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件(50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件(50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3-22 10:3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巫山人
《中外历史纲要(下)》
世界史
所谓历史的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而言。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总序》
上古史(古代史):远古有人类开始--公元5世纪,这一时期形成了世界五大文明摇篮,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
中古史:公元5世纪--15世纪,散居的部落通过迁徙、战争,逐渐相对聚集靠拢,形成大大小小的邦国、王国和帝国。
近代史:1500年地理大发现--20世纪初。人类由分散走向整体,大国纷纷崛起,他们通过海洋进行殖民扩张,瓜分世界市场,争夺势力范围,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的统治。
现代史:20世纪初--至今。资本主义发展遭遇一系列重大挫折,并相应进行一系列重大调整,至今仍影响世界。社会主义诞生,并与资本主义在对抗中并存、发展。人类命运公共体在经历一系列严重灾难后日益显现。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四、五、六单元
第七、八、九单元
世界历史的大致分期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人类文明的产生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前提:从采集狩猎到农耕畜牧
标志: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出现
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与古巴比伦文明
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
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古希腊文明
人类文明的产生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思考:文明有哪些特征?
“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和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或科学,等等。并非所有文明都具备这些特征……,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和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或科学,等等。并非所有文明都具备这些特征……,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课本里文明的特征:
私有制和阶级、城市、国家、文字
采集
渔猎
农耕
畜牧
手工业
社会分工
剩余
私有
阶级
国家
文字
播种收获
定居
城市
人口
生产力
矛盾
记事
管理
剩余产品掠夺
战 争
生产力


兼并
政治
宗教活动
文明的标志
产生原因
阶级
国家
文字
城市
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 战俘沦为奴隶
解决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需要,
农耕文明要求定居 ; 政治宗教活动 ; 战争兼并
记事、管理的需要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前提:从采集狩猎到农耕畜牧
农耕畜牧的产生及其传播示意图
结合教材中第2-3页的内容,谈一谈农耕畜牧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①社会分工的形成;
②交换贸易的产生;
③早期城市的出现。
前提: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过程:社会大分工
标志: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
剩余产品——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国家——文字(记事管理)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本节思维导图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1.早期文明
▲ 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
1
2
3
4
5
①西亚:两河流域
②北非:尼罗河流域
③南亚:印度河、恒
河流域
④中国:黄河和长江
流域
⑤欧洲:巴尔干半岛
南部和爱琴
海地区
古希腊文明
约BC 800年
中国文明
约BC 2070年
古埃及文明
约BC 3500年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约BC4000年
古印度文明
约BC2300年
古代早期文明区域的地理位置有何共同点?这些文明的分布特点?
(基本位于中纬度、北温带,大多邻近大河流域)
2.多元特点
类型
大河文明:西亚、埃及
印度、中国
海洋文明:希腊
特点
大河文明:以发展种植农业为主的农耕经济,一般都建立起地区性大国,实行君主专制的政治统治
海洋文明:以发展工商业和对外贸易为主的经济,适应这种经济发展要求,通常建立起城邦民主政治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3B4B98B0-60AC-42C2-AFA5-B58CD77FA1E5}文明类型
文明区域
代表古国
地理环境
历史环境
政治
制度
思想
文化
西

城市国家至地区性大国
东北非
城市国家至地区性大国


城市国家至地区性大国


城市国家至地区性大国
分封制
宗法制、礼乐制
君权神授
华夷秩序
天下大同
欧洲南部
城市国家至地区性大国
古巴比伦

埃及

印度

中国

希腊
两河流域的平原,交通便利。公元前4000年左右
尼罗河流域的平原,交通便利。公元前3000左右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平原交通便利,公元前6世纪
黄河和长江流域平原,交通便利,约公元前2070年
巴尔干半岛,多山少平原,交通不便,公元前3000年左右
王权与神权结合,分工明确的官僚系统,明确的地方行政体系,完整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王权与神权结合,较完善的官僚系统(中央宰相,地方州长)
种姓等级制度
城邦至上
民主思想
人文精神
君权神授
君权神授
君权神授
楔形文字
《吉尔伽美什》
象形文字
太阳历
金字塔
佛教;0-9
《摩柯婆罗多》
《罗摩衍那》
《夏小正》
灿烂的
古希腊文化
寡头政治
民主政治
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自然
环境
文明进程
政治文明
最初文明
(前3500年)
一系列城市国家
(前2900年)
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两河流域
(前18世纪,国王汉谟拉比)
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文明
①《汉谟拉比法典》
②楔形文字
——最早的史诗
③《吉尔伽美什》
④洪水和方舟传说
⑤发明了60进位制、绘画等-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苏美尔人创造,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军事成就
最早使用战车作战的文明
1.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与古巴比伦文明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
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
发明战车和车轮
洪水和方舟传说
苏美尔人的战车(绘画作品)
苏美尔人之间经常争战,他们最早使用战车作战。

历史纵横 洪水传说
古代希伯来人有大洪水毁灭几乎所有人类,仅留下诺亚一家的传说;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毁灭人类的故事。洪水传说的源头是苏美尔神话。在苏美尔人的泥版文书上,人们发现了这个故事最早的版本。故事说诸神决定毁灭人类,但水神恩基起了恻隐之心,通知了虔诚的吉乌苏德拉。吉乌苏德拉造了一条大船,自己和部分动物事先躲到大船上。大水之后,只有吉乌苏德拉和他船上的动物幸存。这个故事通过史诗《吉尔伽美什》被古代希伯来人继承,并传到古代希腊人那里,于是有了流传至今的洪水传说。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时间
公元前3500年左右出现
自然
环境







政治
文化
干旱少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两条河流中间围成了一个肥沃的冲击平原:美索不达米亚。
①公元前2900年—前2400年,苏美尔时代
②公元前2400年—前2200年,阿卡德时代
③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
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制定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
文学: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洪水和方舟传说
数学:发明了60进位制
军事:使用战车作战
归纳总结
自然
环境
文明进程
政治文明
文化成就
埃及地处干旱地区,但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尼罗河还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
埃及文明兴起
(前3500年左右)
埃及初步实现统一
(前3100年)
最高统治者称法老,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法老之下,设有官员分别处理政府和地方事务。
神话和文学故事
象形文字
太阳历
金字塔
莎草纸
法老
2.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
(4)文化成就
①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和几乎和楔形文字一样古老的象形文字。
②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
③金字塔的建造不仅体现了法老的至上权威,还体现了埃及人在建筑和数学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④莎草纸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亡灵书》残片
莎草纸质,有31行用黑色墨汁书写的祭司体象形文字
古埃及象形文字
古埃及金字塔
古埃及历法表
莎草纸残卷
2.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
▲胡夫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是古埃及金字塔中最大的金字塔。塔高146.59米,因年久风化,顶端剥落10米,现高136.5米,相当于40层大厦高。塔身是用230万块巨石堆砌而成,大小不等的石料重达1.5吨至50吨,塔的总重量约为684万吨,它的规模是埃及至今发现的110座金字塔中最大的。
这段话表现了法老怎样的地位?
学思之窗
法老被视为是神,是法律的来源。古埃及人赞扬他说:“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
——摘自埃及历史铭文
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最重要的权力。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时间
公元前3500年左右兴起
自然
环境







政治
文化
南有高原,北邻地中海,西靠沙漠,东接阿拉伯半岛。
全年干旱少雨。水源完全要靠尼罗河。
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
(法老具有至上的权威)
文学: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
文字:象形文字;
历法: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建筑:金字塔;
数学:能够计算圆周率,开平方根;
书写材料:纸莎草是古埃及主要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归纳总结
自然
环境
文明进程
政治文明
文化成就
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恒河流域雨水丰沛、植被茂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形成种姓制度(等级森严、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婆罗门主掌宗教祭祀;刹帝利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吠舍的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首陀罗地位最低,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婆罗门教的说教,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后来,在四个种姓之外,还出现了“贱民”)
文明诞生(前3千纪,1千纪=1000年)
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
国家(前6世纪年)
孔雀帝国阿育王统一印度半岛(前1750年左右)
佛教
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天文、历法、数学、医学
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3.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
恒河流域
同样是地形封闭,印度为何屡次遭到入侵?
在兴都库什山和苏莱曼山的交汇处有一个开伯尔山口,此处是奴隶贸易中转站,路途艰辛,雅利安人称这里为“杀死印度人的地方”,即兴都库什。
达罗毗茶人建立哈帕拉文明(印度河文明)
前12世纪,雅利安人入侵并扩展到恒河流域,创立了印度教和种姓制度。非印度教则诞生沙门思想,演变为佛教
前516年,波斯帝国入侵。拜火教带来业力轮回思想
前327年,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希腊文化与之交融
前261年,孔雀王朝阿育王统一全印
前1世纪,月氏人入侵,建立贵霜帝国
7世纪,戒日王朝统一印度北部。玄奘到访
10世纪,突厥人入侵(穆斯林),佛教遭到摧毁
14世纪,蒙古人入侵,16世纪时建立莫卧儿帝国
1858年,英属印度建立,莫卧儿王朝灭亡
1947年,印度独立
印度文明:为何屡遭入侵
婆罗门教的三大主神与经典《吠陀》
释迦牟尼菩提悟道与《舍身饲虎》壁画
印度数字与十进制
3.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
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1)创立: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
(2)教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
(3)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种姓制度: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婆罗门
主掌宗教祭祀
刹帝利
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
吠舍
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
首陀罗
地位最低,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贱民
社会的最底层,被认为是“不可接触者”
统治阶级
被统治阶级
特点: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
目的:维护印度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性质:严格的等级制度。
影响: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时间
兴起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
自然
环境







政治
文化
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有着茂盛的热带森林,雨水丰沛。生产工具的进步,雨水丰沛、植被茂盛的恒河流域逐步得到开发。
种姓制度
宗教:婆罗门教;释迦摩尼创立佛教
文学:《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
数学: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归纳总结
自然
环境
文明进程
政治文明
文化成就
巴尔干半岛南部及周边岛屿,这里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但有利于发展工商业和对外贸易
克里特和迈锡尼文明诞生(前2千纪,合称爱琴海文明)
形成众多奴隶制城邦国家,雅典和斯巴达最为著名(前8—前6世纪)
小国寡民、独立自治;斯巴达实行寡头政治(少数人掌握政权);雅典实行民主政治(奴隶制;公民;公民大会)
历史
文学
哲学
神话、悲剧、喜剧
“史学之父”:希罗多德;政治史奠基人:修昔底德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古代希腊示意图
4.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古希腊文明
观察古希腊地形图,比较希腊与前几个地区地形,指出古希腊的自然环境特点,并分析其自然环境对古希腊的影响。




不适合农耕
多山地、少平原
有必要
三面环水、海岸曲折多良港、地中海气候
海外贸易频繁
海外殖民活动
商品经济发达
航海与海军发展
有能力
三洲要冲
汲取亚非文明成果
创造自己独特文明
社会环境宽松自由
思想观念平等互利
4.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古希腊文明
(1)前提:古代希腊的中心区域是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这里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1)约公元前2千纪: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
克里特文明遗址与复原图
迈锡尼文明遗址
4.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神话
《荷马史诗》
西方“历史之父”
希罗多德
政治史奠基人
修昔底德
古希腊神话:神人同形同性——人文色彩
4.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古希腊文明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知识即美德”
柏拉图
(理想国、理念论)
亚里士多德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4.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古希腊文明
希腊在古代不是一个国家的名称,而是希腊人对他们所生活地区的通称。其地理范围包括今天的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岸。

BC2000~BC1700
BC1400



BC16世纪上半
BC12世纪
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文明
爱琴文明
黑暗时代

城邦时代
BC8-6世纪
BC4世纪

拓展
雅典民主政治:
一、产生条件:
1、经济基础:多山、多港、多岛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的情况。
2、社会条件:殖民活动、海外贸易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形成古希腊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平等互利的观念。
3、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有较多的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的权利。
(古希腊城邦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4、人文因素:城邦公民积极参与城邦政治事务,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
(公民的条件:祖籍本邦,拥有一定的财产,能够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
5、思想:自由平等开放的观念。
6、阶级: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出现。
7、斗争:平民的不断努力和斗争。
8、个人:雅典思想家、政治家的努力。
趋势:由“贵族政治”到“民主政治”;由“富人民主”到“公民民主”;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
梭伦改革
克利斯提尼改革
伯里克利改革
出身
财产
血缘
地域
部分
所有
选民资格
选举单位
成年男性公民
奠 基
确 立
顶 峰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三次改革
措施
影响
梭伦改革
(公元前6世纪初)
①根据 划分公民等级
并赋予不同权利和义务(财产等级制)
②废除 .
③建立司法机关民众法庭(陪审法庭)
和四百人议事会
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制度基础与社会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
①建立十个地区部落
②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③实行“ ” 以捍卫民主
雅典民主制度
最终确立
伯利克里改革
(公元前5世纪)
①扩大公民参政范围和民主政治机构
的权力
②向参政公民发放 。
雅典民主制度进入“黄金时代”
二、发展历程:
财产多寡 
债务奴隶制 
陶片放逐法
工资(津贴)
三、主要内容: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基本理念)
2、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讨论决定内政、外交、战争和平、重要官员任免等一切国家大事。(权力机关)
3、国家最高常设行政机关是(四)五百人会议,负责处理日常政务,召集公民大会。(行政机关)
4、陪审法庭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和检察机关,对公民大会的决议拥有最终审核权。(司法机关)
5、国家的一切官职向各等级公民开放,国家官员由选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实行“公职津贴制”。(物质保障)
6、军事机构是“十将军委员会”,监督机制是“陶片放逐法”(特殊机制)。
四、结局:希腊城邦制度的衰落:
1、原因:
(1)根源: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突破了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
(2)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是少数人的民主,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3)雅典民主政治过于宽松和自由的氛围,导致政局混乱和内耗;
(4)城邦之间的战争频繁制约发展;
(5)公元前338年,马其顿王国亚力山大征服了希腊。
2、实质: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图示解说:
(五)雅典民主制的影响:
1、进步性:
(1)对雅典:推动了雅典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充分调动了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雅典在思想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促进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2)对后世:雅典民主政治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政治原则,国家机构“三权分立”的组织形式,“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国家公职选举任期原则等)。
2、局限性:
(1)民主形式: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
(2)民主范围:雅典民主只是是少数成年男性的民主。
(3)参政方式: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难以保证参政人员的素质,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4)本质:雅典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民主。
【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1)直接民主: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活动。所有具备公民资格条件的人都参加公民大会是直接民主的主要体现。
(2)主权在民:“人民主权”是指政权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公民大会对国家事务拥有最高的决策权,是“主权在民”的集中体现。
(3)轮番而治:公民通过抽签选举或一定轮值方式轮流担任公职。陪审法庭、四百人(五百人)议事会是“轮番而治”的集中体现。
(4)崇尚法治:公民内部是平等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雅典民主政治运行的基本政治原则。
(5)集体领导:集体决策,少数服从多数。四百人(五百人)议事会、十将军委员会是集中体现。
(6)权力制约:城邦的公民集体对官吏监督和制约,“陶片放逐法”是权力制约的民主形式。
【拓展、】“希腊三贤”的思想主张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知识即美德”;
要求人们追求真理和智慧, 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
柏拉图
“理想国”,追求智慧、正义、理性
亚里士多德
真理高于一切;
创立了逻辑学,提出了归纳和演绎的两种思维方式
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链接高考
(2020·新高考全国Ⅰ卷·10)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认为,“当雅典人进行公共事务的讨论时……他们听每个人的建议,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美德,否则城邦将不存在”。他强调雅典的存续得益于
A.规范的公共事务决策程序
B.积极参政的公民群体
C.良好的道德风尚
D.发达的城邦教育
B
链接高考
(2017·海南高考·14)公元前427年,希腊小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据此可知,在古代( )
A.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
B.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
C.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
D.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
B
(2018·全国Ⅰ卷·32)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
A.反对奴隶制度 ?
B.主张权利平等 ?
C.抨击贫富差别 ?
D.具有人文精神
链接高考
D
(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2)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
A.宗教意识淡薄
B.反对神灵崇拜
C.注重物质生活
D.强调人的价值
链接高考
D
【课堂总结】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人类文明的产生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前提:从采集狩猎到农耕畜牧
标志: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出现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区 域
代表文明
形成前提
实行制度
文化成就
两河流域
苏美尔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君主专制制度;《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史诗、洪水和方舟传说、60进位制、战车和车轮
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为农业和交通提供便利
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法老至上的权威
神话和文学故事、象形文字、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建筑和数学、莎草纸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古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平原广阔;恒河流域生产工具的进步,雨水丰沛、植被茂盛
种姓制度
佛教;《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文明
古希腊文明
巴尔干半岛南部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城邦制度
世界文学瑰宝、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非常感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