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课时 分数乘分数
教学目标 1.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初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进行分析、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学好 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 难 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难点: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
教学准备 导学单、当堂检测单和课件
设计理念
小学数学课堂学生语言表达的培养。在数学课堂 中经常出现学生会做不会说,爱说说不出的现象,尤其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少,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更经常出现课堂中老师提出问题以后的冷场现象。 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要有目的、有计划,多形式地对数学语言进行训练。一、要给学生创造发言的平台,激发学生说的兴趣。二、要训练学生用规范、简练的数学语言,完整地回答问题。数学语言具有严密、简练、科学等特性,学生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完整 地回答问题,才能构建准确、清晰的数学概念。在数学课堂中,经常发现许多学生会做但不会说,有的学生明明意会得很好,但说出来却词不达意,没法子把意思表达清楚。为此,在数学教学中,特别应注重培养学生说规范话的习惯,使他们能用语准确、表达完整、条理清楚。三、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说 数学教学中, “说”的训练,不但要注意引导,还要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化,以使人人都有说的机会,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让学生锻炼。如老师示范、学生跟着说、同桌互说、分组讨论等。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语言表达过程反映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预习导航 (一)复习
1.先说出下列算式表示的意义,再计算。
8 × ×6
填空。
(1)4米的 是( )米。
(2)2米的 是( )米。
(3)1米的 是( )米。
米的 是( )米。
你是怎样列式的?(板书第三题算式)第(4)题第三题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还可以这么列式?
引出课题。说明只要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用这个数乘几分之几,这个数既可以是整数还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小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分数与分数相乘。(板书课题)
(二)预习课本34页的例4,回答下列问题。
1.用彩笔涂色表示出下面长方形的 。
涂色部分是把( )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 )份取其中的( )份。是这张纸的( )。
2.用斜线表示出 的 。
斜线部分是把( )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 )份取其中的( )份。
又是这张纸的( )。
列出算式并看图写出结果。
Ο = ;
3.用斜线表示出 的 。
斜线部分是把( )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 )份取其中的( )份。
又是这张纸的( )。
列出算式并看图写出结果。
Ο = ;
预习课本34页的例5。
根据乘法算式在图中画斜线计算结果,再填空。
× =
斜线部分是把( )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 )份取其中的( )份。
又是这张纸的( )。
× =
斜线部分是把( )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 )份取其中的( )份。
又是这张纸的( )。
三、合作探究
探究一:求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1.出示导学单长方形图 的 ,逐步提问。
(1)出示长方形的涂色部分,它占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2)出示斜线,它占 的几分之几?又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3)列出算式并看图写出结果。
追问:结果中的8是指什么?1又指什么?
2.出示导学单长方形图 的 ,逐步提问。
(1)出示长方形的涂色部分,它占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几?
(2)出示斜线,它占 的几分之几?又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3)列出算式并看图写出结果。
追问:结果中的8是指什么?3又指什么?
小结,求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我们也可以用乘法计算,通过这两题你觉得分数乘分数可以怎么算?
生大胆讲自己的猜想。好像如此,我们再用我们的猜想来看看这两题。
探究二:求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计算方法。
1.出示例5。(如上)
(1)分别说说这两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
(2)画斜线表示结果,并把结果写在算式上。
追问:结果中的15是指什么?2又指什么?
追问:结果中的15是指什么?8又指什么?
2.观察比较四道算式,讨论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
3.完成练一练。
4.完成试一试1-2题。
说明: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5.总结算法:分数和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同时这种方法也适应于分数与整数相乘。
四、巩固拓展
1.完成练习六第1题。
2.完成试一试第2题第一横排。
3.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应提醒大家什么?
当堂检测(另附)
板 书 设 计
分数乘分数
× = × =
× = × =
教 后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