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练案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海棠春·己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吴 潜①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②。濯锦古江头③,飞景还如许!
注①吴潜:曾几度官居台辅,几度被削职,历经宦海沉浮。此词为其六十五岁在庆元府(今宁波)任沿海制置大使时所作。②狐嗥兔舞:吴潜作此词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率十万军队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一度受挫。③濯锦古江头:指蜀地。蜀地有“香海棠国”之称。
(鉴赏人物形象)这首词刻画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词句进行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九日①水阁
韩 琦②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①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②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鉴赏人物形象)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岑 参
火山②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碛(qì)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②火山:又名火焰山,在今新疆。赤亭、轮台均在新疆,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③祁连城:在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鉴赏人物形象)本诗塑造了李副使“英雄一丈夫”的形象,请结合全诗从三个角度分析这一形象。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荷 花
董嗣杲
天机雪锦织鲛绡①,艳朵亭亭倚画桥。
无垢自全君子洁,有姿谁想六郎②娇。
翠房分菂③莲须褪,玉藕抽丝暑叶摇。
花里不妨呼净友,采香须棹月明桡。
注①鲛绡: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②六郎:诗中指唐张昌宗以姿貌被宠幸。③菂(dì):指莲子。
(鉴赏事物形象)诗中荷花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寻陆鸿渐[注]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吴兴),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后人尊为“茶圣”“茶神”。
(鉴赏景物形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并对诗歌进行赏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春尽日天津桥醉吟偶呈李尹侍郎①
白居易
宿雨洗天津,无泥未有尘。
初晴迎早夏,落照送残春。
兴发诗随口,狂来酒寄身。
水边行嵬峨,桥上立逡巡。
疏傅②心情老,吴公③政化新。
三川④徒有主,风景属闲人。
注①李尹侍郎:即李绅,新任河南尹。②疏傅:西汉疏广、疏受叔侄曾分别任太子太傅、少傅,称病引退后,用皇帝赐给的金银在家乡广设学馆,从不收取学子分文。③吴公:汉孝文帝时的河南太守,他能行善政,号称天下第一。④三川:指洛阳。
(鉴赏景物形象)本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早春寄王汉阳
李 白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昨夜东风入武昌,陌头杨柳黄金色。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前四句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早春气息,表达了诗人终于迎来了春天的喜悦之情。
B.诗中“昨夜”“入”二词写出了时节骤然变换、春风吹拂的特点,表现春归景象。
C.“黄金色”是写杨柳嫩黄之色,正扣题目中“早春”二字,也和“春还”呼应。
D.诗歌最后两句写诗人与友人共赏春光,有描写、有抒情,感情蓬勃奔放,荡人心魄。
(2)(鉴赏人物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6分)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①
岑 参
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
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
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
却向嫖姚②幕,翩翩去若飞。
注①“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在洛阳落入叛军手中,出逃后,欲重归河阳幕府。②嫖姚:指汉代名将霍去病,他曾任嫖姚校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
B.用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赞扬裴判官主动请缨出使,深入敌营不辱使命。
C.“胡尘”的意思是胡人兵马所扬起的尘土,借指叛军,此处是说裴判官落入敌军手中。
D.全诗洋溢着守节不移、忠义报国的沸腾热血,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
(2)(鉴赏景物形象)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
练案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1.参考答案:
①虽年老衰疲,但对美好事物仍充满热爱之情。词人皓首对花,因花开而欣喜,可见年迈的词人对美好的事物仍保持着敏锐的感知和热爱之情。②烈士暮年,心系国事。词人居东南沿海,赏眼前海棠,思西北边事。因捷报而振奋,壮心不已。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词人形象的能力,既要注意注释中对词人年龄、身份的介绍,词人的官职和写作此词时的处境;更要对词的内容进行细致分析。上片写“老去惜花心”的情趣,下片写捷报万里飞来的欢喜雀跃。可据此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分析。
2.参考答案: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①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倾颓破败,但诗人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②颔联两句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来表示诗人注重晚节。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③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表现诗人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人物的动作、心理、细节的描写及侧面、环境描写的烘托渲染来概括,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分析。
3.参考答案:
①李副使不畏艰苦,气概豪迈。李副使行程中必经火山、赤亭,旅程艰苦,但李副使不畏艰辛、毅然前行。②李副使经历非凡。他经常出入边地,长期驰骋沙场,早已置乡愁于脑后。③李副使志向远大。他远赴万里击胡,希望在边塞立功扬名。
解析:首联,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作为开篇,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颔联,明写李氏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颈联,作者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希望在边塞立功扬名,表明李副使志向远大。由此,合出尾联,称赞李副使“真是英雄一丈夫”。本题从旅程艰苦显豪迈、经历非凡驰沙场、志向远大建功名这几个角度分析李副使的形象。
4.参考答案:
诗中的荷花,花朵洁白如天机雪锦织成;姿态优美,轻柔曼妙亭亭玉立。诗人用它象征具有高洁品质、美好形象的君子,表达了对这种君子的钦佩之情和自勉之意。
解析:诗歌从不同角度描写了荷花。开头两句“天机雪锦织鲛绡,艳朵亭亭倚画桥”写花朵洁白如天机雪锦织成,鲜艳的花朵倚在桥边,姿态优美,轻柔曼妙亭亭玉立,这是从形象上描绘荷花;第三、四句“无垢自全君子洁,有姿谁想六郎娇”写出了荷花的高洁品质,犹如正人君子,这是从内在品质方面写荷花的特点,表达了对这种君子的钦佩之情和自勉之意。
5.参考答案:
这首诗是诗人访友不遇之作。全诗描写了隐士闲适清净的生活情趣。诗人选取了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细节事物,描绘了一幅隐士居所的画面:靠近城边,桑麻环绕,小径相通;篱边种菊,尚未著蕾;篱门关闭,寂静无声;主人外出,遨游山林。刻画了一位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全诗有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情趣,语言朴实自然,流畅洒脱。
解析:此诗首联两句写陆羽的新居,颔联两句点出诗人造访的时间是在清爽的秋天,自然平淡,表现了环境的幽僻。颈联两句,表明相访不遇之惆怅;尾联两句是邻人的回答。全诗四十字,语言朴实如话,不加雕饰,流畅潇洒,别有隽味。
6.参考答案:
诗歌描绘了诗人站在天津桥上看到的一幅清新画面:经夜的雨,将天津桥洗刷得干干净净,没有了泥土和灰尘。雨后初晴,太阳升起,迎接早夏的到来;直到夕阳西下,诗人散淡而归。
解析:描绘画面要抓住景物特点。“宿雨洗天津,无泥未有尘”,需要抓住“宿雨”“无泥”“未有尘”分析,一夜的雨把天津桥冲洗得很干净,没有泥尘。“初晴迎早夏”,雨后初晴,迎接早夏的到来;“落照送残春”,“落照”是夕阳,“残春”表达惜春之情。
7.(1)D 解析:D项,诗歌的最后两句是虚写,是诗人为友人的到来而做的准备和设想。
(2)参考答案:
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有情趣。诗人急于看到春还,邀请友人前来探春畅饮,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富有情趣。②豪迈洒脱。“连日醉壶觞”表现了诗人按捺不住的激情。③热情,珍视友情。诗人急切盼望朋友到来,称友人为“美人”,并有“断肠”之恨,足见友情的亲密。
解析:诗歌一开始就流露出诗人急于看到春还的心情。“走”“访”二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不可待地走出房舍,到梅树下去探究春天归否的一片诗情。“陌头杨柳黄金色”写早春之色,直至东风荡入之后,诗人方才写所见到的焕然春景。诗人热爱大自然的诗心,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既然春已回归,而友人未至,岂不辜负了一片融融春光!为此诗人才说他有“断肠”之恨。
8.(1)B 解析:裴判官并非主动深入敌营,请缨出使,而是洛阳陷落后落入敌军手中。
(2)参考答案:
颈联描绘了裴判官临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这样写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烘托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敌的忠义形象。
解析:由颈联可知,裴判官坚守节操,逃出敌营,回归唐朝,“上马雪沾衣”既渲染了艰险、恶劣的环境,也烘托了裴判官急于杀敌的心情,同时也饱含着作者对老朋友裴判官的赞美之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