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十:散文阅读阅读之赏析艺术之美题
【典例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小车像只负重的岩鹰,缓缓盘旋而上,将雪峰山深处亘古沉默的幽绿一层层抛在脚下。
②一路陪伴我们的是盛夏里一场粗犷的雨。雨点似乎窥伺漫山油油绿意已久,忘情倾泻而来,清脆如金石相扣,将山脚统溪河野性的轰响稀释得若有若无,像天外渺远的钟磬声。这是有着世居深山更深处乡民特质的雨,淳朴而大气,敦厚而好客。从我们一行钻入雪峰山,抵近统溪河河岸,望见穿岩山眉梢时,它们便紧随而行,似乎生恐浓荫如盖的莽莽丛林凉意不够,怠慢了远道而来的我们。
③我依旧汗意涔涔,却都是穿岩山壁立悬崖惊出的冷汗。小车蓦地停在了山腰人工凿出的一处平地,我弓腰钻出车门,长吁一口气。抬头,一座静默的古寨跃入眼眸。“枫香瑶寨”几个大字将银色的雨幕染成温婉的金黄。古寨木墙黑瓦,松木的清香扑鼻而来;门楼上三层屋檐清俊雅致,弯翘欲飞。我脑海里蓦地闪过许多镜头:白发长髯的瑶王率领族人避居于此,山高林老,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时耕时猎,怡然自乐。
④似乎为了印证这些我从纸上得来的印象,刚近寨门,山歌乍起,一排五彩民族服饰的窈窕女子笑靥烂漫,端着大碗酒肉拦在了门口,“瑶王”迎了上来。他是一个真正的雪峰之子,穿岩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者,也是我神交多时的好友。他穿着随意,憨厚而儒雅,淡淡的微笑里漫溢古朴的书卷气,绝不似一个久居深山的“山人”,而像是一个大学校园中寻常可见的学者。
……
⑤廊檐外风雨潇潇,不觉已过三杯。“瑶王”聊起了雪峰山深处的先贤——《辞海》主编舒新城,眼里满是敬慕与神往。我一页页翻阅他影印出版的《舒新城与现代名人书信集》,忽然觉得眼前这位山间高士,还是一位达则兼济天下的真正儒者。他有一部长篇小说的草稿,至今不肯出版,说还要锤炼锤炼。我想,他真正的传世之作其实已赫然问世,这部书写在大山之巅的大著,将被雪峰山的乡民们藏之名山,传诸后世而不朽。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9月7日14版,
张雄文《凝固在穿岩山的时光》,有删改)
2.第②段在语言运用上很有特点,请加以赏析。
答案 (1)善用词语,生动准确。如运用“粗犷”“倾泻”刻画雨的大、猛、急,运用“钻入”写车进入大山,生动准确。(2)巧用修辞,生动形象。如“窥伺”“忘情”“淳朴而大气,敦厚而好客”等,采用拟人手法将雨点人格化。(其他如“眉梢”“紧随而行”“生恐”“怠慢”等也可分析)
3.第③段和第④段是如何塑造“瑶王”形象的?请加以分析。
答案 (1)以“我”的想象从侧面烘托(渲染、铺垫)“瑶王”;(2)正面介绍、描写“瑶王”;(3)以“我”的视角来写“瑶王”;(4)描绘出一个古朴、儒雅的隐居者形象。
【满分技巧】
1.判断手法和语言特点要准确、全面
(1)从技巧知识层面看,要准确掌握四个层面技巧特征
①修辞手法,除《考试说明》规定的九种外,还要掌握诸如通感、双关、顶真等特殊的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只要从修辞手法方面作答,都有多种修辞手法的兼用问题,必须一一辨别出来。
②景物描写方法,包括描写景物的两个角度:一是观察角度,是由远及近还是由高到低等;二是感官角度,是视觉、听觉结合还是有味觉、触觉等。描写景物的方法,包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等;运用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比拟、排比及对比、衬托、想象等。
③刻画形象方法,尤其是具有动态感强的表现方法,如肖像描写中的神情描写,语言描写中的习惯性语言,动作描写中的举手投足,心理描写中的内心独白,环境描写中的细节、镜头等。
④语言艺术特点,主要包括用词之美(精心使用动词、形容词、叠字及化用古语或成语等)、句式之美(长短句、整散句等)、风格之美(通俗活泼、含蓄典雅等)。
(2)从答题实践角度看,要坚持多向赏析
散文艺术赏析题绝大多数为多向(多角度或自由)角度赏析。这里,就有个多向赏析的方向优先问题,这也是多数考生最为困惑的地方。一般而言,要先确定先后,再先熟后生:
①确定先后
a.五种角度的常见排序。艺术技巧的切入角度总共有五个: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语言。它们常见的切入顺序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语言→结构。
b.看题干。有的题干给出了大致的方向,如要求赏析语言或修辞手法,这样,则可以在其内部分出再小的角度。如语言,可从用词、句式、修辞、风格四个小角度,修辞手法则可从手法的综合使用角度考虑具体的修辞手法。题干中如出现“结合上下文”等词语,则暗示要考虑结构问题,或其他特殊的手法。如果题干要求是宽泛的,则要视文字而定。
c.看文字。一看文字的多寡。如是全文,则切入的顺序为: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语言特色→修辞手法。如是局部文字,如是一两句话的,则切入的顺序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如果文字再多些,接着考虑“表达方式”。一般而言,文字越多,切入鉴赏的角度越多。二看文字的内容。如是景物描写,则优先从描写技巧切入,如描写角度与技巧,其次是修辞手法,再次是语言;如是人物描写,则优先从写人手法切入,如正面描写(肖神动心语)与侧面描写。如果兼而有之,则可分成两个方面依次考虑。三看表达方式。如果内容全是描写,则按描写的角度切入;如果是叙事,则要另外考虑叙述的人称甚至方式;如果是抒情与议论,则要考虑抒情与议论方式问题。如果文字很长,又使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则要考虑谁为主谁为次的综合运用问题。四看文字的位置。如是首或尾,则另外加上“结构技巧”。
②先熟后生
确定了赏析角度,下一步就是准确判断技巧的问题。判断的原则是先熟后生,而得高分的关键在于“陌生”技巧的判断,几乎每道题都有一个你意想不到的技巧。所谓“陌生”,也不是多么陌生的技巧,只是彼时想不起来而已。那么,如何判断准这个“陌生”的技巧呢?
a.对常见技巧进行精准理解、熟练判断。如虚实结合技巧,不能仅理解为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它还有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的意思(化虚为实,化实为虚)。再如场面描写,或者主观描写与客观描写问题,这些看似“陌生”的技巧,如果平时多训练些,遇到时自然就不会陌生了。
b.把握需要借助上下文才能判断出来的技巧。这些技巧主要有侧面描写、衬托、想象、对比、抑扬、点面结合等。
c.全面掌握关于描写与语言的所有技巧。对描写技巧及语言的赏析,是最主要的考查目标,必须对描写的所有知识有个全面排查与系统梳理;对语言艺术中的音韵、构图与结构之美,含蓄与直白的技巧因素,用词中的炼字、语体与辞藻方面都不可忽视。
【过关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吃饭
钱锺书
吃饭,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这种主权旁移,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朴素的人生观。辩味而不是充饥,变成了我们吃饭的目的。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或最高的裁判。不过,我们仍然把享受掩饰为需要,不说吃菜,只说吃饭,好比我们研究哲学或艺术,总说为了真和美可以利用一样。有用的东西只能给人利用,所以存在;偏是无用的东西会利用人,替它遮盖和辩护,也能免于抛弃。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把国家分成三等人,相当于灵魂的三个成分;饥渴吃喝是灵魂里最低贱的成分,等于政治组织里的平民或民众。最巧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样来敷衍民众,把自己的野心装点成民众的意志和福利;请客上馆子去吃菜,还顶着吃饭的名义,这正是舌头对肚子的籍口,仿佛说:“你别抱怨,这有你的份!你享着名,我替你出力去干,还亏了你什么?”其实呢,天知道——更有饿瘪的肚子知道——若专为充肠填腹起见,树皮草根跟鸡鸭鱼肉差不了多少!真想不到,在区区消化排泄的生理过程里还需要那么多的政治作用。
不过,可口好吃的菜还是值得赞美的。这个世界给人弄得混乱颠倒,到处是磨擦冲突,只有两件最和谐的事物总算是人造的:音乐和烹调。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也是一种一贯的多元,调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变作可分而不可离的综合。最粗浅的例像白煮蟹和醋、烤鸭和甜酱,或如西菜里烤猪肉和苹果泥、渗鳘鱼和柠檬片,原来是天涯地角、全不相干的东西,而偏偏有注定的缘份,像佳人和才子、母猪和癞象,结成了天造地设的配偶、相得益彰的眷属。到现在,他们亲热得拆也拆不开。在调味里,也有来伯尼支的哲学所谓“前定的调和”,同时也有前定的不可妥协,譬如胡椒和煮虾蟹、糖醋和炒牛羊肉,正如古音乐里,商角不相协,徵羽不相配。
音乐的道理可通于烹饪,孔子早已明白,所以《论语》上记他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可惜他老先生虽然在《乡党》一章里颇讲究烧菜,还未得吃道三昧,在两种和谐里,偏向音乐。譬如《中庸》讲身心修养,只说“发而中节谓之和”,养成音乐化的人格,真是听乐而不知肉味人的话。照我们的意见,完美的人格,“一以贯之”的“吾道”,统治尽善的国家,不仅要和谐得像音乐,也该把烹饪的调和悬为理想。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追随孔子,而愿意推崇被人忘掉的伊尹。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在他眼里,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吕氏春秋·本味篇》记伊尹以至味说汤那一大段,把最伟大的统治哲学讲成惹人垂涎的食谱。这个观念渗透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意识,所以自从《尚书·顾命》起,做宰相总比为“和羹调鼎”,老子也说“治国如烹小鲜”。孟子曾赞伊尹为“圣之任者”,柳下惠为“圣之和者”,这里的文字也许有些错简。其实呢,允许人赤条条相对的柳下惠,该算是个放“任”主义者。而伊尹倒当得起“和”字——这个“和”字,当然还带些下厨上灶、调和五味的涵意。
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联络感情、谈生意经等等,那就是“请吃饭”了。社交的吃饭种类虽然复杂,性质极为简单。把饭给自己有饭吃的人吃,那是请饭;自己有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那是赏面子。交际的微妙不外乎此。反过来说,把饭给予没饭吃的人吃,那是施食;自己无饭可吃而去吃人家的饭,赏面子就一变而为丢脸。这便是慈善救济,算不上交际了。至于请饭时客人数目的多少,男女性别的配比,我们改天再谈。
但是趣味洋溢的《老饕年鉴》,在研究吃饭之外,也曾讨论到请饭的问题。大意说:我们吃了人家的饭该有多少天不在背后说主人的坏话,时间的长短按照饭菜的质量而定;所以做人应当多多请客吃饭,并且吃好饭,以增进朋友的感情,减少仇敌的毁谤。这一番议论,我诚恳地介绍给一切不愿彼此成为冤家的朋友,以及愿意彼此变为朋友的冤家。至于我本人呢,恭候诸君的邀请,努力奉行猪八戒对南山大王手下小妖说的话:“不要拉扯,待我一家家吃将来。”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吃饭”这一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欲望为思辨对象,广泛联系古今中外的现实与历史,借以揭示人类某些文化真相。
B.本文是典型的“微言大义”文本,既包含对人类世相文化的破解,又充满对精英政治文化、古代封建社会政治思想的讥刺。
C.文章告诉我们,名义上是主要的东西,实则是次要的;名义上是陪衬的东西,实则是主要的,世间万物,名与实无不背离。
D.作为议论散文,本文入微透骨的析理,汪洋恣肆的文字,横无际涯的文思,含笑谈哲理的幽默,无不给读者以审美的愉悦。
2.评论者把钱锺书先生的散文称作“学者型散文”,其“学者”的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本文语言幽默的风格是怎样表现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旁征博引的学识:文章引述了古今中外许多与吃饭有关的事例、典籍、论述;②以小见大的智慧:从平凡的吃饭这等小事,挖掘出深厚的社会文化意义;③严谨缜密的逻辑:文章由吃饭产生的联想,联系巧妙,过渡自然,引申出的道理分析精当透彻。
3.①联想类比,如把吃饭和艺术、政治、音乐联系在一起,出人意料,又合情理,新奇有趣;②以现代人的口吻叙述古人或名著中的文学形象,如称孔子为“他老先生”, “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奉行猪八戒对南山大王手下小妖说的话”形成强烈的反差,充满戏谑的意味;③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拟人如“舌头……仿佛说:‘你别抱怨,这有你的份!’”,比喻如“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生动形象,风趣幽默。
【解析】
1.本题考查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文章告诉我们,名义上是主要的东西,实则是次要的;名义上是陪衬的东西,实则是主要的,世间万物,名与实无不背离”中“世间万物,名与实无不背离”错,这种说法扩大了文章批判的范围,对文章的主旨理解不准确。故选C。
2.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①是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句子进行概括作出归纳;②是防止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
本题要求分析其“学者”的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解答时首先根据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词语“学者”,思考“学者”的特点,如学识广博、富有智慧、思维严密等,再进一步思考“学者”的这些特点,在行文中表现在哪里。然后仔细阅读文本,加以筛选、整合。钱锺书先生的散文被评论者称作“学者型散文”,其散文特征有旁征博引,知识性强;联想丰富,比喻新颖;幽默风趣,妙语连珠。文章引述了古今中外许多与吃饭有关的事例、典籍、论述,如:“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把国家分成三等人,相当于灵魂的三个成分;饥渴吃喝是灵魂里最低贱的成分,等于政治组织里的平民或民众”,“最粗浅的例像白煮蟹和醋、烤鸭和甜酱,或如西菜里烤猪肉和苹果泥、渗鳘鱼和柠檬片,原来是天涯地角、全不相干的东西,而偏偏有注定的缘份”,“音乐的道理可通于烹饪,孔子早已明白,所以《论语》上记他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可惜他老先生虽然在《乡党》一章里颇讲究烧菜,还未得吃道三昧,在两种和谐里,偏向音乐。譬如《中庸》讲身心修养,只说‘发而中节谓之和’,养成音乐化的人格,真是听乐而不知肉味人的话”,“《吕氏春秋·本味篇》记伊尹以至味说汤那一大段,把最伟大的统治哲学讲成惹人垂涎的食谱”,“但是趣味洋溢的《老饕年鉴》,在研究吃饭之外,也曾讨论到请饭的问题”,“努力奉行猪八戒对南山大王手下小妖说的话:‘不要拉扯,待我一家家吃将来。’”可见作者的学识渊博,能旁征博引;文中说“有用的东西只能给人利用,所以存在;偏是无用的东西会利用人,替它遮盖和辩护,也能免于抛弃”,“饥渴吃喝是灵魂里最低贱的成分,等于政治组织里的平民或民众。最巧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样来敷衍民众,把自己的野心装点成民众的意志和福利”,“ 这个世界给人弄得混乱颠倒,到处是磨擦冲突,只有两件最和谐的事物总算是人造的:音乐和烹调。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也是一种一贯的多元,调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变作可分而不可离的综合”,“统治尽善的国家,不仅要和谐得像音乐,也该把烹饪的调和悬为理想”,“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联络感情、谈生意经等等,那就是“请吃饭”了”,“我们吃了人家的饭该有多少天不在背后说主人的坏话,时间的长短按照饭菜的质量而定;所以做人应当多多请客吃饭,并且吃好饭,以增进朋友的感情,减少仇敌的毁谤”,以上文中说的这些道理,都是作者从平凡的吃饭这等小事,挖掘出的深厚的社会文化意义,都显示出了作者能以小见大的智慧和睿智;作者由吃饭产生联想而为文,巧妙地和现实社会进行联系,能够通过表象挖掘出的深藏的社会文化意义,在结构上过渡自然,从“吃饭”这样的小事中生发出的道理分析得也是精当而透彻。
2.本题考查鉴赏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的能力。艺术手法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艺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因为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
本题的解答,应先找出作者行文中的幽默之处,然后再体会分析这里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文中把吃饭和艺术、政治、音乐联系在一起,如“只说吃饭,好比我们研究哲学或艺术,总说为了真和美可以利用一样”,“饥渴吃喝是灵魂里最低贱的成分,等于政治组织里的平民或民众。最巧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样来敷衍民众,把自己的野心装点成民众的意志和福利”,“这个世界给人弄得混乱颠倒,到处是磨擦冲突,只有两件最和谐的事物总算是人造的:音乐和烹调。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也是一种一贯的多元,调和滋味,使相反的分子相成相济,变作可分而不可离的综合”,这些内容通过联想和类比表达出来,新奇有趣,收到了出人意料,又合情理的效果,能体现出本文语言幽默的风格;文中说“可惜他老先生虽然在《乡党》一章里颇讲究烧菜,还未得吃道三昧,在两种和谐里,偏向音乐”,把孔子称为“他老先生”,“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在他眼里,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努力奉行猪八戒对南山大王手下小妖说的话:‘不要拉扯,待我一家家吃将来。’”作者以现代人的口吻叙述古人或名著中的文学形象,与古人或名著中的文学形象形成强烈的反差,用充满戏谑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出了本文语言幽默的风格;本文通过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来让读者体会语言幽默的风格。如“这正是舌头对肚子的籍口,仿佛说:‘你别抱怨,这有你的份!你享着名,我替你出力去干,还亏了你什么?’”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也是一种一贯的多元,调和滋味”,“伊尹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厨师,在他眼里,整个人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吕氏春秋·本味篇》记伊尹以至味说汤那一大段,把最伟大的统治哲学讲成惹人垂涎的食谱”,这些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法平视的草垛
刘星元
我无法平视那些草垛。在深秋,甚至比深秋更为深邃的季节,它们三三两两的割据一方,如一个村子中不同姓氏的家族分布一般,看似杂乱无章,实则井然有序。它们像伟岸的兵勇一样拱卫着人间的部落,拱卫着人们的柴米油盐、婚丧嫁娶。
其实这是必然的——在人间的秩序里,人们凭借自己的血液和姓氏分庭立户,散布于村庄的不同方位,作为人类的附属之物,那些草垛必然跟随着人的安居乐业而落地生根,又必然跟随着人的腾转挪移而改变自己占据的那一片土地。人走到哪里,它们就会跟随到 哪里。
无数个深秋,我们心存敬畏,驾着丰收的马车,驾着载着粮食和柴禾的马车,小心翼翼地从已经分娩的土地上穿过,并且告诉自己,决不让任何一束柴草留在风中。那些满载柴草的马车又高又大,每一辆都是一座向着村庄缓缓移动的山丘,山丘之上,最高的那一束柴草在夜空中往往篡夺着神的权威。这样说绝对没错—唯当此时,它就是神,是我们全部的丰收和幸福。在神的庇护之下行走,我们何其丰盈富足,用尽力气的我们都带着甜蜜的疲惫,顺从地低下了头。而这些堆在马车上的柴禾,转移到村庄周围,就是我们称之为草垛需要仰视的山峦。
我总是朦朦胧胧看到那些以从草垛里抱来的柴禾为脚的炊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行走。我没敢顺着炊烟往下看,因为我知道,炊烟之下,就是我的母亲。她和任意一位家乡的母亲一样,面对生活,她从来都是低着头,不看高处。
那么,炊烟之上是什么呢?
我想起多年前的深秋,我们——我和姐姐躺在草垛之上望向天空的情景。在我们看来,草垛那么高,高过了村庄里的任意一间屋子,高过了卧在远处的任意一座山,高过了我们能攀爬的任意一种高。可是和高处的天空相比,它依然不够高,甚至不能用不够高来表述,只能说低,甚至更低。
那时候,我们手握着五颜六色的糖纸,隔着那些花花绿绿的颜色的糖纸看天,我的糖纸是什么颜色的,天空就是什么颜色的。多富有呀—我的口袋里就躲藏着那么多五颜六色 的天空,那些云朵就是一大块一大块的五颜六色的棉花糖,它们勾起了我们心里的甜,那些甜像温润的牛奶一样铺满了我们的整个童年。无数个黄昏,我们就是以这样一种最接近天空的方式,小心翼翼地展览着我们自己的天空。那时候的天空才叫天空,那时候的云朵才叫云朵。它们的美和好,让我多少年都念念不忘。
现在回过头来再想想,我觉得和草垛相比,需要借助高高的草垛才能抵达幸福的我们,何其低矮呀。是的,在人世,我们何其渺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些草,活了死,死了活,生生死死,不绝不灭。那些以草为骨,以草做肉的草垛,高了低,低了高,高低之间,赓续有道。而我们却不过是一粒尘埃,起了伏,伏了起,起伏不定,身不由己。
幸好我们还有草垛相依为命。或者说,幸好还有草垛为我们续命。在村庄,只要还有一座草垛高高耸立,就能燃起我们心中的火焰,就能支撑起我们,托举起我们。
我们常说,草民。是啊,草民,草野之民,如草之民。我们的祖先何其智慧啊,他们老早就已洞察出我们与草木之间不同寻常的联系。他们把草和民连在一起,一起生,一起死,一起摇曳,一起繁衍。最重要的是,我们还要与草一起卑微。愿意和草一起卑微,我想,祖先们一定不是自轻自贱,而是对每一棵草都心存感激和敬畏,他们甚至或许觉得,与草木为伍都是一种高攀,草在民上,敬重草木至少也该是在敬重自身。草木为柴,草种为粮,一棵草就是我们活着的依据。
我真的无法平视那些草垛。我心里的草越来越少,心里的火也越来越少。心外的火却已开始燃起来,此起彼伏,遮天蔽日。田野之上,再也没有人愿意驾着马车送那些大批大批的禾木回到村庄,以草垛的形态继续活着。它们被机器推到庄稼地边的废沟里,一把火后,燃成一团灰,那些灰,甚至都不能与土地混在一起,它们与天地各据一方,渭泾分明。我真的无法平视那些草垛,即便我想去平视甚至仰视,也无法再从口袋里抽出那些五颜六色的天空了。天空一任空着,天空之下,草垛全无;天空一任空着,天空之上,再无炊烟行走。
没有草垛拱卫着的村庄多么孤单。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家乡以后大概都不会再有萁豆相煎的景象了。那些被煮熟、煮透的粮食,它们已经和自己的秸秆骨肉分离得太久了,而且还会更久下去。然而,这骨肉分离的景象又该称之为什么剧呢?
(摘编自《散文》2018年第 3期)
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A.文章开篇将“草垛”喻成乡村的“家族”兵勇”,它们拱卫着人们的柴米油盐,婚丧嫁娶,与乡民生活密切相关。
B.“她从来都是低着头,不看高处”是因为母亲们勤恳劳作,为了家人的生活奔忙,对生活没有期冀与幻想。
C.本文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以“草垛”为载体记述生活点滴事件,语言质朴却饱含着作者真挚的感情。
D.文章结尾引诗句抒情,意蕴丰富,含义精警。尾句以问作结,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耐人寻味。
9.结合全文说明“草垛”的含义。
10.请简要赏析文章划线的句子。
【答案】
8.B
9.①为乡民提供粮食和柴火,是乡民生活的保障;②“草垛”代表农耕时代的生活方式,象征着质朴的多村生活;③承载着我童年美好的记忆,寄托着我对草垛的感激和敬畏之情。
10.①对比,将人与草垛进行对比,显出人生命的弱小,从而凸显人们对草垛的依赖,寄托作者对草垛的感恩之情。②比喻。把人喻为“尘埃”,生动形象的写出人在自然界面前的卑微与渺小。③以短句为主,语言简洁明快,富于节奏感。间以长句,句式长短错落,富有变化。④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寄寓了作者对草垛赓续有道的赞叹与敬畏之情,对人身不由己感到无奈。
【解析】
8.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散文类阅读的选择题,主要考核对文意、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等的分析、理解,这些是命题者的设题点,做题时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分析备选答案在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等方面的表述是否得当,表达特色方面的判断是否恰当。
B项,错在“对生活没有期冀与幻想”。母亲不是没有对生活的期冀与幻想,只是生活的负重让她们为了家人惯于低头劳作,少有时间抬头憧憬未来。故选B。
9.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本题考的是结合全文说明“草垛”的含义。分析时,首先要读懂全文,然后分析“草垛”的表层义,它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这就要求考生先答出“草垛”在文中的表层义,还要结合文本的主旨,答出其深层义,即:象征义、主旨、情感等方面的含意。“它们像伟岸的兵勇一样拱卫着人间的部落,拱卫着人们的柴米油盐、婚丧嫁娶。”“那些以从草垛里抱来的柴禾为脚的炊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行走”“草木为柴,草种为粮,一棵草就是我们活着的依据。”“幸好我们还有草垛相依为命。或者说,幸好还有草垛为我们续命。在村庄,只要还有一座草垛高高耸立,就能燃起我们心中的火焰,就能支撑起我们,托举起我们。”由此可见“草垛”为乡民提供粮食和柴火,是乡民生活的保障。“我们——我和姐姐躺在草垛之上望向天空的情景。……”“那时候,我们手握着五颜六色的糖纸,隔着那些花花绿绿的颜色的糖纸看天,我的糖纸是什么颜色的,天空就是什么颜色的。”由此可见“草垛”承载着我童年美好的记忆,象征着质朴的乡村生活。“无数个深秋,我们心存敬畏,驾着丰收的马车,驾着载着粮食和柴禾的马车,小心翼翼地从已经分娩的土地上穿过,并且告诉自己,决不让任何一束柴草留在风中。”由此可见“草垛”还代表农耕时代的生活方式,寄托着作者对草垛的感激和敬畏之情。
10.本题考查的是赏析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时,首先要分析句子是否使用某种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就从手法着手来赏析句子。回答时,先准确判定使用的修辞手法,再结合文段解释这种修辞手法的体现,并分析使用这种手法的效果。另外,赏析句子时,还要从句式特点、字里行间蕴含作者某种感情等角度赏析句子。分析效果首先答出一般效果,然后结合句子分析具体的效果。如此题中,“那些以草为骨,以草做肉的草垛,高了低,低了高,高低之间,赓续有道”和“我们却不过是一粒尘埃,起了伏,伏了起,起伏不定,身不由己”,将人与草垛进行对比,显出人生命的弱小,从而凸显人们对草垛的依赖,寄托作者对草垛的感恩之情,也寄寓了作者对草垛“赓续有道的”赞叹与敬畏和对人身不由己的无奈。“我们却不过是一粒尘埃”运用比喻,把人比喻为“尘埃”,生动形象地写出人的卑微与渺小。“活了死,死了活,生生死死,不绝不灭”,“高了低,低了高,高低之间,赓续有道”,“起了伏,伏了起,起伏不定,身不由己”运用短句,简洁明快,富于节奏感,间以“而我们却不过是一粒尘埃”这样的长句,句式长短错落,富有变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