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1.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说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1.1物质的变化与性质说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3-20 12:2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学生对身边的变化有自己的认识,因此在了解学生已有想法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可以重新建构对变化的认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学生应该具备理性思维,能够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因此,在判断一个变化的类型时,学生要有意识地通过实验等方式确定变化前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在分析一个具体的化学变化时,能主动调用化学变化的分析角度进行全面分析。
二、教材分析与学习者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作用
学生在前一节的绪言课里了解了化学的功能和价值,但是他们不明白具体的实现方式,本节课可以帮助学生知道化学反应是化学实现价值的主要途径。
在学生没有学习化学之前,他们已经感受到了身边发生的各种变化,其中有些变化有物质种类的变化,但是他们没有有意识地对它们从这个角度进行区分;在学生学习化学之后,他们开始从物质的角度认识变化,认识物质,而且通常是通过变化认识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因此,学生非常有必要在一开始认识化学变化后就建立起化学变化的认识角度,这样就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全面地认识每一个化学变化,并充分地利用每一个化学变化。
(二)学生的认识发展分析
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具体事例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如他们知道水能结冰,食物易变质等,但是他们没有用化学独特视角去将这些变化进行分类的意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关注事物时往往容易关注事物的表象,但在适当引导下,学生不难发现事物变化背后的本质。
学生对化学变化有一些自己的认识,但都是非常粗浅的。教师如果在这时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认识角度,学生往往很容易接受并且印象深刻。
(三)学生认识障碍点分析
学生对身边变化的认识粗浅且零散,因此需要帮助他们从化学的视角对变化建立认识角度。
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实验和现象上,认识不全面,尤其是对化学变化的功能认识不够,因此需要帮助他们建立化学变化的认识角度。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
全面认识化学变化,建立化学变化的认识角度。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帮助学生获取有关化学变化的丰富、真实、感性的材料,形成对化学变化特征的感性认识。
2.
通过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形成科学态度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带领学生步入充满化学变化的物质世界,引导学生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变化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探究物质变化奥秘的强烈动机,从而培养形成热爱化学、尊重化学的学习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
教学难点:全面认识化学变化,建立化学变化的认识角度。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并将其与性质关联
【引入】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科学,咱们身边的物质发生着各种变化。你能列举一些物质变化的事实吗?【讲述】我们把变化前后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而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此外,我们通过物质发生的变化可以了解到物质是否具备相应性质(根据学生所举例子分析)。其中,物质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为物理性质,而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为化学性质。
活动1:学生列举一些身边物质变化的事实,并将大家列举出的变化分为两类。学生根据列举的变化分析物质在其中表现出的性质,并将它们区分为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引导学生从物质的角度认识变化并学会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此基础上学会区分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并认识到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
【提问】当我们面对一个陌生的变化时,我们如何判断它的变化类型呢?【演示实验】(1)小苏打与醋酸反应,将燃着小木条放在管口;(2)加热碱式碳酸铜并将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小结】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即有新物质生成时,通常会表现出一些现象,如气泡、沉淀、颜色变化等,我们可以借助它们或更深入的实验判断一个变化的类型。【过渡】化学变化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比如人们将小苏打能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性质应用到馒头的发酵中;3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孔雀石与炽热的碳反应冶炼铜就是利用了碱式碳酸铜受热易分解的性质。但是化学变化并不是凭空发生的,它需要一定的条件。你对这一点的有什么认识?【小结】人们在物质发生的各种变化中了解到了物质的性质,然后通过合理地控制反应条件,利用化学反应创造新物质,极大地丰富了物质世界;同时也有效控制了一些化学反应的发生。
学生可能回答“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但会被追问“如何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活动2:观察实验现象(1)有气泡冒出,固体逐渐消失,燃着木条熄灭;(2)蓝色固体逐渐变为黑色,试管壁上出现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解常见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的现象并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举例说明化学变化需要一定条件,并交流他们对化学变化的其它认识。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到只有反应物接触时才能发生反应,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有些反应在一定温度或其它特殊条件下才能发生。体会并思考化学变化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了解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的现象,同时增强学生的“证据意识”,即寻找有新物质生成的现象依据。通过具体的化学变化认识物质的性质并感受化学变化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同时认识到化学变化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感受化学变化的价值。
进一步丰富对化学变化的认识(综合应用物质的变化)
【讲述】现在请大家来观察蜡烛燃烧,看看大家对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是否有了更多的观察视角。记录燃烧过程中的现象并说明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同时分析这些变化都体现了蜡烛的什么性质。【追问】如何证明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呢?介绍蜡烛燃烧产物的检验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蜡烛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小结】除了制备物质外,利用化学反应获取能量也是我们的重要目的。【提问】如果我们现在需要熄灭蜡烛,你有哪些熄灭方法?同时请思考你的灭火方法是从哪个角度让这个化学变化停止发生的。【小结】我们今天不仅认识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还建立了化学变化的认识角度,它们包括物质、现象、条件和能量。希望大家以后在分析一个陌生的化学变化时,也能够全面地进行分析。
学生观察蜡烛燃烧过程,描述实验现象及变化类型:蜡烛受热熔化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过程属于化学变化,说明石蜡具有可燃性。学生完成蜡烛燃烧产物的检验,根据现象发现蜡烛燃烧后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举例说明人们在化学变化中对能量的应用。学生交流熄灭蜡烛的方法,有的会从反应条件角度进行,有的会从反应物角度进行。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再次感受化学变化的几个认识角度的意义。
综合观察物质的变化并分析从中了解的物质性质。感受“实验”是确定变化类型的常用方法。认识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并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价值。应用化学变化的认识角度解决问题。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并进行反思。
六、教学反思
在以往有关物质变化的教学中,通常是简单给出定义后花很长时间进行练习,因为学生只要抓住变化前后是否有新物质就不难判断,所以学生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当遇到几个学生有争议的变化,通过老师简单的实验或解释就解决问题了,而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这样一节课结束后,学生只会对那些具有明显物质变化的反应进行判断,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知道如何解决,更不用说进行知识的应用了。
本节课的设计站在了更高了角度,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要对变化进行分类;知道了判断变化的方法,关键是知道通过设计实验进行深入分析;懂得了化学变化的具体应用,深切感受到了化学的价值。学生在这节课上学习的不是琐碎的知识,而是一种思路和方法,他们掌握了分析一个化学变化的基本思路,也知道了用什么方法去解决具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