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登勃朗峰》
第二课时
马克·吐温
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综合采用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的写作技巧,体会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2.品味文章幽默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乐观、积极、率真的生活态度。
幽默是马克·吐温的标签,他的文学作品、演讲和日常言论都打上了幽默的烙印,读他的游记也不能忽略这一点。阅读文章,看看作者是怎样使文章产生幽默效果的。
品析语言
合作
突出细节
作者很注意呈现游览过程中本身就带有幽默色彩的细节,如“勃朗队长”那夸诞、重复的话语内容和酒意十足的说话方式,写了整整一段,还插入“说的却是德语——但标点系统毫无两样”这样一个滑稽的小插曲,幽默的效果就自然产生了。
制造反差
如文章开头处用徒步而行的“我们”的自由自在与骑骡乘车者的为物所役对比,形成一种带有揶揄讽刺的幽默效果;又如用一路上的飞车越险与“车王”的威严、和颜悦色制造反差,令人读来不禁发噱。
适当夸张
如描写马车的一路狂奔,“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显然带有夸张成分,让读者很容易想到一辆“飞行”的马车,景象如漫画一般可笑。
反常归因
经历不测之险却平安迅速地到达目的地,一般人的感觉应该是“幸运”,作者的表述却是“幸亏”——幸亏“车王”在驾车之前“喝得酒气醺醺”,他才能那样不顾一切地飞驰。这样不合常理的归因,带着感叹,也带有玩笑的色彩。
深层探究
作者在写上山和下山时运用的写作方法有什么不同?
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等,引出了无限感慨。
抢答
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等,富有传奇色彩,还能感觉到一份别样的幽默。
从文章题目“登勃朗峰”看,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为什么还要花很大的篇幅写下山时遇见的奇人奇事呢?
作者在前半部分主要描绘了勃朗峰的三处奇美景色:峡谷峰顶,景色奇美;嶙峋的怪石,形态各异;山上的光影,多彩斑斓。这些美景令人感觉美不胜收。在写景的基础上,作者在后半部分又叙述了下山过程中遇见的奇人奇事和惊险经历,这样,增强了游勃朗峰的趣味性,让读者觉得,勃朗峰不仅景物优美,还富有传奇色彩。
文章前半部分写登山,后半部分写乘车,作者是如何将这两部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
从文章内容来看,第7段前两句概述“我们”徒步登山时间之久、速度之快,正好呼应了第1段中所写的“我们”的轻快自如和骑骡乘车的游客的“可怜可悯”,将文章的两个部分结合起来。
从文章思路与脉络来看,全文其实都扣着“奇”来写:黑首道上风景“奇美”,勃朗峰主峰“奇伟”,周围的群峰“奇险”,峰巅云朵“奇幻”,赶车的车夫是“奇人”,乘车的经历堪称“奇遇”,这两部分可以说是意脉相通、连为一体。
作者对文中的人物持什么态度?从中能看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
对那些骑骡乘车的游人
讥讽
对“车王”和“勃朗队长”
欣赏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幽默、坦率的个性以及积极、乐观、自由的生活态度。
1.散文笔法与小说笔法有机融合
本文作者在记叙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过程中,将散文笔法与小说笔法融合,写法多变,笔法巧妙。写上山时,以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引发作者的无限感慨;写下山时,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都富有传奇色彩。二者的有机融合,增强了本文的可读性与趣味性。
写作特色
2.简笔勾勒与工笔细描巧妙搭配
作者在写景时,有的地方简笔勾勒,有的则工笔细描,笔法多变,妙趣横生。比如文章第2段,在写取道黑首看到的美景时,作者写道:“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这一句既写了清流,又写了岩壁、丘岗,简笔勾勒,寥寥数语就把这些事物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而第5段写峰巅美丽的云彩时,则用一整段文字细细描绘,把山峰上云彩的变幻描绘得妩媚动人,如诗如画。
3.华美灵动与幽默风趣熔于一炉
本文写景部分的语言流畅而洒脱,华美而准确,形象性强而颇有新意。略写时寥寥数笔,或略用修辞就能突出景物的特点;详写时用语华丽,笔意灵动,让人目不暇接。写人记事部分的语言则富有生活情趣,通过“突出细节”“制造反差”“适当夸张”等手法,写得幽默诙谐、妙趣横生,突出体现了马克·吐温多种特点的语言于一体的创作风格。
主旨归纳
作者记述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既描绘了登勃朗峰所见的奇绝景色,又叙述了下山投宿途中的奇人奇事,文字中饱含着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热爱之情,也体现出作者乐观、积极、率真的生活态度。
结构图解
登勃朗峰
上山
下山
奇妙的美景
奇特的旅程
描绘山中奇景
嶙峋的怪石
变幻的光影
引发无限感慨
怪异的车夫
惊险的旅途
奇特的“勃朗队长”
拓展延伸
有一次,马克·吐温乘火车外出,但是火车开得十分得慢。这让他感到非常不满,决定要通过自己的方式发发牢骚。于是,当查票员过来查票的时侯,马克·吐温将一张儿童票递给了他。查票员看了看票,调侃道:“我还真没看出您还是个孩子呢!”
假设你是幽默的马克·吐温,你会怎样巧妙回答呢?
现在当然已经不是了,但买票上这辆火车的时候我还是。
一次马克·吐温应邀赴宴。席间,他对一位贵妇说:“夫人,你太美丽了!”不料那妇人却说:“先生,可是遗憾得很,我不能用同样的话回答你。”遭遇出乎意料的傲慢无礼之言,马克·吐温笑着回答:“那没关系,你也可以像我一样说假话。”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马克·吐温的故事?
马克·吐温的名言
习惯就是习惯,谁也不能将其一下子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下楼。
世界上主要有两类人。第一类人有所成就,第二类人号称自己有所成就。第一类人不如第二类人那么多。
有皱纹的地方只表示微笑曾在那儿待过。
让自己高兴起来的最好办法就是设法让别人高兴起来。
生命如此短暂,我们没有时间去争吵、道歉、伤心、斤斤计较。我们只有时间去爱,一切稍纵即逝。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杜甫《望岳》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4.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5.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徐凝《庐山瀑布》
6.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7.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描写山的古诗词
拓展阅读
阅读《雨中登泰山》,回答问题。
检测
1.前两段主要写了冒雨登山的缘由。
2.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把全文串联起来,可以有多角度的描述,能给读者留下立体印象,给人亲眼所见、身临其境的感觉。
3.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寻常的游山玩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
4.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雨”。正面描写如“淅淅沥沥”“细雨”,似烟似雾;侧面描写如“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作用:创设意境,常人很少见到雨中的泰山,写出泰山独特的美;与题目及结尾呼应,“敢于”在雨中登山,更显出作者的勇气及决心,更能鼓舞人。
推荐阅读
《傻子出国记》马克·吐温
《夜宿松林》史蒂文森
《十月湖上》贝慈
《瓦尔登湖》梭罗
《前往美洲》夏多布里昂
《忧郁的热带》列维-斯特劳斯
谢谢(共25张PPT)
《登勃朗峰》
第一课时
马克·吐温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信息和写作背景,掌握生字词。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描绘的勃朗峰的奇绝景色。
3.概述下山途中的奇人奇事,品析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阿尔卑斯山山脉是欧洲的脊梁,它绵延贯穿11个国家,跨越几千里土地,撑起了欧洲大陆的天空,也撑起了所有欧洲人的内心。而最高峰勃朗峰则是一座神圣之山。著名诗人雪莱曾赞叹:“勃朗峰仍在高处闪烁时,阿尔卑斯山已经代表了欧洲的人间天堂,一个新的世外桃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神奇的“世外桃源”,一起品读美国作家、演说家马克·吐温的《登勃朗峰》。
导入新课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他热衷旅行,足迹几乎遍布全球,一生创作过不少游记作品。这些游记除了描写旅途中的风景,主要表现了马克·吐温对异国文化的详尽观察、敏锐感受和冷静剖析,对本国文化的思考和对本国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幽默诙谐,以方言和口语写活生生的现实,开辟了新的现实主义道路。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镀金时代》,短篇小说《百万英镑》《竞选外长》等。
走近作者
本文选自《远处的青山》(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本文被收录在马克·吐温的散文集《天真汉在国外》中,散文集记述了他以报社记者身份搭乘“奎克城”号轮船前往欧洲和巴勒斯坦采访的种种经历和见闻。作品一经出版便获得巨大成功,《登勃朗峰》便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一篇。在这篇作品中,马克·吐温描绘了登勃朗峰时所见种种美景和为他们赶车的车夫,写景极富诗意,写人幽默生动。
写作背景
翌日(
)
辚辚(
)
焦炙(
)
巉峻(
)
苍穹(
)
霓裳(
)
颠簸(
)
沟壑(
)
拾阶(
)
yì
lín
zhì
chán
qiónɡ
ní
bǒ
读一读
字词积累
hè
shè
词语解释
【翌日】
【辚辚】
【巉峻】
【拾阶】
【络绎不绝】
【轻歌曼舞】
【纷至沓来】
次日。
形容车行走时的声音。
险峻陡峭。
逐步登阶。
形容人、马、车、船等往来不断。
轻快的音乐和柔美的舞蹈。
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整体感知
合作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1-6
7-11
写登山的见闻和感悟。
写乘车的经历与感受。
按照作者先后到达的地点,复述课文。注意要讲清楚作者的经历。
作者一行人先到马蒂尼,第二天路上结伴而行的游人很多。然后从黑首去高地,沿途看到秀美的景色。快到阿冉提村前,欣赏到壮观的勃朗峰。在峰顶高地,望周围山峰的景象,有了独特的感悟。尔后下山经河谷,坐“车王”的敞篷车去沙蒙尼。
认真读课文,用一个词或一句比较精炼的话概括你读完文章后最突出的印象。
奇
黑首道上风景“奇美”
旁边的群峰“奇险”
勃朗峰主峰“奇伟”
峰巅云朵“奇幻”
赶车的车夫“奇人”
乘车的经历堪称“奇遇”
抢答
品读感悟
文章开头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第一部分(1—6)
主要写了人们通过不同的交通工具赶路游勃朗峰的盛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设置悬念,为写勃朗峰的秀美景色做铺垫。道路难行,天气炎热,但人们游兴不减,说明了勃朗峰的魅力。
作者在登勃朗峰的途中看到了哪些美景?请找出这些句子并赏析。
第2段写脚下峡谷。
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出了峡谷美不胜收的奇景。
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整个黑首道上,到处瀑布倾泻,轰鸣作响。
第3段写勃朗峰:白雪覆盖,日照其上,光艳耀目。
气势宏伟
高耸入云
直插云霄
我们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
第4段写勃朗峰周围的山峰:浅棕色的光秃尖岩。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周围的山峰比作“纤指”“塔糖”,直观形象,表现了山峰形态多姿、奇形怪状的特点。
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
第5、6段写勃朗峰附近的一座峰巅: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变幻无穷。
运用比喻,将“朵朵白云”比作“游丝蛛网”和“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突出白云的纤巧,轻柔,美丽,富有变化。
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妩媚动人,所有色彩轻淡柔和,交相辉映,妖媚迷人……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作者为什么在第6段用整整一段去写“肥皂泡”?这样写有何妙处?
“肥皂泡”是作者由峰巅的云彩产生的联想。人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肥皂泡能够摄入各种景物,而且只要人的视点稍加变换,肥皂泡中的景物形态就会发生变化,而肥皂泡本身在阳光下呈现出七彩光华。这与课文第5段所写云彩的五光十色、瞬息万变颇有相似、相通之处。因此,这一段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写景,其实也是对景物描写的一种补充,这种补充给读者留下了比较大的自主想象空间。
写“肥皂泡”,更重要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感慨。峰巅云朵那亦幻亦真的光影、色彩、形状,美丽异常,却也变化无定,瞬息即逝,就像那“最美丽最精致”却又随时会破裂的肥皂泡。基于此,作者做了个奇妙的设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其潜在的感慨可以这么理解:至精至美者,往往不能长久,因而尤其珍贵。作者的情感与遐思借“肥皂泡”来表达,既含蓄又富有意趣。
找出描写车夫的句子,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车夫的?写出了车夫怎样的特点?
第二部分(7—11)
抢答
语言描写
“不必为此烦恼——静下心来——不要浮躁——他们虽已扬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你就放下心坐好吧,一切包在我身上——我是车夫之王啊。你看着吧!”
“哈,看到了吗?如我所说吧——我可是名副其实的车夫之王啊。”
“直当是种乐趣吧,先生们,这种情况不常见,很不寻常——能坐上车王的车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真如我说的,我就是车王。”
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车夫之王”驾车本领高超,自信自得,为人热情,乐于与人交谈的特点。
神态描写
出发前,“把握十足”
途中飞速行车时“神情威严”
险遭不测时,“面不改色,和颜悦色”
通过神态描写,写出了“车夫之王”相信自己高超的驾车本领,飞速行车时的全神贯注、镇定、关心他人心理。
侧面描写
“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这种情况下车夫之王还“时不时地掉转头来”
通过写行车的惊险,车夫却气定神显,突出“车夫之王”驾车技术的高超。
作者写“车夫之王”与写其朋友笔法不同,试具体分析。
写“车夫之王”是浓墨重彩,从多角度展开描写,突出车王是本领高超的传奇人物;写其朋友是简笔勾勒,作为“勃朗队长”的朋友,爬山次数和向导水平更高。可见这里的奇人奇事还有许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给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