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一课时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一课时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3-20 11:4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您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我主要从五大板块作具体的阐述:
下面我先来说第一板块——“教材分析”中的第一个环节——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是继学习了空气、氧气、碳单质的知识之后又一种物质,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它对于“如何学习有关元素及化合物知识”起到一个很好的巩固作用,同时二氧化碳又是初中化学必须掌握其性质的主要气体之一,为后面学习“燃料”、“酸碱盐”等知识作好准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并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物质作为学习素材,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简单了解自然界中碳的循环,
知道温室效应的概念。
2.过程和方法:学会自主设计实验,验证物质性质,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理解温室效应的利与弊,树立“关注社会,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二氧化碳化学性质,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想。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2、学情分析
根据最近发展区,我对学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
学生在前面已学过空气、氧气等知识,对如何学习物质的性质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而对于二氧化碳这一物质,学生也有一些接触和了解;因而,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2)学生的能力状况:
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
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
该阶段的学习思维活跃、探究欲强,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心。
3、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引入法、问题教学法、实验演示法、科学探究法;
学法:分组实验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
四、实验创新
课本实验中的“阶梯蜡烛实验”中使用的集气瓶,瓶口大、容积小,实验成功率低,“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中,二氧化碳需求量多,步骤繁琐,不利于学生理解,我将这两个实验和“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实验串联起来,利用一套实验装置替代课本多个实验,简化了实验操作,节约了药品,充分体现了“绿色化学”的主题思想,并且在验证“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以及“与水的反应”中多次使用对比实验,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对比实验的科学理念。
五、教学过程
为了激发学生的化学实验的热情,我以真实事件为载体,通过视频回放的形式呈现,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寻找事故的原因,并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使事件真相大白,学以致用,最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并突破难点知识。
(1)事件回放
播放二氧化碳泄露视频。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二氧化碳泄露导致多人中毒,“真的是二氧化碳惹得祸吗?”以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以及求知欲,以达到让学生主动探究、认真学习的效果。
(2)事故调查
观看视频后,我会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疑点并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疑点1】二氧化碳泄露了为什么开会的人却毫无察觉?
【疑点2】为什么坐着开会的人先晕倒,而站着的人后晕倒呢?
【疑点3】在疏散过程中,有人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这种做法科学吗?
【疑点4】在许多火灾救援中,消防官兵为何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疑点5】会议桌上刚撒过水的紫罗兰为什么变成红色了呢?而事后一段时间又
变回紫色?
【疑点6】二氧化碳造成多人晕倒,是否说明二氧化碳有毒呢?
【疑点7】善后处理时,有人指出,用澄清石灰水能处理多余的CO2,有科学依据吗?
(三)实验论证
【疑点1】二氧化碳泄露了为什么开会的人却毫无察觉呢?
让学生仔细观察CO2颜色、气味、状态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因此即便泄露人们也很难察觉。
以直观、清晰的方式呈现CO2的某些物理性质,让学生自主观察归纳,注重培养其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疑点2】为什么坐着开会的人先晕倒,而站着的后晕倒呢?
【猜想】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为了更加直观的呈现该知识,我新增了一个实验,将空气气球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罐子中,发现气体慢慢漂浮起来了,说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会往下沉,因此在靠近地面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更高,坐着的人先晕倒,站着的人后晕倒。
【疑点3】在疏散过程中,有人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这种做法科学吗?
【猜想】二氧化碳溶于水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通过实验我引导学生推导的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因此在疏散过程中,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起一定的缓解作用。
【设计意图】以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由现象得出结论的分析推导能力和表达能力。
【疑点4】在现场救援中,消防官兵为何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猜想】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我会引导学生利用W管和T管进行分组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我会引导学生推导出“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因此可用于灭火,这为后面学习燃料的知识做好了铺垫。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合作交流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间同伴互助的科学素养。
【疑点5】会议室的刚撒过水的紫罗兰为什么变成红色呢?而事后一段时间又变回紫色?
【资料】紫色石蕊遇酸性物质变红色
【猜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
我再次安排学生利用W管和T管进行分组实验,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思考利用T型管的上下两端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来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实验方案并进行操作。
首先,在T型管的上下两端各放紫色石蕊浸染的干燥的滤纸条,结果发现滤纸无明显变化,然后在T型管两端各放一张湿润的滤纸条,发现下端的滤纸条变红了,利用T型管的对比实验,我引导学生推导出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碳酸使试纸变红,而不是干燥的二氧化碳使它发生颜色变化。接着我让学生将滤纸条取出放在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学生发现滤纸条又变回了紫色,这是由于碳酸不稳定,又分解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的缘故。
【设计意图】该实验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并且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知识,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设置对比实验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操作实验的能力。
【疑点6】CO2造成多人晕倒,是否说明二氧化碳有毒呢?
我引导学生从空气中以及人体呼出的气体中都含有二氧化碳的角度,分析得出二氧化碳本身无毒,但不能供给呼吸,因此,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
【疑点7】善后处理时,有人指出,用澄清石灰水能处理多余的CO2,有科学依据吗?
【猜想】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我会引导学生将澄清石灰水加在W管的右侧,再一次以实验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的理解,这也是二氧化碳的常用检验方法。因此,利用澄清石灰水处理二氧化碳有一定的效果。
(四)真相大白
1、二氧化碳真情告白
我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我溶于水时,还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使石蕊溶液变成红色,但是我自身可并不显酸性。我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白色浑浊,那是因为我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的缘故。
上面都不算什么,我还有更广泛的用途呢!我可以用来灭火,因为我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大于空气,可以覆盖在可燃物的表面,隔绝氧气从而灭火。用我做成的灭火器可以给档案、精密仪器灭火,不留任何痕迹,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但是我对生活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我很内疚。很多人误认为我有毒,真是冤枉,有毒的是我的双胞胎兄弟一氧化碳。其实,我本身无毒,但是我不能供给呼吸,当我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我会使人感到气闷、头昏、心悸、气喘、头痛、眩晕,更会使人神志不清,呼吸停止以致死亡。
【设计意图】以“二氧化碳真情告白”的形式,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2、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思考二氧化碳在生活、生产中的用途。
【设计意图】让学生懂得学习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际意义,了解“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想,并培养学生关注生产、生活,将所学的化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3、讨论交流:CO2的利与弊
CO2
在空气中的含量大约是0.03%,过多的CO2
对环境有什么影响?如何看待温室效应的利与弊?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在生活中提倡低碳生活。
四、教学反思
整堂课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有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有两点困惑之处:①本堂课实验多,时间紧。怎样设计课堂教学,才能既节约时间,又不影响学生对二氧化碳相关性质的学习。②怎样把握探究实验的开放度,到底放手多少?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如何把握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