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名校精选精练 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名校精选精练 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9 21:4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名校精选精练
第一单元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基础积累
一、读一读,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6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泣涕(qì)
细腻(nì)
B.汤匙(shí)
熬粥(āo)
C.眨眼(zhá)
褐色(hè)
D.搅和(jiǎo)
公侯(hòu)
2.下列对加点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纤纤擢素手(白皙)
B.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天的京城)
C.泣涕零如雨(落下)
D.中庭地白树栖鸦(家庭里)
3.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B.双方随心所欲、优哉游哉,一出戏演他个三五天毫不稀奇。
C.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D.在这个令人悲伤的日子里,到处悬灯结彩,一派新气象。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没有体现“京味儿”语言特点的一项是(

A.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B.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C.妈妈和老外公开始悠悠扬扬地哼起乡剧来。
D.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
5.下列句子中,对破折号的作用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表示解释说明)
B.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表示意思的递进)
C.“嗵——啪——”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不断响起。(表示声音的延长)
D.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表示话题的转换)
6.下列诗句中,与我国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A.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吃的喝的用的一切”写出了大人们为过春节而准备的东西极为丰富。
B.“万象更新”写出人们筹备这些东西的主要目的是要在新年时显出新的气象。
C.这句话详写了大人们过春节的准备,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大人们忙碌的身影。
D.这句话通过写大人们过春节的准备,说明人们对新的一年寄予了美好的愿望。
8.下列习俗与其包含的吉祥寓意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A.过年的时候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B.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年年有余
C.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福气盈门
D.中秋节吃月饼:寓意背井离乡
二、按要求完成词语练习。(9分)
1.认真拼读,准确书写。(4分)
腊八这天要泡腊八suàn(
);腊月二十三,家家rán(
)起了鞭炮,便有了年的味道;除夕夜守岁,哪一家都灯火通宵;大年初一,人们要bǐ
cǐ(
)hè(
)新年;正月十五吃元宵,年的味道分外浓厚。
2.用表示“看”的同义词填空。(5分)
他站在山顶(
)飘动的白云,(
)涧底苍翠的青松,(
)银带似的河流,(
)壁立的山岩,(
)四周,完全被大自然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
三、句子练习。(8分)
1.花生仁煮得脱了皮,这是不消说的事。(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激流中。(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改为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演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用加点的词语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根据所学知识填空。(11分)
1.夏日夜晚,望着夜空中明亮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我不禁想起诗句“盈盈一水间,_________________”;月圆之夜,诗人王建不由得感慨“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___”;在寒食节,诗人韩翃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派承平气象。(4分)
2.古人告诫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趁着年少好好努力,切勿荒废时光。(2分)
3.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作家_______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用他的“京味儿”语言,描绘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其中详写了腊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天。(5分)
阅读理解
五、课内语段阅读。(11分)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的语言不仅口语化,而且多样化。请在语段的第1自然段中找出“一律”的三个同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从语段中可以看出,元宵节的习俗不包括(
)。(1分)
A.观花灯
B.放花炮
C.吃元宵
D.走亲戚
3.语段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作者从两个方面来写灯,一是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3分)
4.请你用“_____”画出语段中的排比句。(2分)
5.老北京春节的习俗真有意思!古代有很多描写春节的诗句,我会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六、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5分)
满天风筝自在飞
天一放暖,花儿就开了。花越开越多,春就越来越近了。
田里的花儿铺天盖地,姹紫嫣红。此时天上也开始开花了,越来越多,开满了天空,是风筝。很久以前,我就认为风筝是天空开出的花。那时的我还很小。很小的我经常跟着二爷爷玩,二爷爷喜欢放风筝。那时,二爷爷六十多岁了。但他和我们小孩儿一样,玩得很开心。
冬天里,雪花绽放的时候,二爷爷就开始扎风筝了。二爷爷不扎青蛙、龙、蜈蚣之类的风筝,不是不会扎,二爷爷说,他不喜欢这文静的天上飘着这么张牙舞爪的东西,不美。二爷爷喜欢扎花,二爷爷扎的花风筝特别俊,二爷爷最爱扎的是梅花。放的时候,二爷爷一手牵好几个。只要迎风一跑,一松线,风筝就全飞上了天空。最多的时候二爷爷一手放过十个风筝,线都有条不紊,从不纠缠,旁人都想跟他学这一手,可总也学不会。
二爷爷的风筝在天空开花的时候,所有的风筝都自叹弗如了,二爷爷的周围就聚了一堆人,一堆人就都把脸开成向日葵,仰望着天空中的风筝。大的花,小的花,忽上忽下,漂亮极了。
暮色西沉,该收风筝了,二爷爷就松开手指,手中的风筝就飞走了,只一会儿,就飘得很高,很远……二爷爷看着风筝说:“走吧,你们都走吧!”之后,就长叹一口气,如释重负。二爷爷扎了一辈子风筝,放了一辈子风筝,最后一个也没留下。
村里好多人都纳闷,问他:怎么不留一只呢?他只笑笑,从不说什么。后来我长大了,渐渐地明白了:那是因为二爷爷把风筝都交给了天空,把他们各自的“线儿”都还给了风筝自己,风筝才会自由自在地飞,无拘无束地绽放芬芳。
(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2分)
如释重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短文第1自然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2分)
A.描写春天的美景,点明放风筝的季节。
B.描写春天充满生机的景色,让放风筝更富有诗情画意。
C.这一段话与放风筝没有关系,可以删去。
3.请在短文中找出与结尾“后来我长大了,渐渐地明白了”相照应的句子,用“
”画出来。(2分)
4.短文主要是从哪两个方面写二爷爷喜爱风筝的?请简要加以概括。(4分)
(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
5.二爷爷把风筝都交给了天空,一个也没留下。二爷爷为什么这么做?(可摘录原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短文中写到了各种不同的“花”:有“春天田里的花儿”,有“天空开出的花——风筝”,有“冬天里的雪花”,还有“仰望风筝的‘向日葵’”。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天地
七、习作。(30分)
一年里,我们会度过许多美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你最喜欢哪一个传统节日呢?你是怎么度过这个传统节日的呢?请结合家乡的节日习俗写一写。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条理清晰,详略得当。③5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A
2.D
3.D
4.C
5.B
6.C
7.C
8.D
二、1.蒜

彼此

2.仰望
俯瞰
远眺
瞭望
环视
三、1.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
2.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
3.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啊!
4.遇到困难时,我们不要灰心,不要沮丧,不要退缩,只要勇敢面对,就一定会克服它。
四、1.脉脉不得语
不知秋思落谁家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老舍
腊月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元宵节
五、1.清一色

通通
2.D
3.人们过元宵节的盛况
灯的数量多
灯的种类多
4.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5.示例: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六、1.文中指二爷爷放走风筝后心情轻松愉快。
2.C
3.很久以前,我就认为风筝是天空开出的花。那时的我还很小。
4.(1)扎风筝
(2)放风筝
5.那是因为二爷爷把他们各自的“线儿”都还给了风筝自己,风筝才会自由自在地飞,无拘无束地绽放芬芳。
6.用花衬托人物,表现出二爷爷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还运用比喻,侧面表现出爷爷扎风筝、放风筝技艺的高超。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