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蚕变了新模样
聚焦:蚕吐丝结茧
仔细观察蚕吐丝结茧,思考:
1.蚕吐丝时头部有什么动作?
2.蚕茧是怎么形成的?
探究一:蚕吐丝结茧
描述我们观察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交流
蚕在吐丝的时候,头部以S形或8字形方式摆动进行吐丝。
探究二:观察蚕茧中的蚕蛹
蚕茧
(1)形状:椭圆形
(2)大小不同,长约3~4cm,宽约2cm。
(3)颜色:白色、黄色等。
仔细观察,
说一说你看到的蚕茧的形状、大小、颜色
探究二:观察蚕茧中的蚕蛹
茧里面的蚕还活着吗?我们怎样知道?
打开蚕茧
打开蚕茧、观察蚕蛹
从蚕茧中取出蚕蛹。
将蚕茧倾斜竖起,让蚕蛹靠近下端。然后用剪刀或刀片从上端剖开一个细口子即可。
探究二:观察蚕茧中的蚕蛹
探究二:观察蚕茧中的蚕蛹
蚕蛹
探究二:观察蚕茧中的蚕蛹
研讨一:蚕蛹与蚕的幼虫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体形粗短,纺锤形,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很小,身体缩短,为深褐色。
体形长圆筒形,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很小,身体青白色。
研讨二:蚕蛹还会变化吗?它有可能变成什么样子?
?
研讨三:蚕茧对蚕起到什么作用?
因为蛹不会动,没反抗能力,如果没把自己包住,会被鸟之类的东西吃掉,或者被雨淋死。把自己包住是为了保护自己。《蚕变了新模样》教学设计
课题
《蚕变了新模样》
课时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四课
1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简析】蚕宝宝怎样吐丝结茧?蚕宝宝在茧里会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经历什么样的过程?有什么办法观察到这种现象呢?什么时候进行观察呢?这种观察体验因为蚕的变态而神秘起来。观察蚕吐丝结茧的过程,特别是蚕变蛹的过程有利于强化对昆虫变态行为的认知。蛹是蚕的另一种形态,蚕吐丝结茧后经过4天左右,就会变成蛹,蚕刚化蛹时,体色是淡黄色的,蛹体嫩软,渐渐地就会变成黄色、黄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来了。经过大约12~15天,当蛹体又开始变软,蛹皮有点起皱并呈土褐色时,它就将变成蛾了。学生在观察蛹的身体结构的同时,一定会关注蛹是否还有生命,哪些结构和蚕的幼虫时期相似,哪些是新发育出来的部分,这样的学习和观察活动对认识蚕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探索部分包括两个主要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描述我们观察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交流,了解蚕变蛹的过程,认识蚕的变态行为。第二个活动是观察蚕茧中的蚕蛹,通过画图描述蚕蛹的身体结构,对比蛹和蚕的幼虫的不同和相同,推测蛹将来的变化,意在引导学生了解蛹的生命特征。两个活动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过程。【学生分析】对于没有养过蚕的学生,在观察蚕吐丝结茧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新的发现,需要和同学交流,也有很多问题急切地想要知道答案。例如,蚕为什么要结茧把自己包起来,茧里面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蚕蛹的生命特征,比较蚕蛹和蚕的幼虫的相同和不同,分析哪些器官是新发育出来的,这些学习活动对认识蚕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
目标与重难点
【学习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蚕蛹是由蚕的幼虫发育来的,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2.
蚕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外部特征与幼虫区别很大。3.
蚕茧具有保护蚕蛹的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1.
能基于课前观察,概括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与同学交流。2.
能够根据观察获得的信息,推测蚕茧中有蛹,及蚕蛹身体可能发生的变化。3.
会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建议两者之间的关系。4.
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科学态度目标1.
能坚持长期观察,及时记录蚕吐丝结茧的过程。2.
对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3.
真实记录并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4.
在与同学交流过程中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学习重点、难点】重点:观察蚕吐丝结茧的过程,描述蚕茧的特征。观察蚕茧中的蚕蛹,比较蚕蛹与蚕的幼虫的相同和不同。难点:思考蚕蛹对蚕起到什么作用。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蚕茧、尺子、手电筒、放大镜、小剪刀、电子称、实验记录单。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预设流程
一、新课聚焦(1)PPT展示学生前期养蚕过程拍摄的不同阶段照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的蚕宝宝已经生长到什么阶段了?预设:结茧(2)观看视频,观察蚕吐丝时的动作,以及蚕吐完丝后的变化。学生描述蚕吐丝过程。(3)师:蚕吐丝结茧把自己包裹起来,请大家大胆猜测一下,茧里的蚕宝宝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蚕变了新模样》。【设计理念】:在这个环节中,既让学生充分交流了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又通过猜测茧中蚕的身体的变化而引出课题。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既对之前蚕的形态作了一些概括,又为本课的学习做了铺垫,引发观察兴趣。二、探索新课1.探索一师出示蚕茧图片,提问:蚕茧是怎么形成的?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预设:蚕在吐丝的时候,头部以S形或8字形方式摆动进行吐丝。2.探索二(1)师:蚕把自己包裹起来后会变成什么呢?我们先来观察蚕茧。怎么观察?预设:从蚕茧的大小、形状、颜色、质量等方面进行研究。(2)学生领取材料,观察蚕茧并进行记录。(3)学生进行汇报交流。(4)小结蚕茧的特点:蚕茧长约3~4厘米,直径1.7~2.1厘米,蚕茧一般为白色或黄色,有不规则皱纹,并有附着的蚕丝,呈绒毛状。(5)提问:每个蚕茧有什么不同?预设:颜色、大小……探索三师:通过刚才对蚕茧的观察,似乎还有好多的疑问没有解决。特别是内部的情况还是不明显,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观察蚕茧?预设:打开蚕茧。(2)教师演示打开蚕茧的方法:将蚕茧倾斜竖起,让蚕蛹靠近下端。然后用剪刀或刀片从上端剖开一个细口子即可。(3)学生打开蚕茧,观察并记录。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记录。(4)播放视频,对蚕蛹的观察进行补充。(5)展示课件,指出蚕蛹的各个部位及名称,学生对自己的记录进行补充。【设计理念】: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观察蚕茧和蚕蛹,还可以与蚕的幼虫阶段对比观察,发现蚕茧和蚕蛹有哪些外形特征,在观察过程中感受蚕茧和蚕蛹对蚕的生长发育的作用。研讨师:PPT出示上节课展示的蚕宝宝幼虫的身体结构,比较蛹与幼虫的不同。小结:相同点:都有头、胸、腹三部分,都有体节、气门等。不同点:蚕蛹与幼虫比较,蚕蛹的身体缩短了,颜色由青白色变成深褐色,身上的体节减少了,腹部的足消失了,长出了复眼,出现了盾片,已有翅的雏形。蚕蛹还会变化吗?它有可能变成什么样子?学生进行猜测。师:这个悬念我们留到下节课。蚕茧对蚕起到什么作用?因为蛹不会动,没反抗能力,如果没把自己包住,会被鸟之类的东西吃掉,或者被雨淋死。把自己包住是为了保护自己。【设计理念】:通过交流研讨,认识到蚕蛹还会发生变化。拓展你们见过这些动物的蛹吗?它们可能是什么样的动物?还有哪些动物一生中也会经历蛹的阶段?
作业设计
完成作业本的练习
板书设计
蚕变了新模样蚕的幼虫蚕蛹圆筒形纺锤形头、胸、腹(有足)头、胸、腹(无足)白色深褐色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