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6.3二氧化碳的性质(第一课时)说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6.3二氧化碳的性质(第一课时)说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3-20 11:3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点击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中的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第三节《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它是初中化学重点知识--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重点部分,其中二氧化碳的性质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是历年来中考的重点。
二氧化碳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在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在此前,孩子们通过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学习,对二氧化碳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同时也掌握了氧气、碳单质以及元素的知识,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对物质的认识由单质深入到化合物,对今后学习其它化合物的知识具有指导意义,与此同时也为《燃烧及灭火》、酸碱的学习积累感性材料和知识基础。
本节课主要介绍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以及对环境的影响。通过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课程中还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深入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学习本节课,不仅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还可以通过对“温室效应”的了解,树立学生的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
二、深入学情
从整体来看,由于我的学生属于内初班的孩子(国家为了缩小我区边远贫困地区与较发达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让广大农牧区和边远贫困地区的青少年享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资源的一项惠民举措,主要招收少数民族学生),这些马背上长大的孩子汉语水平较差,理解能力比较欠缺,动手能力亟需提升。从学生的已储备知识来看,学生已学习过氧气、氢气和碳的相关知识,对气体性质的探究有一定的思维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也已经通过喝可乐、啤酒、格瓦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方面了解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对二氧化碳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从心理特征来看,由于九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化学学科不久,对化学特别是化学实验兴趣浓厚,比较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物质。这为本课题的探究实验提供了情感保障;从学科能力来看,孩子们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但对于科学探究的过程还是不熟悉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有意识的引导他们思考探究,是他们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意义。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以及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三、瞄准目标
1.
能结合实例说明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
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探究,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亲自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3.
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探究,将化学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现象相结合,并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和获得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重难点分析】
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四、设计思路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我采用激趣引入,展开学习活动。通过教师引导,自主学习,检测交流,合作探究,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和探索意识。主要采用实验探究、观察讨论、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完成目标,最后通过检测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找准了目标,沿着最初的设想和思路,我对本节课做了如下设计
五、教学程序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引入新课师生共定目标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不可燃不可助燃(2)与水反应学以致用(3)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二氧化碳的用途课堂小结
展示一瓶可乐
[提出问题]如何让可乐冒出更多气体?[归纳讲解]除了上述方法,
还可以加入薄荷糖[演示实验]往可乐中加入几颗薄荷糖,让气体大量冒出[归纳讲解]喝可乐时不可以同时吃薄荷糖,否则有害健康。[提出问题]
可乐里面含有什么能让我们喝完之后变凉快呢?当我们喝完可乐后,经常会打嗝,有一些气体会跑出来我们知道这些气体是什么吗?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瓶可乐中的二氧化气体。关于二氧化碳,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展示目标][自学检测交流][归纳讲解]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归纳二氧化碳无色、无味、气体的性质[提出问题]有的同学说,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请设计实验证明。[分组实验]
二氧化碳使高低不同两支燃着的蜡烛熄灭。[巡回指导][提出问题]
通过此实验我们能知道二氧化碳什么性质?[课件]: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提出问题]:刚才的实验,你想到二氧化碳有什么作用?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既然可乐中含有二氧化碳,请同学们设计实验,说明二氧化碳能溶解在水中。[分组实验]
取一个质地较软的塑料瓶,充满CO2,加入约三分之一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提出问题]塑料瓶为什么变瘪了?[板书]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提出问题]我们知道可乐也叫碳酸饮料,那为什么不叫二氧化碳饮料呢?二氧化碳溶解时,会不会发生化学变化呢?[演示实验]取等量变瘪塑料瓶中的液体于两支试管中,向其中一只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提供信息]
石蕊是一种植物的色素,它的溶液呈紫色,在酸性环境下会显现出红色。[提出问题]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请同学们做出猜想?[展示物品]蓝色石蕊试纸、水、可乐。用这些物品,我们能否验证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呢?[板书]二氧化碳与水反应CO2+H2O
=
H2CO3[板书]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
=
H2O
+
CO2↑[提出问题]
可乐打开以后,不及时喝掉,时间长,口感不佳的原理。[提出问题]如何设计实验检验可乐中含有二氧化碳?[分组实验]
用带导管的胶塞塞紧汽水瓶口,把导管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课件]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板书]Ca(OH)2+CO2==CaCO3↓+H2O[讲解]二氧化碳最显著的特点(区别于其他气体)就是能够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课件]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板书]Ca(OH)2+CO2==CaCO3↓+H2O[提出问题]根据以上性质,我们可以用二氧化碳来做什么?【板书】用途[讲解]二氧化碳虽然有广泛的用途,但如果它在空气中的含量过高会产生温室效应,对我们的环境带来影响【播放视频】六度【提出问题】温室效应的利与弊?空气中的CO2会越来越多吗?O2会耗尽吗?什么是低碳生活?我们如何做到低碳生活?【当堂检测,能力提升】[提出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观看、思考]??回答:加热、振荡?[观看实验]??回答:二氧化碳提出学习目标根据目标和自学要求进行自学学生回答[思考、设计实验方案]回答:蜡烛实验、放在天平上称量、制二氧化碳气球等[进行实验]熟悉实验步骤和要点,小组实验探究,记录现象和结论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观察,归纳]
二氧化碳密度空气大,能灭火……思考、回答组内交流,设计方案。组间交流,上台展示本组方案,共同讨论每个方案的可行性,得出较好的方案。回答:二氧化碳溶于水,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思考、回答]
[观察现象]猜想:可能是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后的生成物【讨论设计】:讨论交流,确定实验方案【实验探究】1、将水滴在干燥的石蕊试纸上2、将干燥的石蕊试纸和润湿的石蕊试纸分别放入试管中3、将可乐中的二氧化碳通过三通管通入上下两只放有石蕊试纸的试管中4、等待变红的石蕊试纸变回蓝色【总结归纳】碳酸容易分解讨论,回答碳酸不稳定学生实验学生总结用途观看视频,体验二氧化碳带来的温室效应的危害回答[归纳发言]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学生思考、交流
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从学生切身感受入手,降低学生畏难情绪。??
师生共定目标,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的主人,通过自学,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再通过检测交流,巩固知识培养学生对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用化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获得知识的能力。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知识获得的过程。通过多媒体拓展学生视野,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及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与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再次领会性质决定用途树立低碳环保,保护自然的意思以练代测,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梳理和巩固。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纵观整个课题的教学,我第一步是从一瓶可乐入手,使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又可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我步步引导,让学生从一瓶可乐中发现二氧化碳的诸多性质,然后分小组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的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本节课围绕一瓶汽水开展探究活动,取材方便,操作简单,现象直观,使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得到发展和强化,激发了他们探究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激情。整个课堂教学注重让学生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养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但由于课堂环节较多,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以后应在在方面多探索,既然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快乐,又能在40分钟内轻松的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
(总结)我们都很清楚,师是脑力劳动者,而非口力劳动者。愿我们都是“教学行动中的研究者”,而不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