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
2020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2020年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①,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②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③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①理:练习,温习。②坎壈〔lǎn〕:困顿,不得志。③荀卿:与后面的“公孙弘”“朱云”“皇甫谧”皆为人名。
8. 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标两处)。
世 人 婚 冠 未 学 便 称 迟 暮 因 循 面 墙
9.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可以无大过矣______
(2)曾子七十乃学______
(3)名闻天下______
(4)始来游学,犹为硕儒______
10. 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
(2)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11. 读完文章后,说说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2020年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中考一模联考语文试题(网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高官农家畜一牛其子幼时日与牛嬉戏攀角捋尾皆不动。牛或嗅儿顶、舐儿掌,儿亦不惧。稍长,使之牧。儿出即出,儿归即归,儿行即行,儿止即止,儿睡则卧于侧,有年矣,一日往牧,牛忽狂奔至家,头颈皆浴血,哮吼以角触门。儿父出视,即掉头回旧路。知必有变,尽力追之。至野外,则儿已破颅死,又一人横卧道左,腹裂肠出,枣棍弃于地。审视,乃三果庄盗牛者(三果庄,回民所聚,沧州盗薮°也)。始知儿为盗杀,牛又触°盗死也。是牛也有人心焉。又西商李盛庭买一马,极驯良。惟路逢白马,必立而注视,鞭策不肯前。或望见白马,必驰而追及,衔勒不能止。后与原主谈及,原主曰:“是本白马所生,时时觅其母也。”是马也亦有人心焉。
(注释)①薮(sǒu):人或物聚集的地方。②触:抵、顶,③李盛庭:人名
10.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画出三处)
高 官 农 家 畜 一 牛 其 子 幼 时 日 与 牛 嬉 戏 攀 角 捋 尾 皆 不 动。
1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志怪者也 志: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
③牛或嗅儿顶 或:
④鞭策不肯前 策:
12. 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焉”字与“是牛也有人心焉”中的“焉”用法不相同的项是( )
A.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B.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C. 是马也亦有人心焉
D. 雕栏相望焉(《核舟记》)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2)是本白马所生,时时觅其母也
14. 读完(乙)文,你有何感悟?
2020年河北省石家庄新华区初中毕业生升学模拟(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史事护高祖。高祖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
汉五年,既定天下,论功行封,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鄂侯,所食邑多。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而不恨矣。”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号的词语。
(1)既定天下( )(2)及何病( )(3)对曰( )
8. 请用“/”为下面句子划分停顿,划一处。
何 置 田 宅 必 居 穷 处 为 家 不 治 垣 屋
9. 下列加着重号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陈涉世家》)
B. 汉王以信为大将军 以中有足乐者(《逃东阳马生序》)
C. 臣死而不恨矣 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D. 毋为势家所夺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10.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数以吏事护高祖。
11. 从选文看,萧何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7. (1). (1)既:已经 (2). (2)及:等到 (3). (3)对:回答
8. 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 9. A
10. 萧何多次利用自己县吏的职权保护他(汉高祖刘邦)。
11. 萧何推荐贤才,外不避仇。萧何忠心耿耿,不重私产。(意近即可)
2020年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方举知
唐陆元方,擢①天官侍郎。或言其荐引皆亲党,武后②怒,免官,令白衣领职。元方荐人如初。后让之。对曰:“举臣所知,不暇问仇党。”后知无他,复拜鸾台侍郎。临终,取奏稿焚之。曰:“吾阴德③在人,后当有兴者。”卒如其言。
许止净曰:“元方忠心报国,毫无城府。故虽残忍如武后,亦能以诚感之。至自信后代必兴,与于公同为美谈。盖天道本去人不远,非信子孙当兴之难。唯自信阴德在人之难耳。”
【注释】①擢:提拔。②武后:唐高宗的皇后,武则天。③阴德:功德。
7.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或言其荐引皆亲党 或:__________
(2)举臣所知 举:__________
(3)复拜鸾台侍郎 复:__________
(4)盖天道本去人不远 盖:__________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取奏稿焚之 行天下之大道
B. 卒如其言 其真不知马也
C. 亦能以诚感之 以衾拥覆
D. 与于公同为美谈 乡为身死而不受
9.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方荐人如初
(2)吾阴德在人,后当有兴者。
10. 结合内容理解,元方为什么会相信自己的后代一定会兴起?
2020年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吾欲汝曹①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③,敦厚周慎,口无择言④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⑤。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⑥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鸯鹜者也⑦;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⑧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选自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有删节)
【注释】①汝曹:你等②施衿结缡:本指古代女子出嫁,母亲将五彩丝绳和佩巾结于其身。后比喻父母对子女的教训。③龙伯高:名述,字伯高。④口无择言:意思是出口皆合道理,没有不合法度的话。⑤杜季良:名保,字季良。⑥谨敕:谨慎端整。⑦本句比喻相差不远:鹄:天鹅:鹜;鸭子。⑧郡将下车:指郡守初到任。
7.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⑴妄是非正法 ⑵不人之乐
⑶数郡毕至 ⑷郡将下车辄切齿
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
⑵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9. 选文中作者对自己子侄提出了哪两个方面的劝诫?
10. 作者认为杜季良为人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2020年河北省石家庄第二十八中学教育集团中考一轮模拟(线上)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齐人冯谖,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①,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能?”曰:“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②。居有顷,曰:“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居有顷,复曰:“出无车。”左右皆笑之。孟尝君曰:“为之驾。”后复曰:“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使人给其母食用,无使乏。
后孟尝君问诸客:“谁习计会③,能为文收责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⑤。券遍合,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臣窃计,君珍宝积宫中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有制改)
【注】①孟尝君,名田文,战国四公子之一。②草具:粗劣的饭食。③计会:会计。④责:通“债”。⑤合券:核对债券(借据)、契约。
8.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孟尝君不说( )
(2)孟尝君顾谓冯谖( )
(3)后期年( )
(4)以何市而反( )
9.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笑而受之/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B. 食以草具/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C. 窃以为君市义/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D. 乃今日见之/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
10.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2处)
君 珍 宝 积 宫 中 狗 马 实 外 厩 美 人 充 下 陈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2)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12.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冯谖作孟尝君的门客之初,不断索取待遇,实则藏才不露、装愚守拙,巧于试探。
B. 冯谖具有远见卓识和果断善谋的性格,“焚券市义”为孟尝君收买了人心,也表现了他难能可贵的爱民思想。
C. 左右人对冯谖的态度,根源于主人孟尝君对冯谖的态度,反映出孟尝君是个平庸无知之徒,这也可以从他得知冯谖矫命焚券后,暴跳如雷的反应中看出来。
D. 选文不是采用单刀直入的方法,令其一开始就锋芒毕露,而是先写冯谖的“无能”和由此受到的轻视,有意蓄势然后跃出,给读者造成悬念。
2020年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二、(1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①《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二)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三)顷岁②,孙莘老③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④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⑤。世人患⑥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⑦不必待人指擿⑧,多做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四)顾亭林⑨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有劝其翻瓦倒壁一尽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
【注释】①治:研究。②顷岁:近年来。③孙莘老:人名。④乘间:乘机,乘着间隙。⑤自工:自然就精妙了。⑥患:毛病、弊病(在于)。⑦疵病:指文章毛病。⑧指擿(tī):批评指正。 ⑨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7. 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1)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____________
(2)一见辄能诵忆____________
(3)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____________
(4)略无愠色____________
8. 下列选项中,与“焉能五易其稿耶”的“焉”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B.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
C.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D. 二石兽并沉焉(《河中石兽》)
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2)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
10. 从第三篇和第四篇选文中,你获得了哪些关于读书、写作的启示?
河北省
2020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2020年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①,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②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③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①理:练习,温习。②坎壈〔lǎn〕:困顿,不得志。③荀卿:与后面的“公孙弘”“朱云”“皇甫谧”皆为人名。
8. 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标两处)。
世 人 婚 冠 未 学 便 称 迟 暮 因 循 面 墙
9.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可以无大过矣______
(2)曾子七十乃学______
(3)名闻天下______
(4)始来游学,犹为硕儒______
10. 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
(2)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11. 读完文章后,说说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答案】8. 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
9. (1). (1)过:过错,错误 (2). (2)乃:才 (3). (3)闻:使……听到 (4). (4)犹:仍然
10. (1)到了今天,(我)十年温习一次,还是不会忘。
(2)从小时候就学习的人,就如同初生的太阳,年老时学习的人,就如同点着蜡烛在夜间行走。
11. 无论何时开始读书学习,都远远胜于不读书者。(意思对即可)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人们在婚冠之前没有学习,就说是迟了,便开始疏懒懈怠。故断句为: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过,过错、错误。
(2)句意为:曾子七十岁才学习。乃,才。
(3)句意为:名扬天下。闻,使……听到。
(4)句意为:不断游学,仍是大儒。犹,仍然。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至于,到了。理,温习。犹,还是。(2)如,如同。秉,拿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围绕本文主旨,言之成理即可。本文的主旨句出现在文末“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意为:小时候学习的人就如同初生的太阳,老年时学习的就如同点着蜡烛夜间行走,比那些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要好。从中可得启示:无论什么时候学习都会有收获,都会好于那些不读书不学习的人。
【点睛】译文:
人小的时候,注意力集中,长大以后,就容易分散,因此应该早早的教育,不要错失了好的机会。我七岁时,背诵灵光殿赋,到了今天,十年才温习一下却还是不会忘:20岁之后,所背诵的经书,一月不去理会便会废弃。然而有人生活困顿坎坷,在盛年时没有学习的机会,应当后来接着学习,不可以放弃。孔子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魏武、袁遗,越老越对学习越加深厚,这都是少年时学习到了老年也不厌倦。曾子70岁才开始学习,然而名扬天下。荀子50岁开始学习,不断游学,仍是大儒,公孙弘40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凭借此而就成为了丞相,朱云也是40岁才开始学《周易》、《论语》;皇甫谧20岁才被教受《孝经》、《论语》,他们都成了学士,这都是早早沉迷晚上才睡觉的(废寝忘食的,早睡晚起)。人们在婚冠之前没有学习,就说是迟了,便开始疏懒懈怠,实在是愚蠢。小时候学习的人就如同初生的太阳,老年时学习的就如同点着蜡烛夜间行走,比那些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要好。
2020年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中考一模联考语文试题(网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高官农家畜一牛其子幼时日与牛嬉戏攀角捋尾皆不动。牛或嗅儿顶、舐儿掌,儿亦不惧。稍长,使之牧。儿出即出,儿归即归,儿行即行,儿止即止,儿睡则卧于侧,有年矣,一日往牧,牛忽狂奔至家,头颈皆浴血,哮吼以角触门。儿父出视,即掉头回旧路。知必有变,尽力追之。至野外,则儿已破颅死,又一人横卧道左,腹裂肠出,枣棍弃于地。审视,乃三果庄盗牛者(三果庄,回民所聚,沧州盗薮°也)。始知儿为盗杀,牛又触°盗死也。是牛也有人心焉。又西商李盛庭买一马,极驯良。惟路逢白马,必立而注视,鞭策不肯前。或望见白马,必驰而追及,衔勒不能止。后与原主谈及,原主曰:“是本白马所生,时时觅其母也。”是马也亦有人心焉。
(注释)①薮(sǒu):人或物聚集的地方。②触:抵、顶,③李盛庭:人名
10.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画出三处)
高 官 农 家 畜 一 牛 其 子 幼 时 日 与 牛 嬉 戏 攀 角 捋 尾 皆 不 动。
1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志怪者也 志: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
③牛或嗅儿顶 或:
④鞭策不肯前 策:
12. 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焉”字与“是牛也有人心焉”中的“焉”用法不相同的项是( )
A.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B.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C. 是马也亦有人心焉
D. 雕栏相望焉(《核舟记》)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2)是本白马所生,时时觅其母也
14. 读完(乙)文,你有何感悟?
【答案】10. 高 官 农 家 畜 一 牛/ 其 子 幼 时/ 日 与 牛 嬉 戏/ 攀 角 捋 尾 皆 不 动。
11. ①记载 ②气息,这里指风 ③有时 ④鞭打、鞭策(用马鞭驱赶) 12. B
13. (1)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2)这匹马本来是白马生的,经常要寻找它的母亲。
14. 示例:牛马这些兽类都如此重情重义,作为人类的我们更应该做到知恩图报、有情有义。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5)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6)句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句末语气词前,要停顿。根据句意:高官的农民家里养一头牛,他儿子小时候,天天和牛玩耍,攀牛角,拉牛尾,牛都不乱动。故句子划分为:高官农家畜一牛/其子幼时/日与牛嬉戏/攀角捋尾皆不动。
【11题详解】
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志:记载。息:气息,这里指风。或:有时。词类活用词,策名词作动词,鞭打。
【12题详解】
A.语气词,啊。
B.与例句都是: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的意思。
C.语气助词。放在句末。没有具体意义。
D.语气助词。放在句末。没有具体意义。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其,指代大鹏鸟。下:往下。视:看。亦:也。是:这样。时时:经常。觅:寻找。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根据“是马也,亦有人心焉。”牛马都有人心,你对它们好,它们也会对你好,启示人们要像牛马做到知恩图报、有情有义。
【点睛】译文
甲文,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
《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色吗?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乙文,高官的农民家里养一头牛,他儿子小时候,天天和牛玩耍,攀牛角,拉牛尾,牛都不乱动。有时这头牛嗅嗅孩子的头,舐孩子的手,孩子也不怕。孩子长大了一些,家里便叫孩子去放牛。孩子出门,牛跟着出门;孩子回家,牛跟着回家;孩子走,牛就走;孩子停,牛就停;孩子睡下,牛就躺在旁边。这样子有几年了,有一天,孩子去放牛。忽然那头牛飞奔回家,牛头牛颈都沾满鲜血,又跳又叫,还用牛角撞门。孩子的父亲出来看时,牛又回头向原路跑去。孩子父亲知道一定出事了,就极力追赶。到了野外,看见孩子脑袋破裂死了。又有一个人横卧在路边,肚子开裂,肠子流出来,一根枣木棍丢在地上。仔细一看,原来是三果庄的偷牛贼。(三果庄是回民聚居的地方,是沧州的强盗窝。)孩子父亲这才知道,孩子被强盗杀死,牛又把强盗顶死了。这头牛,是有人的心肠的。还有一个西北商人李盛庭,买来一匹马,十分驯良。只是在路上碰到白马,一定站下来仔细看,鞭打也不肯前进。或者远望见有白马,一定飞跑过去追上,硬拉马缰也控制不住。后来和这匹马原来主人讲到这件事,原来的主人说:“这匹马本来是白马生的,经常要寻找它的母亲。”这匹马,也是有人的心肠的。
2020年河北省石家庄新华区初中毕业生升学模拟(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史事护高祖。高祖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
汉五年,既定天下,论功行封,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鄂侯,所食邑多。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而不恨矣。”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7.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号的词语。
(1)既定天下( )(2)及何病( )(3)对曰( )
8. 请用“/”为下面句子划分停顿,划一处。
何 置 田 宅 必 居 穷 处 为 家 不 治 垣 屋
9. 下列加着重号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陈涉世家》)
B. 汉王以信为大将军 以中有足乐者(《逃东阳马生序》)
C. 臣死而不恨矣 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D. 毋为势家所夺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10.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数以吏事护高祖。
11. 从选文看,萧何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7. (1). (1)既:已经 (2). (2)及:等到 (3). (3)对:回答
8. 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 9. A
10. 萧何多次利用自己县吏的职权保护他(汉高祖刘邦)。
11. 萧何推荐贤才,外不避仇。萧何忠心耿耿,不重私产。(意近即可)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判断词义。
(1)句意: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既:已经。
(2)句意:到萧何病重时。及:等到,到。
(3)句意:萧何回答说。曰:回答。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停顿的能力。
句意:萧何购置土地房屋一定选择贫穷僻远地方,营造宅第也从来不修建围墙。所以停顿应该是: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
A.代词,代指某人某人某物,这里指金帛财物/代词,代指某人某物,这里指公子扶苏;
B.动词,任用/连词,因为;
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D.介词,被/名词,行为;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何:指萧何;数(shuò):多次;吏事:县吏的职权;护:保护;高祖:指汉高祖刘邦。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从“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和“帝得之矣,臣死而不恨矣”可见,萧何推举贤才,是不会受个人私怨影响的。他虽然与曹参不和,仍旧会推举自己认为可以担此大任的人物。从“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可看出,萧何并不看重房屋财产,具有不慕荣华富贵、淡泊名利的品性。据此整理答案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史记·萧相国世家》
相国萧何是沛县丰邑人。高祖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萧何屡次利用自己县吏的职权保护他。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萧何又向汉王进言,推荐韩信,汉王就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汉王五年,已经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酂侯,给他的食邑很多。
萧何向来与曹参不和,到萧何病重时,孝惠帝亲自去探望相国的病情,顺便问他:“您百岁之后,谁可以继代您的职位?”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孝惠帝接着问:“曹参这个人怎么样?”萧何叩头说:“皇上您找到合适的人了!我死而无憾了!”萧何购置土地房屋一定选择贫穷僻远的地方,营造宅第也从来不修建围墙。他说道:“后代子孙如果贤德,可以从中学我的俭朴;如果不贤无能,(这种房屋)也不会被有势力的人家所侵夺。”前193年(孝惠帝二年),相国萧何去世,谥为文终侯。
2020年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方举知
唐陆元方,擢①天官侍郎。或言其荐引皆亲党,武后②怒,免官,令白衣领职。元方荐人如初。后让之。对曰:“举臣所知,不暇问仇党。”后知无他,复拜鸾台侍郎。临终,取奏稿焚之。曰:“吾阴德③在人,后当有兴者。”卒如其言。
许止净曰:“元方忠心报国,毫无城府。故虽残忍如武后,亦能以诚感之。至自信后代必兴,与于公同为美谈。盖天道本去人不远,非信子孙当兴之难。唯自信阴德在人之难耳。”
【注释】①擢:提拔。②武后:唐高宗的皇后,武则天。③阴德:功德。
7.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或言其荐引皆亲党 或:__________
(2)举臣所知 举:__________
(3)复拜鸾台侍郎 复:__________
(4)盖天道本去人不远 盖:__________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取奏稿焚之 行天下之大道
B. 卒如其言 其真不知马也
C. 亦能以诚感之 以衾拥覆
D. 与于公同为美谈 乡为身死而不受
9.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方荐人如初
(2)吾阴德在人,后当有兴者。
10. 结合内容理解,元方为什么会相信自己的后代一定会兴起?
【答案】7. (1). 有的人 (2). 推举,举荐 (3). 再 (4). 表推测,大概,原来是 8. C
9. (1)(可是)陆元方仍旧和从前一样地举荐人才。
(2)我在人间积下了功德,我的后代也应当有兴起的。
10. 因为在为国家举荐人才上,他一直坚持自己原则,即使受小人诬陷,也不改本心,最终得到了武后的认可,所以子孙会受自己的影响而兴起。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句意:有人说他所举荐引进上去的人都是他的亲戚乡党。或:有的人;
(2)句意:我是举荐我所晓得的人。举:推举,举荐;
(3)句意:就再用他做了个鸾台侍郎的官。复:再;
(4)句意:原来是天道本来离人道不远。盖:大概,原来是。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前句句意:把从前做的奏章草稿,拿火来烧掉了。之:代词,它,指奏章草稿;后句句意: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之:结构助词,的。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B.前句句意:后来果然应了他的话。其:代词,他的;后句句意: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其:副词,表推测,大概。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C.前句句意:也能用忠诚感动她。以:介词,用,拿;后句句意:用被子围盖身上。以:介词,拿,用。选项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D.前句句意:陆元方和于公一样,都是天下人谈论的伴话。为:表判断,是。后句句意: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为:介词,为了。选项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答题时应注意,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按照原文词义和词序,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通,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本题的关键词:举:举荐;初:从前;当:应当;兴:兴起。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通晓文言文大意,理解主要内容,文中“元方荐人如初”,可知陆元方即使被人误会,也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为国家举荐人才;文中“故虽残忍如武后,亦能以诚感之”,他的行为最后感动了武则天,被再次任用。因为他对自己的本职工作问心无愧,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积下了功德,所以认为子孙后代在自己的影响下会兴起。
【译文】唐朝的陆元方,升到了天宫传郎,有人说他所举荐引进上去的人都是他的亲戚多党,武则天就很生气,想免去陆元方宫职, 又怕别人说闲话, 就命令他穿白色的衣服继续作官。 可是陆元方仍旧和从前一样地举荐人才,武后就责问他, 陆元方回答说:“我是举荐我了解的人,不去问他是我的仇人或者是我亲近的人。”武后知道他是没有什么罪过的,就再任用他做鸾台侍郎。 他到了临死的时候,把从前做的奏章草稿,一概拿火来烧掉了,说道:“我在人间积下了功德,我的后代也应当有像我这样举荐人才的人出现。”后来果然应了他的话。
许止净说:“陆元方对国家忠诚,一心报效国家,一点心机都没有,因此即使像武后一样残忍的人,也能用忠诚感动她,以至于相信自己的后代一定会兴起,陆元方和于公一样,都是天下人谈论的伴话,原来是天理本来就商人不远,相信自己的子孙会兴起并不困难,只是相信自己在人间积下了功德比较困难。”
2020年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吾欲汝曹①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③,敦厚周慎,口无择言④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⑤。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⑥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鸯鹜者也⑦;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⑧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选自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有删节)
【注释】①汝曹:你等②施衿结缡:本指古代女子出嫁,母亲将五彩丝绳和佩巾结于其身。后比喻父母对子女的教训。③龙伯高:名述,字伯高。④口无择言:意思是出口皆合道理,没有不合法度的话。⑤杜季良:名保,字季良。⑥谨敕:谨慎端整。⑦本句比喻相差不远:鹄:天鹅:鹜;鸭子。⑧郡将下车:指郡守初到任。
7.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⑴妄是非正法 ⑵不人之乐
⑶数郡毕至 ⑷郡将下车辄切齿
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
⑵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9. 选文中作者对自己子侄提出了哪两个方面的劝诫?
10. 作者认为杜季良为人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答案】7. (1)法:法度;(2)乐:以为乐;(3)毕:全,都;(4)辄:副词,就。
8. (1)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
(2)我常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的原因(或因此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
9. ①说话不能随便妄加议论;②结交朋友要慎重选择。
10. 优点: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缺点:清浊无所失。
【解析】
【7题详解】
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中注意词类活用词,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古今异义词,毕:全,都。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闻”,听见;“言”,议论。
②重点词语:“吾”,我;“为”,替;“愿”,希望;“效”,效仿。
【9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文中的句子“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告诫子侄不要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第②段对当世贤良的作为得失加以对比评析,都是自己观察社会人生得来的经验之谈,告诫子侄结交朋友时选择要慎重。
【10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信息的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试题,首先要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用凝练的语言来作答。此题简单,根据文中描写杜季良的语句“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其中“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这些是对杜季良优点的提示,“清浊无所失”是杜季良缺点的提示。
【点睛】译文
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这是我一再强调的原因。就像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不要忘记啊。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的话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指责的。谦约节俭,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是个豪侠,很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好的人坏的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正所谓雕刻鸿鹄不成可以像一只鹜哩。一旦你们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纨绔子弟。正所谓“画虎不像反像狗了”。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里的将领们到任就咬牙切齿地恨他,州郡内的百姓对他的意见很大。我时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
2020年河北省石家庄第二十八中学教育集团中考一轮模拟(线上)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齐人冯谖,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①,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能?”曰:“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②。居有顷,曰:“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居有顷,复曰:“出无车。”左右皆笑之。孟尝君曰:“为之驾。”后复曰:“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使人给其母食用,无使乏。
后孟尝君问诸客:“谁习计会③,能为文收责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⑤。券遍合,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臣窃计,君珍宝积宫中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有制改)
【注】①孟尝君,名田文,战国四公子之一。②草具:粗劣的饭食。③计会:会计。④责:通“债”。⑤合券:核对债券(借据)、契约。
8.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孟尝君不说( )
(2)孟尝君顾谓冯谖( )
(3)后期年( )
(4)以何市而反( )
9.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笑而受之/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B. 食以草具/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C. 窃以为君市义/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D. 乃今日见之/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
10.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2处)
君 珍 宝 积 宫 中 狗 马 实 外 厩 美 人 充 下 陈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2)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12.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冯谖作孟尝君的门客之初,不断索取待遇,实则藏才不露、装愚守拙,巧于试探。
B. 冯谖具有远见卓识和果断善谋的性格,“焚券市义”为孟尝君收买了人心,也表现了他难能可贵的爱民思想。
C. 左右人对冯谖的态度,根源于主人孟尝君对冯谖的态度,反映出孟尝君是个平庸无知之徒,这也可以从他得知冯谖矫命焚券后,暴跳如雷的反应中看出来。
D. 选文不是采用单刀直入的方法,令其一开始就锋芒毕露,而是先写冯谖的“无能”和由此受到的轻视,有意蓄势然后跃出,给读者造成悬念。
【答案】8. (1). 通“悦”,高兴 (2). 回头看 (3). 满 (4). 买 9. A
10. 君珍宝积宫中/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
11. (1)(冯谖)赶着车到薛邑,派官吏把该还债务的百姓找来核对债券。(2)孟尝君对他回来得这么快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戴好帽,去见他。 12. C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说,通假字,通“悦”,高兴;顾,古今异义,回头看;市,古今异义,买。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本题是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A.而:表修饰;
B.以:拿/凭借;
C.为:给/为,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D.之:代词/助词,的;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本句的意思是:您宫里堆积着珍宝,猎狗和骏马充满了牲口圈,美女站满了堂下。因此断为:君珍宝积宫中/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之:去,到;使:派;悉:都;合券:核对借契。
(2)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衣冠:名词活用作动词,穿好衣,戴好帽。
【12题详解】
C. 有误。“平庸无知之徒”“暴跳如雷”错,前者,孟尝君一一满足了冯谖的要求,反映出孟尝君乐于养士的特点;后者,他得知冯谖矫命焚券后,只是“不悦”,并没有“暴跳如雷”。
【点睛】参考译文:
齐国有个名叫冯谖的人,穷得没法养活自己,托人请求孟尝君,说他愿意在孟尝君家里当个食客。孟尝君问 “客人有什么才能?”回答说:“他没有什么才能。”孟尝君笑着接受了他。孟尝君身边的办事人员因为孟尝君看不起他,便拿粗劣的饭菜给他吃。过了不久,冯谖说:“吃饭没有鱼。”办事人员把这情况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鱼吃。”过了不久,(冯谖)又说:“出门没有车。”办事人都笑话他。孟尝君说:“给他准备车。”这以后不久,冯谖又说:“(在这里)没有办法养家!”办事人员都厌恶他,认为他一味贪求不知满足。孟尝君派人给他的母亲吃的用的,不让她缺少什么。
后来孟尝君询问家里的食客们:“谁熟悉会计工作,能替我到薛邑去收债么?”冯谖(在通告上)签名,写道:“我能。”于是准备车马,收拾行李,载着借契出发。告辞的时候,冯谖问:“债款收齐了,用它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说:“看我家里缺少的东西(就买些回来)。”冯谖赶着车到了薛邑,派官吏召集应该还债的老百姓都来核对借契。借契全核对过了,(冯谖)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债款赐给老百姓,随即烧了那些借契。老百姓们欢呼万岁。
冯谖一直不停地赶车回到齐国(都城),大清早就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对他回得这么快感到奇怪,穿戴整齐来接见他,说:“借款收齐了吗?怎么回得这么快呀?”答道:“收完了。”问:“用它买了什么回来?”冯谖说:“我私自考虑,您宫里堆积着珍宝,猎狗和骏马充满了牲口圈,美女站满了堂下,您家所缺少的只是‘义’罢了。我私自用债款给您买了义。”孟尝君不高兴,说:“好吧,先生算了吧!”
过了一年,孟尝君到他的封地薛邑去。离那里还差一百里路,老百姓就扶老携幼,在路上迎接他。孟尝君回头看着冯谖说:“先生给我买义的道理,今天才算见到了。”
2020年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二、(1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①《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二)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三)顷岁②,孙莘老③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④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⑤。世人患⑥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⑦不必待人指擿⑧,多做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四)顾亭林⑨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当著《音学五书》时,《诗本音》卷二稿再为鼠啮,再为誊录,略无愠色。有劝其翻瓦倒壁一尽其类者,顾曰:“鼠啮我稿,实勉我也。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
【注释】①治:研究。②顷岁:近年来。③孙莘老:人名。④乘间:乘机,乘着间隙。⑤自工:自然就精妙了。⑥患:毛病、弊病(在于)。⑦疵病:指文章毛病。⑧指擿(tī):批评指正。 ⑨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7. 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1)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____________
(2)一见辄能诵忆____________
(3)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____________
(4)略无愠色____________
8. 下列选项中,与“焉能五易其稿耶”的“焉”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B.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
C.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D. 二石兽并沉焉(《河中石兽》)
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2)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
10. 从第三篇和第四篇选文中,你获得了哪些关于读书、写作的启示?
【答案】7. (1). 迁移 (2). 就 (3). 穿(穿戴) (4). 生气,恼怒 8. B
9. (1)他的进退仪容举止,不符合礼仪的不做,学士们都尊他为老师。(2)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别人所卖的书。
10. 勤读书,多练笔;文章要反复修改。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他的先祖是从元朝的一个城镇魏郡搬来的。徙,迁移。
(2)一见辄能诵忆:一读就能背诵下来。辄,就。
(3)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顾亭林在家时常穿着粗布衣服。服,穿。
(4)略无愠色:完全没有不高兴的神情。愠,生气,恼怒。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焉,怎么。
A.是兼词,“于之”的意思,翻译为“在其中”;
B.哪里,怎么;
C.语气词,呢;
D.兼词,于此,在那里;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容止,仪容举止。非礼,不符合礼仪。皆,都。(2)游,游走。市肆,市集。阅,读。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结合“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可知,欧阳修认为写好文章就是要勤奋读书,多写,自己就能成长,故得到启示:勤读书,多练笔。(2)结合“鼠啮我稿,实勉我也。不然,好好搁置,焉能五易其稿耶?”可知,顾亭林认为老鼠咬了书稿督促他不断的修改,这是一件好事,故得到启示:文章要反复修改。
【点睛】译文:
(一)董仲舒,广川郡人。从年轻时,董仲舒即钻研《春秋》,孝景帝时拜为博士。董仲舒广授学生,在教室里挂上帘幕,教授经学。跟随他受业的弟子有许多人,按照入学先后顺序,再转相传授,有些学生甚至没见过他的面。据说董仲舒在钻研学问期间,三年中没有进出过住宅后的花园,他治学心志专一到如此程度。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的矩度,学士们都尊他为老师。汉武帝继承帝位以后,下令荐举贤良文学先后一百多位,董仲舒作为贤良回答皇帝的策问。
(二)王充字仲任,是上虞市会稽这个地方的人,他的先祖是从元朝的一个城镇魏郡搬来的。王充和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孤儿,在乡里时以“孝”而被人们称道。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读书,拜师扶风班彪,学习儒学。(王充)喜好读书且不被书中的句子所束缚。家里穷没有书,王充就常常到洛阳的市集上,阅读那里卖的书,一读就能背诵下来,很快就精通的各个流派的学说。
(三)近年来孙莘老结识欧阳修,曾经乘着间隙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欧阳修说:“没有其它办法,只有勤奋读书多动笔,才能写好。很多人的弊病在于:写作太少,又懒于读书,每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人。文章缺点不需要别人指出,只要写多了,自己就能发现。”欧阳修把他写文章的经验告诉别人,所以显得更加有意味。
(四)顾亭林在家时常穿着粗布衣服,周身没有半点丝绸。当时他写《音学五书》时,《诗本音》第二卷屡次被老鼠咬坏,他屡次重新撰写,完全没有不高兴的神情。有人劝他修整房屋除去老鼠这类东西,顾亭林说:“老鼠咬我的文章,其实是勉励我呢,要不然,放的好好的文章,怎么能五次修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