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九:散文阅读阅读之
理解重要句子含义题
【典例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三月惊蛰春始开
雨 辰
①当蓄势已久的第一声闪雷划破早春的夜空,悠荡于旷野中的那一阵阵季风便日渐和畅起来,薰梅、染柳、催桃,土地变得松软了,冬眠昆虫蠢蠢欲动,“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惊蛰,好似一个万物复苏的动员令,天地之间的浩瀚生机突然勃发,春天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②在这个时候,天色如孩童变化无常的脸,或阴阴晴晴,或细雨蒙蒙,水汽的悄然升腾驱散了料峭轻寒,小草为大地铺展了浅浅绿意,一种清新、温润的气息在四周弥漫,让徜徉其中的你,感觉浑身通泰甚至有些许迷醉。在某些地区,春的步履姗姗来迟,然而“冻雷惊笋欲抽芽”,地下的植物已被唤醒。这一切无不表明,“春到人间草木知”。
③在江南水乡,“天开地辟转鸿钧”,万千条抽芽的柳枝经微微春风的吹拂,越发轻盈柔美,一片片鲜绿从芦苇丛的枯枝败叶中蹿出来,贴地而长的荠菜、马兰头、艾草、泥胡菜,仿佛一个个玲珑的乡村女孩,争相点缀着千里沃野。
④此时,行走于园林绿化带或杂草丛生之地,还得提防害虫的侵袭。在江浙的某些地区,惊蛰到来之际有除虫习俗,人们把随带的扫帚插到田间地头,以示驱除虫害保护庄稼之意;或者在自家墙基、畜栏、厕坑等处撒上石灰末,在果树下洒上石灰水等等。记得少儿时代常听家母念叨:“金(惊)蛰银蛰,人吃狗食。刚出洞的蛇虫百脚是顶顶毒的!你可要当心哪!”
⑤那时候,我们全家居住在一座墙院里,步出后门即是与菜园相连的一个池塘。原本静静的水面,到了惊蛰,就会稀稀落落地响起蛙鸣,轻轻的,听起来像在敲着蒙布的小鼓。深潜水底的鱼儿,偶尔也会浮游上来,一甩尾巴又不见了踪影。耕耘菜园,铁耙翻起的蜂窝状泥块上,能看到好多条蚯蚓像幼鳝一样激烈地蹿跳。公鸡打鸣似乎也不择时间了,冷不丁会拍动双翅啼叫起来,跃跃欲飞。在隐蔽的墙脚边,还可发现蛇不知什么时候蜕下的皮,软不拉耷的一条,孩子们见了惊得大呼小叫。万物跃动争早春的态势正在生动地上演着。
⑥向来靠天吃饭的农家,诚然不会在这晴雨交替的时光只顾陶醉于人间春色而坐失耕种的良机。在长三角地区,此时普遍一派“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之光景了。犁田的机器轰鸣声、锄地的人声、高处的广播声,已在田地里喧腾起来。小麦大多已经拔节,青青油菜即将开花,禾苗茵茵似绿色锦缎,一爿又一爿,在艳阳的映射下鲜亮夺目。农谚道,“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得歇”。此时,施肥、培土、适时灌溉对于农作物的长势是十分关键的,而同样不能有丝毫疏忽的还有对秧田的防寒措施。如能将这些环节真正把握好,加之风调雨顺,农家期盼的一年好收成就不会是梦。
⑦惊蛰时节,虽然还没有百花争艳,没有燕舞莺歌,但惊蛰是春天的使者,引领人们去捕捉春的诗意,去理解生物的奥秘以及“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意义。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3月10日15版)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作者借“第一声闪雷”宣告了惊蛰的到来,引出下文对这一时节的描述。
B.文章第⑤段,以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惊蛰到来时,农村生活的恬静与悠然,其目的是表达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C.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本文多处引用农谚,意在说明“惊蛰”这个节气对农业生产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D.本文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引用等手法,语言准确生动,清新典雅,情感鲜明,富有韵味。
答案 B
解析 “其目的是表达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与向往”曲解文意,结合文本,其目的应是表现惊蛰到来时节气的特征。
5.“惊蛰是春天的使者,引领人们去捕捉春的诗意,去理解生物的奥秘以及‘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意义。”结合文本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 (1)“使者”:万物复苏的动员令,拉开了春天的序幕。(2)“春的诗意”:惊蛰到来,天气变得清新、温润。(惊蛰到来,驱走了轻寒,天气变得清新、温润)。(3)“奥秘”:惊蛰到来,各种地下植物已被唤醒,以鲜绿争相点缀沃野;各种动物充满生命的活力,争早春的态势正在生动地上演着。(4)“意义”:惊蛰到来,农人抓住耕种良机,辛勤劳作,展现出一幅生动的“早春耕种图”。
6.结合本文,谈一谈你对“惊蛰”这一节气文化内涵的理解。
答案 (1)(时间意识)珍惜时间,春天是一年之初,那第一声闪雷拉开了春天的序幕,启示人们要抓紧时间。(2)(生命意识)生命觉醒,万物复苏,生机勃发,带给人们对新的生命与希望的欢愉与喜悦。(3)(生存意识)顺时而动,应势而为,顺应自然规律,把握节令变化,努力劳作,才能有美好的收获。
【满分技巧】
(一)理解词语含意
理解句子含意的阅读本质上也是一种语境阅读。这种阅读,分两步:
第一步,阅读句子。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①句子的主语(陈述对象);②句子的成分与结构;③句子的重心(关键词,句子的重心通常放在尾部);④表述特点。
注重对句子本身的解读,是理解句子的前提。考生如果在此稍微留心一下,则可能事半功倍。
第二步,阅读句子所在的上下文。包括该句在段落中的位置,从相邻句子中寻找理解的层次及关键词语,以便“以文解文”。
1.思考方法
(1)抓住关键,由词及意
这里的“关键”,是指句中的关键词语,如动词、形容词等。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解句子含意,就是对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把这些关键词语的含义解释透了,句子含意自然就清楚了。
(2)观察位置,把握联系
在理解某句话之前,不妨先留意一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它与上下文的联系。一般而言,如果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如果是文眼句,就要结合全文作分析概括。
(3)关注特色,由表及里
把握文句的表达特色,是理解某些表达含蓄委婉的重要语句的关键。这类句子往往意在言外,内涵丰富,如能看出其中所用的手法,那么句子含意的理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4)抓住主旨,联系背景
要弄清文中某个重要句子的含意,先要弄清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更好地理解句意,避免盲人摸象。另外,有些句子还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的特定背景,才能挖掘其深层含意。
2.答题思路
(1)先说表面含意,再说深层含意。
(2)先说关键词语的含义,再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感情。
(3)先说修辞手法,再结合文意理解。
(二)理解句子含意
1.思考角度
(1)观察位置,把握联系。在理解某句话前,不妨先留意一下句子在文本中的位置,它与上下文的联系。一般而言,如果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如果是文眼句,就要结合全文作分析概括。
(2)关注特色,由表及里。把握文句的表达特色,是理解某些表达含蓄委婉的重要语句的关键。这类句子往往意在言外,内涵丰富,如能看出其中所用的手法,那么句子含意的理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3)抓住主旨,抽丝剥茧。要弄清文中某个重要句子的含意,先要弄清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更好地理解句意,避免盲人摸象。
2.答题思路
(1)先说表面含意,再说深层含意。
(2)先说关键词语的含义,再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感情。
(3)先说修辞手法,再结合文意理解。
答题关键词:句子表层意+句子深层意
【过关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露从今夜白
诸荣会
白露应该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有诗意的一个吧!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是一代来雄曹操对她流露出的感伤,为红颜易老、青春易逝;这是贵为天子的曹丕,面对她而生出的感慨,为天地的苍凉,为生命的无奈;“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这是陶渊明为她的清丽、多情而对她生出的多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诗圣杜甫遭遇国破家亡后,从她那儿得到的慰籍……
白露,完全是一个诗意的存在,无论是在二十四节气中,还是在人们的生活中,抑或在中国文化中!
诗意来自于美好。白露是一个美好的节气,所有用来描写秋天美好的陈词滥调,诸如秋高气爽、月白风清、天高云淡、秋水长天等等,差不多都可用来描写白露时节的天、地、山、川、人、物、风、雨……
此时,天的色泽由浅蓝或湖蓝变成了一种瓦蓝,蓝得深而明亮,翠而透明;天的高度似乎因之上升了许多,徜徉其间的云朵,较之于先前既少了许多,又薄了许多,仿佛棉絮不太够而勉强做成的被胎,飘在了天空;其飘荡的速度是缓慢的,姿态是从容的。想来这都是因为风行进的步伐放慢了的缘故吧?此时的风不像春天的风浩浩荡荡,更不像夏天的季风和台风,总是一路向前,争取恐后,催枯拉巧,而是呈现出一种自由自在、不凉不热、不急不燥的特点,步子缓缓的,动静轻轻的,调门低低的,其风格如中年人行事,举止得体、从容稳妥、恰到好处。是的,季节已到秋季,如人生已到中年,且秋至白露,也该是中年中之中年了,花花草的春天,醉入花丛的夏天,早已成了曾经的沧海;看眼前的大地之上、秋光之下,那些娇嫩、艳丽的花朵,经过一个夏天的激烈竞争,该争得和能争得一席之地的,早已用累累的果实确立了自己的存在;而没能争得的,早已零落成泥。人生与自然之从容境界,莫过于真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上云卷云舒”,然秋至白露,该是“花落”“云舒”时了吧?
时至白露,夜间的露水会凝聚枝头草尖,不会再被蒸发成热气,风不再狂暴,雨不再瓢泼;呢喃的秋虫,“七月在野,八月在宇”,将寂静乡村夜晚鸣唱得更加寂静;而乡村的夜似乎也变得越来越长了,人变得沉静而嗜睡,就连雄鸡的司晨也如梦呓一般,常常不能把人叫醒;晨起,清风拂面,自有一种凉意轻浸肌肤,又浸进心头。走向田野,鞋袜和裤角会不经意间被露珠粘湿,而一同被湿的还有心境;怀着这样的心境,或许会发现平时视而不见的野菊,此时正在向你微笑,平时充耳不闻的鸟鸣原来竟是那么的动听。采下一枝野菊花别在胸前的,竟然是一位附近的村姑;锄禾的老农,锄累了会抬头望一望远山……这些乡巴姥、泥腿子,此时竟也成了诗人一般,竟也低头寻觅,抬头望月;竟也笑对鲜花,闲看流云。呵,白露让所有辛劳和忙碌的人们,即使只是庭前独酌,也能获得一份沉醉;即使只是山野漫步,也能获得一种超逸;即使只是田头小憩,也能获得一种人生的旷远。白露,常让人收获一份关于秋天,关于丰收的心情。
不过,白露并不是一个丰收的节气,真正丰收的时节,要待到寒露、霜降,甚至要等到秋后初冬。在白露,那个总缠着农人的“忙”字,还不是这个节气的主题,因为该忙的已然忙过,该有的必然将有,只需等着就行了。
既然只需等着,就得慢慢的,因为时至秋天,地球和太阳的运转似乎也慢了不少,“春宵一刻值千金”的古训驱使着的只争朝夕,“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俗话驱使出的风风火火,都已过去,转慢了的地球,这才让夜间的露水在草尖凝聚成珠,且挂在草尖不至于跌落,而使之在早晨的阳光下白亮亮地闪光,闪出二十四节气中白露这个诗意的名称。
“慢慢走,欣赏呵!”这是美学家朱光潜对于世人的告诫。的确,再美好的风景,如果走得太快,终究无法收获诗意。历代的诗人们,正是在这特殊的节气中,与自然与季节一起放慢了脚步,这才使这个节气充满了诗意。
是的,不要急,也不必急,时至白露,一切自有定数,一节自会定型。白露正是一个定型的节气——是果,都将由桨变成粉,由酸变成甜,由青变成红;是实,都将由空变成满,由瘪变成饱,由青变成黄;是生命,都将由稚嫩变得坚强,由轻狂变得稳重,由青涩变得成熟……人当然亦如此,在一年一年的忙碌与等待中,青春从生命中流逝,这确实让人无奈和感伤,但是,如果在这之后,人还不能变得有正型、有味道、有内涵,这人生还有什么收获可言呢?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的标题直接采用杜甫诗句,巧妙点出了写作对象,展现了白露节气的物候特征,并为作品营造出诗意的氛围。
B.本文写白露时节云飘荡的速度和姿态,并用春夏之风与白露时节的风作比较,是为了突出白露时书自然界的从容。
C.本文的细节意味深长,如老农“锄累了会抬头望一望远山”,暗示劳动使他领悟了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D.本文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生动地展现了白露时节的美好,抒发了强烈的情感,传达了深邃的思考。
8.为什么作者说白露“完全是一个诗意的存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本文的语言典雅秀丽,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6分)
答案:
7.C(3分)C(“暗示劳动使他领悟了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无中生有。)
8.C(6分)①白露时节的自然风景是美好的,充满缓慢、宁静、从容的诗意; ②秋至白露让人联想到人到中年所拥有的从容状态,充满生活的诗意;③白露让所有辛劳和忙碌的人们获得沉醉、超逸、旷远的诗意;④白露让人们领悟到慢慢欣赏才能收获诗意的人生道理;⑤曹操、曹丕等文人墨客逄白露节气而生诗情,留下许多关于白露节气的诗句;⑥白露是一个充满诗意的中国文化符号。作为一个该忙的已忙过、该有的终将有的节气,它呈现了中国文化中崇尚的一种心态修为:面对人生的得与失,不必着急强求,人生终有忙碌后的收获。(“节气”“生活”“文化”三方面“诗意的存在”各2分,每方面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9. (6 分)①句式整散结合,排比、对偶等句式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古典雅致;②多用四字短语,表意凝练,内涵丰富,使文章语言典雅;③运用叠词写风,使语言更显形象雅致;④多处引用或化用诗文,引人联想,增加文采,更显典雅秀丽;⑤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本文语言更加生动秀丽;⑥文章大量使用具有古典韵味的意象,所用的词语大多清新优美,文学色彩浓郁,使作品语言呈现典雅秀丽之风。(答出一 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 点、意思对即可;其中构成语言特点的方式1分,分析该方式的作用效果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7—9题。
命 相 家
夏丐尊
我因事至南京,住在××饭店。二楼楼梯旁某号房间里,寓着一位命相家。房门是照例关着,这位命相家叫甚么名字,房门上挂着的那块玻璃框子的招牌上写着甚么,我虽在出去回来的时侯,必须经过那门前,却毫未曾加以注意。
有一天傍晚,我从外边回来,刚走完楼梯,见有一个着洋服的青年从命相家房中走出,房门半开,命相家立在门内点头相送叫“再会!”
那声音很耳熟,急把脚立住了看那命相家,不料就是十年前的同事刘子岐。
“呀!子岐!”我不禁叫了出来。
“呀!久违了。你也住在这里吗?”他吃了一惊,把门开大了让我进去。我重新去看门口的招牌,见上面写着“青田刘知机星命谈相”等等的文字。
“哦!刘子岐一变而为刘知机。十年不见,不料得了道了,究竟是甚么一会事?”我急问。
“说来话长。要吃饭,没有法子。不瞒你说,我吃这碗饭已有七八年了,自从那年和你一同离开××中学以后,就飘泊了好几处地方,也曾挂了斜皮带革过命,可是终于生活不过去。你知道,我原是一只三脚猫,以后就以卖卜混饭了。最初在上海挂牌,住了四五年,前年才到南京来。”
“在上海住过四五年?为甚么我一向不曾碰到你,上海的朋友之中,也没有人谈及呢?”我问。
“我改了名字,大家当然无从知道了。朋友们又是一向都不信命相的,我吃了这口江湖饭,也无颜去找他们,如果今天你不碰巧看到我,你会知道刘知机就是我吗?”
我有许多事情想问,不知从何说起。忽然门开了,进来的是二位顾客。一个是戴呢穿长袍的,一个是着中山装的,年纪都未满三十岁。刘子岐———刘知机丢开了我,满面春风地立起身来迎上前去,俨然是十足的江湖派。我不便再坐,就把房间号数告诉了他,约他畅谈。
十年前的中学教师,居然会卖卜?顾客居然不少,而且大都是青年知识阶级中人?感慨与疑问乱云似地在我胸中纷纷迭起。等了许久,刘知机老是不来,叫茶房去问,回说房中尚有好几个顾客,空了就来。
“对不起!一直到此刻才空。”刘知机来已是黄昏时候了。“难得碰面,大家出去叙叙。”在秦河畔某酒家中觅了一个僻静的座位,大家把酒畅谈。
“生意似很不错呢。”我打动他说。
“呃,这几天是特别的。第一种原因,听说有几个部长要更动了,部长更动,人员也当然有变动。你看,××饭店不是客人很挤吗?第二种原因,暑假快到了,各大学的毕业生都要谋出路,所以我们的生意特别好。”
“命相学当真可凭吗?”
“当然不能说一定可凭。不过在现今样的社会上,命相之说,尚不能说全不足信。你想,一个机关中,当科长的,能力是否一定胜过科员?当次长的,能力是否一定不如部长?举一例说,我们从前的朋友之中,李××已成了主席了。王××学力人品,平心而论,远过于他,革命的功绩,也不比他差,可是至今还不过一个××部的秘书。还有,一班毕业生数十人之中,有的成绩并不出色,倒有出路,有的成绩很好,却无人问。这种情形除了命相以外,该用甚么方法去说明呢?有人说,现今吃饭全靠八行书。这在我们命相学上就叫‘遇贵人’。又有人挖苦现在贵人们的亲亲相阿。这简直是穷通由于先天,证明‘命’的的确确是有的了。”刘知机玩世不恭地说。
“你对于这些可怜的顾客,怎样对付他们?有甚么有益的指导呢?”
“还不是靠江湖上的老调来敷衍!我只是依照古书,书上怎么说,就怎么说。准不准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好在顾客也并不打紧,他们到我这里来,等于出钱去买香槟票,着了原高兴,不着也不至于跳河上吊的。我对他说‘就快交运’,‘向西北方走’,‘将来官至部长’,是给他一种希望。人没有希望,活着很是苦痛,现社会到处使人绝望,要找到希望。恐怕只有到我们这里来,花一二块钱来买一个希望,虽然不一定准确可靠,究竟比没有希望好。在这一点上,我们命相家敢自任为救苦救难的希望之神。至少在像现在的中国社会可以这样说。”话愈说愈痛切,神情也愈激昂了。
他的话既诙谐又刺激,我听了只是和他相对苦笑,对了这别有怀抱的伤心人,不知再提出甚么话题好?彼此都已有八九分醉意了。
7、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并不直接交代命相家就是老同事刘子歧,一是真实地记录重逢的情况,突出偶然性,二是引发读者关注人物,制造悬念。
B、当作者叫刘子歧名字的时候,刘子歧“吃了一惊”,他自觉身份卑微,怕被熟人认出,结果还是被熟人认出了,因此感到无地自容。
C、文章写作者与刘子歧谈话被前来相命的顾客打断,旨在说明刘子歧的生意好,形象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状况,揭示刘子歧的生存环境。
D、文章通过刘子歧的悲剧他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病态社会:有才志的青年未必能人尽其才,一切似乎都由冥冥中的命运把持着。
8、文章两次写到前来相命者的着装,一次是“着洋服”,一次是“戴呢穿长袍”和“着中山装”,这有什么用意?试作说明。
9、对刘子歧关于“我们命相家敢自任为救苦救难的希望之神”一段谈话,你有怎样的理解?
答案:
7、B.(B项对“吃了一惊”的原因分析有误,刘子歧并未感到身份卑微,也没有无地自容的感觉)
8、写着装是为了表明前来相命者的身份,为下文“顾客居然不少,而且大都是青年知识阶级中人”的疑惑作伏笔,展示刘子歧们的生存环境,反映不能人尽其才的社会现实。
9.人要有希望,没有希望便没有快乐的人生;但希望不能建立在虚幻的基础上,靠相命来求得安慰,这是饮鸩止渴;刘子歧自称命相家为救苦救难的希望之神,以愤激之词揭示了当时青年没有希望的困境。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