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类题——明确考点,锁定形象
核心知识·思维导图
关键能力·靶向突破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2分)
药 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
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
根铜皮红木大秤。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二百……三十一斤半。”
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摩擦,笑骂:“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汽淋漓。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二三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前蹄,几多钱啊?”石钵头利刃游走剔骨,沙沙响。“老弟,几多钱?”华昌再问。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搞笑嘴!”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排出了一把制钱。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华昌说:“无冤无仇,做吗介不卖?”石钵头斫下猪蹄,说:“看好了,可是这副?”华昌点头。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俺要敬孝龙王爷。不行么?”华昌捡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石钵头说:“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蒙蒙,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有轻微的叩门声。没错,是叩门声。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奇香扑鼻。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华昌困倦欲睡。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华昌轻摇折扇,说:
“得非有辱斯文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石钵头愕然。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有吗介求俺?直说吧。”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华昌坐下,说:“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为何要俺给你?”石钵头说:“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
“哦。”华昌说,“桌上有。识字么?”石钵头苦笑:“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华昌微闭双眼,说:“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分量颇重。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就是这块,就是这块!”说着,掏出一锭约莫五两重的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吗介?百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华昌自言自语:“李半仙?这个李半仙搞吗介名堂?”石钵头急了:“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有改动)
1.小说的主要人物华昌具有哪些特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分攻略】
概括形象特点的角度
【满分展示】
概括人物形象三步走
人物特点
文中描写
总结概括
身份地位
(第一步)
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
一个秀才也没捞着。
华昌轻摇折扇,说:“得非有辱斯文
乎?”石钵头懵懵懂懂。华昌合上
折扇,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
斯文但又有
些迂腐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
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身怀绝技
人物特点
文中描写
总结概括
衣着肖像
(第二步)
服饰、色彩、新旧:长衫洗得发白,
几块补丁格外刺眼。
穷困落魄
思想性格
(第三步)
华昌捡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
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
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隐忍退让
华昌正色道:“做吗介?百善孝为
先。拿开,俺不收钱。”
正直善良
【参考答案】①斯文谦和,穷困落魄;②隐忍退让,身怀绝技;③正直善良,宽容大度。
2.作者是如何塑造华昌这一形象的?请简要分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分攻略】
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满分展示】
手法
文中示例
直接
描写
肖像
描写
“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长衫洗得
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
语言
描写
“有吗介求俺?”“得非有辱斯文乎?”华昌合上折扇,
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华昌正色道:“做吗介?百
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行动
描写
背向闪在路边、绕上田塍;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
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手法
文中示例
间接
描写
其他
人物
的对
比
①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
点,立定,双肩一耸;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
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
账呢?”
②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斫开?”华昌笑
了:“何须如此麻烦?”
【参考答案】①肖像描写,“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②语言描写,“有吗介求俺?”“得非有辱斯文乎?”;③行动描写,背向闪在路边、绕上田塍;④侧面描写,用石钵头等人反衬。
3.石钵头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小说着力刻画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分攻略】
分析人物形象作用
【满分展示】
文中依据
依文概括
总结作用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
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
一耸;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
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
石钵头粗鲁,
华昌斯文
对主要人物
的映衬
石钵头说:“现钱,不赊账。”
华昌说:“你这后生哥啊,好没
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蛮横,
华昌谦让
文中依据
依文概括
总结作用
(石钵头)掏出一锭约莫五两重的
银子。华昌正色道:“做吗介?百
善孝为先。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小气,华昌
仗义
对主要人物
的映衬
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刀斧
斫开?”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
烦?”
石钵头炫耀气力,
华昌隐瞒绝技
【参考答案】①石钵头是一个鲁莽粗野、使气任性、以卖猪肉为业的屠夫形象。②作者刻画这一形象,是为了反衬华昌这一人物的。石钵头粗鲁,华昌斯文;石钵头蛮横,华昌谦让;石钵头小气,华昌仗义;石钵头炫耀气力,华昌隐瞒绝技。相比之下,华昌的形象更丰满感人。
4.小说以《药砚》为题,那么“药砚”在小说中具有怎样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分攻略】
分析小说中物象的作用
【满分展示】
物象的作用
分析
线索
(推动情节)
故事发生转折由石钵头苦着脸,说:“俺老娘瘫了。李半仙的药
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开始,推动了下面的故事
情节。
对比衬托主
要人物性格
华昌的形象由前面的“穷困落魄”“退让”到最后的“善良正
直”“身怀绝技,藏而不露”都由石钵头借药砚这件事体现出
来,显示了华昌不仅是饱读诗书的一介文人,更是急人所困、能
治病救人的大侠。
深化主题
小说赞扬的是像华昌一样的身怀绝技,却藏而不露,更能急人所
困的侠义精神。文中“华昌笑了:‘何须如此麻烦?’”以及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都是通过药砚这一物象使小说主旨得以升华。
【参考答案】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为塑造主要人物形象——华昌服务,显示了华昌不仅是饱读诗书的一介文人,更是急人所困、能治病救人的大侠;③同时也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素养提升·类题精练
一、(2020·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分)
雪
[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彼得洛芙娜搬来一个月后,波塔波夫老人就去世了。这座房子里就剩下彼得洛芙娜和她的女儿瓦丽娅。
这座只有三个房间的小屋坐落在山上,小屋后面是一座凋零的花园。
离婚后的彼得洛芙娜离开莫斯科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习惯这座空旷的小城。可是回莫斯科已经不可能了。她在这座小城的军医院找了事做,受伤的心也就暂时安定下来了。
渐渐地,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城了,喜欢上了这小城冬日里洁白、温柔的雪。她渐渐习惯了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习惯了挂在墙上的那些业已发黄的照片。
她知道老人有一个儿子,如今正在黑海舰队上服役。桌上有一张他的照片。有时,她会拿起他的照片,端详一番,她总是隐约觉得似乎见过他,可是,是在哪里呢?是什么时候的事呢?
水兵那双安详的眼睛仿佛在问:“喂,怎么样?难道您真的想不起来,我们是在哪里相会的吗?”
冬天到来之后,陆续有写给波塔波夫老头的信寄来。彼得洛芙娜把这些信都叠放在书桌上。有一天夜里,她醒了过来。窗外的白雪发出昏暗的光亮。她点燃桌上的蜡烛,小心地抽出一封信,拆开了信封,环顾了片刻,便读了起来。
“亲爱的老爷子,”她念道,“我从战场上下来已经在医院里躺了一个月了。伤不是很重。总的来说,伤快要养好啦。”
“爸爸,我常常想起你,”她接着念下去,“我也常常想起我们家这座小屋,但这些离我似乎都非常遥远。我只要一闭上眼睛,立刻就会看到:我好像正在推开小门,走进花园。这是在冬天,白雪皑皑,可是通向那座旧亭子的小径被清扫得干干净净,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黑桃皇后》序曲和抒情曲《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门上的铃还响吗?我走的时候还是没来得及把这修好。我还能再见到这一切吗?我明白,我在保卫的不仅是整个国家,也在保卫这个国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我们家的花园小屋。”
“我出院后,会有一个很短的时间回家探亲。我还不能确定。不过最好别等。”
她思忖,或许就在这两天内,这个陌生人就会从前线回来。
一大早,彼得洛芙娜就吩咐瓦丽娅拿起木铲去清理通向山坡上那座亭子的小径。这座亭子已经非常破旧了。彼得洛芙娜修理好了门铃,她按了按门铃,门铃响了起来,声音很大。她显得格外精神,面色绯红,说话嗓门特别大。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的确是一架好钢琴。
老技师走了之后,彼得洛芙娜小心翼翼地从抽屉翻找出一包粗粗的螺旋状蜡烛。她把蜡烛插到了钢琴架上的烛台上。晚上,她点燃蜡烛,坐到钢琴前,顿时,整个房子都充满了音乐声。
还在火车上,波塔波夫中尉就算好了,留给他待在父亲那儿的时间不超过一昼夜。火车是下午到达小城的。就在车站,中尉从认识的站长那儿了解到,父亲已经在一个月前去世了,如今在这座屋里住着的是一个带着女儿从莫斯科来的陌生的女歌唱家。站长建议中尉就别回家去了。
中尉沉默了一会,说了声“谢谢”,便走了出去。站长看着他的背影,摇了摇头。
穿过小城,一片暮霭中,波塔波夫终于走到了房子跟前。小心翼翼地打开小门,可是小门还是咯吱地响了一声。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他环视四周。雪地里,一条已打扫干净的小径通向旧亭子,他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亭子里,把手放在年代已久的栏杆上。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
“怎么会是这样?”波塔波夫一脸茫然,轻声地自言自语道。
不知是谁小心翼翼地拍了拍波塔波夫的肩膀。他回过头去。在他身后站着一位年轻的女人。“进屋吧,别在这站着。”女人轻轻说。波塔波夫一言不发。女人拽着他的袖口,沿着打扫干净的小径走向小木屋。快到台阶的时候,波塔波夫停了下来,感到喉咙里一阵痉挛,几乎喘不上气来。女人还是那样轻柔地说道:“没关系。请您别拘束。很快就会过去的。”
他进了屋子。整个晚上波塔波夫都无法消除一种奇怪的幻觉,仿佛他处在一种飘然的、影影绰绰的,但却十分真实可靠的梦境中。钢琴、蜡烛……屋子里的一切都如他当初想看见的一样。
彼得洛芙娜坐到钢琴前,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转过身,对波塔波夫说:
“我觉得我好像在哪儿见过您。”
“也许吧,”波塔波夫答道,“不过,想不起来啦。”
几天之后,彼得洛芙娜收到了波塔波夫写来的信。
“我当然记得我们是在哪里相逢的,”波塔波夫写道,“可是我不想在家里对您说。您还记得1927年在利瓦季亚吗?在一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您的倩影就永远刻在了我脑海里。当我看着您的背影远逝,我就知道,您是会让我的一生发生改变的人。可我当时不知为什么就是没有追上去。在这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就永远失去了您。不过,生活看来对我还是很宽厚的,让我又遇上了您。如果能有一个美满的结局,如果您需要我的生命,那它当然是属于您的。”
彼得洛芙娜放下手中的信,两眼朦胧地望着窗外那白雪皑皑的花园,低声说道:
“天呐,我从来没有去过利瓦季亚!从来没有!可是,现在这还有什么意义吗?该不该让他知道这一点呢?或者干脆欺骗一下我自己吧!”
她捂住自己的双眼,笑了起来。
1943年
(有删改)
1.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审题,明确任务:赏析“语言特点”。然后遵循“明特色—做分析—点效果”的赏析思路,对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进行赏析。比如句中运用叠词、拟声词“簌簌”“沙沙”等进行摹写,使环境特色更加鲜明。
答案:①使用叠词、拟声词。如用“簌簌”“沙沙”等摹写环境,衬托人物心理。
②语言具有暗示性(或具有象征色彩)。如通过描写月亮升起,暗示(或象征)波塔波夫内心重燃希望。
③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通过“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的拟人化描写,表现波塔波夫内心的情感波澜,情景交融,充满诗意。
★2.简析彼得洛芙娜这一人物形象。(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明确答题方向:“简析”人物形象,既要对形象特点有所概括,又要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简要分析。简析形象时要立足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既包括语言、动作、肖像等正面描写,又要注意环境烘托、作者或他人评价等侧面描写,另外,作为小说的核心要素,人物形象往往关乎小说的主题,分析时也不能脱离小说主题。
答案:①体贴别人、善解人意。当她从信中得知男主人公的期待之后,帮他实现了愿望。
②多情、浪漫。比如修好门铃后,她对即将回来的男主人公充满了期待,兴奋得面色绯红。
③热爱生活、积极主动。离婚后移居小城的她,积极拥抱生活的新变化。见到不敢进屋的男主人公,主动拉他进屋,并为他弹奏钢琴。
3.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仔细推敲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哪些手法”“结构紧凑”。能使小说情节结构紧凑的手法,可以考虑线索的贯穿,悬念、铺垫、伏笔的前后照应,或者时间、空间的相对集中等。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评价,落实到“结构紧凑”的表达效果上。
答案: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觉得和对方似曾相识,结尾进行呼应。
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
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
④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
4.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试加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钢琴”是小说中的重要物象,它被作者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小说表现的是战争题材,战争导致家园被毁,亲人离散,小说中破旧的小屋、坏掉的门铃、走调的钢琴都蒙上了战争的阴影;当然还有人们对和平生活不灭的憧憬,就如中尉在书信中所描述的那样:小径被清扫得干干净净,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在小说中,钢琴被修复,就寓意着被战争毁掉的一切都将重新开始,包括亲情,包括家园,当然也包括爱情。
答案:①心理创伤的修复。受伤的心灵就像小说中那架走了调的钢琴,钢琴修复寓有人们的心理创伤得到修复并重新奏响心灵的美好乐章之意。
②爱情的修复。战争背景下被冲淡的爱情乐章重新奏响。
③战后家园与生活的重建。战后家园重建与美好生活的乐章重新奏响。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包 氏 父 子
张天翼
天气还那么冷。离过年还有半个多月,可是听说那些洋学堂就要开学了。
这就是说,包国维在家里年也不过就得去上学!
公馆里许多人都不相信这回事。可是胡大把油腻腻的菜刀往砧板上一丢,拿围身布揩了揩手——伸个中指,其余四个指头凌空地扒了几扒:“哄你们的是这个。你们不信问老包:是他告诉我的。他还说恐怕钱不够用,要问我借钱哩。”
大家把它当作一回事似的去到老包房里。
“怎么,你们包国维就要上学了么?”
“唔,”老包摸摸下巴上几根两分长的灰白胡子。
“怎么年也不过就去上书房?”
“不兴过年嘛,这是新派,这是……”
“洋学堂是不过年的,我晓得。洋学堂里出来就是洋老爷,要做大官哩。”
许多眼睛就盯到了那张方桌子上面:包国维是在这张桌上用功的。一排五颜六色的书。一些洋纸簿子。墨盒。洋笔。一张包国维的照片:光亮亮的头发,溜着一双眼——爱笑不笑的。要不告诉你这是老包的儿子,你准得当他是谁家的大少爷哩。
别瞧老包那么个尖下巴,那张皱得打结的脸,他可偏偏有福气——那么个好儿子。
可是老包自己也就比别人强:他在这公馆伺候了三十年,谁都相信他。太太老爷他们一年到头不大在家里住,钥匙都交在老包手里。现在公馆里这些做客的姑太太,舅老爷,表少爷,也待老包客气,过年过节什么的——赏就是三块五块。
“老包将来还要做这个哩,”胡大翘起个大拇指。
老包笑了笑。可是马上又拼命忍住肚子里的快活,摇摇脑袋,轻轻地嘘了口气。
“哪里谈得到这个。我只要包国维争口气,像个人儿。”
这天下午,寄到了包国维的成绩报告书。
老包小心地抽开抽屉,把老花眼镜拿出来戴上,慢慢念着。像在研究一件了不起的东西,对信封瞧了老半天。两片薄薄的紫黑嘴唇在一开一合的,他从上面的地名读起,一直读到“省立××中学高中部缄”。他仿佛还嫌信封上的字太少太不够念似的,抬起脸来对天花板愣了会儿,才抽出信封里的东西。
天上布满着云,白天里也像傍晚那么黑。老包走到窗子眼前,取下了眼镜瞧瞧天,才又架上去念成绩单。手微微颤着,手里那几张纸就像被风吹着的水面似的。
成绩单上有五个“丁”。只一个“乙”——那是什么“体育”。
一张信纸上油印着密密的字:告诉他包国维本学期得留级。
老包把这两张纸读了二十多分钟。
“这是什么?”胡大一走进来就把脑袋凑到纸边。
“学堂里的。……不要吵,不要吵。还有一张,缴费单。”
这老头把眼睛睁大了许多。他想马上就看完这张纸,可是怎么也念不快。那纸上印着一条条格子,挤着些小字,他老把第一行的上半格接上了第二行的下半格。
“学费:四元。讲义费:十六元。……损失准备金:……图书馆费:……医……医……”
他用指甲一行行划着又念第二遍。他在嗓子里咕噜着,跟痰响混在了一块。读完一行,就瞧一瞧天。
“制服费!……制服费:二——二——二十元。……通学生除——除——除宿费膳费外,皆须……”
瞧瞧天。瞧瞧胡大。他不服气似的又把这些句子念一遍,可是一点也不含糊,还是这些字——个个仿佛刻在石头上似的,陷到了纸里面。他对着胡大的脸子发愣:全身不知道是一阵热,还是一阵冷,总而言之是似乎跳进了一桶水里。
突然——口邦!房门给谁踢开,撞到板壁上又弹了回来。
房里两个人吓了一大跳。一回头——一个小伙子跨到了房里。他的脸子我们认识的:就是桌上那张照片里的脸子,不过头发没那么光。
胡大拍拍胸脯,脸上赔着笑:“哦,吓我一跳,学堂里来么?”
那个没言语,只瞟了胡大一眼。接着把眉毛那么一扬,额上就显了几条横皱。
胡大悄悄地走了出去。
老包瞧着他儿子的背:
“怎么又要留级?”老包轻轻地问。
“表少爷也留级哩。”
接着倒在桌边那张藤椅上,把膝头顶着桌沿,小腿一荡一荡的。他用右手抹了一下头发,就随便抽下一本花花绿绿的书来。
老头有许多话要跟包国维说,可是那人眼睛盯到了书上:别打断他的用功。
(节选自一九三四年四月一日《文学》,略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讲述了三十年代一个“望子成龙”的灰色悲剧,虽然这一故事的时代背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表现的主旨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B.小说中对包国维书桌的描写寓意深刻,它不仅反映出包国维日常生活腐化、贪图享乐,也折射出老包意欲在同行面前摆阔的虚荣心理。
C.“天上布满着云,白天里也像傍晚那么黑。”这一景物描写,渲染出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烘托出老包收到学校来信时内心的忧虑和惶恐。
D.一张缴费单,显示出老包已经和将要继续付出多少辛劳;一张成绩单,却暗示着这一切都将是白费的。作为牺牲品的老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解析】选B。老包的虚荣心理无中生有。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小说笔法细腻传神,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了一幅中国旧时代的病态人物图,使人发笑,引人深思。
B.小说在结构上没有完整连贯的故事情节,只是选取几个熟悉的日常场景,以寥寥几笔,便将人物形象鲜明地刻画出来。
C.作者巧妙地使用反语这一手法,如“大少爷”“好儿子”等,不仅具有浓郁的幽默意味,还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D.作者善于用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只瞟了胡大一眼。接着把眉毛那么一扬”,这一侧面描写将包国维的骄纵无礼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选D。“侧面描写”错。引文部分是神态描写,属于正面描写。
★7.请分析“胡大”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胡大是线索人物,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②胡大“拍拍胸脯,脸上赔着笑”侧面烘托了包国维的目中无人。③从胡大的话语中可看出老包生活并不富有,如“他还说恐怕钱不够用,要问我借钱哩”。胡大翘起个大拇指说,“老包将来还要做这个哩”,暗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8.有人评价张天翼“擅于采用漫画式的夸张来塑造人物”,文中哪些地方用了这种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老包那么个尖下巴,那张皱得打结的脸”此处漫画式夸张表现出老包身体瘦弱,生活贫困,历经沧桑。②“老包小心地抽开抽屉,把老花眼镜拿出来戴上,慢慢念着。像在研究一件了不起的东西”,表现了老包收到学校来信时的激动与期盼。③“老包把这两张纸读了二十多分钟……这老头把眼睛睁大了许多。他想马上就看完这张纸,可是怎么也念不快。那纸上印着一条条格子,挤着些小字,他老把第一行的上半格接上了第二行的下半格”可以看出老包在得知儿子成绩单和缴费单后的失望与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