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变换》题型解读4
旋转问题的三大典型题型
【知识梳理】
一.“半角模型”
【题型介绍】大角含半角+有相等的边,通过旋转"使相等的边重合,拼出特殊角".凡涉及等腰直角三角形、正三角形、正四边形的图形,都可能出现半角模型。总体解题思路:题目出现半角模型,先旋转,让被分成两部分的两个半角合成一个半角,再证三角形全等,利用全等解题。除了90?角外,出现其它角中含有它的一半角度时,也是可以运用旋转来解决问题。
二.“尺子模型”
【题型介绍】尺子题型,应该说是旋转问题应用中最古老的题型,它通过两把尺子的旋转,能组合成各种几何图形,探索出各种数学问题,这也给了我们一些解题启示,遇到尺子题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旋转来解决题目所提出的问题。
三.
绕点旋转模型
【题型介绍】绕点旋转型,是旋转问题应用中最常见也是难度最大的题型,实际上绝大部分的旋转都属于绕点旋转,如“手拉手模型”;一般出现在一些存在边相等的特殊三角形中,这为我们解决这类最难的旋转题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题目背景,在遇到等边三角边,等腰直角三角形及正方形这些中心对称图形或轴对称图形时,又需要添辅助线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旋转的思想来解题。
四.手拉手模型
【题型介绍】三角形全等中最经典的全等模型,图形中出现“有公共交点的两个相同的特殊图形”时,可利用全等知识及全等性质解题。
【典型例题】
例1.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3,E、F分别是AB、BC边上的点,且∠EDF=45°,将△DAE绕点D逆时针旋转90°,得到△DCM.若AE=1,则FM的长为 .
解:∵△DAE逆时针旋转90°得到△DCM,∴∠FCM=∠FCD+∠DCM=180°,∴F、C、M三点共线,∴DE=DM,
∠EDM=90°,∴∠EDF+∠FDM=90°,∵∠EDF=45°,∴∠FDM=∠EDF=45°,∴△DEF≌△DMF(SAS),∴EF=MF,
设EF=MF=x,∵AE=CM=1,且BC=3,∴BM=BC+CM=3+1=4,∴BF=BM﹣MF=BM﹣EF=4﹣x,∵EB=AB﹣AE=3﹣1=2,在Rt△EBF中,由勾股定理得EB2+BF2=EF2,即22+(4﹣x)2=x2,解得:x=,∴FM=.
例2.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点E、F分别在边AB、CD上,∠EBF=45°则△EDF的周长等于______。
解:将△BCF绕点B逆时针旋转90°,得△BAG,使点C与点A重合。∴△BCF≌△BAG,∴BG=BF,∠GBA=∠FBC,易证△GBE≌△FBE(SAS)∴EG=EF=AE+GA,∵AG=CF,∴EF=AE+CF,正方形的边长为2∴
例3.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AB,AD上各取一点P,Q,若△APQ的周长为2,求∠PCQ的度数.
解:将△DCQ绕点C顺时针旋转90゜得到△CBE,使DC与CB重合,则△DCQ≌BCE,△由题可知AQ+AP+PQ=2=AD+AB可得PQ=DQ+PB=BE+PB=PE,∵CQ=CE,CP=CP,∴△CPQ≌△CPE,∴∠CPQ=∠CPE,即∠CPQ=∠CPB+∠CDQ,
∵∠CDQ+∠CQP+∠CPB=90゜,∴∠CQP=45゜.
例4.E,F分别是正方形ABCD的边BC,CD上的两点,且∠EAF=45°,AH⊥EF,H为垂足,求证:AH=AB
解:将△ADF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得到△ABG,使AD与AD重合,则△ADF≌ABG,∵∠AEF=45゜,
∴∠ADF+∠ABE=45゜,即∠ABG+∠ABE=45゜,∴∠GAE=45゜,∴∠GAE=∠FAE,∵AF=AG,AE=AE,
∴△AFE≌AGE,∴EF=GE,∵AH⊥EF,AB⊥GE,∴AH=AB.
例5.如图△ABC中,AB=AC,∠BAC=120°,∠DAE=60°,BD=5,CE=8,则DE的长为_______
【解析】典型的“半角模型”,把∠BAC中除∠DAE外的剩下两个小角,通过旋转合并成一个60?角,再利用全等证明及全等性质求解即可。把△AEC绕点A顺时针旋转120?得到△AMB,使C与B重合,连接MD,
作MF⊥BD于点F,则△AEC≌△AMB,AE=AM,EC=BM=8,∠CAE=∠BAM,∵∠BAC=120°,∠DAE=60°,∴∠CAE+∠BAD=60?,即∠MAD=60?,∴∠EAD=∠MAD,∵AD=AD,AE=AM,∴△EAD≌△MAD,∴DE=DM,∵∠C=∠ABC=30?,∠C=∠MBA,∴∠MBD=60?,∴∠BMF=30,∴BF=BM/2=4,MF=4√3,∴DF=1,DM=7,∴DE=7.
例6.如图,在等腰Rt△ABC中,∠ABC=90°,AB=BC=3,
Rt△MPN,∠MPN=90°,点P在AC的中点,PM交AB于点E,PN交BC于点F,则四边形PEBF的面积= .
【解析】此题类似于“尺子题---一把尺子绕着点P旋转,把旋转的初始图画出来(如图1)”,作PG⊥AB于G,PD⊥BC于D.∵P是AC中点,则PB是角平分线,PG=PD∴四边形PQBR是正方形,∴△PGE≌△PDF(AAS)
∴四边形PEBF的面积=正方形PGBD的面积=△ABC面积的一半=4.5
例7.如图,Rt△ABC中,∠C=90?,以斜边AB为边向外做正方形ABDE,且正方形的对角线交于点O,连接OC,已知AC=5,OC=6,则另一直角边BC的长为
。
解析:三垂直+正方形旋转.证△ABC≌△CFD,易得△ABO≌△CFO(SAS),易得BO=OF=6,AB=CF=5,∠BOF=90°,△BO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F=12,∴BC=7
例8.如图,四边形ABCD中,∠BAD=∠BCD=90°,AB=AD,若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24,则AC长是_____cm
解析:从面积的角度或从勾股定理的角度思考,发现无法很好的利
用“AB=AD”和“”这两个条件,所以很难找到求AC的线索。由于题目出现等边“AB=AD”,我们可以从旋转的角度分析。将△ABC逆时针旋转至△ADE位置,使AB与AD重合,则△ABC≌△ADE,∠BAC=∠DAE,AC=AE,∵∠BAC+∠CAD=90°,∴∠EAD+∠ACD=90°,∴△AC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例9.如图,正方形ABCD中,E,F分别在BC、CD上,△AEF是等边三角形,连接AC交EF于G,下列结论:①BE=DF;②∠DAF=15°;③AC垂直平分EF;④BE+DF=EF,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
A.
2
B.
3
C.
4
D.
5
所以,正确的是①②③
例10.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
(1)特殊情形:如图1,当DE∥BC时,有DB = EC.(填“>”,“<”或“=”)
(2)发现探究:若将图1中的△ADE绕点A顺时针旋转α(0°<α<180°)到图2位置,则(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拓展运用:如图3,P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C内一点,∠ACB=90°,且PB=1,PC=2,PA=3,求∠BPC的度数.
解:(1)∵DE∥BC,∴∠ADE=∠B,∠AED=∠C,∵∠B=∠C,∴∠ADE=∠AED,∴DB=EC.
(2)成立.证明:由①易知AD=AE,∴由旋转性质可知∠DAB=∠EAC,∴△DAB≌△EAC,∴DB=CE,
(3)如图,将△CPB绕点C旋转90°得△CEA,连接PE,∴△CPB≌△CEA,
∴CE=CP=2,AE=BP=1,∠PCE=90°,∴∠CEP=∠CPE=45°,在Rt△PCE中,由勾股定理可得,PE=2,
在△PEA中,PE2=(2)2=8,AE2=12=1,PA2=32=9,∵PE2+AE2=AP2,∴△PEA是直角三角形,∴∠PEA=90°,
∴∠CEA=135°,又∵△CPB≌△CEA∴∠BPC=∠CEA=135°.《图形的变换》题型解读8
单一线段的最值问题
【解题方法】
三个位置确定动点运动路线,再依图形找到该线段的最值位置(依据的数学原理: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②垂线段最短)
【思路梳理】
1.两种运动情形:①运动轨迹是直线型;②运动轨迹是圆弧型
2.解析技巧:抓住动点运动过程中的三个特殊位置点(起始位置、中途任意位置、结束或特殊位置),并把这三点连线,确定运动路线,再求出它的长度;
【典型例题】
例1.如图,边长为5的等边三角形ABC中,M是高CH所在直线上的一个动点,连接MB,将线段BM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BN,连接HN,则在点M运动过程中,线段HN长度的最小值是______
【思路分析】H是定点,N是动点,动点N随动点M的运动而运动,我们可以利用“特殊位置法”,抓住点M的初始位置、随意位置、特殊位置来确定点N的运动路线,再依“垂线段最短”求HN的最小值
①当M与点C重合时,BM即BC,线段BM逆时针旋转60°即BC逆时针旋转60°,可知此时点N0与点A重合;
②取原图点M、点N的位置作为随意位置N1;
③当M与点H重合时,将CH逆时针旋转60°,得到N2位置;
④将NO、N1、N2三点连接起来得直线PQ,可知点N在直线PQ上运动,则当HN⊥PQ时,HN有最小值,由题易知HN是△BCN2的中位线,∴HN=CN2=CH=AB=.
例2.已知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8,点P是边BC上的动点,将△ABP绕点A逆时针旋转60°得到△ACQ,点D是AC边上的中点,连接DQ,则DQ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
.
【思路分析】:点D是定点,点Q是动点,抓住动点Q运动过程中的三个特殊位置点,连线确定运动路线。
①初始位置:点P的初始位置就是点Q的初始位置,当点P与点B重合时,点Q与点C重合;
②任意位置:
题目给的原图即是点Q的任意位置;
③结束(特殊)位置:终止位置:当点P与点C重合时,以AC边向右作等边三角形ACE,点Q与点E重合;所以点Q在线段CE上运动,如图
结论:
当DQ⊥CE时,DQ最短。由D是AC中点可知CD=4,由∠ACQ=∠B=60°可得∠DQC=30°,则CQ=2,由勾股定理可得DQ=2
例3.如图,在Rt△ABC中,∠ACB=90°,将△ABC绕顶点C逆时针旋转得到△A′B′C,M是BC的中点,P是
A′B′的中点,连接PM,若BC=2,∠BAC=30°,则线段PM的最大值是
【思路分析】:点M是定点,点P是动点,抓住动点Q运动过程中的三个特殊位置点,连线确定运动路线。
①初始位置:当B`与B重合时,点P的初始位置就是AB的中点;
②任意位置:
题目给的原图即是点P的任意位置;
③结束(特殊)位置:终止位置:取旋转90°这个特殊位置,点P位于点位置;将连接,由于CB=C,可知P在点以C为圆心,CB为半径的圆上运动;如图。
结论:
当P在运动以BC的延长线上时,即P运动到CB直径上时,MP有最大值,由于半径CB=2,M是中点,∴PM的最大值为3
.
例4.
如右图,已知∠MON=30°,B为OM上一点,BA⊥ON于A,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P为射线BM上一动点,连接CP,将CP绕点C顺时针旋转90°得CE,连接BE,若AB=4,则BE的最小值为________
【思路分析】:点B是定点,点E是动点,抓住动点E运动过程中的三个特殊位置点,连线确定运动路线。
①初始位置:当P与B重合时,点E的初始位置就是CD的延长线上位置;
②任意位置:
题目给的原图即是点E的任意位置;
③结束(特殊)位置:取P点在DC延长线与射线BM的交点这个特殊位置,点E位于点位置;将连接,可知E点在直线QR上运动;如图。
结论:
设QR与OM交于点G,由C=
C,∠=∠=90°,
C=
C可得△≌△,则∠=∠,△与△构成“8字模型”,可得∠=∠=90°,即OM⊥QR,当E与G重合时,
即BE⊥QR时,BE有最小值,即BG的长,由BC//ON,可得∠CBM=∠O=30°,由BC=AB=4可得C=,∴C=,则B=+4,在Rt△BG中,BG=,
即BE的最小值为=.
例5﹒如图,正方形ABCD中,BC=6,点E为BC的中点,点P为边CD上一动点,连接AP,过点P作AP的垂线交BC于点M,N为线段AP上一点,且PN=PM,连接MN,取MN的中点H,连接EH,则EH的最小值是
.
【解析】我们可以依照点H的运动轨迹来确定点H所在的运动线段是哪条?具体操作方法是:
①点H运动初始位置的确定:当P点与D点重合时,M与C重合,N与A重合,MN即是对角线AC,则H的初始位置在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上;
②当点P在DC上的某一处时,H的位置如原图所示;
③当P点与C点重合时,M、N均与C重合,则H也与C重合。把三个位置的点H连接起来,
不难发现,H点在正方形对角线OC上运动,则当EH⊥OC时,EH有最小值,如图1。
由正方形边长为6,可得对角线AC=6,
则OB=,由EH是中位线可得EH的最小值为.
例6.
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CA=90°,AC=BC=4,P是△ABC的高CD上一个动点,以B点为旋转中心,把线段BP逆时针旋转45°得到BP`,连接DP`,则DP`的最小值是_______
【思路分析】:点D是定点,点P`是动点,抓住动点P`运动过程中的三个特殊位置点,连线确定运动路线。
①初始位置:当P与B重合时,点P`的初始位置就是在AB边上的位置;
②任意位置:
题目给的原图即是点P`的任意位置;
③结束(特殊)位置:取P点与D点这个结束位置,点P`位于点位置;将连接,可知P`点在直线EF上运动,;如图。
结论:
设EF与AC交于点G,作DQ⊥EF,当P`与Q重合时,DP`有最小值,即DQ的长,由△A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AG与△DQ构成“8字模型”,可得△DQ也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由BC=CA=4可得BA=4,则BD=2,由BC=B=4可得D=4-2,∴DQ=2,
即DP`的最小值为2.
例7.如图,正方形ABCD中,AB=4,点E为对角线AC上的动点,以DE为边作正方形DEFG,点H是CD上一点,且DH=CD,连接GH,则GH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_
解析:求单一线段的最值问题,解题方法:三点确定动点运动轨迹法。
由题可知,H是定点,G是动点,且G随动点E的运动而运动,由E点来确定G点的运动轨迹。
①起始位置:当E点与C点重合时,如图G在的位置;
②任意位置:题目原图便是G点的任意位置;
③终点位置:当E点与A点重合时,如图G在的位置,此时与C点重合;
结论:连接、G、C,则G点在C上运动,即在正方形DC的对角线上运动。作H⊥C于点,当G点运动到位置时,GH的长度最小,由CD=AB=4,DH=CD,可得HC=,易知△H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则H=,即GH的最小值为.《图形的变换》题型解读7
图形对称与“将军饮马问题”
【知识梳理】线段和差最值问题-----“将军饮马问题”
【题型特点】:“两定一动”,求线段和(或周长)的最小值;
【解题思维】:“化曲为直”;
【解题方法】:先作图再计算解答;
【数学原理】:两点之间(直)线段最短
【题型介绍】
1.基础题型:两条线段出现三个点:两个定点+一个动点
【作图思路】:任选两定点中的一个定点作对称点,动点所在的线段为对称轴,连接对称点与另一个定点,所连的线段即是要求的最小值,所连线段与对称轴的交点为动点所在的位置。
例1.如图,在等边△ABC中,AB=6,AD⊥BC,E是AC上一点,M是AD上一点,且AE=2,EM+MC的最小值是
解析:∵点C关于直线AD的对称点是B,∴连接BE,交AD于点M,则BE是ME+MD最小的值.如图1,过点B作BH
⊥AC于点H,则EH=AH-AE=3-2=1,,在Rt△BHE中,
例2.如图,等腰△ABC的底边BC长为4厘米,腰AB的垂直平分线EF分别交AB、AC于点E、F,若D为底边BC的中点,点M为线段EF上的一动点,△BDM的周长最小值为8,则△ABC的面积是_____
解析:△BDM的周长=BD+DM+BM,由于BD=BC/2=2,要使周长最小,只需DM+BM最小,∵EF是AB的垂直平分线,∴点A与点B关于直线EF对称,连接AD,交EF于点M,点M即为所求,∵EF是AB的垂直平分线,∴AM=MB,此时△BDM的周长最小值=2+MD+MB=2+MD+MA=2+AD=8,∴AD=6,∴△ABC的面积=BC×AD÷2=4×6÷2=12.。
2.两条线段出现三个点:一个定点+两个动点
【作图思路】:作定点的对称点,一般两种处理方法:
①能作两次对称的作两次对称,再连接两个对称点,连接线段即是最小值,与两条对称轴的交点分别是两动点位置;②只能做一次对称的作一次对称,再作对称点到另一动点所在线段的垂线段,该垂线段即为最小值,垂线段与对称轴的交点即为一个动点所在位置,垂足为另一动点所在位置。
例3.如图,已知∠AOB=45°,P是∠AOB内部一点,且OP=,点
E、F
分别在OA、OB
、上,则△PEF周长的最小值等于__________
解析:分别作点P关于射线OA、OB的对称点M、N,连接MN,分别交射线OA、OB于点E、F,△PEF周长的最小值=PE+PF+EF=MN,MN即为所求。∵∠1=∠2,∠3=∠4,∠1+∠3=45?,∴∠MON=90?,∵OP=OM,OP=ON,∴OM=ON=OP=,△MO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MN=2,即△PEF周长的最小值等于2.
例4.如图所示,矩形OABC中,O为坐标原点,A、B在坐标轴上,且OA=15,OC=9,在边AB上选取一点D,将△AOD沿OD翻折,使点A落在BC边上,记为点E.
(1)求DE所在直线的解析式;
(2)设点P在x轴上,以点O、E、P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求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
(3)在x、y轴上是否分别存在点M、N,使四边形MNED的周长最小?如果存在,求出周长的最小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1)由题意可知,OE=OA=15,AD=DE,在Rt△OCE中,由勾股定理可得CE=12,∴BE=BC-CE=15-12=3,在Rt△BED中,由勾股定理可知,即,解得DE=5,∴AD=5,∴D(15,5),E(12,9),则可得直线DE的解析式为y=
(2)当在x轴的正半轴上,O=OE=15时,点与点A重合,则(15,0);
当在x轴的正半轴上,O=OE=15时,则(-15,0);
当OE=E时,如图1,作EH⊥OA于点H,有OH=CE=H=12,则(24,0);
当O=E时,由勾股定理知,
即,解得
=
=,∴
(,0),
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有(15,0)、(-15,0)、(24,0)或(,0)
(3)如图2,作点D关于x轴的对称点D`,点E关于y轴的对称点E`,连接E`D`,分别交y轴、x轴于点N、M,则点M、N即为所求的点.
在Rt△BE`D`中,D`E`=,∴四边形DENM的周长最小值=DE+EN+MN+MD=DE+D`E`=5+5.
例5.如图,在锐角△ABC,AB=,∠BAC=45°,∠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M、N分别是AD和AB上的动点,则BM+MN的最小值是_____
解析:作点关于AD的对称点,过点作于点N,交AD于点M,则线段的长就是BM+MN的最小值,在等腰Rt△AN中,根据勾股定理得到,
例6.如图,△ABC中,AB=2,∠BAC=30°,若在AC、AB上各取一点M、N,使BM+MN的值最小,则这个最小值为___
解析:作AB关于AC的对称线段AB`,过点B`作B`N⊥AB于点N,交AC于点M,则B`N=MB`+MN=MB+MN,B`N的长就是MB+MN的最小值。则∠B`AN=2∠BAC=60°,AB`=AB=2,∠ANB`=90°,∠B`=30°,则AN=1,在Rt△AB`N中,由勾股定理可得B`N=
3.两条线段中的出现四个点-------先平移(把四点转化成三点)+对称
【题型特点】两条线段四个点(两定两动),且两动点间的长度是固定已知的,求这两线段和的最小值;
【作图思路】
总体作图思路:通过平移,将两动点重合,转化成“两定一动”题型
具体作图方法:选一定点进行平移,使两动点重合,平移距离为两动点间的线段长度,再按
“两定一动”题型作图方法,确定好动点位置再平移回去即可得到另一动点位置;
例7.如图,甲、乙两个单位分别位于一条封闭街道的两旁,现准备合作修建一座过街天桥,问:
(1)桥建在何处才能使由甲到乙的路线最短?(注:桥必须与街道垂直)
(2)桥建在何处才能使甲、乙到桥的距离相等;
解析:(1)设桥为CD,则这个问题中的路线为AC+CD+BD,由于CD是定值,所以当AC+BD最短时,该路线最短。作法是:如图①,平移DB到CB`,连接AB`交河岸l于点P,即为所求。
(2)如图②,作点B关于街道的对称点,连接A,作A的垂直平分线,与街道靠近A的一侧交于点,过点建桥即符合要求。
例8.
如图,矩形OABC的顶点O在坐标原点,顶点A、C分别在x,y轴的正半轴上,OA=3,OC=4,D为边OC的中点,E、F为边OA上的两个动点,且EF=2,当四边形BDEF的周长最小时,点E的坐标为___________.
解析:∵由于BD、EF的长度是固定长,∴要求四边形BDEF的周长最小,只需DE+BF最短,由于DE、BF两条线段出现四个点,属于“对称+平移”题型。所以,将点B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到点G,作点D关于轴的对称点D`,连接GD`,交轴于点E,在轴上截取线段EF=2,此时得到的点E、F能使四边形BDEF的周长最小.(由于EFBG是平行四边形,平移点B,相当于将点F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F与E重合,这样,“四点”就转化成了“两定一动”的将军饮马问题最简单题型,DE+BF就转化成了DE+GE,再通过对称,就能把G(B)、D(D`)、E(F)转化到同一条线段GD`上,此时DE+GE最短,即DE+BF最短),
∵OD=OD`=2,CD`=6,BC=3,BG=2,CG=1,∵G(1,4),D`(0,-2)∴直线GD`的解析式为:,∴
例9.
如图,已知A(3,1)与B(1,0),PQ是直线上的一条动线段且(Q在P的下方),当AP+PQ+QB最小时,Q点坐标为_________.
【思路分析】∵AP+PQ+QB=√2+AP+QB,∴要求AP+PQ+QB的最小值,即是求AP+QB的最小值,两条线段四个点,典型的“将军饮马问题”中的“平移+对称”模型。按正常作图思路应是将P平移到Q点,让两个动点合成一个动点,就转化成了最基础的“两定一动”模型。问题就在这:我们平移的是定点,如点A,那如何通过平移A点,将点P与点Q的位置重合?点Q在点P的左下方位置,很明显,不是常见的水平或垂直平移情形,我们首先需要利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将P点转化成通过水平或垂直平移到达点Q的位置。如图1,由于直线y=x与坐标轴成45?,以PQ为斜边构造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PMQ,由PQ长可PM=MQ=1,即要使P点与Q点重合,只需将P点向下平移1个单位,再向左平移1个单位,即与点Q重合。如图2,将点A向下向左各平移1个单位长度到点A`,此时P、Q重合,(实质是平移线段AP,构造平行四边形APQA`),则A`点的坐标为(2,0),作点B关于直线y=x的对称点B`,恰好在y轴上,则B`的坐标为(0,1),连接A`B`,交直线y=x于点Q,即为所求。由A`、B`的坐标可求得直线A`B`的表达式为y=-0.5x+1,解联立方程:y=-0.5x+1、y=x,即可得Q点坐标为(,).
4.线段差的最大值问题
【作图思路】:
例10.按要求作图:
(1)在直线同侧有两点A、B,在直线上找一点P,使
(2)在直线两侧有两点A、B,在直线上找一点P,使
解析:(1)、(2)如下图所示:
例11.已知点A(-2,-3)、B(3,1),P点在x轴上,若|PA-PB|长度最大,则最大值为_____,P点坐标为______.
解析:作B关于x轴的对称点B`,连接AB`交x轴于点P,此时|PA-PB|=|PA-PB`|=B`P,∵B`(3,-1),A(-2,-3),则直线AP的表达式为:,∴P(,0),则最大值B`P=
5.“胡不归”问题
题型特点:出现“”形式的线段和差最值题型,且动点在直线上运动。
解题思路:紧盯“k”的数学特点,利用特殊角的边角关系、或构造“共角模型”的相似三角形,寻找到一条与“”相似的线段,把“”结构转化成“将军饮马问题”的“PA+CD”结构,利用“将军饮马问题”的“化曲为直”的思路解题。
例12:如图,Rt△ABC中,,∠ACB=90°,∠BAC=30°,BC=,
P是边AC上的一个动点,则的最小值为________.
解析:利用30°角把转化成某一条线段,这样就把转化成两条线段和差的最小值,典型的“将军饮马问题”.过P作PM⊥AB于点M,则PM=,则求的最小值,即是求PM+PB的最小值,属“一定两动”情形。解答:作点B关于AC的对称点B`,作B`M⊥AB于点M,交AC于点P,B`M即为所求。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可求出B`M=3,即的最小值为3.《图形的变换》题型解读3
利用旋转性质解题题型
【知识梳理】:旋转实质是一种全等变换,利用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这一性质解题
【典型例题】
例1.如图所示,△ABC中,∠BAC=33°,将△ABC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50°,对应得到△AB′C′,则∠B′AC的度数为 .
解:∵∠BAC=33°,将△ABC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50°,对应得到△AB′C′,∴∠B'AC'=33°,∠BAB'=50°,∴∠B′AC的度数=50°﹣33°=17°.
例2.两个全等的三角尺重叠放在△ACB的位置,将其中一个三角尺绕着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至△DCE的位置,使点A恰好落在边DE上,AB与CE相交于点F.已知∠ACB=∠DCE=90°,∠B=30°,AB=8cm,则CF= cm.
解:∵将其中一个三角尺绕着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至△DCE的位置,使点A恰好落在边DE上,
∴DC=AC,∠D=∠CAB,∴∠D=∠DAC,∵∠ACB=∠DCE=90°,∠B=30°,∴∠D=∠CAB=60°,∴∠DCA=60°,
∴∠ACF=30°,可得∠AFC=90°,∵AB=8cm,∴AC=4cm,∴FC=4cos30°=2(cm).
例3.如图,将线段A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A′B′,那么A(﹣2,5)的对应点A′的坐标是__________
解:∵线段A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A′B′,∴△ABO≌△A′B′O′,∠AOA′=90°,∴AO=A′O.作AC⊥y轴于C,A′C′⊥x轴于C′,∴∠ACO=∠A′C′O=90°.∵∠COC′=90°,∴∠AOA′﹣∠COA′=∠COC′﹣∠COA′,∴∠AOC=∠A′OC′.∴△ACO≌△A′C′O(AAS),∴AC=A′C′,CO=C′O.∵A(﹣2,5),∴AC=2,CO=5,∴A′C′=2,OC′=5,∴A′(5,2).
例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ABO绕点A顺时针旋转到△AB1C1的位置,点B、O分别落在点B1、C1处,点B1在x轴上,再将△AB1C1绕点B1顺时针旋转到△A1B1C2的位置,点C2在x轴上,将△A1B1C2绕点C2顺时针旋转到△A2B2C2的位置,点A2在x轴上,依次进行下去….若A(,0),B(0,2),则点B2016的坐标__________.(6048,2)
解析:旋转中的B点的坐标位置有两处:奇数B点在x轴上、偶数B点在第一象限,则点B2016在第一象限;B(0,2),△OAB的周长为6,,
(,2),(,2)……(,2),即(,2)
例5.如图,在△ABC中,∠ACB=90°,AC=BC,D是AB边上一点(点D与A,B不重合),连结CD,将线段CD绕点C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线段CE,连结DE交BC于点F,连接BE.
(1)求证:△ACD≌△BCE;
(2)当AD=BF时,求∠BEF的度数.
【分析】(1)由题意可知:CD=CE,∠DCE=90°,由于∠ACB=90°,所以∠ACD=∠ACB﹣∠DCB,
∠BCE=∠DCE﹣∠DCB,所以∠ACD=∠BCE,从而可证明△ACD≌△BCE(SAS)
(2)由△ACD≌△BCE(SAS)可知:∠A=∠CBE=45°,BE=BF,从而可求出∠BEF的度数.
【解答】(1)由题意可知:CD=CE,∠DCE=90°,∵∠ACB=90°,∴∠ACD=∠ACB﹣∠DCB,∠BCE=∠DCE﹣∠DCB,
∴∠ACD=∠BCE,在△ACD与△BCE中,AB=BC,
∠ACD=∠BCE,CD=CE,∴△ACD≌△BCE(SAS)
(2)∵∠ACB=90°,AC=BC,∴∠A=45°,由(1)可知:∠A=∠CBE=45°,∵AD=BF,
∴BE=BF,∴∠BEF=67.5°
例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BC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是A(1,1),B(4,1),C(3,3).
(1)将△ABC向下平移5个单位后得到△A1B1C1,请画出△A1B1C1;
(2)将△ABC绕原点O逆时针旋转90°后得到△A2B2C2,请画出△A2B2C2;
(3)判断以O,A1,B为顶点的三角形的形状.(无须说明理由)
【分析】(1)利用点平移的坐标特征写出A1、B1、C1的坐标,然后描点即可得到△A1B1C1为所作;
(2)利用网格特定和旋转的性质画出A、B、C的对应点A2、B2、C2,从而得到△A2B2C2,
(3)根据勾股定理逆定理解答即可.
【解答】(1)如图所示,△A1B1C1即为所求:
(2)如图所示,△A2B2C2即为所求:
(3)三角形的形状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B=OA1=,A1B=,
即
,所以三角形的形状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例7.如图,点O是等边三角形ABC内一点,∠AOB=110°,∠BOC=α,将△BOC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ADC,连接OD.
(1)求证△COD是等边三角形;(2)当α=150°时,试判断△COD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探究:当α为多少度时,△COD是等腰三角形.
解析:(1)∵CO=CD,∠OCD=60°,∴△COD是等边三角形;
(2)当α=150°时,△COD是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由题可知:△BOC≌△ADC,
∴∠ADC=∠BOC=150°,∵△COD是等边三角形,∴∠ODC=60°,∴∠ADO=90°,
∴△COD是直角三角形;
(3)①要使OA=AD,则需∠AOD=∠ADO,∵∠AOD=190°-α,∠ADO=α-60°,
∴190°-α=α-60°,∴α=125°;
②要使OA=0D,则需∠OAD=∠ADO,∵∠OAD=180°-(∠AOD+∠ADO)=180°-(190°-α+α-60°)=50°,∴α-60°=50°,∴α=110°;③要使OD=AD,则需∠OAD=∠AOD,∴190°-α=50°,∴α=140°;
∴当α为125°、110°、140°时,△COD是等腰三角形.第三章
《图像的变换》题型全解读
【知识结构图】
1.知识要点:三种变换方法的性质、作图及识别;识别图形的变化过程(四会:会识、会数、会画、会用)
2.思维方法:对比思维、图形观察想像能力
3.
运用联系:注意与折叠问题,全等证明、直角三角形等知识结合(难点)
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的图形运动。
①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或在一直线上)且相等
性质:
②对应线段平行(或在一直线上)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③平移前后两个图形全等,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
平移
分类:①已知图形和一对对应点(或一对对应边),求作平移后的图形
作图
②已知图形和平移方向、平移距离,求作平移后的图形
步骤:①分析题目要求,找出平移方向和距离;②分析已知图形,找到构成图形的关键点;③沿一定方向一定距离平移各个关键点;④连接所作的各个关键点,并标上相应字母;⑤写出结论(方格纸上作图不用写结论)
方法:①“对应点连接法”②“全等图形法”
实用:利用平移设计图案。注意:①确定“基本图案”②把“基本图案”连续平移③“基本图形”可以是一个图形,也可以是由几个图形构成的组合图形
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定角度的图形运动。这个定点叫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旋转角。注意:①旋转中心保持不动②图形的旋转由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决定③注意与绕轴旋转的区别。如开门关门。
性质:①经过旋转,图形上的每一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角度②任意一对
旋转
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度都是旋转角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图形变换
分类:①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一对对应点(或一对对应线段),作出旋转后图形②已知原图、旋转中心、方向和距离,作出旋转后图形
作图
步骤:①分析题目要求,找出旋转中心、旋转角;②分析所作图形,找出构成图形的关键点;③沿一定方向和一定角度,通过截取线段的方法(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旋转各个关键点;④顺次连接各个关键点的对应,并标上相应字母⑤写出结论
方法:关键点旋转
实用:利用旋转设计图案。注意:①确定“基本图案”②把“基本图案”连续旋转
轴对称、平移、旋转这三种基本图形变换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区别:①运动方式不同②性质不同③变换条件不同
联系:都是平面内的变换,都不改变原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只改变原图形的位置
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
图案的欣赏和设计:①找出图案的形成过程
②利用基本图案,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设计简单图案
概念: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如果前后图形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叫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它的对称中心。
中心对称图形
性质:中心对称图形上的每一对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平分
注意:①注意与轴对称图形区分②中心对称图形的识别,多与图形的轴对称、平移、旋转综合在一起③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及边数是偶数的多边形都是中心对称图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图形的变换》题型解读1
中心对称图形与轴对称图形的识别题型
【方法梳理】:识别技巧
①在同一平面内,如果把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旋转180度,旋转后的图形能和原图形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中心对称图形.
识别技巧:倒过来看与原图一样;
②将图形对折,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典型例题】
例1.为了迎接杭州G20峰会,某校开展了设计“YJG20”图标的活动,下列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解析:利用中心对称图形与轴对称图形性质判断即可.故选D
例2.在一些汉字的美术字中,有的是轴对称图形.下面四个美术字中可以看作轴对称图形的是( D )
A.
B.
C.
D.
解析:利用轴对称图形性质判断即可.故选D
例3.下列图形中,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正五边形
B.平行四边形
C.矩形
D.等边三角形
解析:A、正五边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
B、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
C、矩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正确;
D、等边三角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故选C
例4.图1和图2中所有的小正方形都全等,将图1的正方形放在图2中①②③④的某一位置,使它与原来7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这个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利用中心对称图形性质判断即可.故选C
例5.(2017?泰州)把下列英文字母看成图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C )
A.
B.
C.
D.
解析:利用中心对称图形与轴对称图形性质判断即可.故选C
例6.下列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解析:利用中心对称图形与轴对称图形性质判断即可.故选A
例7.下列图形中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解:A、是轴对称图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因为找不到任何这样的一点,旋转180度后它的两部分能够重合;即不满足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故此选项错误;
B、是轴对称图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因为找不到任何这样的一点,旋转180度后它的两部分能够重合;即不满足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故此选项错误;
C、是轴对称图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因为找不到任何这样的一点,旋转180度后它的两部分能够重合;即不满足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故此选项错误;
D、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故此选项正确.
故选:D.
例8.下列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解析:由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可选择。选D
例9.如图,直线a、b垂直相交于点O,曲线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点A的对称点是点A',AB⊥a于点B,A'D⊥b于点D.若OB=3,OD=2,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和为 .
【分析】根据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以及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即可解答.
【解答】解:∵直线a、b垂直相交于点O,曲线C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点A的对称点是点A',AB⊥a于点B,A'D⊥b于点D,OB=3,OD=2,∴AB=2,∴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和为3×2=6.
例10.下列所述图形中,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A、直角三角形
B、平行四边形
C、正五边形
D、正三角形
解析:直角三角形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也不轴对称图形,正五边形和正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只有平行四边是中心对称图形。故选B
例11.在图形:①线段;②等边三角形;③矩形;④菱形;⑤平行四边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个数是( )
A.2
B.3
C.4
D.5
解:①线段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②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③矩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④菱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⑤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所以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个数是3个.故选B
例12.下列“禁止行人通行,注意危险,禁止非机动车通行,限速60”四个交通标志图中,为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解:A、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
B、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正确;
C、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
D、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B.
例13.如图是我国几家银行的标志,其中即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解:中国银行标志: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符合题意;
中国工商银行标志: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符合题意;
中国人民银行标志:是轴对称图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不符合题意;
中国农业银行标志:是轴对称图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不符合题意;
中国建设银行标志:不是轴对称图形,也不是中心对称图形,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例14.以下图形中对称轴的数量小于3的是( )
A.
B.
C.
D.
解:A、有4条对称轴;
B、有6条对称轴;
C、有4条对称轴;
D、有2条对称轴.
故选D.
例15.如图,P,Q是方格纸中的两格点,请按要求画出以PQ为对角线的格点四边形.
(1)在图1中画出一个面积最小的?PAQB.
(2)在图2中画出一个四边形PCQD,使其是轴对称图形而不是中心对称图形,且另一条对角线CD由线段PQ以某一格点为旋转中心旋转得到.注:图1,图2在答题纸上.
【分析】(1)画出面积是4的格点平行四边形即为所求;
(2)画出以PQ为对角线的等腰梯形即为所求.
【解答】(1)如图①所示:
(2)如图②所示:《图形的变换》题型解读9
图形变换与几何动点动态问题
【方法梳理】:
1.题型介绍:“两定一动”;
2.解题方法:
【典型例题】
例1.如图,已知∠AOB=60°,在∠AOB的平分线OM上有一点C,将一个120°角的顶点与点C重合,它的两条边分别与直线OA、OB相交于点D、E.
(1)当∠DCE绕点C旋转到CD与OA垂直时(如图1),请猜想OE+OD与OC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当∠DCE绕点C旋转到CD与OA不垂直时,到达图2的位置,(1)中的结论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3)当∠DCE绕点C旋转到CD与OA的反向延长线相交时,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请在图3中画出图形,若成立,请给于证明;若不成立,线段OD、OE与OC之间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
【分析】(1)先判断出∠OCE=60°,再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得出OD=OC,同OE=OC,即可得出结论;
(2)同(1)的方法得OF+OG=OC,再判断出△CFD≌△CGE,得出DF=EG,最后等量代换即可得出结论;
(3)同(2)的方法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1)∵OM是∠AOB的角平分线,∴∠AOC=∠BOC=∠AOB=30°,∵CD⊥OA,∴∠ODC=90°,∴∠OCD=60°,
∴∠OCE=∠DCE﹣∠OCD=60°,在Rt△OCD中,OD=OC?cos30°=OC,同理:OE=OC,∴OD+OE=OC;
(2)(1)中结论仍然成立,理由:过点C作CF⊥OA于F,CG⊥OB于G,∴∠OFC=∠OGC=90°,
∵∠AOB=60°,∴∠FCG=120°,同(1)的方法得,OF=OC,OG=OC,∴OF+OG=OC,
∵CF⊥OA,CG⊥OB,且点C是∠AOB的平分线OM上一点,∴CF=CG,∵∠DCE=120°,∠FCG=120°,
∴∠DCF=∠ECG,∴△CFD≌△CGE,∴DF=EG,∴OF=OD+DF=OD+EG,OG=OE﹣EG,
∴OF+OG=OD+EG+OE﹣EG=OD+OE,∴OD+OE=OC;
(3)(1)中结论不成立,结论为:OE﹣OD=OC,
理由:过点C作CF⊥OA于F,CG⊥OB于G,∴∠OFC=∠OGC=90°,∵∠AOB=60°,∴∠FCG=120°,
同(1)的方法得,OF=OC,OG=OC,∴OF+OG=OC,∵CF⊥OA,CG⊥OB,且点C是∠AOB的平分线OM上一点,
∴CF=CG,∵∠DCE=120°,∠FCG=120°,∴∠DCF=∠ECG,∴△CFD≌△CGE,∴DF=EG,
∴OF=DF﹣OD=EG﹣OD,OG=OE﹣EG,∴OF+OG=EG﹣OD+OE﹣EG=OE﹣OD,∴OE﹣OD=OC.
例2.
(1)如图1,锐角△ABC中,分别以AB、AC为边向外作等边△ABE与△ACD,连接BD、CE,试证明BD与CE的大小关系。
【深入探究】
(2)如图2,△ABC中,∠ABC=45°,AB=5cm,BC=3cm,分别以AB、AC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NE和ACMD,连接BD,求BD的长;
(3)如图3,在(2)的条件下,以AC为直角边在线段AC的左侧作等腰直角△ACD,求BD的长.
【思路分析】
(1)典型的“手拉手模型”,证明△AEC≌△ABD,即可得BD=EC;
(2)“手拉物模型”的变化图形,仍证△AEC≌△ABD,故需连接EC,由由全等可得BD=EC,即求BD的长,只需求EC长,可用勾股定理的思路来求解,连接BE,易知△EBC是直角三角形,由AB、AE可知正方形对角线BE的长,由勾股定理即可求出EC的长,即BD的长;
(3)“手拉手模型”一个图形的典型特征就是,在三角形的两边各作一个特殊三角形或特殊四边形,而(3)中只出现一个特殊图形----以AC为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故仍构造另一个以AB为边等腰直角三角形,且这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分处两侧,若直接作以AB为边、点A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BE,就会出现一个小问题:需要证明BE与BC重合,故选用另一种作图方法,作点A的垂线,交AC的延长线于点E,易证△AB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至此,解题思路又回到(1)、(2)小题“手拉手模型”的常规思路线了,仍证△AEC≌△ABD,由全等可得BD=EC,即求BD的长,只需求EC长,而E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一段,故只需要求出BE长,减去AC上,即可得出EC长,即BD长。
【解题过程】
(1)∵△AEB、△ACD分别是等边三角形,∴AE=AB,AD=AC,∠EAB=∠DAC=60°,∴∠EAB+∠BAC=∠DAC+∠BAC,即∠EAC=∠BAD,∴△AEC≌△ABD(SAS),∴BD=CE;
(2)如图4,连接EC,BE,∵四边形AENB、四边形ADMC分别是正方形,∴AE=AB,AD=AC,∠EAB=∠DAC=90°,∴∠EAB+∠BAC=∠DAC+∠BAC,即∠EAC=∠BAD,∴△AEC≌△ABD(SAS),∴BD=CE;∵∠EBA=45°,∠ABC=45°,∴∠EBC=90°,在Rt△EAB中,∵AE=AB=5,∴BE=5√2,
在Rt△BEC中,∵BC=3,
BE=5√2,∴EC=√59,即BD=√59.
(3)如图5,作EA⊥AB交BC的延长线于点E,∵∠BAE=90°,∠ABC=45°,∴△AB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DC、△ABE分别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E=AB,AD=AC,∠EAB=∠DAC=90°,∴∠EAB-∠BAC=∠DAC-∠BAC,即∠EAC=∠BAD,∴△AEC≌△ABD(SAS),∴BD=CE,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E中,∵AB=AE=5,
∴BE=5√2,∴EC=BE-BC=5√2-3,即BD=5√2-3.
【点评】
这道题是属于典型的几何动点动态题型,符合“两静一动”的题型特点,即“题目主干条件不变、所求结论不变,只是图形位置发生变化”,对于这类题型,最好的解题技巧是“复制粘贴,略作修改”.
(1)“复制”了图形结构,图1中是由AB、AC为边各向两侧作等边三角形,图2中是由AB、AC为边各向两侧作正方形,故图3的辅助线即是:以AB、AC为这边向两侧作等腰直角三角形,由于AC为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是在左侧,故需作以AB为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在右侧;
(2)“复制”了解题思路过程。(2)、(3)小题都“复制”了(1)中的“△AEC≌△ABD,即可得BD=EC”这一解题思路;(3)小题“复制”(2)小题中“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求EC长”这一解题思路;
由以上两点,我们从解题步骤上,能感受到它们的相似度很高,几乎属“复制粘贴”。但又略有不同,作了小范围内的修改。
(1)全等中等角“∠EAC=∠BAD”的证明,(1)、(2)、(3)分别是角度证明中“共角模型”的两种情形;
(2)在计算EC长运用勾股定理的背景直角三角形EBC、ABE的证明过程略有不同,一个源自于正方形的性质,一个源自于辅助线的构造。
例3.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
(1)特殊情形:如图1,当DE∥BC时,有DB = EC.(填“>”,“<”或“=”)
(2)发现探究:若将图1中的△ADE绕点A顺时针旋转α(0°<α<180°)到图2位置,则(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拓展运用:如图3,P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C内一点,∠ACB=90°,且PB=1,PC=2,PA=3,求∠BPC的度数.
解:(1)∵DE∥BC,∴∠ADE=∠B,∠AED=∠C,∵∠B=∠C,∴∠ADE=∠AED,∴DB=EC.
(2)成立.证明:由①易知AD=AE,∴由旋转性质可知∠DAB=∠EAC,∴△DAB≌△EAC,∴DB=CE,
(3)如图,将△CPB绕点C旋转90°得△CEA,连接PE,∴△CPB≌△CEA,
∴CE=CP=2,AE=BP=1,∠PCE=90°,∴∠CEP=∠CPE=45°,在Rt△PCE中,由勾股定理可得,PE=2,
在△PEA中,PE2=(2)2=8,AE2=12=1,PA2=32=9,∵PE2+AE2=AP2,∴△PEA是直角三角形,∴∠PEA=90°,
∴∠CEA=135°,又∵△CPB≌△CEA∴∠BPC=∠CEA=135°.
例4.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是正方形,点A,C在坐标轴上,点B(8,8),P是射线OB上一点,将△AOP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得△ABQ,Q是P旋转后的对应点.
(1)如图1,当OP=3时,求点Q的坐标;
(2)如图2,设点P(x,y)(0(3)当BP+BQ=10,求点Q的坐标(直接写出结果即可)
【思路分析】:(1)要求Q点坐标,即求线段长,故作QE⊥AB于点E,则OA+QE即为Q点横坐标,AE即为Q点纵坐标,由旋转性质可知∠POA=∠QBA=45°,OP=BQ=3,则在等腰直角三角形BEQ中,可得BE=EQ=3,由B点坐标可知OA=AB=8,则AE=5,故Q点坐标为(11,5)
(2)几何动态题,最好的解题方法是“解题思路的延续性”,(1)小题中“旋转性质即△APO≌△AQB的全等性质”是解题关键,故解决第(2)小题仍盯住这个解题关键便能解题。由旋转性质可得∠PAO=∠QAB,AP=AQ,则易得△AP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则,由于OP是∠COA的角平分线,则x=y,则剩下的思考重点就是用x表示出AP的长,就能找出S与x的关系式。直接无法用x表示出AP的长,但∠POA=45°给了我们添辅助线的暗示,作PM⊥OA于点M,则OM=PM=x,OA=8-x,由勾股定理即可得,由S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
当S取最小值时求P的坐标有两种解题思路:
①几何论证方法:∵,∴当AP最短时S有最小值,即当AP⊥BO时AP最短,此时P在正方形COAB的对角线交点上,P是OB的中点,由中点坐标公式可得此时P点坐标为(4,4);
②代数论证方法:用配方法可求二次三项式的最值问题。,当x=4时S有最小值,故P(4,4)
(3)由题可知OB=8,由(1)可知,若P在线段OB上,依旋转性质可知BP+BQ=BP+OP=OB=8,所以BP+BQ=10>OB,可知P在应在OB的延长线上,先画图,如图5,再沿用(1)的解题思路:作QF⊥x轴于点F,先明确OP的长,再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性质求Q点坐标.
剩下的思考重点有两个:①求OP长;②证△QF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及求出QN的长。
由旋转性质可得OP=BQ,则BP+BQ=BP+OP=10,由图可知OP-BP=OB=8,解方程组可得OP=9,BP=,第①个问题解决,基本套用(1)小题的思路求解;
此小题的变化之处就在于如何解决第②个问题。依审图经验可知,已知条件OP或BP在整个图形的左上角,而所求结论在图形的右下角,必须拉近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的图形位置。由旋转性质可得OP=BQ:OP的位置拉近了,关键是把BP的位置拉下来。可利用全等性质解决。设BQ与x轴交于点N,由∠OAP=∠BAQ可得∠PAQ=90°,由∠BAN=∠PAQ=90°可得∠BAP=∠NAQ,∵AP=AQ,∠P=∠Q,∴△BAP≌△NAQ,则BP=NQ=,AB=AN=8,△BA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FNQ=∠BNA=45°,△FN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NQ=1,第②个问题解决,
则易得QF=FN=1,则Q点坐标为(17,-1).《图形的变换》题型解读2
利用平移性质解题题型
【知识梳理】
1.几何图形的平移,可视为各顶点(或端点)的平移;
2.平移前后的图形,完全相等或全等;
3.坐标系中点的平移规律:横坐标左减右加,纵坐标上加下减;
【典型例题】
例1.如图,A,B的坐标为(2,0),(0,1),若将线段AB平移至A1B1,则a+b的值为_________
解:由B点平移前后的纵坐标分别为1、2,可得B点向上平移了1个单位,
由A点平移前后的横坐标分别是为2、3,可得A点向右平移了1个单位,
由此得线段AB的平移的过程是:向上平移1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所以点A、B均按此规律平移,
由此可得a=0+1=1,b=0+1=1,故a+b=2.
例2.如图,将△ABE向右平移2cm得到△DCF,如果△ABE的周长是16cm,那么四边形ABFD的周长是_________cm.
解:∵△ABE向右平移2cm得到△DCF,∴EF=AD=2cm,AE=DF,∵△ABE的周长为16cm,∴AB+BE+AE=16cm,
∴四边形ABFD的周长=AB+BE+EF+DF+AD=AB+BE+AE+EF+AD=16cm+2cm+2cm=20cm.
例3.如图,等边三角形的顶点A(1,1)、B(3,1),规定把等边△ABC“先沿x轴翻折,再向左平移1个单位”为一次変换,如果这样连续经过2016次变换后,等边△ABC的顶点C的坐标为 .
解:∵△ABC是等边三角形AB=3﹣1=2,∴点C到x轴的距离为1+2×=+1,横坐标为2,
∴A(2,+1),第2016次变换后的三角形在x轴上方,点A的纵坐标为+1,横坐标为2-2016×1=-2014,
所以,点A的对应点A′的坐标是(-2014,+1)
例4.如图,已知一个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与原点重合,另两个顶点A,B的坐标分别为(﹣1,0),(0,).现
将该三角板向右平移使点A与点O重合,得到△OCB′,则点B的对应点B′的坐标是( )
A.(1,0)
B.(,)
C.(1,)
D.(﹣1,)
解:因为点A与点O对应,点A(﹣1,0),点O(0,0),所以图形向右平移1个单位长度,
所以点B的对应点B'的坐标为(0+1,),即(1,),故选:C.
例5.如图,O为坐标原点,△OA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OAB=90°,点B的坐标为(0,2),将该三角形沿x
轴向右平移得到Rt△O′A′B′,此时点B′的坐标为(2,2),则线段OA在平移过程中扫过部分的图形
面积为 .
【分析】利用平移的性质得出AA′的长,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A′对应的高,再结合平行四边形面
积公式求出即可.
【解答】∵点B的坐标为(0,2),将该三角形沿x轴向右平移得到Rt△O′A′B′,此时点B′的坐标为
(2,2),∴AA′=BB′=2,∵△OA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
∴AA′对应的高,∴线段OA在平移过程中扫过部分的图形面积为2×=4.
例6.如图,△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1,1),B(4,2),C(3,4)
(1)请画出将△ABC向左平移4个单位长度后得到的图形△A1B1C1;
(2)请画出△ABC关于原点O成中心对称的图形△A2B2C2;
(3)在x轴上找一点P,使PA+PB的值最小,请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
解:(1)如图1;(2)如图2;
(3)找A的对称点A′(﹣3,﹣4),连接BA′,与x轴交点即为P;如图3所示:点P坐标为(2,0).《图形的变换》题型解读5
利用旋转思维解题
【知识梳理】
会做旋转的题目、会用用旋转思想巧解几何题,这就是理解与掌握旋转问题的两个层次,只有深入理解与掌握第二个层次:用运用旋转思路帮助解题,才真正学会了旋转问题。
【典型例题】
【对比例子一】
例1.如图,在三角形ABC中,∠ACB=90°,∠B=50°,将此三角形绕点C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后得到三角形A′B′C,若点B′恰好落在线段AB上,AC、A′B′交于点O,则∠COA′的度数是_____
【解析】∵在三角形ABC中,∠ACB=90°,∠B=50°,∴∠A=180°﹣∠ACB﹣∠B=40°.由旋转的性质可知:
BC=B′C,∴∠B=∠BB′C=50°.又∵∠BB′C=∠A+∠ACB′=40°+∠ACB′,∴∠ACB′=10°,
∴∠COA′=∠AOB′=∠OB′C+∠ACB′=∠B+∠ACB′=60°.
例2.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C=90?,M是BC的中点,CD⊥AM,求证:∠AMC=∠DMB.
【解析】不添辅助线好似无从思考,由于题目存在特殊三角形和等边,辅助线首选旋转,将△ACM旋转至△CBE位置,使A与C重合、AC与CB重合,是属旋转中的“空翻模型”。
作BE⊥BC交CD的延长线于点E,∵∠DEB=∠CAM,∠EBC=∠ACM=90?,AC=BC,∴△ACM≌△CBE,∴∠AMC=∠E,BE=CM,∵M是BC的中点,∴BM=CM=BE,由题可知:∠EBD=∠MBD=45?,BD=BD,∴△EBD≌△MBD,∴∠E=∠DMB,∴∠AMC=∠DMB.
【点评】这两道都是求证角度问题,从上面两道例题,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例1题目已作出了几何变换(旋转),而例2则需要我们通过几何变换(旋转思想)添辅助线,从两题的思路过程及解题过程看,例1由于告之了旋转,自然就会联想到利用旋转性质来解题,而例2,需要利用到旋转思想才能解决,而旋转思想不是题目条件已知的,需要靠我们平时的积累与掌握,难度就会大了很多。所以旋转问题的学习与掌握,有两个层次:一是题目已知旋转的,会利用旋转性质或特征解题;二是题目未知旋转的,会利用旋转思想添辅助线解题。而旋转问题最难攻克的就是旋转思想,利用常见的旋转题目的思路或解题积累,在分析思考意识中形成旋转思维或旋转思想,去解决数学问题,这才是旋转问题真正能压轴的地方。
【对比例子二】
例3.如图,已知△ABC中,∠C=90°,AC=BC=,将△ABC绕点A顺时针方向旋转60°到△AB′C′的位置,连接C′B,则C′B的长为_______
【解析】连接BB′,根据旋转的性质可得AB=AB′,判断出△ABB′是等边三角形,根据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可得AB=BB′,然后利用“边边边”证明△ABC′和△B′BC′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ABC′=∠B′BC′,延长BC′交AB′于D,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D⊥AB′,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AB,然后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BD、C′D,然后根据BC′=BD﹣C′D计算即可得解.
解:如图,连接BB′,∵△ABC绕点A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到△AB′C′,∴AB=AB′,∠BAB′=60°,
∴△ABB′是等边三角形,∴AB=BB′,∴△ABC′≌△B′BC′(SSS),∴∠ABC′=∠B′BC′,
延长BC′交AB′于D,则BD⊥AB′,∵∠C=90°,AC=BC=,∴AB=,∴BD=2×=,C′D=×2=1,∴BC′=BD﹣C′D=﹣1.
例4.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M是AC的中点,MN⊥MD,BN平分∠CBE,E为AB的延长线上一点.求证:MD=MN
【解析】
在AD上取一点F,使DF=MB,∵AD=AB,DF=MB,∴AF=AM,∴∠AFM=∠AMF=45°,∴∠DFM=135°,∵BN平分∠CBE,∴∠MBN=135°,∴∠DFM=∠MBN,∵∠ADM+∠AMD=90°,∠NMB+∠AMD=90°,∴∠ADM=∠BMN,∴△FDM≌△BMN,∴DM=MN.
【点评】例3题目已作旋转,思考的重点只需准确把握旋转的性质,这是解题的关键,同时综合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及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即可解答.例2中,要证边相等,首选三角形全等,若从“一线三垂直”的“二垂”角度思考,过点N作AE的垂线,构造一线三垂直,但会发现证全等时缺少边相等的条件,且这个条件无法从题目各已知条件中推导出来,但从旋转角度思考,将△MNB“空翻”到△ADM中,使MN与DM重合,呈现出来的三角形必定与△MNB全等,这样就化解了上面的思考障碍,这就是旋转思想的运用,如果平时没有这方面的积累,解题时是无法作出这样的联想与思考的。
【对比例子三】
例5.如图,点O是边长为4√3的等边△ABC的内心,将△OBC绕点O逆时针旋转30°得到△OB1C1,B1C1交BC于点D,B1C1交AC于点E,则DE= .
【解析】题中出现的特殊角很多,所以必定存在特殊图形,由于O是等边三角形的内心,∴∠OBC=∠OCD=∠C1
=30°,∠BOC=120°,由旋转性质可得:OB=OC1,
∠B1OC1=∠BOC=120°,
∠BOB1=∠COC1=30°,∴∠BOC1=150°,∴OC1//BC,
DC1//OB,∴四边形OBDC1
是平行线四边形,∵OB=OC1,∴平行四边形OBDC1
是菱形,∴BD=OB,
如图1,OB=BF/cos30°=4,则设CD=x,则BD=4-x,∵BD=OB,∴4-x=4,解得x=4-4
.∵OC1//BC,∴∠C1=∠CDC1=30°,∵∠ECD=60°,∴∠DEC=90°,∴DE=DC?cos30°=(4-4)×=6-2.
例6.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C>AD,∠D=90°,BC=CD=12,∠ABE=45°,若AE=10,求CE的长度。
【解析】由题目条件AD//BC,∠D=90°,BC=CD,∠ABE=45°,若将△BCE绕点B旋转90°,即可构造一个正方形,且出现了正方形中的“半角模型”,必有三角形全等,可利用全等性质找出各边之间的关系,即可解答。
解:将△BCE绕点B旋转90°至△BGM处,使G、M落在DA的延长线上,如图,则△BCE≌△BGM,BC=BG,BE=BM,∠CEB=∠M,∠C=∠BGM=∠AGB=90°,易知四边形BCDG为正方形,∴∠CBE+∠ABG=45°,即∠GBM+∠GBA=∠ABM=∠ABE=45°,∵AB=AB,BE=BM,∴△ABE≌△ABM,∴AE=AM=10,设CE=GM=x,则AG=10-x,DE=12-x,AD=12-(10-x)=2+x,在Rt△ADE中,由勾股定理可得:,解得x=4或x=6,∴CE的长为4或6.
【点评】例5题目已作出旋转,思考的重点只需准确把握旋转的性质,这是解题的关键,同时综合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心的性质、菱形的判定与性质及解直角三角形,尽管难度不小,但因旋转是已知条件,只需多挖掘隐藏条件,所以应只是一道中档题。而例6的难度就大很多,完全靠自己平时积累的对旋转思想的理解与掌握,依题发挥,才有如此辅助线的方法及解题思路。
例7.如图,以直角三角形ABC的斜边BC为边在三角形ABC的同侧作正方形BCEF,设正方形的中心为O,连接AO,如果AB=4,AO=6,则AC=____
【思路分析】直接无法通过勾股定理求出AC的长度,可以通过旋转,把AC分成两部分来算出各自的长度,即可求解。
【解题过程】将△OA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使OB与OC重合,点A落在线段AC的点M处,则△OAB≌△OMC,则CM=AB=4,△AOM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O=OM=6,AM=12,AC=16.
【对比例子四】
例8.如图,在△ABC中,高AD和BE交于点H,且∠1=∠2=22.5°,下列结论正确的有(
)个。
①∠1=∠3;②BD+DH=AB;③2AH=BH;④若CD=,则BH=3;⑤若DF⊥BE于点F,则AE-FH=DF。
A.5
B.4
C.3
D.2
解析:(1)“8字模型”可得∠2=∠3,①正确;
(2)“绕点旋转模型”证△BDH≌△ADC得DH=DC,BD+DH=BD+DC=BC,由BE⊥AC,
∠1=∠2可得AB=BC,②正确;
(3)反证法,假设成立,由(2)全等可知BH=AD,则2AH=AD,H是中点,连接CH,如图1,则CH=AH,则CH=DH,③错误;
(4)由CD=DH=,可得CH=AH=2,则AD=BD=2+,由勾股定理可判定BH不可能是整数,④错误;
(5)如图2,作DG⊥AC于点G,则DF=EG,由“绕点旋转模型”证△DFH≌△DGC得FH=GC,则由EC-EG=GC可得AE-DF=FH,⑤正确;选C
例9.在等边三角形ABC中,P为△ABC内的一点,已知PA=6,PB=8,PC=10,则∠APB的度数是________.
解析:题目存在两个明显特征:①等边三角形;②已知条件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我们可以考虑绕点旋转,使PA、PB、PC处于同一个三角形中,再运用特殊三角形的判定及勾股定理逆定理来识别三角形的形状,进而得到有关角度的信息来求解。
解:如图,将ΔABP绕A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60?得△ADC,使得AB与AC重合,连接PD,则△ABP≌△ACD,AP=AD=6,DC=BP=8,∠BAP=∠CAD,∠ADC=∠APB,∵∠ABP+∠PAC=60?,∴∠PAC+∠CAD=60?,即∠PAD=60?,∴△APD是等边三角形,∴AP=PD=AD=6,∵DC=8,PC=10,由勾股定理逆定理可知∠PDC=90?,∴∠ADC=150?,∴∠APB=150?.《图形的变换》题型解读6
图形对称与“折叠问题”
【知识梳理】
1.折叠问题总体解题方法:折叠性质+方程思想+勾股定理(或全等性质、或特殊三角形边角关系);
2.折叠问题的三种题型
①折叠后点的位置确定:不涉及分类讨论,只是几何证明与计算;
②折叠后点的位置不确定:涉及分类讨论;
③折叠后的特殊图形的边或角位置不确定,涉及分类讨论;
3.折叠问题中常见的数学典型模型---“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
由折叠性质“折叠前后的角相等”则知:折痕是角平分线,矩形对边会平行,所以在矩形中的折叠问题,常常出现这个数学典型模型的运用。如图:
4.折叠问题常见的添辅助线方法:连接对应点,则折痕垂直平分对应点的边线;(例5)
【典型例题】
例1.如图,
矩形ABCD中,AB=8,BC=6,P为AD上一点,将△ABP
沿BP翻折至△EBP,
PE与CD相交于点O,且OE=OD,则AP的长为__________.
【思路分析】由折叠性质易证ODP≌△OEG,则在直角三角形BCG中,运用方程思想及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P的长;
【解题过程】
∵四边形ABCD是矩形,∴∠D=∠A=∠C=90°,AD=BC=6,CD=AB=8,由折叠性质得:∴EP=AP,∠E=∠A=90°,BE=AB=8,在△ODP和△OEG中,∵∠D=∠E,OD=OE,∠DOP=∠EOG,∴△ODP≌△OEG,∴OP=OG,PD=GE,
∴DG=EP,设AP=EP=x,则PD=GE=6-x,DG=x,∴CG=8-x,BG=8-(6-x)=2+x,根据勾股定理得:BC2+CG2=BG2
即:62+(8-x)2=(x+2)2,解得:x=4.8∴AP=4.8.
例2.如图,在矩形ABCD中,AD=5,AB=8,点E为射线DC上一个动点,把△ADE沿直线AE折叠,当点D的对应点F恰好落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时,则DE的长为________.
【思路分析】由于D点折叠后的对应点F,题目只交待在直线MN上,并没告之具体位置,有可能在线段MN上,也可能在N的上方或在M点的上方,故需要分情况讨论,画图便知点F不可能在M点的上方,所以分两种情况进行论证计算;
【解题过程】分两种情况:
①如图1,当点F在矩形内部时,由题易知:AD=AF=5,AN=4,FN=3,FM=2,设在Rt△EFM中,解得;
②如图2,当F在矩形外部时,由题易知:AD=AF=5,AN=4,FN=3,FM=8,设在Rt△EFM中,解得;综上所述,DE的长为
或10.
例3.如图,在△ABC中,∠A=90°,AB=AC=2,将△ABC折叠,使点B落在边AC上点D(不与点A重合)处,折痕为PQ,当重叠部分△PQD为等腰三角形时,则AD的长为___________
【思路分析】折叠时由于Q、D点的位置不确定性,所以△PQD各边长度的不确定性,故当△PQD为等腰三角形时,需分三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
【解题过程】分三种情况:
①PD=DQ时,则BP=PD=DQ=BQ,四边形BQDP是菱形,PD//BC,BP//DQ,易得△APD、△CD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则PD=DQ=CD=AD,则AC=AD+CD=AD+AD=2,∴AD=2-2;
②DQ=PQ时,BQ=PQ,∴∠BPQ=∠B=45°,△BP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此时点B与点C重合,∴AD=AC=2;
③PD=PQ时,PQ=BP,∴∠BQP=∠B=45°,△BP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此时点B与点A重合,不符题意,舍去;
综上所述,AD的长为2或2-2.
例4.现有一张矩形纸片
ABCD(如图),其中
AB=4cm,BC=6cm,点E是BC的中点.将纸片沿直线AE折叠,点B落在四边形AECD内,记为点E′,连接E′C,则线段
E′C=____.
【思路分析】由于A、B、E的位置是确定的,故点E`的位置也是确定的,所以不存在分类讨论,只需要运用几何知识进行证明与计算得出B`C的长即可。折叠过程中,出现数学典型模型“角平分线+等腰△=平行线”,AE是角平分线、△EE`C是等腰三角形,所以易得CE`//AE,依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及“平行线的距离处处相等”可用辅助线EM⊥E`C,E`N⊥AE,利用数学典型模型“双垂直模型”的面积用法,可求出E`N的长,即EM的长,由勾股定理E`C长。
【解题过程】由折叠性质可得:∠AEB=∠AEE`,∵BE=EC=EE`,∴∠EE`C=∠ECE`,由外角性质可得∠BEE`=∠EE`C+∠ECE`,∴∠AEB=∠ECE`,∴AE//CE`,作EM⊥E`C,E`N⊥AE,∴E`N=EM,∵AB=4,BE=3,∴AE=5,在Rt△AEE`中,由AE`×EE`=AE×NE`可得NE`=,∴EM=,在Rt△MEE`中,∵EE`=3,EM=,由勾股定理可得E`M=,∴E`C=2E`M=.
例5.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E、F分别在BC、CD上,将△ABE沿AE折叠,使点B落在AC上的点B`处,又将△CEF沿EF折叠,使点C落在EB`与AD的交点C`处,则BC:AB的值为__________
【思路分析】
连接CC`,由EC=EC`,BC//AD,依“等腰+平行线=角平分线”可得∠DC`C=∠B`C`C,则易证△C`DC≌△C`B`C,则CD=CB`=AB,∵AB=AB`,∴AC=2AB,∴∠ACB=30°,即可求出BC:AB的值.
【解题过程】
连接CC`,∵CE=C`E,∴∠ECC`=∠EC`C,∵AD//BC,∴∠ECC`=∠CC`D,∴∠CC`B`=∠CC`D,∵∠D=∠C`B`C=90°,CC`=CC`,∴△C`DC≌△C`B`C,∴CD=CB`,∵CD=AB=AB`,∴AB=AB`=CB`,即AC=2AB,∴∠ACB=30°,∴BC:AB=.
例6.如图,在△ABC中,D是AC边上的中点,连接BD,把△BDC沿BD翻折,得到△BDC`,DC`与AB交于点E,连接AC`,若AD=AC`=2,BD=3,则点D到BC`的距离为_________
解析:依解题经验可知,“求点D到BC`的距离”,多从面积的角度思考解决,即先求出△BDC`的面积与底边BC`的长,由折叠性质可进一步思考,即求△BDC的面积与边BC的长。不管是求三角形的面积还是求线段长,都需要垂线或直角三角形,依“折叠问题最常见的添辅助线方法----连接对应点,被折痕垂直平分”,连接CC`,则BD垂直平分CC`,接着重点放在寻找△BCD中各Rt△中的边或角的具体数据,这些数据一定与题目条件“折叠性质、D是中点、AD=AC`=2,BD=3”有关联。由AD=AC`,CD=AD,CD=DC`易得△ADC`是等边三角形,由折叠性质可得∠C`DB=∠CDB,易得∠C`DB=∠CDB=∠ADC`=60°,∴∠FCD=30°,由AD=DC=2,可得DF=1,FC=,则△BDC`的面积=△BDC的面积=,由BD=3可得BF=2,由勾股定理可得BC==BC`,则点D到BC`的距离=△BDC`的面积×2÷BC`=.
例7.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中,AB=6,BC=10,点E在CD上,将△BCE沿BE折叠,点C恰落在边AD上的点F处;点G在AF上,将△ABG沿BG折叠,点A恰落在线段BF上的点H处,有下列结论:
①∠EBG=45°;②FG=5;③;④AG+DF=FG.其中正确的是 .
解:(1)∵△BCE沿BE折叠,点C恰落在边AD上的点F处,∴∠1=∠2,CE=FE,BF=BC=10,在Rt△ABF中,
∵AB=6,BF=10,∴AF=8,∴DF=AD﹣AF=10﹣8=2,设EF=x,则CE=x,DE=CD﹣CE=6﹣x,在Rt△DEF中,
∵DE2+DF2=EF2,∴(6﹣x)2+22=x2,解得x=,∴ED=,∵△ABG沿BG折叠,点A恰落在线段BF上的点H处,
∴∠3=∠4,BH=BA=6,AG=HG,
∴∠2+∠3=∠ABC=45°,所以①正确;
(2)HF=BF﹣BH=10﹣6=4,设AG=y,则GH=y,GF=8﹣y,在Rt△HGF中,∵GH2+HF2=GF2,∴y2+42=(8﹣y)2,
解得y=3,∴AG=GH=3,GF=5,所以②正确;
(3)∵=?6?3=9,=?GH?HF=×3×4=6,∴,所以③正确;
(4)∵AG+DF=3+2=5,而GF=5,∴AG+DF=GF,所以④正确.
故答案为①②③④.
例8.如图,等腰△ABC中,CA=CB=4,∠ACB=120°,点D在线段AB上运动(不与A、B重合),将△CAD与△CBD分别沿直线CA、CB翻折得到△CAP与△CBQ,给出下列结论:
①CD=CP=CQ;②∠PCQ的大小不变;③△PCQ面积的最小值为;④当点D在AB的中点时,△PDQ是等边三角形,其中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
解:(1)∵将△CAD与△CBD分别沿直线CA、CB翻折得到△CAP与△CBQ,∴CP=CD=CQ,∴①正确;
(2)∵将△CAD与△CBD分别沿直线CA、CB翻折得到△CAP与△CBQ,∴∠ACP=∠ACD,∠BCQ=∠BCD,
∴∠ACP+∠BCQ=∠ACD+∠BCD=∠ACB=120°,∴∠PCQ=360°﹣(∠ACP+BCQ+∠ACB)=360°﹣(120°+120°)=120°,∴∠PCQ的大小不变;∴②正确;
(3)如图,过点Q作QE⊥PC交PC延长线于E,∵∠PCQ=120°,∴∠QCE=60°,在Rt△QCE中,tan∠QCE=,
∴QE=CQ×tan∠QCE=CQ×tan60°=CQ,∵CP=CD=CQ∴=CP×QE=CP×CQ=CD2,∴CD最短时,最小,即:CD⊥AB时,CD最短,过点C作CF⊥AB,此时CF就是最短的CD,∵AC=BC=4,∠ACB=120°,∴∠ABC=30°,∴CF=BC=2,即:CD最短为2,∴最小=CD2=×22=2,∴③错误,
(4)∵将△CAD与△CBD分别沿直线CA、CB翻折得到△CAP与△CBQ,∴AD=AP,∠DAC=∠PAC,∵∠DAC=30°,
∴∠APD=60°,∴△APD是等边三角形,∴PD=AD,∠ADP=60°,同理:△BDQ是等边三角形,∴DQ=BD,
∠BDQ=60°,∴∠PDQ=60°,∵当点D在AB的中点,∴AD=BD,∴PD=DQ,∴△DPQ是等边三角形.∴④正确,
故答案为: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