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核舟记》
魏学洢
04
(一)总结说明文阅读知识点
(二)读写结合学习说明顺序
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一)
03
说明对象
说明特征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说明语言
内容
概括
原文
说明对象
核舟
说明特征
奇巧
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
列数字
作比较
说明语言
严密
生动
内容
概括
原文
说明对象
核舟
说明特征
奇巧
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轩敞者为舱”
“船头坐三人”
“船尾横卧一楫”
“其船背稍夷”(部分)
“船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整体)
“中轩敞者为舱”
“船头坐三人”
“船尾横卧一楫”
“其船背稍夷”
说明方法
列数字
作比较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等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等
现象∶
文言无量词。
理解∶
首先,这是因为古代的量词系统还不够发达,数词和名词连用,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不同之处,翻译的时候,要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
其次,古汉语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都要加一个"有"字,同"又",翻译时要删去。
说明语言
严密
生动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等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等
说明顺序(二)
03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1.
时间顺序
(1)用途∶多用于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生物成长等。
(2)标志∶一般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如∶年代、季节、步骤等。(3)举例∶法布尔的《昆虫记》介绍蝉卵孵化为幼虫到蜕皮再到钻入土中的过程就采用了时间是顺序
2.空间顺序
(1)用途∶常用于介绍相对静止的建筑物、景点或具体的物品。一般有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中间到两边、从内到外、从整体到局部。
(2)标志∶文中常会出现方位词。如∶"前后、左右、里外、上下、远近"等。
(3)举例∶《梦回繁华》对《清明上河图》画面的主体内容的介绍就采用了空间顺序。其中"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三个词语将画面切分为三个部分,然后按照从前到后的空间顺序依次进行说明。
3.
逻辑顺序(大多出现在事理说明文中)
(1)用途∶多用于说明事物的内在联系以及认识事物的过程(2)标志∶一般文中会出现推理、分析的关联词语。如∶"首先,其次。"
"因为,所以"
等。
(2)分类∶从概括到具体
主要到次要
从整体到局部
从原因到结果
从特点到用做用
从现象到本质
注意∶
一篇说明文,一般以一种说明顺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说明顺序。《中国石拱桥》整体采用的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而在列举桥梁例子的时候,则采用了修建年份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旅人桥(公元282年),赵州桥(公元605年),卢沟桥(公元1189到1192年间),江东桥(800年前)长江大桥(1961年),双曲拱桥(解放后)。
甲秀楼高约20米,楼额"甲秀楼"三字,系宣统年间谢石琴所书。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赞尖顶阁楼,登楼远眺,四周景致,历历在目。
甲秀楼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浮玉桥;第二部分甲秀楼主体建筑;第三部分翠微园。浮玉桥头立有石木牌坊,牌坊中央设有"城南遗迹"四个大字,桥上建有"涵碧亭"。主体建筑甲秀楼飞瓷翘角、石柱托檐、雕栏环护。楼后的翠微园是一组由拱南阁,翠微阁,龙门书院组成的明清古代建筑群。同时新建的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服饰陈列院,收集收藏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民间绣品数百余件,令人叹为观止。(《百度百科·甲秀楼》)
楼额
四角
桥头
桥上
中
央
楼后
学习内容(三)
03
读写结合
写好作文
课堂练习
同学们,你一定熟悉、喜欢自己的家吧!这里有宽敞的客厅、干净的厨房、紧凑的书房、温馨的卧室等。
请以"我的家"为话题,运用空间顺序,写一个说明文片段,向别人介绍它。200字左右。(共11张PPT)
《核舟记》
魏学洢
第二课时
复习
壹
文本探究
贰
背一背:《核舟记》里有什么
叁
目录
学习目标:
1、抓住文本特征,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
2、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
第一章
复习
读课文,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苏轼
鲁直
佛印
右舟子
左舟子
船舱
船舱
船尾
船尾
第二章
文本探究
参考思考探究二: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思考本文说明核舟的先后顺序、详略及结构构思。
核舟部分
具体部分
特征
顺序
舱
篷
窗
雕栏、对联
船头
东坡
鲁直(黄庭坚)
佛印
船尾
一楫
舟子二人
蒲葵扇、炉、壶
船背
题名、篆刻
轩敞
八扇、启、闭
石青糁之
关爱、循循善诱
惊喜、聪慧
洒脱、超然
横卧
一静一动
平静
墨、丹
1、空间顺序
2、从主要(人物),到次要(其他)(逻辑顺序)
参考思考探究二: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思考本文说明核舟的先后顺序、详略及结构构思。
总结:
《核舟记》内容繁复,人物生动,雕刻入微。其中,详写了
,略写了
,使文章层次分名。《核舟记》的说明对象是
,主要采用了
、
(说明顺序)进行描写,秩序井然。
主要人物
次要事
物
核舟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第三章
背一背:《核舟记》里有什么
更多教育教学作品:
https://www./works?userid=217536803(共22张PPT)
一个“抓周”抓到一把刀的男人
王叔远小时候“抓周”,他面前摆放书、刀、银子、食物、印章等东西,让小孩自己选择。王叔远抓周的时候伸出小手抓住面前的小刀,刀通常意味着成为征战沙场的武将,但随着王叔远渐渐长大,父母发现他性格安静温和,不像是能成为武将的人。
王叔远常常带着小刀到森林里去,一去就是好几个时辰,他仔细观察鸟兽虫鱼,将它们刻在树干上。当时王叔远年纪小,技艺不成熟,常常被刀割伤手指。父母发现他指间流下的血,又是担心又是疑惑,王叔远总是解释说那是割草时划破的。后来父母发现真相,想起早年王叔远抓周时抓住的刀,这才恍然大悟——王叔远的刀并不是与敌人作战的兵器,而是精雕细刻的工具。
《核舟记》
魏学洢
第一课时
导入
01
文本赏析
02
03
04
目录
CONTENTS
文章结构
思考
文本赏析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
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
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
课文朗读
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课文朗读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课文朗读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直径一寸的木头。
盛东西的日常用具。
泛舟,乘船在水上游览。
赠。
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做。这里指微雕。
树木。
顺着。
无不、全都。
课文解析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
大苏泛赤壁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有余,多一点儿。奇,零数、余数。
高起而宽敞。
打开。
《后赤壁赋》里的句子。
《赤壁赋》里的句子。徐,慢慢地。兴,起。
一种青翠色颜料。
用颜料等涂上。
用箬叶做的船篷。
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课文解析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高高的帽子。
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指手卷的右端。下文“卷末”,指手卷的左端。
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
课文解析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同“屈”,弯曲。
露出。
靠近。
特别,极。
像。
略微侧转(身子)。
举。
类似。
分明可数的样子。
课文解析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船桨。
同“横”。
扳。
如同,像。
大声喊叫。
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若……然,好像……的样子。
拿。
撑船的人。
课文解析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那。
平。
它的,指船背。
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清楚明白。
这里的意思是黑。
课文解析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竟然。
原来是。
长而窄。
神奇。
“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雕刻了五个人。
连词,和。
满。
挑选。
共,总共。
课文解析
文章结构
读全文,主要阅读2——5段,分析下列问题:
这几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说明,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说明的?
概述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
总
详写核舟
分
总
小结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叹核舟的雕刻技艺。
(1段)
(2—5段)
(6段)
思考
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介绍“核舟”?
(1)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是视觉的主体,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竟然可以开闭,从这里说起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2)核舟所表现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而中间部分雕刻有苏轼的诗句,从这里说起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的想象。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