】
【答案】(1)差异:占用耕地分布在坡度小、海拔低的区域;增补耕地分布在坡度大、海拔高的区域。 环境问题: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 (2)加强教育与宣传,依法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严格限制坡度大的区域的开垦。
1.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项目
具体内容
现
状
耕地不足,依靠8.6%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
人口增加,加剧耕地资源的短缺
非农业用地增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耕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或耕地质量下降
耕地质量低,中、低产田比重大
2.土地退化的防治
项目
具体内容
防治的原则
建立“防、治、用”相结合的体系,强调将防治工作与消除贫困、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预防为主,使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防治措施
生物措施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工程措施
水利工程有修建水库、灌渠等;水土保持工程有修梯田、淤地坝等
农牧业措施
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
【学法点拨】 土地的管理与开发
(2019年河南六市联考)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某省实有耕地面积813万亩,其中水浇地占33%,旱地占67%。2016年该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74.5万亩,粮食耕地撂荒面积16万亩,2017、2018年耕地撂荒面积有扩大趋势。
说明该省耕地撂荒对农业经济的不利影响,并为该省减少耕地撂荒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不利影响:撂荒面积增大,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农产品产量和品种减少,影响农产品供给;土地撂荒影响农民收入,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等。
建议: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到保护耕地、恢复撂荒地耕种的重要性;兴修水利设施等,改善农田生产条件;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产品产量与质量;落实惠农政策,激发农民种地热情;完善土地承包制度,加强土地流转。
图表·活动点拨
1.教材第35页 图2-17 防风林
解读说明:防风林通常在田地边缘种植,往往是多排树木,主要作用是降低风速,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大风对农田的危害。防风林多在农田中呈“田”字形分布。
2.教材第36页 图2-18 梯田
解读说明:梯田改变了缓坡坡度,而且每一阶边缘的垄可以减缓水土流失。
3.教材第36页 图2-19 等高线耕作
解读说明:山地丘陵区的农耕多沿等高线耕作,这样既方便了耕种,又防止了水土流失,使土不下坡,水不出沟。保护性犁地又叫“免耕法”,是将收获后的秸秆及地表残茬进行粉碎后覆盖地表,使用特殊的免耕播种机将种子播在有秸秆覆盖的地表上,减少耕作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
作为一种农业技术,“免耕法”从20世纪中期以来先后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推广。“免耕法”保持了一个持久的或半持久的有机土壤覆盖层(生长的作物或残体覆盖物),使土壤免受太阳暴晒及雨水和风的侵蚀,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动物承担起“耕作”任务,保持土壤营养平衡,使农业获得稳产、高产。“免耕法”由于有利于保水保土,在减少农田扬沙和水土流失等方面效果明显,同造林种草一样是治理沙尘暴的良方。
教材第34页 活动实践
提示:1.泰国是9月24日;约旦是1月15日;西班牙是2月1日;朝鲜是4月6日;芬兰是6月24日;英国是11月6日至12日;巴基斯坦是8月9日。
2.我国的植树节是从每年的3月12日开始的。我国植树节节徽的含义:树形表示全民义务植树3~5棵,人人动手,绿化祖国大地;“中国植树节”和“3·12”字样表示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年年植树坚忍不拔的决心(扎根地下);5棵树可意会为“森林”,由此引申连接着外圈,显示着绿化祖国,实现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参加由学校或社区组织的植树活动,亲身感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材第35页 活动思考
提示:美国南方大草原的生态曾非常差,出现过严重沙化。但自从启动了“罗斯福工程”之后,生态得到改善,“黑风暴”在肆虐多年后逐步减弱。美国“罗斯福工程”对我国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借鉴意义:无论多么恶化的生态,只要人类有意识地努力去防治,是可以治理好的。我国在治理水土流失、荒漠化方面还须做好以下工作:①加强环保意识,提高公民的环保素养;②因地制宜,实施防治措施;③控制人口增长数量;④做到预防重于治理;⑤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要从基层开始;⑥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
教材第36页 活动探究
提示:1.在一些丘陵山区,治理水土流失的常见方法有修筑梯田、带状耕种和等高线犁地;在平原和盆地地区常见的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有建设防风护田林、实行轮作、采取保护性犁地。
2.我国政府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结合新闻媒体的报道进行搜集整理。
教材第37页 活动实践
提示:土地退化的表现有土地产出量下降,草层高度和密度下降,杂草、毒草等牲畜不能食用的草的比例增加。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有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水资源利用不当、湿润地区的暴雨冲刷等。
教材第38页 活动实践
提示:“空心村”的形成原因是农村建房缺乏统一规划,户均宅基地超过国家标准,废弃宅基地未及时收归集体。“空心村”的危害:①导致土地大量闲置和浪费;②影响农村居住环境。
教材第38~39页 活动实践
提示:1.可采取到自己的家乡村委会查阅数据、访问知情人等方式,调查自己家乡的耕地是增还是减,并了解当地政府采取了哪些保护耕地的措施。如在田间地头打了机井,设立了基本农田分布图、警示牌,建立了防风林等。
2.从生态环境角度讲,“宜耕土地”就是将土地开垦为耕地后而不破坏这里的生态环境的土地。若是开垦成为耕地,导致该地生态恶化了,就不能称作“宜耕土地”。有的土地很肥沃,如三江平原的沼泽地,只要排干沼泽水即可成为肥沃的良田,但是排干沼泽后会导致该地生态严重恶化,如空气变干燥、物种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等。因此,有足够肥力的土地不一定就可以开垦为耕地,要看开垦耕地是否与当地的生态相协调。
3.虽然我国的耕地资源十分短缺,但农业用地中还要有足够的林地和草地,以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若是盲目地毁林、毁草开荒,耕地虽暂时扩大了,但耕地质量会迅速下降,土地退化加剧,甚至出现沙漠化,危害原有的耕地,出现流沙埋地、洪水冲地现象。从生态环境角度分析,林地、草地和耕地作用是相同的,只是产出的产品不同而已,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必须寻求三者之间的协调平衡,否则,生态环境将会趋向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