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2.1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2.1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冀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3-21 07:4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进行观察与操作、猜想与验证、比较与分析等活动,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
“转化”思想在解决新问题中的价值。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
教学难点: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
“转化”思想在解决新问题中的价值。
设计理念
1、更换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探究题,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挑战性,计算的方法更加开放。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认知的冲突中加深对计算算理的理解。
3、知识的背后体现方法,让知识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方法的背后隐含思想,让方法不再是一种笨拙的工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复习。
  师:同学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能直接相加减?
(分母相同,即分数单位相同)
2.情景引入: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生成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揭示课题。
(1)、情境:
师:同学们,再过几天就到什么节日了?我想你们一定盼望很久了吧?为了渲染出更欢乐的节日气氛,学校手工小组的同学决定做40面彩旗,装扮我们的校园。
(2)、信息:
师:从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男同学已经做好了20面,如果用分数来表示,他们完成了这批任务的几分之几?女同学做好了16面,又完成了这批任务的几分之几?
(3)、问题:
师:如果只用这两条有关分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用什么算式来解答?
生汇报,师板书。
(4)、揭题: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计算,板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感知体验
1、初步感知,根据以往做加法的经验,直觉猜测并质疑。
(1)猜测:
师:第一题是一道分数加法(1/2+2/5),根据以往做加法的经验,你认为结果可能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生:(3/7)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2)质疑:
师:科学探究从来不会、也不应该只停留在猜想这一步上,它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验证!所有的同学都深入地再想一想,3/7对吗?(不对)
师:你们是从什么地方看出它的结果不可能是3/7的?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减?(分数单位不一样。)
2、深层体验,利用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如此看来,直接相加的这个经验不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新问题了。
师:它究竟等于多少呢?同学们自己先独立思考,在稿纸上写下自己的解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三、互动交流。
1、学生汇报、交流各自不同的算法。预设的方案:通分、化成小数、化成整数。
2、在不同方法的比较中突出“转化”思想,优化算法。
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生汇报)
师:虽然方法不同,但思路却差不多,都是?
生:转化。
师:也就是要?
生:统一计数单位。
师:比较各种不同的转化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说原因。
生:(通分,因为即简单,又准确)。
3、整理法则:
(1).启发学生讨论:根据上面做题的过程,怎样把异分母加法法则和异分母减法法则合并成一个法则。
(2).汇报讨论结果并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3)师:我们在计算分数加减法时还应注意什么?
生: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3、完成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实现方法的迁移。
师:你能像加法一样,用“通分”这种方法这种方法计算出这道减法的结果吗?(1/2—2/5)
4、提醒学生验算,强调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5、从更新的视角解决整数与分数的减法问题,突出分母相同的必要性。
(1)问题:那么你能不能算出还剩下这批任务的几分之几?(1—9/10)
(2)深化:师:分母为什么用10,而不用其它数呢?
生:统一计数单位。
四、巩固练习.
1
、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
(1)15/8+9/10 
A 161/40 B 21又21/40 
C 314/40
(2)23/5-1/10
 
A 17/10
 B 25/10
 C 31/22.
2、涂一涂,进一步理解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
练习十四第1题,将图中的划分线去掉,由学生思考应平均分成几份,在对比中明确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
3、
判断
(1)
11/4+1/3=2/7
(2)
21/3+5/24=8/24-5/24=3/24
(3)
33/4-1/6=9/12-2/12=7/12
4、练一练,在巩固计算方法的同时增强应用意识。
练习十四第4题,先从图中隐去小军家的位置。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通过计算,你还能知道什么?
如果小军家离学校1/5千米,那么他从家到体育馆要走多少千米?他的家还有可能在哪?这时,他从家到体育馆又要走多少千米?
5、思考:(
)/()+(
)/(
)=11/12
五、课堂总结。
说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想与同学们共享。由学生说一说。
教学反思:
(一)联系学生,重组教材内容,改变呈现形式:
“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灵活处理教材。”是我们教师努力的方向,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重组教材内容、改变它的呈现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如:让学生自根据信息出题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练习,在练习中即可以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碰到问题时,在合作交流、互相讨论、相与诘问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新知的探索,这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
(二)素材来源于学生,体现一个“亲”字:
学习材料提供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由教材提供,也可以有教师提供,还可以由学生来提供。但就学生个体而言,自己提供的材料尤其是自己的创造的材料总是最亲切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初步分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学生学习的材料都来源于学生自己,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感知,唤起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回忆,在回忆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提高,激发起再创造的欲望。总之,在本节课中,本着所用到的学习材料完全“来源于学生,取自于学生,用之于学生”这一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三)充分开放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的欲望:
开放性的教学对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切实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正真成曾学习的主人并获得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节课教师首先力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试图开放师生关系。其次以开放性的内容作引导,开启学生的思维。如:本节课采用学生自己提出一些分数问题,然后在在互相交流、争论、合作的基础上探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突破为什么要先通分再计算的算理。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开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的机会,以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交流和发展,努力营造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很好地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
我认为,课堂应该是大气的、开放的。师生的学习过程就像是一次有意义的旅程,没有权威,没有必须遵循的固定路线;通向目的地可以有多种途径,也可能发现意外的收获与发现。
(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求新知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上了这一节课后,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例如:这节课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发现了解法的正误,得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正确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对于计算方法的理解会更加的深刻。
正如波利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与联系。”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才能产生主动探索的愿望,学生才会充分调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想出较多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也正是有了交流的机会、展示的舞台,学生才敢于大胆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提出个性化、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办法;才会从中体会到数学思考的乐趣,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
(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教材内容开放了,教学过程开放了,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了,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的探索、讨论活动,怎样处理好教材中知识点的落实,这是我思考的问题之一,我们让孩子们停下探索的脚步参与练习,这又恐怕不合适,我们让孩子们不停地去探索,而不管知识落实情况,可能也不恰当,那我们该怎么办?
2、在计算课的教学中如何把握算法多样化的问题。是不是算法越多越好?要不要总结出一种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3、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做到根据学生的“学”来调整教师的“教”;如何处理好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教师引导的时间;……
这些问题都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碰到的一些困惑,值得我们去探讨、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