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6单元《森林里的珞巴人(小合奏与人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少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6单元《森林里的珞巴人(小合奏与人声)》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03-19 20:43: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森林里的珞巴人》
(小合奏与人声)

教学内容:欣赏《森林里的珞巴人》;音乐知识:电子音乐。
教材分析:
乐曲主题取材于珞巴族民歌,清新明快,歌唱了美丽的家乡,具有鲜明的西藏边境地域特色。乐曲为宫调式, A+B+A三部曲式,是一首当代作品。作品以旋律的重复手法来强化情感的表达,将民族音乐与现代电子音乐结合,将电子音乐融入真实乐器、融入真实的人声之中的特殊魅力,赋予民族音乐作品时代色彩。感受体验反复出现的主题乐句特色和歌、乐、舞融为一体的“原生态”特点,在实践中体验藏南地区音乐韵律和魅力,表达珞巴族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赞美。
学情分析:学生大多是进城务工子女,没有任何舞蹈基础,音乐素养相对不足,但学习热情较高。在分组合作创编中交流,积极参与活动实践。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音乐中感悟珞巴族人精神世界,体验其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赞美,激发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与认同。
过程与方法:了解珞巴族文化及作品的曲式结构体验作品主题音乐,以组长组织、组员协作的方式创编律动。
知识与技能:能认识电子音乐、能听辨乐器音色,会用歌声唱珞巴族音乐,能小组协作编创,在活动中培养创造性潜能及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力,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难点: 团队协作创编,用肢体语言表现主题音乐。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组织上课。
教学导入
1.引导感知电子音乐
2.了解“电子音乐”
电子音乐: 电子音乐是用电子音为素材,运用电子设备和电子合成技术制成的音乐作品。其技法大致有音素材的制作、加工和变形、数码编辑以及终合成录音四个步骤。那发出声音的乐器有哪些呢,例如电子琴、电钢琴、电子合成器、电子鼓等。这位是黄柯清,国 内知名电子音乐制作人,在业界有高度的评价,《敦煌魂》就是他的电子音乐作品。
[设计意图: 通过电子音乐片段的聆听与讲解,消除学生对音乐知识的陌生感,为后面环节电子音乐的听辨做铺垫。]
三.珞巴族介绍
1. 观看珞巴族民歌《呷金呷》片段
2.了解珞巴族生活环境
3. 珞巴族的基本概况
[设计意图: 民族文化是学生人文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过珞巴族基本介绍了解珞巴族文化的丰富,为走进该民族音乐的学习做人文方面的铺垫。]
四.新授《森林里的珞巴人》
(一)感受体验主题音乐
1. 聆听主题音乐,感知音乐风格、情绪并进行想像
2. 聆听主题音乐,感知旋律、节奏特点。
3. 视唱旋律。
4. 聆听人声歌唱、指导读歌词。
女: 阿伊嘟勒嘚隆 嘚诶嘚儿隆 呷伊滴嗯诶
男: 阿吉巴吉达Q 滴伊嘚儿隆 呷伊滴嗯诶
全体: 梅西梅达皆巴 嘚诶嘚儿隆 呷伊滴嗯诶
5. 分组学唱歌词并合上伴奏唱一唱。
[设计意图: 聆听与演唱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听、唱、捻手指、拍手腕等方法感知熟悉音乐主题,通过问题引导专注聆听,帮助学生对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情绪的把握,也为后面环节的小组律动创编做好铺垫。]
(二)听一听,辨一辨
1. 听音色辨乐器
2. 听片段音乐辨乐器,完成表格作业
(三)全曲聆听
聆听全曲《森林里的珞巴人》,感知曲式结构特点,了解其演奏形式。
拓展:创编律动及展示
(一) 观看视频,寻找藏族舞蹈语汇
(二) 个别学生展示藏族舞蹈动作
(三) 体验藏族基本动律
(四)分组探究协作讨论, 创编舞蹈动律:
这里要特别补充说明的是:
1. 全班分为6组,每组设计6个12拍的舞蹈动作。
2. 以老师教的藏族动律为基本素材供学生借鉴并自由发挥,运用藏族舞蹈的风格元素,以圆圈为队形,各组长组织讨论,用肢体语言创编动作。
3. 主题音乐前后各有一句引子和尾声,让学生自由设计不要求统一,最后都结束在设计的造型上。
4. 教师在巡视中辅助引导编创。
(五)完整展示
1. 组织第1组、2组共同展示,师生点评;
2. 组织第3组、4组共同展示,师生点评;
3. 第5组、6组共同展示。
4. 环节点评:
同学们,在创编中中组长组织有序、组员积极配合。但有的同学身体协调性还不强,动作有待细化。在活动中老师看到不少珞巴族同胞挂着徜徉、怡然自得的表情,感受到了他们爱家乡、爱生活的情感。为各组成员的协作与智慧点赞!
[设计意图: 重视音乐实践、鼓励与同伴讨论协作,增强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本环节以协作创编发展学生想象力创造力,通过活动推向教学高潮。]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森林里的珞巴人》给我们带来了珞巴族音乐,带来了现代电子音乐融入民族音乐的典范;刚才大家用肢体语言展现了珞巴族同胞依然自得、自由奔放的生命本色,获得了心灵的熏陶,提升了音乐审美。希望同学们为中华民族音乐的绽放、传承、创新做出贡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