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专题五 现代诗歌阅读 课件——2021年中考语文系统复习(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部分 专题五 现代诗歌阅读 课件——2021年中考语文系统复习(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0 20:2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五 现代诗歌阅读
(注:现代诗歌阅读内容遵照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活动·探究”进行编写)
知识清单
1、现代诗歌鉴赏
现代诗歌: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它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2D5ABB26-0587-4C30-8999-92F81FD0307C}内容
阐释
教材示例
感情 基调
指诗歌表达的情感取向或情感态度。 描述感情基调的词语:清新舒展、喜悦 明快、热情赞扬、低沉悲痛、幽默风趣、意味深长、憎恶激愤、深沉坚定等。
高尔基《海燕》一诗以宏伟壮丽的大自然为背景,极力渲染波澜壮阔的紧张气氛,塑造高傲的海燕形象,蕴含着激越的情绪,全诗的感情基调应是高亢激昂的。
{2D5ABB26-0587-4C30-8999-92F81FD0307C}内容
阐释
教材示例
意象
是诗歌中用来寄托诗人情感的具体形象。
余光中在《乡愁》中把“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感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具体的事物上,它们就是《乡愁》这首诗的意象。
意境
是指诗歌通过描写具体形象表现出来的情调或境界。
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通过描述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营造出祖国山河破碎的意境,表达了对祖国、土地的热爱之情。
意象与意境的区别:意象是诗歌中写到的具体事物或景物;意境是通过描写事物或景物营造出的整体氛围。它们二者都是为了表达诗人的情感,在诗歌中的关系一般是:诗歌通过描写……的意象,营造出……的意境,来表达……的情感。
(续表)
1、现代诗歌鉴赏
2、现代诗歌朗诵
{2D5ABB26-0587-4C30-8999-92F81FD0307C}内容
阐释
教材示例
语气 语调
是指声音的快慢、高低、长短、强弱、虚实等各种形式的总和。包括语调的高低、抑扬、轻重强弱的变化。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第一节通过描写“破旧的老水车”等意象展现祖国所受的苦难,表达了诗人深沉、悲痛的心情。朗诵时语气缓慢,语调低沉。
语速
指朗诵时,每个音节之间连接的快慢。语速多与作品内容相关:舒缓庄重、悲伤沉重的内容,语速较慢;热烈欢快、紧急激烈的内容,语速较快;叙事性或情感较平淡的内容,语速适中。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第三节通过描写“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等一系列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意象,表现祖国蒸蒸日上的状态,朗诵时的语速同第一、二节相比,由舒缓变得急促。
2、现代诗歌朗诵
{2D5ABB26-0587-4C30-8999-92F81FD0307C}内容
阐释
教材示例
重音
朗诵时,为使听众能准确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常以重读语句中某些词或短语的形式加以强调。
高尔基《海燕》中“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应重读“只有”,表现文势转折,使海燕的形象跃然而起。
停连
是指朗诵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连接。停连是朗诵时表达语意、抒发情感的方法。
①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望ˇ长城内外”一句,“望”是句首领字,读时稍作停顿,以领起下文。
②穆旦《我看》最后一节大声呼唤“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生命的热情被自然的活力点燃,生出飞奔的欲望,朗诵时注意连接。
节奏
诗歌朗诵的节奏表现为诗歌语言的顿挫,即根据诗句内容、情感来确定句子的停顿。
①毛泽东《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节奏富于变化,读来豪情激荡。
②余光中的《乡愁》全诗句式齐整,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美。
(续表)
.
.
中考考点突破
【例】阅读下面的现代诗歌,完成1—4题。
【例】
{2D5ABB26-0587-4C30-8999-92F81FD0307C}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 愁
余光中
文本解读
这是一首现代诗歌,朗诵时需要注意体会其回环往复的节奏特征;赏读时要分析诗中的意象特征、语言特征,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读标题:“乡愁”是本诗的“诗眼”,概括了诗歌内容及表现的思想感情。
思考一:诗歌每一小节都对应人生的某个阶段,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都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意象):
用“ 邮票 ”表达小时候对母亲的思念;
用“ 船票 ”表达对妻子的思念;
用“ 坟墓 ”表现与母亲的生死之别;用“ 海峡 ”抒发家国之思。
思考二:这首诗四个诗节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船票
邮票
海峡
坟墓
不能调换。①这四个诗节是按“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的时间顺
序展开的,所以不能调换。②诗歌的前三节都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最
后一节则将情感推向高潮,集中体现了诗人身居孤岛思念大陆的情感。前三节是
对最后一节情感的铺垫,最后一节是对前三节情感的升华。
在“诵读诗歌·寄托乡愁”活动课上,晓慧为同学们朗诵了余光中的《乡愁》,饱含深情,听得人泪湿眼眶。
考点一 掌握朗诵的技巧
1. 同学们认为晓慧同学朗诵得感人至深,对此纷纷
发表自己的看法:
高斌:晓慧同学在朗诵第三个诗节时,重读
了“母亲”一词,可以听出作者的悲伤与思念之
情;“在里头”声音轻了些,能感受到作者心中
对母亲的思念与愧疚。
玲玲:晓慧同学朗诵得 (感情基调)
而 (语速),很好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
感情。
请你在玲玲同学发言中的空缺处填写恰当的
词语。 (2分)
①审题。根据“感情基 调”“语速”等提示语可知本题考查诗歌朗诵的技巧。
②阅读全诗,把握诗歌内容或主题。《乡愁》分别讲述了母子分离、夫妻分离、母子死别、游子与大陆分离,四种悲伤的“乡愁”,表达了诗人对亲人、故乡、祖国的思念,情感是忧伤的。
③确定朗诵技巧。根据诗歌内容和感情来确定感情基调和语速。
解题思路
忧伤
缓慢
(意思对即可,每空1分)
考点一 掌握朗诵的技巧
教材同频
①注意“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修饰语,想想它们带给你的阅读感受, 试着给这几个长句标出重音和节奏。 (九上《我爱这土地》)
②朗读这首诗之前,先和同学讨论:如何把握朗读的语速、节奏、语气和语调?
(九下《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考点一 掌握朗诵的技巧
归纳总结
掌握朗诵的技巧
1. 不同主题诗歌确定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的技巧
①表达庄重深沉、悲伤寂寞、伤感消沉、离愁别绪等主题或内容的诗歌,朗诵
时的感情基调一般是坚定悲怆、忧愁伤感的,语气语调低沉、婉转,语速缓慢。
②表达歌颂赞美、幸福希望、批判讽刺或紧急激烈等内容或主题的诗歌,朗诵
时的感情基调一般是热烈欢快、明快愉悦、急促激昂的,语气语调高亢、铿锵,
语速较快。
③叙事性或情感较平淡的内容或主题的诗歌,朗诵时的感情基调一般是恬淡闲
适的,语气语调平静,语速适中。
考点一 掌握朗诵的技巧
归纳总结
掌握朗诵的技巧
2. 诗歌朗诵时重音、停连、节奏等技巧使用的注意点
①重读:重读表现意象特征的修饰语;重读表示人称转换、文势转折的词语。
②停顿:同等位置、同等关系、同等形式的词语之间一般要停顿;强调性内容
的前后一般要停顿。
③连接:有标点但语意未断、连接紧密的地方一般要连接。
④节奏:句式较长、节拍较多的诗句,节奏要抑扬顿挫;相同句式反复使用的
诗句,节奏要回环;运用排比修辞的诗句,节奏要鲜明有力。
考点二 把握诗歌的情感
2. 诗人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每一阶段的乡愁
都有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随着时空的变化,情感层层深入。读完整首诗歌,
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心灵深处执着的主导情感是:
大陆和中华民族历史 文化的认 同。(2分)
①审题。从“主导情感”可知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情感。
②读作者。余光中经历与母 亲、妻子、大陆的分别,心中满是思念之情。
③读题目、意象。“乡愁”既是题目又是关键词,指明诗歌的中心内容;诗歌按时间顺序描写了“邮票——与母亲分别”“船票——与新娘分别”“坟墓——与母亲死别”“海峡——与大陆分离”等意象与情境,展现诗人的乡愁,过程中诗人的情感由“思念亲人”“思念 故乡”一步步升华为“盼望祖国统一”。
解题思路
评分标准:答案中体现对祖国或家乡的思念之情
即可得2分;如果只体现出“思念亲人”给1分。
对大陆和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考点二 把握诗歌的情感
教材同频
①在诗歌结尾,作者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 (九上《我看》)
②诗人用一系列意象,形象地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情感。试结合每节诗中的意象, 分析诗人的情感脉络。 (九下《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考点二 把握诗歌的情感
归纳总结
考点三 品味诗歌的语言
3. 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诗人千锤百炼的结果。
秦丽同学认为这首诗中运用“小小的”“窄窄
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使诗歌读起
来轻轻柔柔的,不够有力量。你怎么看?请把你
的观点写下来。 (2分)
①审题。从“叠词”一词可知本题考查品味诗歌的语言。
②点角度。本题赏析诗歌运用“小小的”等叠词的作用及效果。
③析内容。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效果时,要结合诗歌内容。
④扣主旨。赏析时将叠词与意象结合在一起,紧扣主旨来作答。
解题思路
答案示例:“小小的”等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语言
的韵律感、节奏美,含蓄委婉、抑扬顿挫,表达
了绵绵不尽的乡愁。同时以轻描淡写的方式,把
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重量轻的意象上,恰好
反衬出诗人内心浓烈的思乡之情,意蕴颇丰,充
满艺术效果。
考点三 品味诗歌的语言
教材同频
①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说说它们带给你的阅读感受。
(九上《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②品味下列语句,说说它们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九下《海燕》)
考点三 品味诗歌的语言
归纳总结
考点四 读写结合:诗意表达
4. 《乡愁》不仅具有结构和韵律上的艺术之美,更
因表达诗人对故乡恋恋不舍的情怀和对祖国早日
统一的期待而具有情感之美。请你为这首诗续写
一段,来表达对两岸统一的信心。 (2分)
①审题。可知本题以“续写”的方式考查“诗意表达”。
②分析原诗,确定续写诗歌的句式特征。需续写部分为 3句,句式参照原诗任一小节即可。
③结合主题、情境,完成表达。仿写内容需符合“在未来”的时间要求、“表达对两岸统一的信心”的主题,并与原诗风格保持一致。想象未来两岸统一,选择能够寄托“乡愁”的意象,根据选择意象的特征,想象合理的情境。
解题思路
答案示例:
①乡愁是一道直直的桥梁
②你来这头
③我去那头(句式1分;内容1分。共2分)
而未来






教材同频
①仿照课文,在下面的横线处添加一句,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句承接紧密,和谐一致。 (九下《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②下面是一位同学还没有写完的诗作,请续写完成这首诗。(九上“尝试创作”)
考点四 读写结合:诗意表达
归纳总结
考点四 读写结合:诗意表达
针对训练
我们想对世界说
青年人朝气蓬勃
青年人斗志昂扬
作为青年
我们有不怕困难的精神
我们的精神如穿云破雾的火炬
燃尽苍茫
作为青年
我们有坚持不懈的思想


作为青年
我们有民族复兴的梦想
我们的梦想如滋润万物的春雨
唤醒希望
让我们一同上路
去迎接民族复兴的曙光
青年,在路上
1.[品味诗歌的语言]“一切诗文,总需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诗歌中运用
修辞手法,可使语言具有立体感,正如本诗第二小节中运用了 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青年们不怕困难的精神比喻为 穿云破雾的火炬,将抽象的精神描绘得更具体,
更有力量。 (2分)
比喻
穿云破雾的火炬
2. [掌握朗诵的技巧]为了朗诵时情感更加饱满,同学们针对朗诵时的技巧纷纷发
表意见,请将以下同学们的发言补充完整。 (4分)
肖玲:我认为朗诵第一小节时应把重音放在“ 朝气蓬勃 ”和“斗志昂扬”
上,这样才能起到强调的作用。
孟妍:这首诗主要赞扬了 青年人的精神、思想和梦想,由此可以把握这首
诗的感情基调,在朗诵时一定要读得 充满激情(忧愁伤感/充满激情)。
朝气蓬勃
青年人的精神、思想和梦想
充满激情
一、 学校“心苑诗社”举办“青春筑梦”诗歌朗诵会。一班准备朗诵李黎同学创
作的《青年,在路上》。
3.[读写结合:诗意表达]李黎同学创作诗歌时,有两句未完成。请你仿照她的诗
文结构,将诗歌补充完整。 (2分)
答案示例:
我们的思想如迎风飘扬的旗帜
凝聚力量
(句式1分,内容1分,共2分)
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
自从绿给了我发展,

黄教我以忠义,
蓝教我以高洁,
粉红赐我以希望,
灰白赠我以悲哀;
再完成这帧彩图,
黑还要加我以死。
从此以后,
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色 彩
闻一多
1.[把握诗歌的情感]刘婧同学读完《色彩》后,感叹:生命宝贵,苍白、单调地
度过生命没有意义,美好的生命需要自己用丰富的色彩去绘画,去创造,我们一
定要 答案示例一:对生活要充满希望,让生命变得更加丰 富多
(2分)
2. [掌握朗诵的技巧]晓佳同学太喜欢这首小诗了,想回家后朗诵给爸爸妈妈听,她
朗诵时的感情基调应是 热烈(或“奔放”的,才符合诗歌表达的情感。 (2分)
二、 在“诵诗歌·悟生命”活动课上,李军同学展示了闻一多的诗歌《色彩》,请
完成以下任务。
热烈(或“奔放”)
答案示例一:对生活要充满希望,让生命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答案示例二:热
爱生活,拥抱生命中的喜怒哀乐。
3. [读写结合:诗意表达]诗人以种种“色彩”比喻人生的丰富复杂,请根据自己
的理解,将诗歌空缺处补充完整,为其增添一笔色彩。 (2分)
答案示例:红给了我热情(句式1分,内容1分,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