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河北省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河北省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0 20:1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北省
2020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2020年河北省邯郸市第二十五中学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①人也,居②善药。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③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④,咸誉清。疾病庀疡⑤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
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⑥妄者也亦谬。”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⑦乎?吾见蚩之者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选自柳宗元《宋清传》,有删改)
注:①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②居:储存。③优主:优待。④雠:出售、成交。⑤疕痬:头疮。⑥蚩:傻,无知。⑦翦翦:小气。
9.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咸誉清 誉:(2)未尝诣取直 诣: (3)其馈遗清者 遗: (4)益厚报清 益:
10.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清逐利以活妻子耳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清之取利远 醉翁之意不在酒
C. 其远取利皆类此 其真无马邪
D. 则怫然怒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
13. 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宋清有着________________的人格精神。
2020年河北省迁安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嘉禾五年,权①北征。使逊②与诸葛瑾攻襄阳。逊遣亲人韩扁赍表奉报③,还。遇敌于沔中,钞逻④得扁。瑾闻之甚惧。书与逊云:“大驾已旋,贼得韩扁,具知吾阔狭。且水干,宜当急去。”逊未答,方与诸将栾棋射戏如常。瑾曰:“伯言多智略,其当有以。”自来见逊,逊曰:“贼知大驾⑤以旋,无所复慽⑥,得专力于吾。兵将意动,且当自定以安之,施设变术,然后出耳。今便示退,贼当谓吾怖,仍来相蹙,必败之势也。”乃密与瑾立计,令瑾督舟船,逊悉上兵马,以向襄阳城。敌素惮逊,遽还赴城。瑾便引船出,逊徐整部伍,张拓声势,步趋船,敌不敢干。军到白围,托言住猎,潜遣将军周峻、张梁等击江夏新市、安陆、石阳。斩首获生,凡千余人。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陆逊传》有删改)
【补充注释】:①权:指孙权。②逊:指东吴将领陆逊。③赍表奉报:带着奏章进呈孙权。 ④钞逻:巡逻查问。⑤大驾:指孙权。⑥慽:担忧。
8. 解释下面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具知吾阔狭_______________
(2)宜当急去_______________
(3)贼当谓吾怖_______________
(4)潜遣将军_______________
9. 下列选项与“瑾闻之甚惧”中的“之”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C.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河中石兽》)
D. 鹏之徙于南冥也(《北冥有鱼》)
10.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逊未答,方与诸将栾棋射戏如常。
(2)令瑾督舟船,逊悉上兵马,以向襄阳城。
11. 陆逊在危机中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12. 本文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试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2020年河北省石家庄市28中教育集团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①某者,当具宾礼②,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③,膝语蛇行④,不敢举头;而文长( )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表上,永陵⑤喜甚。公以是益重之。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⑥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 )越。
一日,饮其乡大夫家。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一座大惊。
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 )卒。
(明·袁宏道《徐文长传》节选)
【注释】①客:做幕僚。②具宾礼:准备好接待宾客的礼节。③介胄之士:穿盔甲的军士。④膝语蛇行:跪着说话,伏地而行。⑤永陵:代指嘉庆皇帝。⑥奴:抨击。
7. 解释下列加点字
(1)胡公皆许之______(2)公以是益重之_______(3)欲以苦之______
8. 用“/”断句,划两处
竟 满 其 纸 气 韵 遒 逸 物 无 遁 情
9. 请将“于”“而”“以”分别填入下面相应的语句中。
(1)文长( )部下一诸生傲之 (2)故其名不出( )越 (3)抱愤( )卒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
(2)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
11.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徐文长的“豪荡不羁”?
2020年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苞,字孝尝,彭城人也。四岁而父终,及年六七岁,见诸父常泣。时伯、叔父悛、绘等并显贵,苞母谓其畏惮①,怒之。苞对曰:“早孤不及有识,闻诸父多相似,故心中欲悲,无有佗②意。”因而歔欷③,母亦恸甚。初,苞父母及两兄相继亡没④,悉假瘗⑤焉。苞年十六,始移墓所,经营改葬,不资诸父,未几皆毕,绘常叹服之。
少好学,能属文。自高祖即位,引后进文学之士,苞及从兄⑥孝绰、从弟孺、同郡到溉、溉弟洽、从弟沆、吴郡陆倕、张率并以文藻见知,多预宴坐,虽仕进有前后,其赏赐不殊。天监十年,卒,时年三十。临终,呼友人南阳、刘之遴托以丧事,务从俭率。苞居官有能名,性和而直,与人交,面折⑦其非,退⑧称其美,情无所隐,士友咸以此叹惜之。
【注释】①畏惮:畏惧。②佗(tā):“他”字的异体字。③歔欷:哽咽;抽噎。④没(mò):去世,死。⑤瘗(yì):掩埋、埋葬。⑥从兄:堂兄。⑦折(zhé):这里指斥责,指责。⑧退:这里指背后。
8. 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1)悉假瘗焉 悉:________________
(2)未几皆毕 毕:________________
(3)其赏赐不殊 殊:________________
(4)士友咸以此叹惜之 叹:________________
9.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绘常叹服之
A.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B.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 何陋之有(《陋室铭》)
D. 具答之(《桃花源记》)
10.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好学,能属文。
(2)面折其非,退称其美。
11. 你觉得在刘苞身上有哪些美好品质?
2020年河北首沧州市中考二模名校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诸位老弟足下:
来信言看《礼记》疏一本半,浩浩茫茫,苦无所得,今已尽弃,不敢复阅,现读朱子《纲目》,日十余页云云。说到此处,兄不胜悔恨。恨早岁不曾用功,如今虽欲教弟,譬盲者而欲导人之迷途也,求其不误难矣。
然兄最好苦思,又得诸益友相质证,于读书之道,有必不可易者数端: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若夫经史而外,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集而外,更别无书也。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六弟谨记之。……
注:①疏:注疏。②质证:验证启发。③泛骛:浮浅胡乱。④酬酢:宾主互相敬酒。副,向客人敬酒;酢,向主人敬酒。泛指交际应酬。
7.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三处)
如 读 《昌黎集》 则 目 之 所 见 耳 之 所 闻 无 非 昌 黎
8. 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不敢复阅/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B. 然兄最好苦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 有必不可易者数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 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譬盲者而欲导人之迷途也,求其不误难矣。
(2)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
10. 阅读此信,你得到了哪些读书方面的启示?
2020年河北省邯郸市育华中学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吾兄弟少好口语①,舌锋铦②利,颇以此贾③怨谤。然未尝敢行一人之事,欺诈人财,败众以成私也。汝资性略聪明,能晓事。夫聪明当用于正,亲师取友,并归一路,则为圣贤、为豪杰,事半而功倍。若用于不正,则适足以长傲、饰非、助恶,归于杀身而败名。不然,即用于无益事。小若了了,稍长,锋颖消亡,一事无成,终归废物而已。吾以家贫负石田④出游,自念老矣,欲为汝营婚娶,不以债负相遗。不能家居教汝,又去吾庐⑤叔父⑥远,少督责。汝母妇人,多姑息之爱,吾以此耿耿于心也。
吾幼补诸生⑦,长而有闻,今碌碌若此。汝辈不逮⑧吾,不知几寻丈,敢长傲乎?孔子曰:“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选自魏禧《给子世佩书》,有删改)
【注释】①口语:指言论或议论。②铦(xiān):锋利。 ③贾:招引 ④石田:指石砚。⑤庐:屋舍。⑥叔父: 代指亲人。⑦诸生:明清时经省各级考试录入府、州、县学者,称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名目,统称为诸生。⑧不逮:不及;达不到。
9.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能晓事 晓 : (2)稍长,锋颖消亡 稍 :
(3)自念老矣 念 : (4)斯亦不足畏也已 足 :
10.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归于杀身而败名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B. 则为圣贤、为豪杰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C. 吾以此耿耿于心也 以中有足乐者 (《送东阳马生序》)
D. 即用于无益事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11.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言通顺,语意明确。
然未尝敢行一人之事,欺诈人财,败众以成私也。
12. 在作者看来,天资聪明的人最终可能出现哪几种情况?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2020年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赵苞字威豪,甘陵东武城人。从兄忠,为中常侍,苞深耻其门族有宦官名执①,不与忠交通②。
初仕州郡,举孝廉,再迁广陵令。视事三年,政教清明,郡表其状,迁辽西太守。抗厉③威严,名振边俗。以到官明年,遣使迎母及妻子,垂当到郡,道经柳城,值鲜卑万余人入塞寇钞④,苞母及妻子遂为所劫质,载以击郡。苞率步骑二万,与贼对阵。贼出母以示苞,苞悲号谓母曰:“为子无状⑤,欲以微禄奉养朝夕,不图为母作祸。昔为母子,今为王臣,义不得顾私恩、毁忠节,唯当万死,无以塞罪。”母遥谓曰:“威豪,人各有命,何得相顾,以亏忠义!尔其勉之。”苞即时进战,贼悉摧破,其母妻皆为所害。苞殡敛母毕,自上归葬。灵帝遣策吊慰,封鄃⑥侯。
苞葬讫,谓乡人曰:“食禄而避难,非忠也;杀母以全义,非孝也。如是,有何面目立于天下!”遂呕血而死。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赵苞传》)
【注】①名执:掌权者。②交通:来往。③抗厉:振奋、激烈。④寇钞:抢劫钱财。⑤无状:没有功绩。⑥鄃(shū):古县名,在今山东省平原县。
8.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⑴苞深耻其门族有宦官名执
⑵垂当到郡
⑶值鲜卑万余人入塞寇钞
⑷杀母以全义
9. 下列选项中,与“有何面目立于天下”的“于”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B.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C. 山门圮于河(《河中石兽》)
D. 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10. 翻译下列句子。
⑴初仕州郡,举孝廉,再迁广陵令。
⑵为子无状,欲以微禄奉养朝夕,不图为母作祸
11. 赵苞是一个怎样的人?
12. 请给本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河北省
2020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2020年河北省邯郸市第二十五中学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①人也,居②善药。有自山泽来,必归宋清氏,清优主③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④,咸誉清。疾病庀疡⑤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
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⑥妄者也亦谬。”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⑦乎?吾见蚩之者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选自柳宗元《宋清传》,有删改)
注:①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②居:储存。③优主:优待。④雠:出售、成交。⑤疕痬:头疮。⑥蚩:傻,无知。⑦翦翦:小气。
9.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咸誉清 誉:(2)未尝诣取直 诣: (3)其馈遗清者 遗: (4)益厚报清 益:
10.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清逐利以活妻子耳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清之取利远 醉翁之意不在酒
C. 其远取利皆类此 其真无马邪
D. 则怫然怒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
13. 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宋清有着________________的人格精神。
【答案】9. (1)称赞(2)前往(3)给予 (4)更加
10. 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 11. A
12. 到了年底,估计人们无力偿还,便把债券烧掉,始终不再提起。
13. 目光长远,求财有道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注意“誉”这里是动词,称赞。“遗”解释为“给予”,古今异义。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这句话意思是:即使有不能立刻报答,而且赊账以后即死去的人成百上千,这也并不妨害宋清发财致富。据此可断句为: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
11题详解】
A.以:都解释为“来”;
B.之:连接主谓,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
C.其:代词/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D.则:就/连词,这里表假设;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度:估计。报:偿还。辄:便、就。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通读全文,由“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可知,宋清目光长远;结合“疾病庀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分析,宋清求财有道。
【点睛】参考译文:宋清是长安西部药材市场上的人,他搜集出卖好药。有从深山大泽来的采药人,一定把药卖给宋清,宋清很好地接待他们。长安的医生得到宋清的药配制他们的方剂,便容易出卖,都称誉宋清。生疮害病的人,也都愿意到宋清处买药,希望迅速治愈。宋清总是乐于满足他们的要求,即便是没有现钱的人,都给予好药,积累下来的债券堆积如山,也是从未前去讨取药钱。有的不相识的人从远地来写债券购药,宋清也不推辞。到了年底,估计人们无力偿还,便把债券烧掉,始终不再提起。
市场上的人因为他的行为与众不同,都笑他,说:“宋清是个愚蠢荒唐的人。”也有的人说:“宋清大概是个有道德的人吧?”宋清听到这些议论,说:“我不过追求利润以养活妻子儿女罢了,并不是有道德,然而说我愚蠢荒唐也是错误的。”宋清卖药四十年,烧掉药债债券的有一百几十人,有的人后来做了朝廷的大官,有的人成了管领几个州郡的封疆大吏,享有很高的薪俸。他们一个接一个地上门馈赠宋清财物。即使有不能立刻报答,而且赊账以后即死去的人成百上千,这也并不妨害宋清发财致富。宋清求利的目光远所以收益大。哪里像那些小商人啊!一次讨不到货款,就勃然大怒,两次就詈骂并与之结仇了。他们求利的方法,岂不是太狭隘了吗?我发现愚蠢的人倒是有的啊。宋清的确是用上述方法获得大利,行为又不荒唐,坚持他的做法不改变,终于致富。来求他的人更多,他接待的范围更广。有被贬官放逐沉沦失意,亲戚和朋友都冷眼看待他的人,宋清也并不怠慢;遇到他们有病,一定像过去一样给好药。一旦他们重新当权,就更加厚重地报答宋清。他从长远考虑来求利,都类似这样。
2020年河北省迁安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嘉禾五年,权①北征。使逊②与诸葛瑾攻襄阳。逊遣亲人韩扁赍表奉报③,还。遇敌于沔中,钞逻④得扁。瑾闻之甚惧。书与逊云:“大驾已旋,贼得韩扁,具知吾阔狭。且水干,宜当急去。”逊未答,方与诸将栾棋射戏如常。瑾曰:“伯言多智略,其当有以。”自来见逊,逊曰:“贼知大驾⑤以旋,无所复慽⑥,得专力于吾。兵将意动,且当自定以安之,施设变术,然后出耳。今便示退,贼当谓吾怖,仍来相蹙,必败之势也。”乃密与瑾立计,令瑾督舟船,逊悉上兵马,以向襄阳城。敌素惮逊,遽还赴城。瑾便引船出,逊徐整部伍,张拓声势,步趋船,敌不敢干。军到白围,托言住猎,潜遣将军周峻、张梁等击江夏新市、安陆、石阳。斩首获生,凡千余人。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陆逊传》有删改)
【补充注释】:①权:指孙权。②逊:指东吴将领陆逊。③赍表奉报:带着奏章进呈孙权。 ④钞逻:巡逻查问。⑤大驾:指孙权。⑥慽:担忧。
8. 解释下面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具知吾阔狭_______________
(2)宜当急去_______________
(3)贼当谓吾怖_______________
(4)潜遣将军_______________
9. 下列选项与“瑾闻之甚惧”中的“之”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B.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C.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河中石兽》)
D. 鹏之徙于南冥也(《北冥有鱼》)
10.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逊未答,方与诸将栾棋射戏如常。
(2)令瑾督舟船,逊悉上兵马,以向襄阳城。
11. 陆逊在危机中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12. 本文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试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8. (1). 详细 (2). 应当 (3). 认为 (4). 派遣 9. D
10. (1)陆逊没有回信,如同平常一样,正在与诸位将领下棋、射击、游戏。(2)让诸葛瑾率领船队,陆逊带领全部兵马,向襄阳发起进攻。
11. 镇定,临危不乱,足智多谋;知彼知已,稳定军心;随机应变,声东击西。
12. 敌人抓到送奏章的韩扁后,“诸葛瑾闻之甚惧”与陆逊“栾棋射戏如常”形成对比,突出了陆逊的镇定、足智多谋。
【解析】
【8题详解】
考查文言文常见词语的含义。
(1) 由语境“知”可知,“具”翻译为“详细”。
(2) 由语境“急”可知,“宜”翻译为“应当”。
(3) 由语境“贼”可知,“谓”翻译为“认为”。
(4) 由语境“将军”可知,“潜”翻译为“派遣”。
【9题详解】
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 之,代词,代这件事,指岳阳楼重新修缮这件事;
B. 之,代词,代这件事,指抄书这件事;
C. 之,代词,代这件事,指和尚到下游寻找的事;
D.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故选D。
【10题详解】
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句子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讲究字字落实。翻译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特殊句式要注意调整语序,省略句要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再有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要清楚。本题需注意,(1)方,正在;诸,众;如,像。(2)令,让;督,率领;悉,全;以,连词,来,表目的关系。
【11题详解】
考查对人物形象把握。
“兵将意动,且当自定以安之,施设变术,然后出耳”镇定自己,稳定军心,可见陆逊思谋深远,有安定人心的能力。“乃密与瑾立计,令瑾督舟船,逊悉上兵马,以向襄阳城”不退反攻,以达到撤退的目的,可见陆逊的善谋划,能应变的能力之强。“瑾便引船出,逊徐整部伍,张拓声势,步趋船,敌不敢干”从容整队,缓步上船,可见陆逊的临危不乱,胜券在握的自信。“军到白围,托言住猎,潜遣将军周峻、张梁等击江夏新市、安陆、石阳”假托打猎,暗中攻击,可见陆逊心思之缜密。
【12题详解】
考查对比手法的使用。
运用了对比手法,把诸葛瑾的恐惧与陆逊如同平常一般进行了对比。对比的作用是突出被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这里运用对比,突出了陆逊的镇定自若,多智善谋划的性格特点,加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参考翻译:
嘉禾五年,孙权北征魏国,派陆逊与诸葛瑾攻打襄阳。陆逊派亲信韩扁带着奏章进呈孙权,返程时在沔中遇上敌军,敌人搜索抓到韩扁。诸葛瑾听说后十分恐惧,写信给陆逊说:“主上大驾已返归,敌人捉住韩扁,完全掌握到我们的底细。而且现在江水干涸,应当赶紧撤军。”陆逊没有回信,如同平常一样,正在与诸位将领下棋、射击、游戏。诸葛瑾说:“伯言足智多谋,他必定有好办法。”于是亲自前来会见陆逊,陆逊说:“敌人知道主上大驾东归,没有什么可担忧的,可以专门对付我们。我军将士思想动摇,这就需要我们镇定自己以稳定军心,施展灵变的计策,然后退兵。现在就表示出要退兵,敌人一定认为我们害怕,因而前来进逼,这是必败的形势。”于是与诸葛瑾秘密设计,让诸葛瑾督率船队,陆逊带领全部兵马,向襄阳发起进攻。敌人向来惧怕陆逊,于是迅即退回城内。诸葛瑾便带领船队出现在江边,陆逊从容地整顿队伍,虚张声势,缓步上船,敌军不敢进犯。军队行至白围,陆逊假说要住下打猎,却暗中派遣将军周峻、张梁等袭击江夏郡新市、安陆、石阳。吴军斩首或生擒的敌人,共计有一千多人。
2020年河北省石家庄市28中教育集团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①某者,当具宾礼②,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③,膝语蛇行④,不敢举头;而文长( )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表上,永陵⑤喜甚。公以是益重之。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⑥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 )越。
一日,饮其乡大夫家。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一座大惊。
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 )卒。
(明·袁宏道《徐文长传》节选)
【注释】①客:做幕僚。②具宾礼:准备好接待宾客的礼节。③介胄之士:穿盔甲的军士。④膝语蛇行:跪着说话,伏地而行。⑤永陵:代指嘉庆皇帝。⑥奴:抨击。
7. 解释下列加点字
(1)胡公皆许之______(2)公以是益重之_______(3)欲以苦之______
8. 用“/”断句,划两处
竟 满 其 纸 气 韵 遒 逸 物 无 遁 情
9. 请将“于”“而”“以”分别填入下面相应的语句中。
(1)文长( )部下一诸生傲之 (2)故其名不出( )越 (3)抱愤( )卒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
(2)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
11.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徐文长的“豪荡不羁”?
【答案】7. (1). 答应 (2). 更加 (3). 使……苦(让……感到辛苦),难为
8. 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
9. (1). 以 (2). 于 (3). 而
10. (1)正逢捕得一头白鹿,胡宗宪请文长代写贺表。
(2)他一概加以愤怒的抨击,认为羞耻不跟他们交往。(以和他们结交为耻辱)
11. 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答出任意两句即可)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胡公皆许之:胡宗宪都答应了他。许:答应。
(2)公以是益重之:因此胡宗宪更加看重他。益:更加。
(3)欲以苦之:想以此难为他。苦:使……苦(让……感到辛苦),难为。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的句意是“写满了那张纸,气韵刚健飘逸,那件东西的神态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所以断句为“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句意填虚词。要想选出恰当的词语,需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并结合语言环境即上下句的意思进行理解。
(1)文长( )傲之:而文长( )部下一秀才而对他高傲自得。文长在胡宗宪面前高傲自得(傲之),是凭借他“部下一诸生”的身份,“于”“而”“以”这三个虚词中“以”的词意中有“凭借”之意,所以此处应填“以”。
(2)故其名不出( )越:所以他的名声没有流传( )越地以外去。(“越地”即百越之地。广义上是指中国古代百越部落所居住的地方,由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等汉族南部地区及广西、越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共同组成),翻译的句子括号处填“到”最合适,
“于”“而”“以”这三个虚词中“于”的词义中有“到”之意,所以此处应填“于”。
(3)抱愤( )卒:最终心怀怨愤( )死。“抱愤”对“卒”起了修饰限制作用,“于”“而”“以”这三个虚词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中有“修饰”这一用法,所以此处应填“而”。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会:正逢,正赶上;属:同“嘱”,嘱咐;作:写;叱:斥责;耻:以……为羞耻。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依据人物性格特点找到相关语句。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判断。
(1)从选文第一段中总督胡梅林(胡宗宪,号梅林)聘文长为幕客时,文长的衣着打扮和言谈举止中可以看出他的“豪荡不羁”,即“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2)从选文第二段中文长虽不得志,但对待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毫不畏惧的态度可以看出他的“豪荡不羁”,即“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
(3)从选文第四段中文长对有名声地位的人拒不接待的态度可以看出他的“豪荡不羁”,
即“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
点睛】参考译文:
文长是山阴的秀才,乡试多次未被录取,性格直爽,无拘无束。总督胡宗宪知晓他的才能,聘请他做幕客。文长与胡宗宪讲定:“如果要我做幕客的话,要按照接待宾客的礼节,不规定时间,自由进出。”胡宗宪都答应了他。文长于是穿葛布衣服,戴黑色头巾,拱手行礼入坐,放言畅谈天下大事,好象旁边没有人一样。胡宗宪非常高兴。那时胡宗宪统率着几个方面的兵将,威振东南一带,军人畏惧他以至跪着说话,匍匐在地象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而文长作为部下一秀才而对他高傲自得,随心所欲地行事,任意谈论和开玩笑,丝毫没有畏惧顾虑。正逢捕得一头白鹿,胡宗宪请文长代作贺表。表章上达,世宗皇帝看了很高兴。因此胡宗宪更加看重他。
文长既然不得志,不被当道看重。对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一概加以愤怒的抨击,所以他的文字没人推重,名气也只局限在家乡浙江一带。
一天,在县令家饮酒。县令指着筵席上一件小东西求他做诗题咏。暗地里叫小仆人把纸张连接成一丈多长呈上,想以此难倒他。文长取笔在手,当场作诗,写满了那张纸,气韵刚健飘逸,那件东西的神态被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场的人都大为惊叹。
晚年愤慨更深,颠狂更厉害。有名声地位的人登门拜访,他都拒不接待。然而文长始终在当时不得志,最终心怀怨愤而死。
2020年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苞,字孝尝,彭城人也。四岁而父终,及年六七岁,见诸父常泣。时伯、叔父悛、绘等并显贵,苞母谓其畏惮①,怒之。苞对曰:“早孤不及有识,闻诸父多相似,故心中欲悲,无有佗②意。”因而歔欷③,母亦恸甚。初,苞父母及两兄相继亡没④,悉假瘗⑤焉。苞年十六,始移墓所,经营改葬,不资诸父,未几皆毕,绘常叹服之。
少好学,能属文。自高祖即位,引后进文学之士,苞及从兄⑥孝绰、从弟孺、同郡到溉、溉弟洽、从弟沆、吴郡陆倕、张率并以文藻见知,多预宴坐,虽仕进有前后,其赏赐不殊。天监十年,卒,时年三十。临终,呼友人南阳、刘之遴托以丧事,务从俭率。苞居官有能名,性和而直,与人交,面折⑦其非,退⑧称其美,情无所隐,士友咸以此叹惜之。
【注释】①畏惮:畏惧。②佗(tā):“他”字的异体字。③歔欷:哽咽;抽噎。④没(mò):去世,死。⑤瘗(yì):掩埋、埋葬。⑥从兄:堂兄。⑦折(zhé):这里指斥责,指责。⑧退:这里指背后。
8. 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1)悉假瘗焉 悉:________________
(2)未几皆毕 毕:________________
(3)其赏赐不殊 殊:________________
(4)士友咸以此叹惜之 叹:________________
9.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绘常叹服之
A.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B.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 何陋之有(《陋室铭》)
D. 具答之(《桃花源记》)
10.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好学,能属文。
(2)面折其非,退称其美。
11. 你觉得在刘苞身上有哪些美好品质?
【答案】8. (1). 全、都 (2). 完 (3). 特殊 (4). 感叹 9. D
10. (1)刘苞幼年爱好学习,能写文章。
(2)当面指责别人的缺点错误,背后称赞别人的长处美德。
11. 尽心尽孝,独立坚毅,处事刚直,勤俭节约。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本题中,悉,全、都;毕,完;殊,特殊。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之”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常有:①作代词,他(们)、她(们)、它(们);②指示代词,这、那、这样、那样;③结构助词,的;④宾语前置的标志;⑤定语后置的标志;⑥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补足音节,不译;⑧动词,到……去,往。例句中“之”的用法:代词,他。
A.助词,的;
B.代词,这件事;
C.宾语前置的标志;
D.代词,他。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
(1)好,喜欢;属,撰写;
(2)面,当面;折,这里指斥责,指责;退:这里指背后;美,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美德。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从“初,苞父母及两兄相继亡没,悉假瘗焉。苞年十六,始移墓所,经营改葬,不资诸父”能看出他尽心尽孝,独立坚毅;从“临终,呼友人南阳、刘之遴托以丧事,务从俭率”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勤俭节约的人;从“苞居官有能名,性和而直,与人交,面折其非,退称其美,情无所隐”可以看出他处事刚直。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刘苞,字孝尝,彭城人。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等到六七岁的时候,他见到叔父伯父就常常哭泣。当时伯父刘悛、叔父刘绘等都已经地位显贵,母亲认为刘苞是因为畏惧而哭,为此事很生气。刘苞回答说:“我很早失去父亲,没有记住父亲的面容,听说伯父、叔父与父亲面容很相似,所以见到他们心中悲痛,没有其他意思。”说着又开始抽噎,母亲也就更加悲痛。当初,刘苞父母以及两个兄长相继去世,全是暂且埋葬。刘苞十六岁的时候,才把他们的丧柩移葬在墓地里,筹划安排改葬的事,没有借助伯父叔父的帮助,不久事情就都办完了,刘绘常常赞叹佩服他。
刘苞幼年爱好学习,能写文章。高祖即位之后,选拔年轻的有文才的士人,刘苞以及他的堂兄刘孝绰、堂弟刘孺、同郡的到溉、到溉的弟弟到洽、到溉的堂弟到沆、吴郡陆捶、张率都以文采受到赏识,常常参与君臣的宴饮,虽然他们所任官职有所不同,但得到的赏赐却没有特殊的。天监十年,刘苞去世,死时三十岁。临终时,他把友人南阳、刘之遴叫来把丧事托付他们办,要求丧事务必力求俭薄。刘苞任官有能干的名声,他生性温和,但处事刚直,和人交往,当面指责别人的缺点错误,背后称赞别人的长处美德,感情直率,不藏隐私,他的朋友都因此而慨叹惋惜他。
2020年河北首沧州市中考二模名校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诸位老弟足下:
来信言看《礼记》疏一本半,浩浩茫茫,苦无所得,今已尽弃,不敢复阅,现读朱子《纲目》,日十余页云云。说到此处,兄不胜悔恨。恨早岁不曾用功,如今虽欲教弟,譬盲者而欲导人之迷途也,求其不误难矣。
然兄最好苦思,又得诸益友相质证,于读书之道,有必不可易者数端: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若夫经史而外,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集而外,更别无书也。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六弟谨记之。……
注:①疏:注疏。②质证:验证启发。③泛骛:浮浅胡乱。④酬酢:宾主互相敬酒。副,向客人敬酒;酢,向主人敬酒。泛指交际应酬。
7.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三处)
如 读 《昌黎集》 则 目 之 所 见 耳 之 所 闻 无 非 昌 黎
8. 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不敢复阅/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B. 然兄最好苦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 有必不可易者数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 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譬盲者而欲导人之迷途也,求其不误难矣。
(2)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
10. 阅读此信,你得到了哪些读书方面的启示?
【答案】7. 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 8. A
9. (1)就像盲人想把别人从迷途当中引导出来,想不出错误就难了。(2)读史的方法,没有比设身处地更妙的了。
10. 要专一、专注;要有耐心;不同的书起不同的作用,也有不同的阅读方法。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句意为:如读《昌黎集》,那眼睛看的,耳朵听的,无非昌黎而已,认为天地间除《昌黎集》外,再没有其他书了。故断句为: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阅读/经过,经历;
B.喜欢;
C.变换,交换;
D.只;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就像盲人想把别人从迷途当中引导出来,想不出错误就难了。譬:像;导:引导。
(2)读史的方法,没有比设身处地更妙的了。莫:没有;于:比。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根据“穷经必专一经”和“但当读一人之专集”可知,读书要专一;根据“读经有一耐字诀”和“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可知,读书要有耐心;根据“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和“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即可得知,作者介绍了读经和读史的方法,告诉我们读书有一定的方法;“经以穷理,史以考事”则告诉我们不同书有不同的作用。
【点睛】译文:
诸位老弟足下:
来信说看了《礼记疏》一本半,浩浩荡荡,苦无所得,今已废弃,不敢再读,现读《朱子纲目》,每天十多页。说以这里,兄长不胜悔恨,恨早年不曾用功,如今虽想教弟弟,好比瞎子相引路,要求一点不错,太难了。
但兄长最喜欢苦思,又得几位益友相互质问证实,对于读书的道理,一定有共同不变的几个方面:钻研经书时,必须专门钻研其中的一部,不可泛泛地追求广博。学习经书时,要以研究探求义理为根本,以考证名物为末节。阅读经书时,有一个“耐”字的秘诀:这一句没有读懂,就不读下一句;今天没有读懂,明天应再读;今年没有精通,明年应再读。这就是我所说的“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天不通,明天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这就叫耐心。读史的方法,最妙的办法是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好比我就是当时的人,在其中应酬宴请。不必要人人都能记得,只记一人,好像在接近这个人一样;不必要事事能记得,只记一事,好像亲临其事。经,主要是探究道理;史,主要是考实这件事。离开这两方面,没有其他的可学。
假如说到经史以外,诸子百家,藏书很多。或者想读它,但应当读一人的专集,不应当东翻西翻。如读《昌黎集》,那眼睛看的,耳朵听的,无非昌黎而已,认为天地间除《昌黎集》外,再没有其他书了。这一集没有读完,决不换其他集,也是专字诀窍。六弟一定要记住啊。……
2020年河北省邯郸市育华中学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吾兄弟少好口语①,舌锋铦②利,颇以此贾③怨谤。然未尝敢行一人之事,欺诈人财,败众以成私也。汝资性略聪明,能晓事。夫聪明当用于正,亲师取友,并归一路,则为圣贤、为豪杰,事半而功倍。若用于不正,则适足以长傲、饰非、助恶,归于杀身而败名。不然,即用于无益事。小若了了,稍长,锋颖消亡,一事无成,终归废物而已。吾以家贫负石田④出游,自念老矣,欲为汝营婚娶,不以债负相遗。不能家居教汝,又去吾庐⑤叔父⑥远,少督责。汝母妇人,多姑息之爱,吾以此耿耿于心也。
吾幼补诸生⑦,长而有闻,今碌碌若此。汝辈不逮⑧吾,不知几寻丈,敢长傲乎?孔子曰:“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选自魏禧《给子世佩书》,有删改)
【注释】①口语:指言论或议论。②铦(xiān):锋利。 ③贾:招引 ④石田:指石砚。⑤庐:屋舍。⑥叔父: 代指亲人。⑦诸生:明清时经省各级考试录入府、州、县学者,称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名目,统称为诸生。⑧不逮:不及;达不到。
9.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能晓事 晓 : (2)稍长,锋颖消亡 稍 :
(3)自念老矣 念 : (4)斯亦不足畏也已 足 :
10.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归于杀身而败名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B. 则为圣贤、为豪杰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C. 吾以此耿耿于心也 以中有足乐者 (《送东阳马生序》)
D. 即用于无益事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11.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言通顺,语意明确。
然未尝敢行一人之事,欺诈人财,败众以成私也。
12. 在作者看来,天资聪明的人最终可能出现哪几种情况?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答案】9. (1)通晓(了解,明白) (2)略微 稍微 (3)考虑 想到(4)值得 10. C
11. (1)但是却从来不曾做过一件害人的事情,不曾欺骗他人财物以及损害大众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12. 把聪明归于正道,将来必为“圣贤”“豪杰”;把聪明用于邪道,则“长傲、饰非、助恶”, 归于杀身而败名;把聪明用于“无益事”,将来必将一事无成,终归成为废物。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1) 句译为:可以通晓事情。晓:通晓(了解,明白);
(2) 句译为:稍稍长大之后,才干与气势渐渐消失。稍 :略微,稍微;
(3) 句译为: 我自己考虑到已经老了。念 :考虑,想到;
(4) 句译为: 这也就不值得敬畏了。足:值得。
【10题详解】
A.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却;
B.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转折,却;
C.都是介词,因为;
D.介词,在/介词,比;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还要注意句式变化,倒装句要在翻译时,把语序调整过来;如果有省略句式,翻译时,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译文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语句通畅。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然,但是;未尝,未曾;行,做;欺诈,欺骗诈取;败,毁坏、损害。整句译为:但是却从来不曾做过一件害人的事情,不曾欺骗他人财物以及损害大众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在文段第一段中有“夫聪明当用于正,亲师取友并归一路,则为圣贤,为豪杰,事半而功倍”,是从正面分析聪明人把聪明归于正道结果会成为“圣贤”“豪杰”; 接着,从反面论证把聪明用于邪道和无益事上,就会有两种结果:重则“适足以长傲、饰非、助恶,归于杀身而败名”;轻则“小若了了,稍长锋颖消亡,一事无成,终归废物而已”。总之,作者认为天资聪明的人最终可能出现以上三种情况。
【点睛】参考译文:
我们兄弟少年时候喜好谈论,言词激烈,因此多招致别人的怨恨毁谤。然而也没有敢做一件危害别人的事,没有欺骗诈取别人的钱财,损公肥私。你的资性比较聪明,能晓事理。但聪明应当用在正道上,把所接近的老师和朋友,都看成是志同道合的人,这样就有可能成为圣贤、成为豪杰,也会事半而功倍。如果你的聪明用不到正道上,那么就会增长傲气、掩饰错误、帮助恶人,结果是引来杀身败名之祸。即使没有这么严重,也就是把聪明用在了那些无益的事情上。小时候好像聪明懂事,等到年岁大一点,那点小聪明没有了,只落得一事无成,最终成为一个废物。我因家里贫穷带着石砚出外谋生,现在已经老了,想要为你娶媳妇,又不想因此而负债遗留下去让你去偿还。我不能在家教你读书学习,又离我家叔父较远,所以对你缺少督促教育。你母亲是个妇道人家,对你多有姑息迁就之爱,我常常因为这一点而心事重重不愉快。
我小时候中秀才,长大后又有文名,现在碌碌无成。你们比我又相差一截,怎么还敢滋生傲气呢?孔子说:“年轻人是可敬可畏的,怎么能断定后辈人不如当代这一辈人呢?一个人到四十岁、五十岁还没有一点声名,也就值不得敬畏了。”
2020年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赵苞字威豪,甘陵东武城人。从兄忠,为中常侍,苞深耻其门族有宦官名执①,不与忠交通②。
初仕州郡,举孝廉,再迁广陵令。视事三年,政教清明,郡表其状,迁辽西太守。抗厉③威严,名振边俗。以到官明年,遣使迎母及妻子,垂当到郡,道经柳城,值鲜卑万余人入塞寇钞④,苞母及妻子遂为所劫质,载以击郡。苞率步骑二万,与贼对阵。贼出母以示苞,苞悲号谓母曰:“为子无状⑤,欲以微禄奉养朝夕,不图为母作祸。昔为母子,今为王臣,义不得顾私恩、毁忠节,唯当万死,无以塞罪。”母遥谓曰:“威豪,人各有命,何得相顾,以亏忠义!尔其勉之。”苞即时进战,贼悉摧破,其母妻皆为所害。苞殡敛母毕,自上归葬。灵帝遣策吊慰,封鄃⑥侯。
苞葬讫,谓乡人曰:“食禄而避难,非忠也;杀母以全义,非孝也。如是,有何面目立于天下!”遂呕血而死。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赵苞传》)
【注】①名执:掌权者。②交通:来往。③抗厉:振奋、激烈。④寇钞:抢劫钱财。⑤无状:没有功绩。⑥鄃(shū):古县名,在今山东省平原县。
8.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⑴苞深耻其门族有宦官名执
⑵垂当到郡
⑶值鲜卑万余人入塞寇钞
⑷杀母以全义
9. 下列选项中,与“有何面目立于天下”的“于”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B.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C. 山门圮于河(《河中石兽》)
D. 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10. 翻译下列句子。
⑴初仕州郡,举孝廉,再迁广陵令。
⑵为子无状,欲以微禄奉养朝夕,不图为母作祸
11. 赵苞是一个怎样的人?
12. 请给本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答案】8. 以……为耻 临近、将要 遇到 使……被杀 9. A
10. (1)早先在州郡任职,被推举为孝廉,又被提升为广陵县令。
(2)做儿子的没有功绩,想用微薄的俸禄早晚服侍您,不料给母亲带来灾祸。
11. 忠义,爱国 12. 赵苞重忠节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耻:意动用法,以……为耻;杀:使动用法,使……被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本题是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有何面目立于天下”中的“于”的意思是:在。
A.对,对于;
B.在;
C.在;
D.;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仕,任职;迁,提升;无状,没有功绩;不图,不料。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解答:典型事件,对人物的正面描写,作者评价和侧面烘托等。“义不得顾私恩、毁忠节”“食禄而避难,非忠也”写赵苞的忠君爱国;“杀母以全义,非孝也。如是,有何面目立于天下”“遂呕血而死”,写他的至孝。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给文章拟写标题的能力。文章的标题往往要体现文章的内容和主旨。结合文章的内容和最后体现的文章的主旨分析,“食禄而避难,非忠也;杀母以全义,非孝也。如是,有何面目立于天下”“遂呕血而死”,可知此文表现的是赵苞的至孝和忠义爱国,因此可拟题为:赵苞重忠节。
【点睛】参考译文:
赵苞字威豪,甘陵东武城人。叔伯哥哥赵忠,为中常侍,赵苞以门门族有宦官为奇耻大辱,不与赵忠来往。
先出仕州郡,举孝廉,升广陵令。任职三年,政治教化清明,郡上表朝廷,陈说赵苞的行事,升辽西太守。雷厉风行,名声著于边地。到职的第一年,派人迎接施的母亲和妻、子,快到郡,经过柳城,碰上鲜卑一万多人入塞侵犯掳掠,赵苞的母亲及妻、子,被鲜卑劫持作人质,用车子载了攻击郡境。赵苞带领步兵骑兵二万人,与贼对阵。贼把赵苞的母亲带到阵地给赵苞看,赵苞悲痛呼号对母亲说:“作儿子的无用,想得一点俸禄养母亲,没有想到反害了母亲。从前是母亲的儿子,现在是皇上的臣子,大义不得顾私恩,毁忠节,只当万死,无法抵罪。”母亲远远地对赵苞说:“威豪,客人有各人的命,哪能相顾,以损忠义!你应当勉励啊!”赵苞立即进击,贼全部被攻破,但赵苞的母亲和妻、子,都被贼杀害了。赵苞殡殓母亲后,上表请求归葬。灵帝派人吊慰,封赵苞为毹侯。
赵苞安葬母亲以后,对乡人说“食君王之禄如果远避祸难,是不忠;使母亲被杀来保全义,是不孝。这样的人,有什么面目生在世上呢?”于是呕血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