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短文两篇
《论读书》
—— 培 根
1.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
读书。
学习目标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先哲培根的高论。
新课导入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他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认为“知识就是力量”。因此马克思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此外,培根还写了法律著作、历史著作 《亨利第七王朝史》、幻想游记《新大西岛》等。
作者简介
怡( )情 统筹( ) 藻( )饰 狡黠( ) 诘( )难 蒸馏( ) 滞( )碍 吹毛求疵( )
嚼
咀嚼( )
味同嚼蜡( )
yí
chóu
zǎo
xiá
jié
liú
zhì
cī
jué
jiáo
读准字音
怡情:
文采藻饰:
诘难: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滞碍:
吹毛求疵:
使心情愉快。
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诘问,为难。
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不通畅。
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词语解释
本文围绕“读书”这一中心话题,谈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①读书的正确目的:怡情、傅彩、长才。
②读书的方法:选读、浏览、精读、摘要。
③读书的作用: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
整体把握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这几句话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
品味句段
2.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这几句话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取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
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这几句话说明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
句段品味
培根围绕“读书”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你完成下列填空:
第一层:谈读书的目的。
1、第一、二句:
(1)修辞方法: 。
(2)从 (论证角度)论证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探究写法
排比
正面
怡情、傅彩和长才
2、第三句:对比两种人(“练达之士”与“好学深思者”)的能力,论证方法: 。
3、第四句:从 (论证角度)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4、第五句: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论证方法: ,用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天生才干比作自然花草,读书比作修剪移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5、第六句:写三种人对读书的不同态度: ,论证方法: 。
对比论证
反面
比喻论证
鄙、羡、用
对比论证
第二层:谈读书的方法。
1、第一句:指出读书的方法要推敲细思,反对三种读书方法:
。
2、第二、三、四句: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论证方法: 。
3、第五、六句:论述读书、讨论、作文的不同作用,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结合起来;修辞方法: 。
诘难作者、尽信书、寻章摘句
选读、浏览、通读、精读、读摘要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排比
第三层:谈读书的作用(益处)。
1、第一句:
①作者要表明的观点: 。
②阐述这一观点的方法: 。
③该句的论证角度: 。
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归纳论证
正面论证
2、第二、三、四、五句:
①作者要表明的观点:
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②阐述这一观点的方法: 。
③这几句的论证角度: 。
比喻论证
反面论证
④这几句所用修辞方法有: 。
⑤最后一句“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举例说明头脑的“缺陷”有哪些?“特药”是什么药?
答:“缺陷”指:智力不集中、不能辨异、不善求同等。“特药”指: 。
比喻、排比
读书
结构图解
谈读书
探讨读书的价值
(11—17句)
探讨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7—10句)
探讨读书的目的(1—6句)
谈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5、6句)
从正反两方面分别阐述读书的价值和负面影响
(3、4句)
提出读书的三种目的
(1、2句)
正确读书
学会用书
拓展延伸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苏】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新课导入
《不求甚解》
—— 马南邨
《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1.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
读书。
学习目标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1937年出版《中国救荒史》,引起史学界注意。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又与吴晗、廖沫沙以“吴南星”笔名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而产生很大影响。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体,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作者简介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9):得出结论,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段落划分
整体把握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1、朗读课文,《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批驳的观点: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合作探究
2、这首一篇驳论文,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地驳斥对方论点的?同时阐明了自己的什么观点?
第1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2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
第3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
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
第4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而是了解大意。
第5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作了许多曲解。今天我们读经典著作,一定要虚心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第6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第7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从反面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第8段,紧接上一段的意思,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也是不因小失大,与“不求甚解”的意思相似。
最后一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因为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的。
总结全文,重要的书反复读,方能“会意”。
竖靶子:
引出处:
释新义: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开门见山,摆出要批驳的靶子。
介绍“不求甚解”一词的出处。
正面阐述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本义。
举例论证观点。
引用名家的话论证观点。
论证思路:
通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篇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运用引用论证。
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运用举例论证。
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3)运用对比论证。
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论证。
1、《谈读书》和《不求甚解》同是针对读书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它们之间有许多相同点,也有许多不同点。下面请大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请结合具体例子加以说明。
比较阅读
(1)都是谈论跟读书相关的问题;
(2)都运用了举例论证。
《谈读书》中“读史使人明智”例论证了读书的好处。
《不求甚解》中“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论证了读书要前后贯通,要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相同:
(1)《谈读书》主要围绕读书的益处
展开论述;
《不求甚解》主要谈论学习方法。
(2)《谈读书》运用了比喻论证。
《不求甚解》中没有。
不同:
《谈读书》运用了大量排比句式,句式整齐。
《谈读书》的语言具有古典风格。
《谈读书》举例时语言简洁;
《不求甚解》用引用论证。
《不求甚解》则明白如话。
《不求甚解》没有。
《不求甚解》事例详细。
《谈读书》中没有。
十年寒窗,我们在馥郁的书香中一天天长大。在阅读中,我们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情。如果把它们用简练的文字记录下来,这也就成了读书名言。试一试,自拟一条读书名言。
读书,是心与心的交流。
读书,犹如与人相处,你得用“心”对待。
读书如饮酒:啤酒需豪放地喝;白酒要细细地品;而葡萄酒则需要一份好心情。
读书犹如登楼,读得越多,你会站得越高。
知识能塑造性格,性格能决定命运。
拓展迁移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课后作业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