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八年级
下
2.
回延安
2.回延安
第二课时
1
学习目标
一.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即比兴手法;
二.体会延安精神。
完成课后练习
作业布置
(1)回延安——
抒写久别之情——
激动、喜悦
(2)忆延安——
追忆战斗生活——
感激、怀念
(3)话延安——
描绘热闹场景——
真挚、喜悦
(4)看延安——
记录崭新面貌——
欣喜、赞美
(5)颂延安——
歌颂光辉历史
憧憬美好征程
——
赞美、热爱
内容回顾
1.
作者用一个“情”字贯穿全诗,请问:作者运用了
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举例分析。
夸张
拟人
比喻
合作探究
夸张: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起脚步声。
合作探究
拟人: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合作探究
比喻: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母亲延安换新衣)
(再回延安看母亲)
长江大河起浪花。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合作探究
2.
这首陕北民歌除了运用修辞手法之外,还运用了比
兴的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兴——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咏之物,以为寄托。委婉含蓄,寓意深远,文已尽而意有余。有时候,比兴兼用。
合作探究
比兴: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杨家岭的红旗呀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树梢、枝、根连成一体,引出下句“我”与延安亲人的血肉关系。
像羊羔吃奶一样,“我”是吃延安的小米长大成人的,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
以山上的物产引出“红旗”“书”是“我”当年在延安的斗争生活与学习生活的写照。
用“杨家岭的红旗飘”引出下文说革命事业在延安发展的旺盛之势。
合作探究
3.
诗人为了表达对延安的深情,很注重炼字,请结合
下列句子作简要分析: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合作探究
直抒胸臆
3.
诗人为了表达对延安的深情,很注重炼字,请结合
下列句子作简要分析: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合作探究
动作描写
3.
诗人为了表达对延安的深情,很注重炼字,请结合
下列句子作简要分析:
“我/梦见鸡毛信来——
可真见亲人……”
合作探究
语言描写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3.
诗人为了表达对延安的深情,很注重炼字,请结合
下列句子作简要分析: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合作探究
场景描写
4.
把“回延安”改成“去(到)延安”
,表达效果有
什么不同?
明确:
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母亲的怀抱;的过程用“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特殊的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全诗紧扣一个“回”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如改为“去”“到”没有上述表达效果。
合作探究
1.
比兴手法
2.
采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
3.
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4.
鲜明的地方色彩
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枣园、窑洞、宝塔山
带有延安的色彩
“信天游”的形式
陕北民歌
“莫要”“登时”“几回回”
陕北方言
合作探究
小结:本诗的写作特色:
1.
结合诗歌及我们平常对延安的了解,说说什么是
“延安精神”?
明确: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
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
默默无闻、勇挑重担的"骆驼精神"
拓展延伸
2.课外阅读莫耶《延安颂》、祁念曾《延安,我把你追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吴伯箫《记一辆纺车》等,看看这些诗文体现了怎样的“延安精神”。
拓展延伸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