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土地的誓言》知识梳理与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土地的誓言》知识梳理与练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0 19:05:5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8课《土地的誓言》复习与练习
1.文学常识
《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20世纪30年代
“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作家之一。
2.文章主题思想
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因失去故乡的忧伤、愤怒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愿意为故乡而牺牲的坚定信念。
3.重点字词
蕻hóng(端木蕻良)
挚zhì痛:诚恳而深切。
嗥háo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bān斓lán:灿烂多彩。
谰lán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dàn:奇怪,古怪。
亘gèn古:远古。
默契qì: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镐gǎo头:刨土用的工具。(蒿hāo 篙gāo)
田垄lǒng:田埂;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
蚱zhà蜢měng:昆虫,像蝗虫,是害虫。
污wū秽huì:肮脏的东西。
4.重点问题
(1)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或技巧来表达对故土的深情?
答:(1)运用拟人的手法,以“她”相称,隐含将故土比做“母亲”,直接对着故土倾诉自己的感情。
(2)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3)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4)移情于物。如:“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明写故乡呼唤“我”,实则是“我”思念故乡。
(5)巧用第二人称“你”,表达强烈的感情。如:“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对课文《土地的誓言》的分析,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B.标题“土地的誓言”应理解为“土地发出的誓言”。
C.文章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D.“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分明是作者思念家乡,可作者却说故乡在召唤自己,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B.“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运用了排比的手法。
C.题目“土地的誓言”,是“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D.本文的写作时间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之时。
二、填空题
3.填空。
(1)《土地的誓言》一文写于___________十周年,作者端木蕻良,原名曹京平,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___________》等。本文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抒发了东北青年对国土沦丧的___________之感和对故土的________之情,具有强烈的_____________色彩。
三、基础知识综合
4.阅读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jiàn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lán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liū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dàn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节选自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有删改)
(1)根据文中读音,在田字格里正确、规范地写出这四个汉字。
__________________
(2)“幽怨”中的“幽”字共____画,“幽”字的第八画是
____。
(3)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____________
(4)解释文中的词语。
挚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谰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课文节选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土地的誓言(节选)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起。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禾稻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5.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这个词语?
6.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7.请用简洁的话概括“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的内容。
8.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阅读两篇短文,完成小题。
(A)土地的誓言(节选)
端木蕻良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起。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禾稻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B)乡村的泥土
①乡村是泥土做的。泥土是乡村的灵魂,它是上苍送给乡村最好的礼物。
②泥土与庄稼,庄稼与人,都是一一安排好了的,谁也离不开谁。一团泥土,就是一句百读不厌的经文。曾祖父读过,祖父读过,父亲读过,我和弟妹们也读过,我们的儿孙还要再继续接着读下去。一个生命,又一个生命,在泥土里摸来摸去的,摸着摸着就摸老了,直到连泥土也摸不动的时候,这个生命就该被泥土抚摸了。
③我曾仔细观察过父亲的那双手,粗糙得跟老树的皮没有什么两样,骨节粗大,十指变形,没有一个完整的指甲。这双手曾在土地上扒挠了八十多年,豆村的每一块土地都曾留下他的手印,甚或每一个土团都曾感受过他的手温。一次重病使他的右手致残,无法再扶犁耕地,挥镐掘土后,我劝他把家里的那几块地让给别人做,他咬咬牙艰难地作出了决定。但他执意要留下一小块自己做,说闲着也是闲着,种不动地,哪怕到地里站一站,蹲一蹲,在田埂上坐一坐,弯腰扯几把草,心里也好受些。父亲留下的这块地顶多只有三分,春天种了玉米,接着又种了一茬芝麻。夏天我回豆村时,发现他和母亲蹲在白花花的日头底下,一个吃力地翻着土,一个用槌棒敲打着土坷垃。目睹着这样的情景,我的心里一涌一涌的。于是我就跟他们说,这地不能再种了,要是热出个好歹,不值得。父亲一边敲打着土块,一边说,再种最后一茬。母亲也附和说,再种最后一茬。这样的话,他们已经跟我说过不下四五次了,每次都没有兑现。季节一次次地向前延伸,父亲的庄稼也跟着一次次地向前延伸。其实我心里是清楚的,只要父亲和母亲不倒下,这“最后一茬”就得一次次地向前延伸。
④我们与土地和庄稼每相遇一次,都是一种缘分,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默契和交流。庄稼来了一茬又一茬,又被我们送走了一茬又一茬。每迎来一茬庄稼,我们就多一份希望;每送走一茬庄稼,我们就多一份充实。在这一次次的迎送之中,一代又一代的庄稼人微笑着走进泥土。试想,如果没有它们一茬又一茬地陪伴着我们,我们的一生该是多么苍白啊!
⑤播种的时候,我常常攥着种子遐想,这些种子去了泥土里之后,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村庄里来了,就像一个个日子。尽管它们会给我带回更多的收获,但我还是有些依依不舍。一茬一茬的庄稼绿了,一茬一茬的庄稼黄了,似乎都是转瞬之间的事。收割也是如此。当我用镰刀把一棵棵成熟的庄稼揽在怀里,它们好安静啊!我知道又该送走一茬了。
⑥躁动了一个春天,喧闹了一个夏天,土地直到把所有的庄稼都送走了之后,这才坦然无忧地躺下来,在月光下深深地睡下,那飘荡在田野上大团大团的浓雾,就是它绵长而舒缓的呼吸吧。
9.语段(A)请用简洁的话概括“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的内容。
10.语段(B)第③段中的“再种最后一茬”这句话,父母已经跟“我”说过不下四五次了,为什么“每次都没有兑现”?
11.语段(A)中为什么“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
12.语段(B)第⑥段中说土地“这才坦然无忧地躺下来”,说说土地“坦然无忧”的原因。
13.鉴赏语言。
(1)语段(B)“当我用镰刀把一棵棵成熟的庄稼揽在怀里,它们好安静啊!我知道又该送走一茬了。”中的“揽”是否可以换成“抓”?为什么?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语段(A)中的划线句。
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
14.结合语段(A)(B)内容回答:这两个语段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土

韩少功
吃着自己种出来的瓜莱,觉得它们每一样都有来历,每一样都有故事。什么时候下的种,什么时候发的芽,什么时候开的花……往事历历在目。
虫子差点吃掉了新芽,曾让你着急。一场大雨及时解除了旱情,曾让你欣喜。转眼间,几个瓜突然膨胀了好几圈,胖娃娃一般藏在绿叶深处,不知天高地厚地大乱家规,大哭大笑又大喊大叫,必定让你惊诧莫名。
有时候,瓜藤长袖飘飞,羽化登仙,一眨眼就缘着一根电线杆攀向高高蓝天,在太阳或月亮那里开花结果,让你搬来椅子再加上梯子,仍然望天兴叹。你看见一条弯弯的丝瓜挂在电线上,像电信局悬下来的一个野外的话筒:刚才是谁在这里通话而且是与谁通话?或者说这么多电话筒从瓜藤下来,从土地里抛撒出来,一心想告知我们远古的秘密却从来无人接听?
你想象根系在黑暗的土地下嗞嗞嗞地伸长,真正侧耳去听,它们就屏住呼吸一声不响了。你想象枝叶在悄悄地伸腰踢腿挤眉弄眼,猛回头看,它们便各就各位一本正经若无其事了。你从不敢手指瓜果,怕它们真像邻居老吴伯说的那样一指就谢,怕它们害羞和胆怯于是气呼呼地不再合作,总之,它们是有表情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你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
你会突然想起以前在都市菜市场里买来的那些瓜菜。干净、整齐而且陌生,就像兑换它们的钞票一样陌生。它们也是瓜菜,但它们对于享用者来说是一些没有过程的结果,就像没有爱情的婚姻,没有学习的毕业,于是能塞饱你的肚子却不能进入你的大脑,无法填注你感情的空空荡荡。难怪都市里的不少孩子都不识瓜菜了,鸡蛋似乎是冰箱生出来的,白菜似乎是超级市场里长出来的,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鸭”。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这真是让人遗憾。
什么是生命呢?什么是人呢?人不能吃钢铁和水泥,更不能吃钞票,而只能通过植物和动物构成的食品,只能通过土地上的种植与养殖,与大自然进行能量的交流和置换。这就是最基本的生存,就是农业的意义,是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只能以土地为母的原因。英文中culture指文化与文明,也指种植和养殖,显示出农业在往日文化与文明中的至尊身份和核心地位。那时候的人其实比我们洞明。总有一天,在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大潮激荡之处.人们终究会猛醒过来,终究会明白绿遍天涯的大地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
那才是人类culture又一次伟大的苏醒。
15.根据原文,概括“土地”两层含义的要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
(1)
(2)
16.“在一个工业化和商品化的时代,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上的过程。”从全文看,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内涵?
17.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
(2)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18.从全文看,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品描写那弯弯的丝瓜像“电话筒”一样,“一心想告诉我们远古的秘密却从来无人接听”,这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远离土地的优惠。
B.“这几乎不是吃饭,而是游子归家,是你与你自己久别的团聚,也是你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这句话主要表达作者享受自己劳动果实的一种幸福感。
C.所谓都市里的孩子“看见松树就说是‘圣诞树’,看见鸭子就说是‘唐老鸦’”,主要表达了对西方文化影响的一种焦虑。
D.“那时候的人其实比我们洞明。”这主要是说古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能够使他们比我们更直接、更真切地领悟到自然对人类生存的根本意义。
E.作者从自己的种菜的小题入手,引申出文化思考的大主题,这充分显示了散文“以小见大”的文化特征。
阅读散文《俯向大地的身影》,回答后面小题
俯向大地的身影
曹春雷
①一场春雨后,我回到乡下帮母亲种花生。母亲的地块小,用不上机器,只能人工种。
②田里,母亲光着脚,来来回回。我也脱了鞋袜,用脚亲近泥土。但脚下的土地显然已不认识我这双习惯穿皮鞋的脚,不时用小石子硌一下我,或者用蒺藜扎一下我。我皱眉抱怨,母亲却笑着说,是你的脚太娇气了,不能怨土地。我知道,其实母亲的意思是,土地没错,是你离开这片土地太久了。是的,的确离开太久了,以至于都长了脚气。母亲说,你这几天在田里光脚,就能治好。我信,没听说哪个种田的人长脚气。我负责点种,但花生总不肯听我的话,有时一粒与另一粒像有仇,离得那么远,有时三四粒花生挤挤攘攘簇在一起。母亲说,你站得太直了,要弯一下腰。她在我身后撒肥,每一次都大于九十度俯身。
③这种姿势,似乎是在向大地致敬。
④对土地,母亲是虔诚的。
⑤记得小时,我曾在一块田地前,学大人的样子估摸能产多少斤粮食,显然,这个数字远远少于母亲的预想。母亲“嘘”了一下,示意我闭嘴。她说,这片田地若听到了会生气。我调皮,就追问田地生气了会咋样?母亲说,打的粮食就会少了,你想想,谁不愿意听好话啊。
⑥母亲还常说,你对地好十分,地就对你好十分。人勤地不懒。她总是把田地整理得像是豆腐块,坚持用土肥。到了丰收时,村人经过我家的田地时,总是要夸赞几声。
⑦每年种完花生后,母亲都会在田边地堰上,种上几棵向日葵。向日葵成熟后,籽多饱满,但多半会被鸟啄去,或者被路过的人摘食。母亲却不甚在意,她说,向日葵种了,谁吃还不是一样,种这个,只是因为地堰上闲着。秋日里,若在田野上的一大片花生地里,要找到我家的那块,很容易,边上长着几棵向日葵的就是。向日葵金灿灿,那时我就认为,这是大地因为母亲的勤劳,而颁发给她的金色勋章。
⑧如今,七十岁的母亲,依然坚持种田。村里很多人外出打工,将田地撂了荒,母亲就觉着很可惜。好好的田地,瞎了啊——瞎了,就是浪费了。有人说种粮食不值钱,她就反驳,要是都不种粮食了,总有一天会拿钱也买不着。我担心母亲种地太累,也曾劝她别再种了,笑着说她该退休了。但母亲说,我离退休还早着呢。她依然固执地、一次次将身影俯向大地,播种,收获。再播种,再收获。
⑨如今,在城市里,我不会浪费每一粒粮食。爱惜粮食,就是向大地致敬,就是向每一个俯向大地的身影致敬。因为这些身影里,有我的母亲。
19.“对土地,母亲是虔诚的”,文章中哪些内容表现了母亲对土地的虔诚?
20.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
我也脱了鞋袜,用脚亲近泥土。但脚下的土地显然已不认识我这双习惯穿皮鞋的脚,不时用小石子硌一下我,或者用蒺藜扎一下我。
2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写我回乡下帮母亲种花生,这是为文章的结尾做铺垫,正是因为我种花生十分艰难,所以结尾才会说“我不会浪费每一粒粮食”。
B.第四段中“这种姿势”指母亲撒肥时每一次都大干九十度俯身的姿势。
C.第五段描写母子之间的对话,刻画了作为乡下人的母亲愚昧、迷信的一面,反衬出小时候的我对事情实事求是的态度。
D.第七段中作者将向日葵比作大地发给母亲的金色勋章,色彩绚丽,画面感极强赞美了母亲的勤劳。
E.第八段中“好好的田地,瞎了啊一一瞎了”句中,一个词语重复出现,形象地写出母亲对撂荒的土地的可惜之情。
22.文章题目“俯向大地的身影”有何含义?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黎明的眼睛
①三月清晨,把窗子推开,第一片阳光便飞到人们的全身,对着阳光带进来的新鲜空气,任谁都要深吸一口,说:春天来了!
②就这样,春天拖着宽大的裙带,露出羞涩的笑容,从窗口走近了我们。
③但是,可不要忘记,不是从有房子那天起,我们就有窗子的呢!
④我们的兄弟,爱斯基摩人用冰块建筑了房子,像个白玉的钟罩一般,是没有什么窗子的,过去的鄂伦春兄弟们住的“神仙柱”,因为没有屋顶,在屋里,到晚上可以看到头上的月亮和星光,也就无须开窗子了。
⑤最早的人类山顶洞人走下山来,不知住过多少代,才懂得造个窝儿的时候,他们也只会模仿岩洞,把地挖个半截坑,上面再搭上顶篷。至于窗子,就谈不上了。
⑥房墙上开窗子是后来的事。随着窗子的开凿和扩大,人类文明的曙光也随着扩大。
⑦窗子,自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它就成为阳光的眼睛,空气的港口,成了自然和社会的纽带。
⑧随着时间流进,层楼的加多,窗子也越来越多了。看到高层的建筑,就会惊叹窗子是房屋最鲜明的象征。没有窗子的房子,几乎也就没法把它唤做房子了。
⑨有谁未曾享受过开窗的喜悦呢?打开窗子,突然见到青山闯了进来,打开窗子,看到柳色的清新,小燕的飞来。
⑩窗子开了,用不着打招呼,新的空气就会猛扑进来。
?当然,随之而来的,也有风沙飞入屋中,还有,眼睛看不到微尘,还有很难发觉的细菌,有的是出面拜访,有的是偷偷地混了进来。
?从古到今多少诗人赞美过窗子,多少歌手唱过窗子,多少情人的眼睛凝望过窗子。
?窗子的变化,是值得人们考察一番的。小小的窗子,几乎可以说,是文明的大眼睛。在今后的日子里,窗子的聚化会更加多种多样了。
?窗子的玻璃会随着时钟,自动调和射进室内的光线,窗子会随着明暗变换颜色,窗框装有循环水,它可以为居室的主人带走很多他发觉不到的天敌,又可以送进来他需要而不易得到的芳香和养分。
?有的窗子不需开合,便能做到通风透光,它还可以把你不愿听到的声音关在外边,但是悦耳的琴声,它是不会阻拦的。
?打开窗子吧!现在开窗子就不光是为了迎进阳光、空气,或者远眺青山的青、新柳的绿、燕子飞来的掠影,而是迎接一个新的世纪。
(作者:端木蕻良。有删改)
2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24.本文描述的是“窗子”,但标题却是“黎明的眼睛”,请问“窗子”和“眼睛”有什么内在联系?
25.这篇散文表明了作者对生活怎样的态度?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土地的誓言》的理解。B标题“土地的誓言”应理解为“我”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选项错误。故选B。
2.D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题目的意思以及句子的修辞等知识的掌握能力。解答时根据题目的要求,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来思考即可。D.这篇文章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
事件十周年写的,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故“写作时间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之时”说法有误。
3.(1)“九一八”事变
大地的海(答其他长篇小说代表作也可)
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2)压抑
深深眷恋
爱国
【详解】
(1)“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识记文学体裁常识。《土地的誓言》是当代作家端木蕻良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写于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10周年之际,原载于1941年9月18日《华商报》。此文的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内容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端木蕻良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大地的海》《江南风景》《大江》等。
(2)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倾诉式的语言,抒发了“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对美好家园,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深深眷恋之情,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4.涧



9画
竖折/竖弯
zhì
háo
诚恳而深切
没有根据的话。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本题需要注意的字是:斓。本题同时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5.“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昔日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已经“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6.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7.回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
8.从全文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分析】
5.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个词语?
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首先要知道埋葬的本意是什么,然后再结合与经济具体分析。
6.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随着人称的变化,反映的是情感的变化。然后再结合句子具体分析。
7.请用简洁的话概括“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的内容。
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把握关键性词语。
8.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此题考查学生对主旨的理解。揣摩语言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感,就能能得出正解。
9.回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
10.示例1:因为在父母的心里,土地与他们密不可分,在土地里有他们的希望,面对土地,他们就多一份充实。只有在面对土地时,他们的内心才是踏实的,土地就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示例2:因为父母对土地饱含深情,他们离不开土地,在泥土里劳作成了他们生活的方式,甚至是生命存在的方式。
11.前文也提到土地是“我”的母亲(或照应了“土地是我的母亲”一句),“我”接近母亲心中自然平静,表达了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或热爱和赞美),对家乡的思念。
12.土地培育、送走了庄稼,完成了历史使命,感到欣慰与满足。
13.(1)不可以。“揽”含有一种父母将孩子拥入怀中之感,表现出“我”对庄稼的爱怜,以及将要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如果换成“抓”的话,就达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
(2)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故乡的美好与富饶,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比喜爱、眷恋与赞美之情。
14.
【A】作者回忆与土地的亲密,往日生活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往昔幸福生活的眷恋,沉沦受难的悲愤,奋起抗争的斗志,甘愿牺牲的决心和果敢,对故土的强烈热爱与怀念。
【B】作者主要写人与土地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深深的依恋之情,对土地的无比感激之情,对土地的敬畏之情。
【解析】
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了解与题目有关的内容解答,根据“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和回忆中选取的不同的景物,写出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了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几乎令人忘却了现实的伤痛。
10.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不下四五次”突出次数之多,因为父母对土地饱含深情,他们离不开土地,土地给了他们充实和希望。在泥土里劳作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生命存在的方式。土地就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密不可分。
11.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作者将土地比作“我”的母亲,我热爱大地,深深爱着自己的祖国,祖国母亲能带给我安慰,让我的躁动的心变得平静,突出对大地母亲的依恋与热爱之情。
1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与理解。根据“土地直到把所有的庄稼都送走了之后”,可知是土地孕育了庄稼,给它们养分,让它们茁壮成长,当送走了庄稼,土地的历史使命就完成了,感到欣慰和满足。所以土地“坦然无忧”。
13.考查词语的理解。①“揽”本义指搂、拥抱、围抱。“揽”这里是镰刀将庄稼揽在怀里,含有一种父母将孩子拥入怀中之感,表现出“我”对庄稼的爱怜,以及将要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抓”的意思是用手或爪拿取。没有情感,表达效果一般平淡。②从修辞手法赏析,“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故乡秋天的美好,表达对美丽故乡的热爱,与如今被侵略糟蹋的愤慨。
14.考查对文章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去掉理解。A文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文章中作者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B文文章通过记叙父亲在土地上劳作一生的事情,表达了庄稼对土地的爱恋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赞美了像父亲一样庄稼人的勤劳与朴实。
15.生命的根基;(2)文化的源泉(或精神的家园)
16.①与自然的生命交流越来越少;②劳动创造的精神愉悦越来越少。
17.(1)第二人称,既自由、灵活,又具有真切感、亲切感。
(2)拟人(或比拟或比喻)。既形象生动,又充满感情。
18.BC
【分析】
15.此题考查题目的含义。答案在第六段,提示性的语言是(人)“只能通过土地上的种植……和核心地位”及“绿遍天涯的大地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
16.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要解答此题必须读懂上文的相关内容,1~4段是从自己的经历,从正面来谈,人与自然生命的交流及其中的愉悦;第5段是立足现实生活特别是从孩子的角度,从反面来谈,人与土地、自然的背离的结。.
17.本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本文主要采用了第二人称,既自由、灵活,又具有真切感、亲切感。本文主要采用了拟人(或比拟或比喻)的修辞。既形象生动,又充满感情。
18.此题综合考查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B项,“主要表达了作者享受自己劳动果实的一种幸福感”是不恰当的,根据文意,应为“主要表达了与土地交流的一种愉悦,一种结束”。C项,“主要表达了对西方文化影响的一种焦虑”,应为“表达了对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土地的一种焦虑”。
19.(1)九十度俯身种地,似乎是在向大地致敬;(2)要对土地说好话;(3)认真整理土地;(4)勤劳地将闲着的田边地堰种上向日葵;(5)七十多岁,依然坚持种田。
20.使用了拟人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这双习惯穿皮鞋的脚已经不适应用脚亲近泥土了,表现了我对土地的生疏。
21.AC
22.“俯向大地的身影”一方面是实写,指母亲种田时俯下身子的身影,另一方面指母亲以及和母亲一样对土地充满了感情的勤劳的人们。
【分析】
1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围绕“母亲对土地的虔诚”结合相关句子概括即可。“她在我身后撒肥,每一次都大于九十度俯身”“这种姿势,似乎是在向大地致敬”
写母亲九十度俯身种地,似乎是在向大地致敬;“这片田地若听到了会生气”“你对地好十分,地就对你好十分”写母亲认为要对土地说好话;“她总是把田地整理得像是豆腐块,坚持用土肥”写母亲认真整理土地;“母亲都会在田边地堰上,种上几棵向日葵”
写母亲勤劳地将闲着的田边地堰种上向日葵;“如今,七十岁的母亲,依然坚持种田”写母亲七十多岁,依然坚持种田。
20.本题考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脚下的土地显然已不认识我这双习惯穿皮鞋的脚,不时用小石子硌一下我,或者用蒺藜扎一下我”,把土地人格化,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依据拟人修辞的答题模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xx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进行答题。这里要写的对象是“土地”,“不认识我这双习惯穿皮鞋的脚,不时用小石子硌一下我,或者用蒺藜扎一下我”
写出了我这双习惯穿皮鞋的脚已经不适应用脚亲近泥土,表现了我对土地的生疏。
21.A.有误。由最后一段“爱惜粮食,就是向大地致敬,就是向每一个俯向大地的身影致敬。因为这些身影里,有我的母亲。”可知“我不会浪费每一粒粮食”是因为对大地的敬意,对母亲的敬爱。
C.有误。“刻画了作为乡下人的母亲愚昧、迷信的一面,反衬出小时候的我对事情实事求是的态度”是错误的。“这片田地若听到了会生气”写母亲认为要对土地说好话,表现了母亲对土地的虔诚。
22.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往往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结合文章内容,可以看出标题“俯向大地的身影”的含义。表面上,指母亲种田时俯下身子的身影;还要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其深层含义,母亲九十度俯身种地,似乎是在向大地致敬,母亲认为要对土地说好话,母亲认真整理土地,母亲七十多岁,依然坚持种田,由此可知,“俯向大地的身影”还指母亲以及和母亲一样对土地充满了感情的勤劳的人们。
23.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天以人的行为和情感,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春天的到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24.①“窗子”和“眼睛”是房子与人最重要的最明显的部分,他们形相似。②功用相同,都是联系自我与社会的纽带,它们神相似。
25.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欢迎新事物,新世纪等。
【解析】
23.本题考查关键句子的赏析。划线句的“拖着”“羞涩”“走”等词赋予春天人的神态和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人格化了,生动的描绘了春天的到来的情景。
24.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依据第7段“窗子,自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它就成为阳光的眼睛”,第13段“小小的窗子,几乎可以说,是文明的大眼睛”可知,在本文中,作者把窗比成眼睛,说窗子成了“自然和社会的纽带”。说明窗子跟人的眼睛一样,对于房屋很重要。眼睛是人的心灵的窗户,窗子是房屋沟通外界的纽带。
25.本题考查文章主题的理解。作者认为“窗子,自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它就成为阳光的眼睛,空气的港口,成了自然和社会的纽带”,所以开窗是象征着思想意识要与社会结合;结尾又说“打开窗子吧!现在开窗子就不光是为了迎进阳光、空气,或者远眺青山的青、新柳的绿、燕子飞来的掠影,而是迎接一个新的世纪”,可知开窗不仅是为了亲近自然,更是热爱生活,融入时代的表现。因此,本文表达了作者积极投身生活,投入时代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