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2单元《听: 喜洋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少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2单元《听: 喜洋洋》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03-21 20:32: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喜洋洋》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四年级上册民乐欣赏《喜洋洋》
教材分析:《喜洋洋》是我国著名的民乐作品。由板胡演奏家刘明源先生于1958年创作。作品节奏欢快轻松,充满喜庆气象。全曲分为三段,为ABA结构。A段主题取材于山西民歌《卖膏药》,B段主题根据另一首山西民歌《碾糕面》改编而成。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能认识竹笛、板胡、二胡等乐器,并能听辨出它们的音色。
2.在听赏乐曲时,能感受乐曲热烈欢快的音乐情绪,并能听辨分析出乐曲段落。
3.想像作品所描绘的场景和心情,学会利用PAD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欣赏,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音乐。
教学重点:感受《喜洋洋》热烈欢快的音乐情绪,了解乐器、音色,听辨乐曲情绪、段落。
教学难点:在聆听中启发学生想象、理解乐曲,激发学生对乐曲的感知度。
教具准备:40台PAD、笛子、二胡、电子琴、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在游戏与聆听中了解音乐
初听乐曲——自由律动
课前启发:同学们,今天的音乐课徐老师想先带大家玩一玩,请拿出身边的纸盒子轻轻起立,跟着音乐动一动。学生拿起老师提前准备的自制糖盒子乐器在教师自由律动,轻轻为乐曲伴奏。
老师提问:说说音乐给你怎样的感觉?引导学生说出“欢乐、愉悦”等心情。提醒学生有没有注意刚才做了几个动作?
再听乐曲——合作表现
根据学生的回答,刚才做了三个动作,师生进行合作表现,再次聆听音乐,老师和被分成两大组的学生分三个部分选择喜欢的动作进行律动。再次感受音乐情绪和段落。
三听乐曲——感受段落
老师:同学们有没有留意这段音乐到底有几个部分?带着问题继续聆听,要求:小耳朵听音乐、小眼睛看黑板,跟随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的旋律线分析乐曲段落。当音乐第一次播放时老师板画,第二次出现时带着学生划一划。导入下一环节:有没有留意乐曲中出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
熟悉背景——了解乐器
引导学生回答听到了笛子、二胡等乐器的声音。那么笛子的音色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老师现场范奏,吹一段江苏民歌《茉莉花》,学生在了解音色的同时交流感受。
展示二胡,师生合奏拉二胡,了解二胡音色,现场采访拉二胡的同学,说说感受。
老师总结:徐老师吹的笛子属于民族“吹管乐器”(贴板书),同学拉的二胡属于“拉弦乐器”(贴板书),在拉弦乐器中还有高胡、京胡、板胡、中胡等等,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胡琴司令”,被誉为“中国弓弦乐圣手”的民乐大师刘明源老师,他擅长演奏各种胡琴,特别是板胡、中胡,让我们来看一段刘爷爷演奏板胡的视频。学生通过点击PAD,自由选看刘明源老师演奏的相关视频。
老师总结:刘明源老师不仅擅长演奏并且创作了大量的民乐作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他根据两首山西民歌创编出的民乐合奏曲《喜洋洋》。这部作品有AB两个主题,我们先来欣赏取材于山西民歌《卖膏药》的A主题,想一想,这段音乐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在感受与聆听中分析乐曲
(一)分析A主题音乐
学生交流听后感,感知A主题的曲调轻松活泼,观察并哼唱A主题旋律,先分句慢唱歌谱再整体用lu哼唱;找出旋律中的音乐记号,把“顿音”所要求的“短促、活泼有弹性”的感觉唱出来;找出前三小节相同,第四小节不同的规律。
老师:同学们,这样的音乐适合在哪个场景演奏呢?出示几张图片(丰收、过年、结婚、哭泣、睡觉)学生再次聆听后自由点击PAD进行选择。通过选择知道什么的音乐适合在什么样的场景播放。
(二)分析B主题音乐
老师:A主题的旋律欢快热情,那么取材于另一首山西民歌《碾糕面》的B主题呢?让我们来听听,和A主题有什么不同?
它的旋律更加舒展流畅,更为细腻。通过比较两个主题乐段,提醒学生改变的是节奏,不是速度,A密集、B疏松。
观看B主题旋律,老师哼唱,找出连音线。
老师:同学们知道“碾糕面”是什么意思吗?老师做磨面的动作提醒学生:山西人特别喜欢吃面食,“碾糕面”其实就是“磨面”,师生一起来学学勤劳的山西人磨面的动作,边听边带着学生做动作。(B主题出现了两次,分别用单手磨和双手磨表现。)
提问:这段旋律出现了几次?每一次分别是由什么乐器主奏的?请同学们用动作告诉老师你听出了哪两种乐器的声音(分别用吹笛子、拉二胡、板胡的动作表现)。
完整聆听全曲
提问:《喜洋洋》是一首民乐合奏曲,除了笛子、二胡、板胡等主奏乐器以外,还有哪些乐器在衬托曲调,让作品更为丰富呢?让我们仔细地来看完整的视频,你还看到了哪些民族乐器?请同学们再次感受音乐情绪,结合黑板上的旋律线梳理音乐的段落。结合学生的回答贴出剩余板书:弹拨乐器、打击乐器。
播放《喜洋洋》视频,学生回答老师提问。
在拓展与聆听中升华理解
(一)理解音乐作品
老师:同学们,你觉得刘明源老师创作这首乐曲想表现什么样的情景和心情?学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总结:表现农民劳动、过年、过节时的丰收喜悦和愉快心情。我们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将回归到生活,现在你了解了这部作品,那么在生活中你会在什么时候推荐播放《喜洋洋》呢?学生根据欣赏后对作品的理解自由回答,老师展示生活中“婚礼”、“过春节”、“十九大投票”等场景。
(二)拓展作品欣赏
老师:《喜洋洋》是刘明源老师的民乐代表作之一,今天徐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几首同学们五六年级就要欣赏到的我国民乐合奏经典作品片段,给大家30秒时间思考,你最想了解哪一首?PAD提供曲库:《步步高》音频、《春节序曲》视频、《北京喜讯到边寨》音频。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点击自主欣赏。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民乐合奏《喜洋洋》,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徐老师还想给大家一个惊喜,在你们刚才用到的“糖盒乐器”中有我送给你们的礼物,如果你想得到它,就要完成最后一个任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作品,可以当一回器乐演奏家(吹笛子、拉胡琴、弹琵琶、古筝、扬琴……),可以是表演艺术家,学学卖膏药时的吆喝、碾糕面时磨面等动作,也可以当最佳伴奏手,拿起伴奏盒子轻轻起立,让我们在音乐声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跟着老师回到教室再打开神秘礼物。
写在教学之后的话:
2018年4月10日,本人参加2018年苏州市中小学音乐学科带头人课堂教学考核展示活动,执教了一堂学生没有使用PAD“传统”的音乐欣赏课《喜洋洋》,2018年4月25日,根据“一师一优课”晒课要求,利用近半个月时间修改、准备,本人又尝试上了一堂全班四十个孩子人手一只PAD,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深度融合的“现代”音乐欣赏课,基本相同的教学环节,完全不同的教学手段,在“传统”与“现代”共舞中,让我明白了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孩子们真正喜欢的课堂,什么样的融合才是合情合理、有益有效的。在信息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的今天,固步自封、拒绝排斥绝对不是应有的态度,如何让技术与艺术深度融合、美美与共,让学习变得更加多样与精彩,值得我们每一位音乐老师深思与研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