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2.6《蚕的一生》(课件12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2.6《蚕的一生》(课件12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3-19 18:30:31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蚕的一生
聚焦
我们经历了养蚕的过程,对蚕生长发育的全过程进行了观察记录。
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
填写记录表、写观察日记、摄像、拍照、画图……
聚焦
我们经历了养蚕的过程,对蚕生长发育的全过程进行了观察记录。
蚕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蚕(幼虫)

蚕蛾(成虫)
小结:根据蚕的形态的不同,蚕的一生可划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主要阶段。
探究一:交流
蚕宝宝喜欢干净的环境,所以我们要经常打扫蚕房
我记录了蚕不同时期的颜色、形状、大小等
我拍摄了蚕吐丝结茧的视频
我还发现蚕的生命只有50几天
我发现蚕身体两边有很多小黑点
探究二:给蚕的生长变化图片排序
请先对上面八张图片进行编号,分别说明是蚕的什么时候或在干什么,并对这几张图片进行排序。
①卵
②蚕蛹
③蚕幼虫
④产卵
⑤蚕茧
⑥蚕蛾交尾
⑦吐丝结茧
⑧蚁蚕
①卵
⑧蚁蚕
③蚕幼虫
⑦吐丝结茧
⑤蚕茧
②蚕蛹
⑥蚕蛾交尾
④产卵
探究二:养蚕日记
研讨一:蚕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不同阶段
外形特征
行动
食物
时间
从蚕了卵变成蚕宝宝(蚕卵孵化期)
椭圆形,紫黑色,比芝麻粒还要小
不会动
不吃食物
卵的第2天~第5天孵出蚁蚕
从蚕宝宝变成蚕蛹
(幼虫期)
圆筒形,身体有环节。从黑褐色逐渐变成青白色,从约1毫米长到5厘米左右
爬行
吃桑叶,随着身体不断长大,食量也逐渐增大
33~35天
从蚕蛹变成蚕蛾
(蛹期)
纺锤形、黄褐色
一般不动,受到刺激体节会扭动
不吃食物
10~13天
从蚕蛾出现到死亡
(成虫期)
白色,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有两对翅
用足爬行,不会飞,能振动双翅
不吃食物
6~8天
合计多少天
49~56天
2~5天
33~35天
10~13天
6~8天
49~56天
一般不计入周期
蚕的一生,从蚕卵中破壳而出开始到蚕蛾死亡终止,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主要阶段,时间大约为56天。
蚕的一生
推测一下:如果条件适宜,新的蚕卵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如果条件适宜,新的蚕卵将孵化出新的蚁蚕,新的生命周期又开始了。
蚕的一生
1、环境条件
(1)温度:20~30℃。
(2)湿度:60%~90%。
2、其他条件
(1)食物:新鲜的桑叶,要洗净晾干,不能带水。
自然条件下,蚕宝宝一般在春天或夏天出生,不在秋天和冬天出生的主要原因是秋天和冬天的温度低于蚕生存的温度,此外秋天和冬天蚕的食物桑叶缺乏。
(3)光照:避免阳光暴晒。
(2)香味:蚕对香味特别敏感,不能用香水、蚊香、空气清新剂、香味化妆品等,禁止使用杀虫剂。
拓展:菜粉蝶、蜻蜓和蚕的一生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
经历卵、幼虫和成虫三个时期的叫不完全变态。《蚕的一生》教学设计
课题
《蚕的一生》
课时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六课
1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动物的一生》单元的第六课,也是学生长期观察研究蚕之后的总结课。教材共分为四个板块展开。聚焦板块将话题聚焦到“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蚕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意在引领学生回顾并整理养蚕这段时间的所得。这不仅是对知识的回顾和整理,也是对研究方法的回顾和整理。探索板块共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开个展示交流会”,既要介绍观察到的蚕的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还要展示交流在整个观察过程中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饲养方法以及长期观察记录的情感体验等。第二个活动是将蚕的生长变化图片按顺序排列出来。教材呈现了8幅图片,既有某一阶段蚕的身体形态的图,又有蚕某些行为的图,意在引领学生梳理蚕生长变化的过程。研讨板块包括三组问题。问题一,引领学生回顾梳理蚕一生经历的四个主要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经历的时间,由此算出蚕一生经历的时间。这是对蚕一生生长发育的认识的进一步提升。问题二,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新的蚕卵将会发生哪些变化?由此启发学生推测并理解蚕循环往复的生命过程,进而明白动物繁殖的意义所在。问题三,蚕适合于在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下生长?这是基于学生饲养蚕的经验和体会。拓展板块通过呈现菜粉蝶和蜻蜓的一生,引领学生了解更多昆虫的一生,并了解昆虫类动物根据幼虫与成虫在形态上的差异分为两种发育形式,分别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但教学时只需让学生注意到它们的不同,无需引领学生建构概念。【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亲历养蚕活动,已经对蚕生长发育的全过程进行了观察记录,其中运用了多种观察记录方法,而其中更多的观察记录活动是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积累了蚕一生生长变化的丰富资料,也积累了丰富的养蚕经验,掌握了研究动物的一些基本方法。但以上这些在大部分学生的头脑中都是零散的,还没形成完整的认识。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梳理,以总结经验和发现规律,为其以后的学习研究活动提供帮助。
目标与重难点
【学习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空气、食物以及生活空间。2.理解蚕与所有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过程。3.知道蚕的一生可以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身体形态、行为表现各不相同。科学探究目标1.基于观察记录,描述蚕一生经历的生命过程。2.基于观察记录,用数学的方法统计蚕的不同阶段经历的时间以及蚕的一生。科学态度目标1.真实客观地陈述自己的观察结果。2.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成果,倾听并吸纳他人的观点。3.体会到坚持长期观察并及时做好记录对于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通过蚕的一生,感受到生命的珍贵,保护动物的环境。【学习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难点:掌握研究动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蚕各个时期的图片、统计蚕一生生长变化的表格、PPT等。学生准备:学生自己的观察记录资料、学生活动手册、蚕的观察记录表。
预设流程
一、新课聚焦1.PPT出示问题。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养了将近2个月的蚕了,从蚕卵直至蚕蛾死亡,在养蚕的过程中,你们用了哪些方法对蚕进行研究呢?预设:用视频、照片、图画、日记、记录表等各种形式记录了蚕的生长变化。2.师:蚕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播放课件,根据图片说出蚕的各个阶段卵、蚕、蛹、蚕蛾。3.小结:根据每个阶段蚕的形态的不同,蚕的一生可以划分为卵、幼虫、蛹、蚕蛾四个主要阶段。【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养蚕过程及用到的研究方法,来体会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从而揭示课题《蚕的一生》。二、探索新课1.探索一(1)提问:(出示蚕的生长变化记录表)梳理好蚕的生长变化记录表,更有利于我们了解蚕的一生。蚕的生长变化记录表中包含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你们是如何呈现的呢?下面我们就开一个展示交流会,分享自己观察记录的蚕的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2)展示交流:展示自己的养蚕记录表,交流自己的养蚕的经历和心得体会。(3)学生之间交流(预留五分钟左右)。【设计理念】:通过展示交流,同学们能学习到更多的记录观察的方法,通过不同的记录方法,多方面了解蚕的生长变化。2.探索二(1)PPT出示书本上蚕的不同时期不同行为的图片,请学生将图片按照蚕的生长变化排序。(2)学生学生整理关于蚕卵、蚁蚕、蚕宝宝、吐丝结茧、蛹、蛾、蚕蛾交尾、蚕蛾产卵的图片资料,并按照蚕的生长顺序,将有关的图片按顺序进行排列,并记录在活动手册的表格中。(3)展示学生的排序结果。(4)观看视频,观看完整的蚕生长情况。【设计理念】:对蚕生长变化图片进行排序和对蚕的生命周期进行统计,可以使学生对蚕的零散的认识变得系统化,从整体上对蚕的一生进行了解。研讨一PPT出示蚕的寿命计算。算一算:蚕的一生大约是多长时间?蚕的一生又经历了什么呢?课件出示表格,与学生一起回忆蚕的一生并填入表格。(3)小结:蚕的一生,从蚕卵中破壳而出开始到蚕蛾死亡终止,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主要阶段,时间大约为56天。【设计理念】:能用数学的方法统计蚕的不同阶段经历的时间以及蚕的寿命。4.研讨二(1)提问:刚才我们知道了蚕的一生要经过四个阶段。大家大胆推测一下,如果条件适宜,新的蚕卵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讨论总结:只要条件合适,蚕卵就会孵化出来,开始新一轮的生长发育。回顾蚕生长的条件:1)气候条件温度:20~30℃;湿度:60%~90%;光照:避免阳光暴晒。2)其他条件食物:新鲜的桑叶,要洗净晾干,不能带水。自然条件下,蚕宝宝一般在春天或夏天出生,不在秋天和冬天出生的主要原因是秋天和冬天的温度低于蚕生存的温度,此外秋天和冬天蚕的食物桑叶缺乏。特征的就是昆虫。蚕蛾也具有这样的特征,所以蚕蛾也是昆虫。【设计理念】:懂得生命的循环,了解蚕的生长条件。拓展(1)提问:(出示图片)生活中还有很多小动物,它们在一生中有不同的生命过程,大家看这几种动物的生命历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学生讨论并交流菜粉蝶、蜻蜓、蚕三种动物一生的变化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小结:通过对蚕的一生、菜粉蝶的一生、蜻蜓的一生进行比较,发现昆虫的一生中身体形态结构会发生变化,都有变态特征。但菜粉蝶的一生和蚕的一生一样,都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的过程,而蜻蜓的一生只经历卵、幼虫、成虫的过程,无蛹期,这说明不同的昆虫生长发育过程可能是不相同的,这也正好体现了生命的多样性。
作业设计
完成作业本的练习
板书设计
蚕的一生卵
幼虫
(蜕皮
吐丝结茧)
成虫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