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黄河颂》知识梳理与练习(答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黄河颂》知识梳理与练习(答案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0 19:0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黄河颂》?复习与练习
文学常识?
?????
《黄河颂》是一首现代诗歌,作者是光未然,现代作家、评论家,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文章思想内容?
????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重点字词?
烽fēng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
气魄pò:魄力;气势。?
澎péng湃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掀起:揭起,往上涌起。?
宛转: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也作“婉转”。?
狂澜lán: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谰?斓)?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bǔ育:喂养,培养。?
九曲连环:曲折,回环,多弯道。?
发扬滋zī长zhǎng?
重点句子?
这首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朗诵词起什么作用???????????朗诵词提纲概括了黄河的性格,引出下面的唱词。?
歌词部分,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描绘黄河的句子是“望黄河滚滚”所统领的四句。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的英雄气魄?反复出现的“啊!黄河!”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
“啊!黄河!”一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即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如何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民族的屏障”??
????????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形象地说明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则表明黄河天险作为军事屏障对中华民族起着保卫作用,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
语言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雄浑豪迈的风格。诗歌节奏感强,章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自由奔放而错落有致。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自然的韵律。?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A.《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
B.《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每乐章前由朗诵做先导,以黄河为背景,由七种不同演唱方式的歌曲构成。
C.《黄河颂》创作于解放战争时期,唱出了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D.光未然,本名张光年,诗人、文学评论家。代表作品有诗集《光未然诗存》,论文集《风雨文谈)等。
二、填空题
2.填空。
(1)《黄河颂》选自组诗__________________?,词作者是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
(2)《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__________作品,由_________作词,________谱曲。作品
由___________________等八个乐章组成,它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读后说说你对这两则材料中的“黄河”的理解。
材料一: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主席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无限感慨地对身边的卫士们说道:“谁如果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材料二: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在他的《黄河颂》一诗中写道:“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三、综合性学习
4.“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今天,我们来开展一次《黄河——母亲河》的语文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完成以下任务。
(1)老师请你负责“我在《黄河颂》里探黄河知识”这一板块的活动。你准备让你们组从《黄河颂》一诗提供的哪些信息去探讨有关黄河的哪些知识?
(2)作为“黄河文化大搜集”这一板块的一员,你一定搜集了不少有关黄河的谚语、俗语、成语、诗歌和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吧。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写出两个。
(3)假如你是“忧黄河、救黄河”这一板块的负责人,根据你和你的组员调查黄河断流的原因和河水污染现状。请你为缓解黄河断流献或水污染两条计策。
四、现代文阅读
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朗诵词)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5.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
B.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C.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D.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6.对“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远古时期,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奋斗和繁衍在黄河流域,所以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B.中国文明初始阶段的夏、商、周以及后来的两汉、隋、唐、宋等多个强大统一的王朝,其核心地区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所以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C.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创造发明、城市建设、文学艺术都产生于黄河流域,所以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D.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最早发现的是黄河,所以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7.下面是对《黄河颂》的主旨探究,不准确的一项是(

A.《黄河颂》中雄奇的想象和现实的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词明快刚健,具有音乐阳刚之美。
B.《黄河颂》赞美了黄河雄伟的自然气势和它对中华民族的孕育、中华文明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C.《黄河颂》歌唱了苦难与抗争,表现了中华民族像黄河巨人一样的伟大坚强。
D.《黄河颂》描写出数千年来黄河的光荣历史,反映出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不屈、顽强抗争。
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肩膀,挽起高山大海。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泉,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8.歌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9.歌词分别从哪些方面赞美长江?
10.比较《长江之歌》与课文《黄河颂》,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内在联系。
11.揣摩下列比喻句、拟人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2)你用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的民族屏障。
(3)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12.仿照“黄河颂”用比喻、拟人的写法,以“啊!老师”(或母亲、朋友……为题,写一两个片断。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黄河颂
史念海
浩瀚壮阔的黄河,奔腾澎湃,流经黄土高原。黄河流域是黄种人滋生繁衍的地区,也是轩辕黄帝居住营卫的所在。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得到这份自然的恩赐,瓜瓞绵延,永无止境,与山川相辉映,与日月共长久。
据远古记载,黄河流经壶口、华阴、孟津、流入渤海。而砥柱则岿然屹立于浊浪怒涛之中,显示出坚忍不拔的气概。砥柱之北的大阳县也因处于大河之阳而得名,又以在大河之北,遂定名为河北县,其后乃改称平陆。小县得大名,实为鲜见。
黄河流域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的经营。炎黄子孙得天独厚,在此肥沃的土地上,经之营之,日臻文明。淳朴勤俭的风俗,早见于《诗经·国风》的歌咏;也深得吴国季札的称道;太史公著《货殖列传》、班孟坚撰《地理志》,亦皆颂扬不止。
黄河流域,既是肥沃的地区,又有瑰丽的文化。但与北方草原相毗邻,不免引起游牧族类骚扰。为了促进文化发展,也为了使农业地区不受蹂躏,从战国时起,就修建了长城,历秦汉而至明代,皆有所修建。由于有了长城,黄河流域的文化不仅受到了保护,而且更显得出彩。长城并未使黄河流域受到封闭,也并未使人趋于保守。霍去病驰骋于祁连山下,徐自为筑城于卢胸山旁,窦宪勒铭于燕然山侧,王越取胜于红盐池畔,都是不以长城为限。而丝绸之路的畅通,又显示出没有受到任何的阻隔。这些都是开拓和进取,而不是封闭和保守。黄河的激荡和奔放,是不会使人封闭和保守的。
近世以来,黄河屡经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这是人为作用的恶果,是不肖的中华儿女的造作。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愈来愈严重,黄河怎能不频繁泛滥?如果除旧布新,有所改革,黄河必能充分恢复它原来的哺育力量,中华民族也必能因之早日得到振兴,益臻于繁荣富强!
(选自《寻根》,有删改)
13.本文向我们介绍了黄河哪些方面的知识?
14.文中画线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5.文章最后写黄河遭到人为破坏,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以唤起人们对黄河的保护?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13分)
聆听黄河
作者:李雪峰
远远我们就听见了那低沉的吼鸣,像远方隐隐的奔雷,像一万张牛皮大鼓被纷纷沓沓地一起擂响。天空里的一钩弯月,和洒在夜幕上青铜钉般散落的星星,都十二分迷蒙。许是夜风把惊涛骇浪的飞沫远远地吹洒过来了,温馨了风缕,温馨了夜色,霏霏地浅浅地润湿了我们的眉发和呼吸。
我们疾步迎着那涛声奔去。那喧嚣,也急切切朝我们的耳鼓汹涌而来。
终于,我们站在了那动人心魄的涛声里。
这就是黄河!就是比我们人类的历史还要源远流长,比我们的生命还要年轻,比我们的青春还要饱满和激荡,永远充满骚动,充满灵性的滔滔不息的黄河!
我们站在岸边被惊涛飞浪拍溅得轰轰作响的岩石上,苍茫的夜幕里,看不见流水,看不见浪涛,我们只能静静地伫立着,从涛声和河风里倾听这条大河,结识这条从唐诗宋词的飞韵里,一泻古今的灿烂大河。
仿佛一支奔突的马队刚刚离去,而另一支马队的一万只铁蹄又奔突而来。轰——哗——,轰——哗——,一浪推卷着另一浪的余音,没有间歇地急骤地擂在我们屏气凝神的胸膛上。一声浪涛里挟卷着漫天的飞雨碎沫,凉凉地溅了我们一头一脸。在轰鸣的刹那,岸在颤栗,脚下的大地也猛地一抖,仿佛要沉陷,然后那轰鸣又从大地深腹沉闷地反弹了过来。浪涛的轰鸣,和大地恢宏的回声,震耳欲聋地把我们夹击在中间,震击得我们摇摇晃晃。
足足有半个钟头。黄河让我们领略了它半个多钟头的恣肆和狂放、恢宏和雄浑,就渐渐收敛了,渐渐风平浪静,渐渐恬静了下来。我从此才真的知道黄河是富有灵性的,就像一个胸怀坦荡的人,他让你认识的不仅是他的阳面,而且还有他不灿烂的另一面。
有几盏星星一样的灯,从黛黑的远方飘飘摇摇地漂下来。那灯在静静流淌的水声里,一点一点明明灭灭地近了。渐渐就听见那悠闲缓慢的摇橹击水声。像一双母亲的手,轻拍着静静睡去的黄河,充满慈祥,充满爱抚。有几只水鸟,冗长地啁啾着,羽翅的扇动声和在舒缓的水流里,像是几声悠远的古筝声韵,幽幽地流远了。
船近了。但看不清是乌篷,还是舢舨,只是欸乃欸乃①地漂着。有缠绵的渔歌月光似地飞落过来,那歌声轻柔,淡泊,含着温馨的水汽,和着水流的起伏,轻风一样地婉转着。
我们一直站到月落西山。谁也不说话,只是默默地谛听着。
同行里有朋友叹息说,没有看到黄河的浑黄和苍茫。我想,聆听黄河的声韵难道不比见到黄河更深刻吗?就像倾听音乐,虽然看不到它所表达的那一种意境,但通过音符所意想的境界,比那种起初的风景更高远更优美。
黄河啊,我从我的耳朵里看到了你,我从一支雄浑而清丽的音乐里看到了你。
[注]
①欸乃:象声词。开船的摇橹声。
16.本文写了黄河的两种声音:一种是
的声音,另一种是
的声音。(摘选原文词语填空。2分)
17.
选文第1段画线句描写的对象是月亮和星星,并没有涉及黄河的形象和声音。这个句子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3分)
18.本文大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你从第6段或者第8段中任选一个精彩的比喻句,写出本体和喻体,并加以赏析。(3分)
19.作者在文末表达了自己的感触:聆听黄河的声韵比见到黄河更深刻。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作者产生这种感触的原因。(3分)
20.抒情的方式有许多种,以下对选文和课文中抒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浪涛的轰鸣,和大地恢宏的回声,震耳欲聋地把我们夹击在中间,震击得我们摇摇晃晃。”这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咆哮的黄河的敬畏之情。
B“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摘自光未然《黄河颂》),这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与讴歌。
C“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手印。”(摘自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这是借事抒情,表达了对故土的热爱与怀想。
D“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摘自王维《竹里馆》)这是托物言志,借夜静人寂,唯明月相伴,传达诗人孤独忧伤、难寻明主的心情。
解读黄河
走向黄河,是一种战栗的敬畏。
世界上再没有一条河如此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流域每年每平方公里有4000吨土壤被侵蚀,一年坏灭耕地550万亩,却又每年给河口输送泥沙10亿吨,净造国土几十平方公里。年均泥沙筑成宽1米、高1米的墙体,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一倍,是赤道的27倍。
世界上再没有一条河如此桀骜不驯。河道任意摆动,宽窄差异几十里;河床或层层掀起,深揭数丈,或无限淤高,悬于城市半空;洪水决口泛滥,纵横凡几十万平方公里,使百万黎庶化为鱼虫,只在昼夜之间。
黄河之于中国,是终年的哭泣流成的河。
无数灾难无数忍耐无数期冀无数挫败,无数莫名的暴躁无数难以诉说的痛苦与忧烦,惊悸与困惑,一直伴着这条河在流淌。掀开阴云密布的眉睫,仰望一次次卷土重来的怒吼。北斗斟满了雷声,绿草和黄金在梦里汹涌。
走向黄河,是一种惊世的悲壮。
豪饮北风,伫立在高岸。倾听大漠荒原,倾听古战场铁马金戈的长啸,倾听五千年祸福相生从不静息的声威。苍凉夕阳抚摩傲岸峡谷,抚摩黄河子民青铜质血的肤色。
黄河百折不回,黄河不废万古流。
空中的寒星,是谁的眼睛?水面浮动神秘的灯影,地平线撤退到时间与意识的外围,万种声音在裸原的深处悄无声息。黄河钩沉,流星划过。河水击响节拍,一种不可违背的预约。温柔与雄浑弯曲成一个民族不屈的灵魂。
谁主持了秋天的全部收获?谁把千秋的史话传诸无穷的后世?
黄皮肤的古老民族,站在进溅喧嚣的激流上,站在粗粝蛮野的船歌里,站在烈烈烽火锻造的旋律中。能割舍一切,不能割舍黄河的品格。那是生命的赞歌,生命的光辉。
一代代黄河人,把血脉喷涌成黄河的血脉,把骨肉凝结成黄河的骨肉。不由分说的狂飙,翻卷出无尽的悲歌。就只为多年以后,儿女们能够如此美丽地在大地上行走:纺织棉花,种植水稻,收割麦子,拉网打鱼,早晨读唐诗,黄昏背宋词,宣纸上泼墨,瓷器上绘画,在江南的雨巷徘徊,在塞北的草原纵马,用醇酒招待客人。用香茶浸泡温情,和美好的男子或女子相爱。有一天老死,就埋在河岸随便哪一座山峦。
走向黄河,是一种庄重的礼拜。
黄河引导了华夏文明的走向。黄河决定了华夏民族的性格。
当北京猿人出现在周口店时,这条从世界屋脊出发的河,已经走过千里万里,奔流到海不复回。女娲泥绳,先民石器,炎帝百草,黄帝内经,秦汉长城,唐宋诗文……滚滚的波涛圣迹起伏,先哲的薪火源远流长。
把西部高原到东部丘陵的无数河流连接起来的伟大生命黄河;黄了天黄了地黄了子民肌肤的伟大圣河黄河;一路吟唱一路滋润一路养育的伟大母亲黄河!
千百年来无数人竭尽才情地奉献给它以诗文、舞乐、绘画、雕塑、建筑。它惊心动魄的急流和宽广安详的波涛,它的凶猛无忌的冲击和漫泛,它的两岸峻拔而多姿多彩的群山,堆积成山的黄土,无边无际的高原,以及同这一切相联系着的爱情和仇怨,生育与死亡,耕耘与荒芜,荣华与枯凋,收获与灾害,和平与战伐,兴盛与衰败,福祉与苦难,创造与毁灭的颂歌和叹息……所有那些肯定将永世不朽的艺术无论多么辉煌,同它比较起来,也只能是一片苍白。
黄河是一个民族的象征。黄河是一个民族的史诗。黄河就是一个民族自身。它的生存、成长、繁衍、变迁,它的命运、性格、特征、精神品质,同一个民族的生存、成长、繁衍、变迁,一个民族的命运、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连接得如此紧密,互为一体。
(有删改)
21.作者从三个方面来“解读”黄河,请按要求补充下面的表格。
解读“结果”
原因
走向黄河,是一种战栗的敬畏
___
__
见证古战场铁马金戈的长啸,五千年祸福相生从不静息的声威;黄河百折不回,黄河不废万古流
走向黄河,是一种庄重的礼拜
__
2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黄皮肤的古老民族,站在进溅喧嚣的激流上,站在粗粝蛮野的船歌里,站在烈烈烽火锻造的旋律中。”
23.本文描写的对象是黄河,而第⑩段写的却是“无数人竭尽才情地奉献给它以诗文、舞乐、绘画、雕塑、建筑”,有什么作用?
24.联系《黄河颂》一文中的句子,结合文意,谈谈文中的黄河蕴含着我们民族怎样的伟大精神?
链接材料: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怒从黄河来
蒋建伟
①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白亮亮的雪花,一路裹挟着黄河的怒气——它们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终于,下起了一场大雪。在寒冷中,它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看哪,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
②芦苇荡的美,不只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当所有的寒冷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了这一种花。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③风,往风的漩涡中心刮,越刮越毒。我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游船属于中型船,有马达,客舱可乘坐50人,顶上的一棚,为特殊加厚钢板,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观景台。我们兴奋着爬上去,看黄河入海。
④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荡随处冒出来,每一棵,都高举着雪花一样白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好家伙,一下子就是15万公顷。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黄河把野性留下。芦花的母性,这个时候也显现了出来:它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
⑤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风刮跑了。我牢牢抓住白色的铁栏杆,迎着大风呼吸,和旁边的朋友高声说着话,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只能借助眼神、手势以及肢体许多的夸张动作,努力想告诉对方什么,想听到对方的一些什么,哪怕是——哪怕一场徒劳。我们此行,是去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风多么大呀,黑蒙蒙、灰蒙蒙的水色之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哪里有蓝呢?
⑥不,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壮烈的面孔,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连大海都敢冲撞的黄河!那河道,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犟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前冲……冲!这充满血性、义气的一个字,是黄河的秉性,中国人的秉性!
⑦船开始“哒哒哒”着调头、回返,想必船老板看这鬼天气也悻悻然,只得无功而返。不过,很多游客却盼望着好天气能突然出现,船老板回心转意。虽一个个满脸的遗憾,却不肯下到船舱里去,想一想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呢?等了半晌,终究没个什么结果,渐渐地,人群开始稀了,不似刚才那般肩擦肩、脸碰脸了,有人开始下去了,接下来是第二三四五个,直到我猛一抬头,发现只剩下我们一行的五个人了。
⑧其中的一个朋友,穿西装、打领带、皮鞋贼亮,他拎了一部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5秒钟,想从中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因为他们都来自当地,只我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看不到入海的黄河,难道不遗憾得要死?不过很抱歉,他连哪怕一丝也没有找出,后来自己偷偷藏起了尴尬的眼神,仓皇之间丢下我。
⑨其实,他不知道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他更不知道,正是因了黄河的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衍出了一片片野性的芦苇荡,凝结成一个民族的血性……
⑩这一刻,我多想指着黄河口那么多浩瀚的芦花,把它们骨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讲给他听。从大河到大海,从一个烈女子般的芦花到一个伟大的民族。这一路上,到处都在飘飞着芦花大雪,为什么芦花会如此不惧生死?为什么野生的力量会如此排山倒海、不可阻挡?答案只有一个:“怒从黄河来!”
25.通读全文,并联系标题和结尾段,说说作者写了哪两个方面的“怒”。
26.阅读第⑤⑥⑧⑨自然段,简要概括作者此行观景的“遗憾”和“收获”分别是什么?
27.赏析句子。
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28.第③自然段画线句用了什么手法描写风?有什么作用?
29.联系课文《黄河颂》,谈谈芦花骨子里蕴含着我们民族怎样的伟大精神?
附录: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参考答案
1.C
【详解】
C.《黄河颂》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故选C。
2.(1)《黄河大合唱》,?
光未然
张光年
(2)合唱音乐????
光未然
冼星海
《黄河船夫曲》
《黄河颂》
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或“母亲河”)。
(2分)
【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并理解材料的能力。结合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来谈对“黄河”的理解即可。
4.(1)地理起源、流域、面积等。
(2)示例:俗语:不到黄河心不死、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
(3)在黄河上游植树蓄水,退耕还林,还草等。
【详解】
(1)本题考查对《黄河颂》的掌握。示例:从《黄河颂》中的“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你一泻万丈”等信息去探讨有关黄河的地理特点、历史文化、自然风貌等方面的知识。
(2)本题考查课外知识的积累。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俗语: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成语:黄河水清、河清海竭、河清海晏。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时,紧扣主题,注意从黄河沿岸的植物及中上游人类的活动展开。示例:在上游少建坝,减少河水的拦截。
5.A
6.D
7.A
【分析】
5.考查现代诗文的朗读。现代诗文的朗读,一般来说,一个意思相对独立的词或词组就是一个节奏。所谓相对独立,是指在诗句中可以单独拿出来,表示一个意思。
B项中的“从\你\这儿\发源”正确朗读节奏是“从\你这儿\发源”。
C.“像\一个\巨人”应该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应该改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D“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应该改为“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故选A。
6.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诗句“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黄河滋养,哺育了我们,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源头,突出了黄河在中国历史的重要性。所以“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最早发现的是黄河”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D。
7.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A项“《黄河颂》中雄奇的想象和现实的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词明快刚健,具有音乐阳刚之美”探究的是诗歌的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不是对主旨的探究。故选A。
8.表达了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中华儿女将发扬长江的伟大精神建设祖国,迈向新时代。
9.长江的气质、气势,长江的历史贡献,对我们民族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0.两首歌词都是以物喻人。《黄河颂》表现其巨人形象,表达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长江之歌》热情赞美母亲河哺育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两首歌词风格相近,都是直抒胸臆,热情豪迈。
11.(1)臂膀指长江主干及其支流。(2)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法宝。(3)摇篮指中华民族文明的孕育地。
12.符合题意即可,答案不唯一。
【分析】
8.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唱长江的歌,赞长江的歌。第一部分即第一小节,写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第二部分即第二小节,写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9.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的理解。(1)“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长江的气质;(2)“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长江的气势;(3)“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长江贡献之大。
10.本题考查两首诗歌的分析比较,一篇是歌颂黄河的,一篇是歌颂长江的,都是中国的母亲河;都用“你”作为歌颂对象,都是以物喻人;《长江之歌》抒发了对母亲河哺育中华民族的赞美;《黄河颂》表现其巨人形象,表达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11.本题考查运用修辞表现的句子含义。解答此题要结合修辞体会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1)用人的“臂膀”来比喻长江主干及其支流。(2)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于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所以把黄河喻为“摇篮”。
12.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即可,答案不唯一。
13.介绍了黄河流经地域,黄河流域的气候,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以及以黄河流域为中心,不断向外发展等几个方面。
14.承上启下的作用。
15.热爱祖国,热爱黄河,以自己是中华儿女而感到骄做和自豪。示例:保护黄河,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我们千万不要只眼前利益,对黄河造成若干破坏,将来愧对子孙后代。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本文介绍了黄河流经地域、黄河流域的气候、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以及以黄河流域为中心,不断向外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14.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句子的作用通常包括结构和内容两部分:结构作用一般有过渡、引起下文、总结上文、为下文做辅垫、首尾呼应、点题等;内容作用一般是点明中心、深化中心、便于抒发某种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文中画线句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5.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理解。这类自主探究的题目,是中考的主流题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做这类试题,一方面要结合全文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的真实感受。保护黄河,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
16.(2分)雄浑/放肆/狂放/恢宏
清丽/舒缓/婉转/恬静
(每空1分)
17.(3分)不能删去。因为这里用静谧的夜景(1分)来衬托(1分)黄河的惊涛骇浪的宏伟声势(1分)。(意近即可)
18.(3分)答案示例:第6段“仿佛一支奔突的马队刚刚离去,而另一支马队的一万只铁蹄又奔突而来”,把黄河的涛声比喻成突奔的马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涛声的波澜壮阔(2分)
第8段“像一双母亲的手,轻拍着静静睡去的黄河,充满慈祥,充满爱抚”,把摇橹击水的声音比喻成母亲的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声的轻柔。(例句1分,赏析2分)
19.(3分)答案示例:倾听黄河时可以通过种种声音进行联想(1分),那种联想比现实有更深远的意境、更广阔的时空、更优美的画面(1分),因此比仅仅看到画面更加具有震撼力。(1分)(直接摘抄原文“虽然看不到……更优美”,得1分。)
20.(2分)D
【解析】
16.
试题分析:学生筛选并提取文章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理解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材料来解决问题。
考点:筛选原文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7.
试题分析: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其作用通常有:推动推动情节发展;渲染一种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交代故事背景等作用,学生能根据具体环境来进行分析。
考点: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
试题分析: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作答时,一般能表述正确的含义即可得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
试题分析:D中“传达诗人孤独忧伤、难寻明主的心情”说法不合理。
考点:概括作品抒发的感情。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黄河是如此重浊,如此桀骜不驯;走向黄河,是一种惊世的悲壮;黄河引导了华夏文明的走向,决定了华夏民族的性格。
22.连用三个“站在……”形成排比句式,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黄皮肤的古老民族在惊涛骇浪中的勇敢顽强及中华民族的生命辉煌,表达了作者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赞美之情。
23.突出黄河厚重的底蕴以及“礼拜”的庄重,与下文“所有那些肯定将永世不朽的艺术无论多么辉煌,同它比较起来,也只是一片苍白”相照应,更加突出作者对黄河的崇敬与赞美。
24.不惧生死、不屈不挠、顽强抗争、勇往直前。
【解析】
2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根据第一、六、十二段的句子“走向黄河,是一种战栗的敬畏”“走向黄河,是一种惊世的悲壮”“走向黄河,是一种庄重的礼拜”,结合与这三句相关的段落来提炼语句即可。
22.此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此句连用三个“站在……”,这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突出强调了黄皮肤的古老民族在惊涛骇浪中的勇敢顽强及中华民族的生命辉煌,表达了作者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赞美之情。
点睛:词句赏析品味题的答题基本上从修辞和字词角度切入,答案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说出修辞名称(找出关键字词),点出修辞内容(点出字词内容),说出修辞作用(说出字词作用)的思路。
23.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第⑩段写“无数人竭尽才情地奉献给它以诗文、舞乐、绘画、雕塑、建筑”,突出了黄河厚重的底蕴以及“礼拜”的庄重,与下文“所有那些肯定将永世不朽的艺术无论多么辉煌,同它比较起来,也只是一片苍白”相照应,更加突出作者对黄河的崇敬与赞美。
24.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链接材料和《黄河颂》中,诗人通过赞美黄河,歌颂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
25.芦花之怒、黄河之怒
26.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关键词“壮观”)看到卢花怒放、黄河怒吼的壮烈场面。关键词“怒放”“怒吼”“壮烈”。
27.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卢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卢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从排比角度分析亦可。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卢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卢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8.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相结合,突出风之大,为下文写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做铺垫。
29.围绕“不惧生死、不屈不挠、顽强抗争、团结奋进”等关键词作答,分析到其中一点即可。
【解析】
25.试题分析:结合文章的内容重心概括:芦花之怒、黄河之怒。
26.试题分析: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壮观”“怒放”“怒吼”“壮烈”作答。
27.试题分析:注意从“比喻”或“排比”的修辞的角度分析,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文章分析艺术效果。
28.试题分析:首先明确“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然后结合文章的结构分析效果:突出风之大,为下文写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做铺垫。
29.试题分析:围绕“不惧生死、不屈不挠、顽强抗争、团结奋进”等关键词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