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Ⅱ现代诗歌阅读课件(8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Ⅱ现代诗歌阅读课件(8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0 09:3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现代诗歌阅读
核心知识·思维导图
关键能力·靶向突破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9分)
浮  云①
[俄国]莱蒙托夫
天空的浮云哦,永恒的流浪汉!
恰似一串珍珠项链在碧原上飘荡,
你们也和我一样,如同一群流放犯,
由可爱的北国匆匆地奔向南疆。
是谁把你们驱赶?难道是命运的决断?
是出于私下的忌妒,还是公开的怨望?
是因为你们蒙受触犯刑律的灾难?
还是因为朋友们用心狠毒的诽谤?
不,是荒芜的田地使你们感到厌烦……
你们不知道什么叫激情?什么叫忧伤?
你们永远冷漠无情,永远自由自在,
你们没有祖国,你们也不会有流放。
【注】①这首诗创作于1840年,即诗人第二次被流放去高加索的前夕。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珍珠项链”“碧原”形象地描绘了在夕阳的金黄色光辉照射下碧空彩云的画面,美丽的景色排遣了诗人胸中的愁闷。
B.诗人在“北国”前加上“可爱的”的修饰语,以表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对亲人和朋友的怀念。
C.“是谁把你们驱赶?”这种设问具有双关的含义,既指风儿把浮云驱赶,又指沙皇将诗人流放。
D.诗的最后通过替云回答,使云恢复到自然状态,刻画了云的冷漠无情,从而烘托出诗人热爱祖国、渴望自由的感情。
【高分攻略】
两步骤把握诗歌选择题
【满分展示】
答案:A。
2.在诗中作者连续五次发问,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分攻略】
把握情感三步走
第一步:根据题干,细读文本,确定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第二步:直接抒情,根据文本概括情感;间接抒情,重点揣摩意象,分析意象的比喻或象征意义,把握诗人思想情感。
第三步:根据题目要求分条作答。
【满分展示】
步骤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思路
是谁把你们驱赶?难道是命
运的决断?
……
还是因为朋友们用心狠毒
的诽谤?
不,是荒芜的田地使你们感
到厌烦……
你们不知道什么叫激情?什
么叫忧伤?
直接抒情,表达了诗
人对自己被驱逐的
强烈的愤慨。
诗人连续提出五个联系
自己命运遭际的诘问,
从中透露出诗人对自己
所蒙受的种种苦难的强
烈的愤慨,由自己推及
浮云,却发现浮云的漂
泊是因为荒芜的田地使
它们感到厌烦。诗歌写
到这里,整个的感情基
调起了变化。 ?
使用意象间接抒情,
诗的最后通过替云
回答,使云恢复到自
然状态,刻画了云的
冷漠无情,从而烘托
出诗人热爱祖国、
渴望自由的感情。
判断:由以上原文可以看出
抒情方式属于直接抒情。
参考答案:①诗人连续提出五个联系自己命运遭际的诘问,从中透露出诗人对自己所蒙受的种种苦难的强烈的愤慨。②由自己推及浮云,却发现浮云的漂泊是因为荒芜的田地使它们感到厌烦。③诗歌写到这里,整个的感情基调起了变化。
(2020·济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16分)
金黄的稻束[注]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素养提升·类题精练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注】本诗选自《诗集1942-1947》,作者郑敏是20世纪40年代后期出现的“中国新诗派”(也叫“九叶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中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富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解析】选D。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这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内在的生命感受转向外在画面。
C.本诗借助象征和联想,将知性与感性糅合为一体,在连绵不断的新颖别致的局部意象转换中,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思考。
D.诗人采用由我到物——由物到我的安排、组织、观察方式,把冷静的观察和深沉的思考结合起来,使诗作内蕴丰富,引人深思。
【解析】选B。应为“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3.“金黄的稻束”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它首先是收获的象征。诗人把收获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联系起来,尤其突出了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的形象。②它是母亲不知疲倦、辛勤坚韧的象征,是人类的一个思想,启示人们重新思考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4.如何理解“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最后几句,把流逝的历史比成流淌的小河,把站在田里的稻束比拟成人,进而提升至对人及其精神的赞美与思考。“不过”“而”的语气表明:稻束的精神超越了历史,这种坚韧的精神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思想结晶,是对母亲的赞颂。
【备选题库】
(2020·泰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16分)
刈禾女之歌
辛 笛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
我想告诉给姊妺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吹过镰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风与云
在我的镰刀之下
奔骤而来
一九三七年四月卅日
在苏格兰高原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交代城市与乡村的地理位置,表现城市与乡村的空间阻隔。
B.“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
C.“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
【解析】选D。“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理解有误。联系前后文内容,如“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我是原野上的主人”等句子,显然“渺小感”是不存在的。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B.“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诗中人物刈禾女家庭生活的生动画面。
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
D.“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
【解析】选B。“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分析有误。排比需三句或三句以上。
3.“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空”可以理解为主人公等待收获时的着急和空虚感,“满”可以理解为主人公收获时内心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4.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诗中主人公自述的语气抒情属于使用第一人称抒情,第一人称方便主观的心理的描写,代入感强烈,易于抒情。②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③阅读时,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使诗歌情境显得更真切,缩小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阅读素养黄金练
十二 现代诗歌阅读
一、(2020·德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边 界 望 乡
洛 夫[注]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十二 现代诗歌阅读
一、(2020·德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边 界 望 乡
洛 夫[注]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后记:三月中旬应邀访港,十六日上午余光中兄亲自开车陪我参观落马洲之边界,当时轻雾氤氲,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闻的鹧鸪啼叫,声声扣人心弦,所谓“近乡情怯”,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
一九七九·六·三
【注】洛夫,台湾诗人。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手掌开始生汗”传达的是一种紧张的情绪,表达的是渴望看见却又害怕看见的心态。
B.白鹭“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渴望飞到故国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哀痛。
C.“惊蛰之后是春分”借传统节令,在时间和心理距离上营造出“伸手可及”的家乡氛围。
D.“福田村过去就是水围”一步步逼近故国的泥土,表明游子的故乡便是广袤的祖国大地。
【解析】选C。应是“清明时节该不远了”这一句在时间和心理距离上营造出“伸手可及”的家乡氛围。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说着说着”四个字,平平而起淡淡引入,却与后面强烈的情感形成一种情感上的跌宕起伏,体现了抒情节奏的控制。
B.“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段运用通感,化视觉于听觉和触觉,使得原本抽象的思乡之情多维度、立体式地传达出来。
C.同行者“竖起外衣的领子”与诗人“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望乡的情之深,思乡的意之切。
D.“一掌冷雾”与开头的“雾正升起”相呼应,一首诗,以“雾”起,以“雾”终,既烘托了全诗的氛围,又形成情绪的回环。
【解析】选B。“化视觉于听觉和触觉”分析有误,应是“化听觉于视觉和触觉”。
3.“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中的“距离”如何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是望远镜调整的空间距离;②是一位漂泊异乡的游子所经历的数十年时空阻隔的时间距离;③距离让诗人“心跳”,表达了他“近乡情更怯”的心理。(答出1点得2分,答出2点得4分)
4.洛夫说:“慎选语言,并进而将其锤炼成精粹而鲜活的意象。”诗人是如何使其意象精粹而鲜活的?请结合诗中两处画线的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乡愁”本来是无形的思想感情,诗人却把它和望远镜联系起来,并说它在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这样,化抽象为具体,使抽象的“乡愁”在动态化的呈现中就有了实的体积和重量。②蹲、咯血本是人的动作,然而诗人却赋之于杜鹃花,用拟人手法突出了诗人摧肝裂肺的乡愁。(或者:“一朵”是植物,“咯血”指鸟。杜鹃鸣时啼血,血滴花红,同名的动植物交叠成一个双关意象。诗人运用具有民族文化沉积的意象,扩大和加深诗的纵深内涵,激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李小雨
鸟在棕榈叶下闪着眼睛,
梦中,不安地抖动肩膀,
于是,一个青椰子掉进海里,
静悄悄地,溅起
一片绿色的月光
十片绿色的月光
一百片绿色的月光,
在这样的夜晚,
使所有的心荡漾、荡漾……
隐隐地,轻雷在天边滚过,
讲述着热带的地方,
绿的家乡……
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鸟在棕榈叶下闪着眼睛,/梦中,不安地抖动肩膀”,写出鸟儿夜晚栖息的环境,同时刻画了鸟儿的动作。
B.“一个青椰子掉进海里”,以轻微声响烘托夜的静谧,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在这样的夜晚,/使所有的心荡漾、荡漾……”由眼前的美景转而描写人们的反应,写出了人们的不安。
D.作者精心选取“棕榈叶”“青椰子”“绿色的月光”等意象,描绘出南国海边夜色的另一个特点:充满绿色。
【解析】选C。“写出了人们的不安”理解有误,“荡漾、荡漾……”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被这夜色陶醉的感受。
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歌写鸟儿在睡梦中不安地抖动肩膀,以鸟儿的“不安”与“抖动”反衬出夜晚的安静与宁谧。
B.诗歌描写椰子掉到海里,溅起的是片片绿色的月光,化抽象为形象,赋予月光以颜色、数量。
C.“隐隐地,轻雷在天边滚过,/讲述着热带的地方,/绿的家乡……”运用拟人,借轻雷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D.为了突出夜色的温馨、宁静、美丽,作者采用了长句与短句相结合的方式,散文化的语言让节奏更舒缓。
【解析】选C。“借轻雷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错误,这里并非指作者的家乡。
7.诗歌为什么用“隐隐”“轻”来修饰雷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隐隐”“轻”,突出听到的雷声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与“天边”这一遥远的地点呼应,符合客观事实。②更能衬托出夜晚的温馨与宁静,因为只有在幽静的夜晚才能听到轻微的声音。
8.有人说“一片绿色的月光/十片绿色的月光/一百片绿色的月光”啰唆,不如简化为“无数绿色的月光”。请你驳斥这种观点,说说理由。(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由一片、到十片、再到一百片,写出了月光逐步扩大、时间不断推移流动的动态过程,简化后便只是一个静止的瞬间。②“一片绿色的月光/十片绿色的月光/一百片绿色的月光”运用反复,既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也增强了抒情性,简化后则美感全无。③诗歌结尾表达的是对“绿的家乡”的赞美,而“一片绿色的月光/十片绿色的月光/一百片绿色的月光”三次强调了“绿色”,而且绿色越来越多,为主旨的表达做了充分的铺垫,简化后则没有这种效果。
三、(2020·泰安模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2题。(16分)
湖心岛茵尼斯弗利岛
叶 芝
我就要起身走了,到茵尼斯弗利岛,
造座小茅屋在那里,枝条编墙糊上泥;
我要养上一箱蜜蜂,种上九行豆角,
独住在蜂声嗡嗡的林间草地。
那儿安宁会降临我,安宁慢慢儿滴下来,
从晨的面纱滴落到蛐蛐歇唱的地方;
那儿半夜闪着微光,中午染着紫红光彩,
而黄昏织满了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起身走了,因为从早到晚从夜到朝
我听得湖水在不断地轻轻拍岸;
不论我站在马路上还是在灰色人行道,
总听得它在我心灵深处呼唤。
9.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茅屋、蜜蜂、豆角、晨的面纱、蛐蛐、湖水等生动的意象,无不传递了作者对田园乡村生活的渴慕之情。
B.“我要养上一箱蜜蜂,种上九行豆角”,表达了自己想融入乡村生活的愿望,他所希望过的田园生活是简单而充实的。
C.“不论我站在马路上还是在灰色人行道”,“灰色”一词本身也隐晦地传递了“我”对当下城市生活的不满意。
D.“从早到晚从夜到朝”是强调“我”因为太想去茵尼斯弗利岛,以至于出现了每天都能听到湖水在耳边荡漾的声音的幻觉。
【解析】选D。作者在这里表达的是对自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而不是强调出现了幻觉。
10.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安宁慢慢儿滴下来”,化抽象为具体,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我”从早晨到晚上一点一点感受到安宁的浸润。
B.“独住在蜂声嗡嗡的林间草地”,这种表达以动衬静,同时用“独”字来表现作者对湖心岛上安宁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
C.“黄昏织满了红雀的翅膀”,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我”仿佛看到天空中出现漫天红雀的场景。
D.诗歌的第一节具体描摹了造小茅屋、养蜂、种豆角等生活场景,第二节则想象湖心岛不同时刻的天空里唯美浪漫的景象。
【解析】选C。这句话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织满”这个词赋予了主体人格化的特征。
11.“我就要起身走了”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它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我”打算出发,离开当下的生活,去换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第一次出现,是出于对大自然的向往;第二次出现则是想象回归大自然后,整个心灵仿佛受到召唤,离开的念头更加迫切;它分别出现在诗歌的开头和结尾,回环照应,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12.诗歌细致地描摹了在湖心岛茵尼斯弗利岛上生活的细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能让人更直观地感受到湖心岛生活的自由闲适,富有感染力;②抒情主人公想象中的田园生活场景如同亲历,让人感受到他的向往之情;③岛上的生活细节与现实生活中一笔带过的无趣生活形成对比,使“我就要起身走了”显得真实可信。
【备选题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长 城 谣
席慕蓉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①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②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一九七九年
【注】①焉支:指焉支山,一称燕支山、胭脂山。在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山势险要,历代驻兵防守。②隘口:狭窄的山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诗歌开头刻画了长城的形象,“无情”“蹲距”“冷眼”都是写长城是历史的见证者。
B.诗句“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抒发了凝聚于长城的炽烈的民族情感。
C.诗歌最后写诗人对故乡和长城的遐想,月色如水,黄河入梦,吟唱的都是思乡的深情。
D.这首诗再现了长城脚下不断争战的历史,歌颂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解析】选D。“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理解错误,本诗中的长城是历史的见证者,是中华儿女的精神依托。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长城“冷眼看人间恩怨”,它冷峻、无情,诗人借刻画长城,抒发了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
B.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咏叹历史的短暂与长城的永恒,给人以凝重苍凉的感觉。
C.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悠远,用民间歌谣的形式,歌颂长城悠久的历史。
D.诗中的长城,凝聚着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也凝聚着诗人独特的个人感受。
【解析】选C。“语言质朴”的评析不对,总体来看本文的语言是比较深刻凝重、含蓄蕴藉的;“歌颂”也不恰当。
3.诗歌里用第二人称“你”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运用第二人称“你”更易于抒发作者的情感。(2)把长城看作是历史的见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悲欢离合。
4.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在诗人的心中,长城仅仅是民族的象征吗?长城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地位和影响?(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长城不仅仅是民族的象征,还是一种精神,一种博大的精神,同时也是诗人寄托乡思乡愁的意象。(2)在作者心中,长城不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还是民族困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