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第2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的内容。本课题是在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后的另一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它要求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自主探究、自主设计、自已动手操作,制取二氧化碳,从而改变学生被动、机械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的过程体验,丰富学习情景。
本课题计划安排两课时,本节课完成的是第2课时的内容,让学生在知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检验及验满等方法的基础上能够小组合作制取二氧化碳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并会设计多套制取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及评价其优缺点,开拓学生思维及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进一步熟悉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②学会设计多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及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及评价其优缺点
难点: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及评价其优缺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的基本技能得到发展,对于常见仪器的操作也比较熟悉。在经过本课题第1课时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检验和验满方法,但是学生对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设计还比较局限,仅仅是利用常见仪器来设计,且不会评价其优缺点。
三、教法、学法分析
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讲授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微课导入,复习旧知
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通过微课让学生复习本课题第1课时内容,提高的课堂学习效率
环节二:合作实验,感受乐趣
学生已具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论知识,可谓“万事俱备”,开课就让学生合作探究利用提供的仪器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并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意识。
教师利用iPad、手机现场捕捉学生的实验细节,目的有三:
(1)
展示成功小组照片,鼓励学生,增强师生互动;
(2)
抓拍学生“典型错误”,操作错误,安装装置错误等,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
(3)
抓拍课堂“生成”,有些小组实验失败原因是稀盐酸加少了导致二氧化碳收集不满,有些小组稀盐酸加多了导致反应液随气流冲出发生装置等,让学生分析此装置的不足,为后面设计多套装置活动的开展做了铺垫。
环节三:探究装置,开拓思维
小组合作探究用提供的仪器模型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比比哪个小组设计的装置多,选择其中一套最佳装置模型用图钉固定在泡沫板上进行展示,并介绍装置优点。在已有知识上进一步学会设计出多套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评价其优缺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思维。
环节四:成果交流,拓展创新
本课前,教师成立了课外兴趣小组,并给课外兴趣小组成员布置了任务,让学生就地取材利用生活中废旧品自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动手实验,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小组代表在课上展示成果,交流心得,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并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及创新能力。课外兴趣小组的设计让学生对制取气体装置的选择有更深、更广的理解,我们可利用常见仪器甚至是生活废旧品,根据不同的需求设计出不同的装置。
环节五:畅谈收获,升华学习
学生畅谈收获,在交流中归纳、总结,把化学学科与自已的情感世界融合在一起。
环节六:达标检测,笔头落实
通过笔头训练检测学生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第2课时)
1、
制取二氧化碳
2、
探究实验装置
1.
控制反应速率
2.
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整体设计比较流畅,教学手段丰富,运用了新的课堂模式——微课、iPad现场捕捉技术、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等,在活动的设计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兴趣参与,认知参与和行为参与,整节课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学生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