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17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件(17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21 22:0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从民族交融角度看辽夏金元的统治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
回忆导入
中国自古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回顾所学,前面哪些朝代出现过民族大融合的情况?
从历史上看,汉族好像是一座融化各民族的大熔炉,春秋战国时期是一次大融化,十六国南北朝也是一次,唐朝又是一次,辽、金、元、清四朝融化的规模大小不等,多少都增加了汉族的数量。汉族之所以成为一个巨大的民族,是由于几千年来不断吸收附近各民族的缘故。
——范文澜《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斗争与融合》
概念辨析
民族交融
民族融合
=

民族融合包含着民族差异的消失、民族消亡的意思,而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在交往交流中相互接近、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认同的过程。……它意味着不同民族之间各方面交往、交流的增多,更多的是包容文化多元的心态和心境,一种对它文化的认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形态的认同。在此基础上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是“和而不同”思想的真正体现。
——路晓峰《民族交融:民族理论的创新和突破》
相互交流
相互学习
相互认同
相互认同
相互交流
相互学习
一、辽夏金元的民族交融——相互交流
观察以上历史地图和纪年表,概括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元朝的统一
{10A1B5D5-9B99-4C35-A422-299274C87663}政权名称
民族
建立时间
创建者
都城

契丹族
916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
西夏
党项族
1038年
元昊
兴庆(今银川)

女真族
1115年
完颜阿骨打
会宁,后迁都燕京
蒙古
蒙古族
1206年
成吉思汗

蒙古族
1271年
忽必烈
大都(今北京)
(阅读填写)请快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了解辽夏金元先后的建立情况。
一、辽夏金元的民族交融——相互交流


以上材料体现了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在政治、经济上存在着怎样的交流情况?
两朝(宋和辽)彼此以“南朝”和“北朝”称呼对方。他们的君主结成了虚构的“兄弟”亲属关系。宋朝皇帝将称辽朝皇太后为他的叔母,辽朝皇帝为他的“皇弟”,而辽朝皇帝则称呼宋朝皇帝为“兄长”。……在新年庆贺,皇帝生日,皇帝或皇后去世,以及新君登基这样的仪式场合,要互派特使。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宋金榷场分布图
宋辽夏榷场分布图
一、辽夏金元的民族交融——相互交流
政治上,通过议和,大部分时间维持了和平局面,双方通使频繁。
经济上,各政权经济来往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贸易。
元朝建立后,中原汉学者许衡给元世祖忽必烈上疏指出:“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它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朔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
——许衡《徐文正公遗书》
思考:阅读材料,许衡所说的北魏、辽、金“行汉法乃可长久”符不符合史实,以及他给元世祖“行汉法”的建议有没有被采纳?请结合辽夏金元的政治制度来予以说明。
二、辽夏金元的民族交融——相互学习
辽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
西夏建立后,在先进的汉文化的影响下,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还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在地方则设立州郡和蕃落两套不同的行政机构。
金建立后,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封建统治机构,还设立科举制度取士。同时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做“猛安谋克”。被编入“猛安谋克”的女真民户被大批迁入中原地区,平时耕作,战时出征。
通过以上描述,辽、西夏、金的政治制度呈现出什么样相同的特点?
都学习了汉族的制度,但在治理过程中也保留了本民族的制度。其特点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双轨统治(蕃汉分治)。
二、辽夏金元的民族交融——相互学习,但保留特色
①继承吸收了宋代的政治制度
②保留了少数民族的特色,如宣政院
元朝的政治制度
中央
相对于宋朝,元朝中央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
行省制度
行省
路、府、州、县
(行中书省)
行省既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又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代表地方。
地 方
地 方
材料二: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一:若稽古制,魏、晋有行台,齐、隋所管置外州称行台尚书省,唐以诸道事繁,准齐分置。分行省,其遗制也。
——《元史?百官志一》
1、根据以上材料,行省制和之前中原王朝的地方管理体制是何关系?
继承和发展
2、结合所学知识,回顾唐节度使和宋路府州县的制度设计,其主要问题在哪里?
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失衡
3、根据材料二,分析行省制度与前代地方体制相比,有何突出特点?有什么影响?
地 方
行省制度
材料一:《元史》记载行省的权力是“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钱穆先生认为行省制“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至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
材料二:为着防止分裂割据现象的发生,唯一的手段只有利用犬牙相入的原则。因此,元代的省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元朝的行省权力很大,为什么没有导致地方割据?
行省制度是如何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
材料三:元朝之灭亡,……并非亡于地方的分裂割据。其所以如此,除去元朝中央政府能够通过各种制度和机制对行省进行约束、控制外,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由元朝的民族统治背景所决定的。作为民族统治的得力工具,元朝行省主要由蒙古、色目官员掌握权力。这些人更多的是元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忠实维护者,很难成为地方割据势力的代表。
——张帆《元朝行省的两个基本特征》
采用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
任用少数民族官员
元朝行省制既有继承中原地方政治制度,也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三、辽夏金元的民族交融——相互认同
讨论:辽夏金元属不属于中国的朝代?
第一种观点: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崖山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国”。意思是元朝和清朝的时候,中国被灭国了,而元朝和清朝就不属于中国的王朝。有些人也认为,元朝时期是蒙古人灭亡了中国,中国变成了蒙古人的“殖民地”。
第二种观点:张帆在《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中认为:“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大中国’。”
第一种观点的“证据”:元朝的“四等人制”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四等人制”是蒙古人利用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区别对待各民族,使其互相牵制,以使统治民族坐收渔利。这种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结果只能导致民族矛盾的激化。
——鲁玉《试论元代“四等人”制》
在元朝实行“四等人制”政策之后,不仅仅包括汉民族、每个民族之间的日常联系、通婚现象也比以往增加,对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积极影响。 ——麻翠梅《浅析元朝“四等人制”政策的形成及影响》
(如何看待?)
激化民族矛盾
促进民族交融
VS
元朝统治者实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并不是一概而论,而是区别对待,一切以巩固统治为目的。元朝统治者对各族的上层都是优容有加,极力笼络联合,以使他们为蒙古政权忠实效劳。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
在元朝的统一局面下,民族迁徙、民族交往空前频繁,大量迁入内地的非汉族人口逐渐融入汉族,还形成了两个新的少数民族——蒙古族和回族。
——张帆《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材料一:辽朝和金朝都自称“中国”,将宋朝称为“南朝”,后来俄语中的“中国”还是“契丹”一词。元朝皇帝都自称中国皇帝。元朝宗庙祭祀所奏《威成之曲》中说道“惠孚中国,威靖边庭”。元朝还有计划地吸收、采取中原王朝的一系列典章制度和统治经验。包括建立年号、国号(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定国号为“大元”),建立汉式官僚机构,定都汉地。后来恢复科举考试,并将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思想,并开始组织编修《宋史》。
材料二:朱元璋承认元朝是正统的中国朝代:“元主中国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
相互认同——民族交融
第二种观点的“理由”:当时人对“中国”看法
元人的“中国观”完备形成,其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元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大会上的讲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