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辽宁省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辽宁省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0 12:3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宁省
2020年初三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2020年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一)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尝谓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①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②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③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④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⑤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朕今以蜀王为元龟⑥,卿等亦须以延年为覆辙也。”
(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禄秩:俸禄秩爵。②规:贪求。③公仪休:公仪,复姓。休,名。战国时鲁相。④秦惠王:即秦惠公。⑤大司农:官名。汉武帝时置大司农,掌钱谷之事。⑥元龟:本指大龟,这里引申为可做借鉴的前事。
11.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臣之妻私臣 (2)地方千里
(3)性嗜鱼 (4)秦师随而伐之
12.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由此观之,王之弊甚矣。
(2)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13. 甲乙两文分别运用了设喻和举例的说理方式,请结合原文进行简析。
2020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一)(8分)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 解释加点词语。
(1)又何间焉( ) (2)弗敢加也( )
12. 下列与“小大之狱”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马之千里者 B. 忠之属也
C. 何陋之有 D. 一老河兵闻之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4. 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二)(7分)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2)自恨不如远甚也( )
16. 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
其 丈 夫 方 担 粪 灌 园
17. 翻译下列句子。
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18. 本文所展现了怎样的生活图景?
2020年辽宁省大连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二、古诗文阅读(20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7. 解释文中加点词
(1)水尤清冽
(2)潭中鱼可百许头
(3)以其境过清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9. 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2020年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中考模拟(二)语文试题
(一)(12分)
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选自《北史.列传第三十五》)
1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尝趋百里外___________ (2)门人弟子填其室___________
(3)好学耽书___________ (4)由是声誉甚盛___________
12. 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十二为中书学生 不足为外人道也
B. 以衣被蔽塞窗户 月色入户
C. 尤好属文 属引凄异
D. 父母寝睡之后 策之不以其道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
14. 【乙】文中写祖莹父母、亲属和中书监对祖莹的态度和看法,其作用是什么?
15. 【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020年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7.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对两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B. 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C. 两首诗都写到了作者的“泪”,诗人的眼泪都是因为看到国家沦丧,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都是伤心之泪。
D. 《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诗,两首诗都能表达诗人的爱国之情。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石门阎正衡,字季蓉,少喜读书,所居僻陋,书不可得,从友人假得《文选》并注,读之数月,皆能记。同里某翁家有《史记》,请借不许,请就其家读之又不许。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乃许之。正衡朝食荷薪携笔札往读之,且读且写,数月乃毕。苦下县寡陋,复游学长沙,好事者闻其名而访之,皆谢不见。正衡喜抄书,九经、三史、老、庄、墨子、杜诗等莫不手抄。为文章峭劲雄悍,略如半山老泉①,然不多作。尝曰:“文以达理,理不足则气不充,修辞何为?吾学未至,十年内方当读书,四十后乃谋著作耳。”
(节选自《清代名人轶事》)
【注】①半山老泉:“半山”“老泉”分别是王安石、苏洵的号。
8.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媵人持汤沃灌
(2)同舍生皆被绮绣
(3)请借不许
(4)正衡朝食荷薪携笔札往读之
9.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⑴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⑵十年内方当读书,四十后乃谋著作耳
10. 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翁 所 居 少 薪 正 衡 家 有 山 场 请 日 馈 肩 薪
11. 结合【甲】【乙】两文,从读书方面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12. 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写自然环境的严酷,足见作者求学之“艰”。
B. 甲文中“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是因为自己追求的是精神的满足,而不是攀比物质。
C. 乙文通过“少喜读书,所居僻陋,书不可得,从友人假得《文选》并注,读之数月,皆能记。”借书记诵;“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以薪换书;“正衡喜抄书,九经、三史、老、庄、墨子、杜诗等莫不手抄。”亲手抄书等具体事例,表现作者的勤学品质。
D. 甲乙两文都表现人物的勤奋好学,写法相同。
2020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模拟(二)语文试题
二、古诗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①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②,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③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④可乐也。
(节选自《兰亭集序》)
【注释】①修禊(xì)事:为了做禊事。禊事,一种祭礼,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②流觞:把盛酒的杯子浮在水面上,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曲水:引水环曲状成为水渠。③品类:指万物。④信:实在。
7.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泉香而酒洌:
(2)树林阴翳:
(3)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4)茂林修竹:
8. 翻译下面的句子。
(l)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9. 给下面的句子划停顿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10. 【乙】文中与【甲】文画线句子描写的情景相似的是哪一句?
11. 【甲】【乙】两文均体现了“乐”,两文之“乐”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2. 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13. 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0然后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二、阅读理解.(55分}
(一) (3分)。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①,夜深篱落②一灯明。
[注释]①促织:俗称蟋蝉,有的地区又叫蛐蛐。②篱落:篱笆。
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诵读《次北固山下》颔联时应该用低沉抑郁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气势。
B. 《次北固山下》的颈联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C. 《夜书所见》一二句写悲景,三四句叙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
D. 两首诗均情景交融,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二)(14分)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河间①有游憎②,卖药于市,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③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河间:地名。②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③研:研磨。
7.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卖药于市/东市买骏马(木兰诗》)
B. 佛作引手取物状/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C. 举国信之/必以信(《曹刿论战》)
D. 其术乃败/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
(2)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
10.智慧源于生活。我们可以分别从甲乙两文中悟出什么道理?
辽宁省
2020年初三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2020年辽宁省鞍山市铁西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一)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尝谓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①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②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③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④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⑤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朕今以蜀王为元龟⑥,卿等亦须以延年为覆辙也。”
(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禄秩:俸禄秩爵。②规:贪求。③公仪休:公仪,复姓。休,名。战国时鲁相。④秦惠王:即秦惠公。⑤大司农:官名。汉武帝时置大司农,掌钱谷之事。⑥元龟:本指大龟,这里引申为可做借鉴的前事。
11.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臣之妻私臣 (2)地方千里
(3)性嗜鱼 (4)秦师随而伐之
12.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由此观之,王之弊甚矣。
(2)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13. 甲乙两文分别运用了设喻和举例的说理方式,请结合原文进行简析。
【答案】11. (1)偏爱 (2)方圆(或:面积) (3)特别喜爱 (4)攻打
12. (1)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2)做君王的贪财,定会丧失他的国家;做臣子的贪财,一定会丢掉他的性命。
13. 甲文:邹忌用自身经历设喻,然后拿齐王的现状进行类比,使齐王明白纳谏的重要性。
乙文:唐太宗从正反两面列举了公仪休、蜀王、田延年的事例,来警示大家戒贪。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臣之妻私臣: 我的妻子偏爱我。私,偏爱。
(2)地方千里:土地方圆千里。方,方圆。
(3)性嗜鱼:生性喜爱吃鱼。嗜,特别喜爱。
(4)秦师随而伐之:秦军跟随地面的路径去攻打了蜀国。伐,攻打。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由此,通过这。观,看。弊,被蒙蔽。甚,很严重。(2)为,作为。主,君主。丧,丧失。亡,失去,丢掉。身,性命。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结合“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可知,邹忌用自身经历设喻,以家事喻国事,用妻妾客和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人进行类比,让齐王明白他被蒙蔽的很严重,进而使齐王明白纳谏的重要性。(2)结合“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可知,太宗先从正面举出公仪休虽然喜欢吃鱼但是不接受贿赂的鱼的例子,正面证明观点。结合“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可知,太宗举出蜀王贪婪被灭国,田延年贪婪自杀的两个事例,从反面证明了贪财的人却并不懂得爱财的观点。通过举出正反两方面事例,警示大家。
【点睛】译文:
(甲)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乙)贞观二年的时候,太宗对侍臣说:“朕曾说过贪财的人却并不懂得爱财。比如朝廷和地方五品以上的官员,俸禄优厚,一年所得钱的数目很多。如果接受别人的财物贿赂,也不过数万,一旦事情败露,官职俸禄都被削夺,这哪里是懂得爱财?这是因贪小而失大。以前的公仪休生性喜爱吃鱼,但他从不接受别人送给他的鱼,所以他能长久地吃到鱼。并且(如果)做君主贪,必定会让自己的国家灭亡;做臣子贪,必定会让自己死亡。《诗经》说:‘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大风刮得很猛,贪人败坏族类。是说一人贪会贻害很多人。)原来不是错误的话。以前的秦惠王想要攻打蜀国,但不知道去蜀国的道路,于是(委托别人)刻了五头石牛,把金子放在石牛后面。蜀国人看见后,以为牛能拉出金子,蜀王便派五个大力士把石牛拖入了蜀国,(于是)路上便出现了通往蜀国的路径,秦军跟随地面的路径去攻打了蜀国,蜀国便就灭亡了。汉朝的大司农田延年贪赃纳贿三千万,事情被发现后自杀了。类似这样的事,怎能数得过来!朕现在以蜀王作为反面典型,你们也需要以田延年作为前车之鉴。”
2020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一)(8分)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1. 解释加点词语。
(1)又何间焉( ) (2)弗敢加也( )
12. 下列与“小大之狱”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马之千里者 B. 忠之属也
C. 何陋之有 D. 一老河兵闻之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4. 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1. (1). 参与 (2). 虚夸,夸大。 12. B
13.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14. (1)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2)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间”,读jiàn,动词,参与;“加”,动词,虚报,夸大。注意根据具体语境确定词义。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结合句意分析。
例句:“之”,结构助词,的。
A.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B.结构助词,的;
C.宾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D.代词,这件事;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本题注意:“鼓”,动词,击鼓;“作”,振作;“再”,第二次;“三”,第三次;“竭”,枯竭。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关于战前准备,鲁庄公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可见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一:政治上取信于民。在作战过程中,当齐军未动鲁庄公急于抢先攻击时,曹刿制止道:“未可。”直至齐军三鼓之后,军士勇气衰竭,他才表示:“可矣。”鲁军一鼓作气挫败了齐军。在追击的问题上,曹刿确察虚实而后动,制止了庄公的鲁莽,待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的轨迹、登轼瞭望齐军“旗靡”之后,才果断地表示:“可矣。”此战鲁军大获全胜。可见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二: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
【点睛】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二)(7分)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2)自恨不如远甚也( )
16. 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
其 丈 夫 方 担 粪 灌 园
17. 翻译下列句子。
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18. 本文所展现了怎样的生活图景?
【答案】15. (1). 正,正在 (2). 遗憾
16. 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17. 男女老少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18. 和谐安宁,自得其乐(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回答即可)。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句意为:这家男主人正担粪给园子施肥。方:正。
(2)句意为:我惭愧自己远不如他们啊。恨:惭愧。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读。句意为:这家男主人正担粪给园子施肥。依照句意,结合短单句的首停顿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因此断句为:其 丈 夫/ 方 担 粪 灌 园。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不能译错。俱:全,都。耘:耕种。于:在。注意把“于田间”的状语提到动词“耘”的前面翻译。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从“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有万物得所之意”,可知作者描绘的是各得其所,怡然自乐、和谐安宁的生活。
【点睛】译文:
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刚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非常浓密,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原来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劳作;以此来看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劳作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多了。有时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担粪给园子施肥,女人从井里打水洗衣。门前有豆棚瓜架,还有几株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们嬉戏欢笑,鸡鸣狗叫。我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认为这一家中的万物都怡然自得,我惭愧自己远不如他们啊!
2020年辽宁省大连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二、古诗文阅读(20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7. 解释文中加点词
(1)水尤清冽
(2)潭中鱼可百许头
(3)以其境过清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9. 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答案】7. (1)格外 (2)大约 (3)因为
8.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9. 动静结合,描写出潭水的清澈和鱼的活泼。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1)“水尤清冽”意思是:潭水格外清凉,由此可判断:尤,格外。
(2)“潭中鱼可百许头”意思是:潭中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由此可判断:可,大约。
(3)“以其境过清”意思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由此可判断:以,因为。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句中重点词语:以,把;,当作;近,靠近;岸,岸边;卷,弯曲;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赏析。“怡然不动”写鱼静止不动的状态,突出潭水之清的同时,也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俶尔远逝”写鱼突然游走的动作,写出了鱼的活泼,故本句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潭水的清澈和游鱼的活泼。
出处:《小石潭记》    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
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2020年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中考模拟(二)语文试题
(一)(12分)
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选自《北史.列传第三十五》)
1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尝趋百里外___________ (2)门人弟子填其室___________
(3)好学耽书___________ (4)由是声誉甚盛___________
12. 下面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十二为中书学生 不足为外人道也
B. 以衣被蔽塞窗户 月色入户
C. 尤好属文 属引凄异
D. 父母寝睡之后 策之不以其道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
14. 【乙】文中写祖莹父母、亲属和中书监对祖莹的态度和看法,其作用是什么?
15. 【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11. (1). 快步走 (2). 挤满 (3). 喜爱 (4). 很,非常 12. B
13. (1)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这样做,却没能使他停止读书。
14. 侧面衬托,突出了祖莹勤奋刻苦、才能出众。
15. 只有勤奋刻苦学习,才能学有所成。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趋,本义,快步走。填,本义,挤满。好,一词多义,喜爱。甚,本义,很,非常。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是,成为\对,向;
B.门\门;
C.写,撰写\连接;
D.之:与“后”连用,以后\代词,指千里马;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之,的。执,拿着。叩问,请教。(2)恐,害怕。其,他。止,停止,阻止。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祖莹爱好读书,父母不能阻止,亲属称他为圣小儿,中书监说别人都比不上他的才器,他会有大成就。通过别人的行为和评论,突出了祖莹的刻苦求学和杰出才能。这是对他的侧面描写,也是一种衬托。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章主旨。甲文中的宋濂为了求学,要走百里远的路程,跟着先达学习,态度恭谨有礼,多次请教,从中可以看出他学习的勤奋刻苦,最终有所成就。乙文中的祖莹日夜读书,晚上背着父母苦读,从中可以看出他学习的勤奋刻苦,获得了他人的高度评价。所以两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只有勤奋刻苦学习,才能学有所成。意近即可。
【点睛】译文:
甲: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乙:祖莹,字元珍,是范阳遒人。祖莹八岁的时候能够背诵《诗》、《书》,十二岁时是中书的学生。他迷恋读书,日日夜夜地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这样做,却没能使他停止读书。他经常偷偷地在灰里藏木炭,赶走童仆,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木炭读书,用他的衣服和被子遮盖窗户和门,担心漏光,被家里人发觉。因为这件事情,他的名声传得更广了,里里外外的亲属都叫他“圣小儿”。他还特别喜欢写文章。中书监的高允每次(谈到他都)感叹说:“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多数人能够达到的,他最终会大有作为的。”
2020年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7.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对两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B. 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C. 两首诗都写到了作者的“泪”,诗人的眼泪都是因为看到国家沦丧,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都是伤心之泪。
D. 《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诗,两首诗都能表达诗人的爱国之情。
【答案】C
【解析】
【详解】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结合“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可知,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C错误,故选C。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石门阎正衡,字季蓉,少喜读书,所居僻陋,书不可得,从友人假得《文选》并注,读之数月,皆能记。同里某翁家有《史记》,请借不许,请就其家读之又不许。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乃许之。正衡朝食荷薪携笔札往读之,且读且写,数月乃毕。苦下县寡陋,复游学长沙,好事者闻其名而访之,皆谢不见。正衡喜抄书,九经、三史、老、庄、墨子、杜诗等莫不手抄。为文章峭劲雄悍,略如半山老泉①,然不多作。尝曰:“文以达理,理不足则气不充,修辞何为?吾学未至,十年内方当读书,四十后乃谋著作耳。”
(节选自《清代名人轶事》)
【注】①半山老泉:“半山”“老泉”分别是王安石、苏洵的号。
8.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媵人持汤沃灌
(2)同舍生皆被绮绣
(3)请借不许
(4)正衡朝食荷薪携笔札往读之
9.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⑴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⑵十年内方当读书,四十后乃谋著作耳
10. 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翁 所 居 少 薪 正 衡 家 有 山 场 请 日 馈 肩 薪
11. 结合【甲】【乙】两文,从读书方面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12. 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写自然环境的严酷,足见作者求学之“艰”。
B. 甲文中“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是因为自己追求的是精神的满足,而不是攀比物质。
C. 乙文通过“少喜读书,所居僻陋,书不可得,从友人假得《文选》并注,读之数月,皆能记。”借书记诵;“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以薪换书;“正衡喜抄书,九经、三史、老、庄、墨子、杜诗等莫不手抄。”亲手抄书等具体事例,表现作者的勤学品质。
D. 甲乙两文都表现人物的勤奋好学,写法相同。
【答案】8. (1)热水(2)同“披”,穿(3)答应,同意(4)肩负,扛
9. (1)我求学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像这样。
(2)十年以内正应该读书,四十年后才考虑写文章罢了
10. 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
11. 要勤学好问,虚心求教,博览群书等等。(答出两点即可) 12. D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作答此题,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及通假字、古今异义。汤,古今异义,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熟后得到的汁水”,这里取古义;被,通假字,同“披”,穿;荷,动词,肩负,扛。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1)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
盖,发语词,译为大概;若,像;此,这样。
⑵方,正;当,应该;乃,才;谋,考虑;著作,写文章;耳,罢了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读。作答此题,先翻译句子,再根据句意句读。这句话意思是:老人生活上缺少柴草,正好阎正衡家有山场,他就请求老人允许他每天馈赠一担柴草。根据句意,正确的断句为: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从甲乙两文宋濂、阎正衡的读书求学经历中可以获得很多启示,读书要勤奋刻苦,即使条件很差,也要努力克服困难。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要虚心拜师,甚至不顾路途遥远。要想博学,一定要博览群书,才能让自己文气充实。
【12题详解】
D.甲文采用对比衬托的写法,将同舍生与求学时的自己进行对比,侧面表现自己求学的艰辛。乙文采用正面描写的方法,通过借书记诵、以薪换书、亲手抄书等具体事例,表现作者的勤学品质。两文写法不同。故选D。
【点睛】甲文参考译文: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坐在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就是这样。
乙文参考译文:石门的阎正衡,字季蓉,小时候喜欢读书,但是他所居住的地方偏僻简陋,不能得到书,(他就)从朋友那里借到《文选》及其注解。读了几个月,都能够记诵。同村有一个老年人,家里有《史记》这本书,他去借阅(那个老年人)却不答应,请求到他家里读也不答应。那个老年人生活上缺少柴草,正好阎正衡家有山场,他就请求那个老年人允许他每天馈赠一担柴草(以换取《史记》的借阅权),老年人才答应他。阎正衡就吃完早饭担着柴草携带着笔墨前往阅读,边读边写,几个月才完成。苦于下县见闻狭窄,学识浅陋,阎正衡又去长沙从师求学。有好事的人听闻他的大名去拜访他,阎正衡都谢绝不见。阎正衡喜欢抄书,九经、三史、老、庄、管、荀、韩非、墨子、杜诗没有不被抄写的。他做的文章峭劲雄悍,风格和王安石、苏洵类似,可是从不多写。他曾经说过:“文章用来传达道理的,道理不充足,那么文气就不充实,只用修辞怎么能达到呢?我学问未达到,十年之内应当多读书,四十年后才打算写作。”
2020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模拟(二)语文试题
二、古诗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问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①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②,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③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④可乐也。
(节选自《兰亭集序》)
【注释】①修禊(xì)事:为了做禊事。禊事,一种祭礼,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②流觞:把盛酒的杯子浮在水面上,从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曲水:引水环曲状成为水渠。③品类:指万物。④信:实在。
7.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泉香而酒洌:
(2)树林阴翳:
(3)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4)茂林修竹:
8. 翻译下面的句子。
(l)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9. 给下面的句子划停顿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10. 【乙】文中与【甲】文画线句子描写的情景相似的是哪一句?
11. 【甲】【乙】两文均体现了“乐”,两文之“乐”有什么不同?
【答案】7. (1)水(酒)清 (2)遮蔽 (3)山的北面 (4)长,高
8. (1)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2)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
9.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10.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11. 【甲】的“乐”是与民同乐。【乙】的“乐”是与友赏景饮酒赋诗之乐(或与友同游之乐)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要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
①泉水清并且酒也清。洌:水(酒)清
②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翳:遮蔽。
③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阴:山的北面。
④茂密的树林和修长的竹丛。修:长,高。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再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①苍颜:苍老的容颜;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②毕至:全到;毕:全、都;咸:都。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提取。甲文画线句子的意思是: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写太守与众人尽情欢乐时,虽然没有弹琴奏乐的盛况,但是别有情趣的场景,乙文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的意思是: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表达的意思与甲文画线句子相同。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甲文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接着写太守设宴,众兵宴饮之乐。宴席丰盛而充满野趣,众兵起坐喧哗,乐不可支。太守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吏民同乐而醉。可知“太守乐”乐的原因是太守和百姓同乐,也就是“与民同乐”;根据乙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知,在此饮酒作诗的人都是有学问的人,是作者的朋友,所以乙文的“乐”是与友同游之乐(赏景饮酒赋诗之乐)。
【点睛】译文
甲文,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乙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2. 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13. 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2. 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从“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
13. 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抒发了内心的焦虑和惆怅之情;同时含蓄地表现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疾苦和灾难,渴望社会安定。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由“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等语句可推知,当时的社会是战争频繁发生,时局动荡不安,人民生活痛苦。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掌握。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和惆怅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也反映出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饱含着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社会结束动荡,百姓能过上安定生活的愿望。
2020然后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二、阅读理解.(55分}
(一) (3分)。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①,夜深篱落②一灯明。
[注释]①促织:俗称蟋蝉,有的地区又叫蛐蛐。②篱落:篱笆。
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诵读《次北固山下》颔联时应该用低沉抑郁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气势。
B. 《次北固山下》的颈联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C. 《夜书所见》一二句写悲景,三四句叙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
D. 两首诗均情景交融,饱含游子的思乡之情。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这道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A.“低沉抑郁的语调”表述有误,应该用上扬的语调,因为颔联展现的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故选A。
(二)(14分)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河间①有游憎②,卖药于市,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③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河间:地名。②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③研:研磨。
7.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卖药于市/东市买骏马(木兰诗》)
B. 佛作引手取物状/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C. 举国信之/必以信(《曹刿论战》)
D. 其术乃败/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
(2)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
10.智慧源于生活。我们可以分别从甲乙两文中悟出什么道理?
【答案】7. A 8. (1)有买药的人,先要向铜佛祈祷,然后双手捧着装有药丸的盘子靠近铜佛。(2)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过在外面镀了一层金。
9. 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
10. 【甲】许多自然现象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况,正确分析,综合考虑,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乙】用小伎俩来骗人的人,花招最后总是会被人识破,也不会得到好结果。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A“市”解释为:集市;
B.“状”解释为:形状,样子/景观,景象;
C.“信”解释为:相信/诚信
D.“乃”于是,就/竟然;
故选A。
【8题详解】
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1)“祷”,祈祷;“近”,靠近。(2)“必”,一定;“于”,在。
【9题详解】
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这才明白和尚盘子里的药丸,必定有时候混有铁屑,有时没有混铁屑。故可断句为: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本主旨的理解。一般来说文章的主旨会在篇末点明,(甲)文根据篇末的“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一句,可知主要表现了我们做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正确分析事物的道理,然后去解决。(乙)文中的和尚用小伎俩来骗人,后因“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而败露,说明了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思考,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也说明了什么样骗人的花招最后总会被人识破。
【点睛】(甲)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的做法)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如果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河间县有一个四处游走的和尚,在集市上卖药。(他)先在桌子上放一尊铜佛,然后在旁边的盘子里放着药丸,那尊铜佛做出伸手要取东西的样子。有买药的人,先要向铜佛祈祷,然后双手捧着装有药丸的盘子靠近铜佛,如果病可治好的,盘子中的药丸就跳到佛手里;如果病难以治好的,盘子中的药丸就不动。全城的人都非常相信他。后来,有人在那个和尚住的庙里看见他关上房门,在偷偷地研磨铁屑,这才明白和尚盘子里的药丸必定有时候混有铁屑,有时没有混铁屑;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过在外面镀了一层金。人们检验这种做法,确实是这样,这个和尚的骗术就败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