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本课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教材地位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在同分母分数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进一步的学习,启下是和同分母分数一起为分数混合运算提供了方法和理论依据,也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通分及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思维特点:学生己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的精神及迁移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教学难点:运用通分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问题,理解算理。
五、教学工具: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同分母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强调计数单位以及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
师:
通过画圆折纸表示出3/4和1/4并比较大小,复习分数单位。
师:
3/4+1/4=?(合并3/4和1/4的阴影部分结果等于4/4也就是1,
强调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
3/4-1/4=?(利用直观演示结果等于2/4
强调分数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1/2
)
【引导学生回忆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法则】
二、探索新知
1.顺势迁移
师:
3/4+1/2=?(以小组为单位,首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员之间互换交流算法,最后派代表汇报算法。)
生1:利用分数化为小数进行计算,3/4+1/2化为0.75+0.5=1.25
师:
0.75中的7为何和0.5中的5相加?
生1:因为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
生2:我知道了,小数里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分数也是如此,相同的分数单位才能相加!
师:真棒!3/4和1/2的分数单位各是多少?
生:3/4的分数单位是1/4,1/2的分数单位是1/2。
师: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怎么办呢?
生:把它们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数再相加!
师:非常好!通分就是找出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现在试一试3/4+1/2=?
生:4和2成倍数关系,最小公倍数是4。把3/4+1/2化为3/4+2/4=5/4
师:同学们真聪明!
2.创设情境,巩固练习
①1/4+1/8=?(分母成大小数关系)②3/4+1/3=?(分母互质)③3/4+1/6=?(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不易看出)
3.总结算法:通过练习不同类型的通分,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相加的计算法则(异分母分数相加,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数再计算。)
4.创设情境,举一反三
出示表示分数的卡片问3/4-1/2=?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法,那么减法你又会计算吗?(在这里教师主要以学生自主讨论说出算法突出转化思想,举一反三。)
生:3/4和1/2的分数单位不同,所以不能直接相减。和加法一样,我们可以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计算。
师:
(当堂练习)
①5/12-1/4=?(分母成大小数关系)②9/10-1/4=?(分母最小公倍数不易看出)③5/7-1/4=?(分母互质)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法则。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相加减进行计算。】
七、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八:布置作业:第九十五页第一题。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一堂数学课中,我们不但要关注结果,还要重视结果与过程的关系;不但要关注直观,还要重视直观与抽象的关系;不但要关注直接经验,还要重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我认真的思考了老师说出的这三句话,在数学里结果非常重要,每个问题都有与之对应的唯一的结果,并且必须是精准的。但是在数学课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结果的过程体验,注重实践,实践才能出真知。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是数学课的核心。在教师引导组织学生探索发现结果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有直观上的感知,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知、理解抽象、适应抽象。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中的思想方法。
这一次我去一线课堂上了一堂《异分母分数的加减》,体验了实境教学,也得到了许多老师的宝贵的建议。实境教学与虚境教学最大的区别就是要把握学生的学情,只有充分把握了学情,教师上课才能得心应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各个环节才能顺利进行。
这节课我有太多的不足,我把它们归纳为以下几点:
1.这堂课欠缺数学味,缺少融入数学中"转化"的思想,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2.教师基本功欠缺,语速过快,给学生急促紧张的感觉。板书无重要知识点,学生不能捕捉到课堂重点。
3.课堂主体角色定位模糊,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4.重难点不突出,讲解过于表面,没有深入理解感受通分以及转化。
在不断摸索教学的过程中,应认真备课上课及时反思,反思应全面深入。这样感悟才能最深刻。
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