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会列方程表示事物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与同学交流抽象和概括,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将现实问题数学化。 
理解方程与等式的区别和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体会方程在数学史和人类发展史上的意义,进一步增强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经历从现实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方程的过程,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复习铺垫 
学生看课件写式子,指名汇报并互相评议: 
先说说每个图中的数量以及数量关系再写式子。 
再说说两个式子的区别,进一步理解等式。 
(像这样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等式) 
根据下面信息,写出等式。(课件出示) 
(1)四(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全班共有45人。 
(2)天平左端放200g砝码,右端放两块面包,每块xg,天平平衡。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等式写在黑板上备用。 
教学例1、探究新知 
(一)看图找条件写等式 
师:王大伯家今年水果丰收了。今天,他挑的梨又卖了个好价钱,换回了一大担物品,高高兴兴回来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师: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看图,交流获得的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说出哪些等量关系?(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等量关系式。 
师:(指名汇报) 
 生:1台电视机的质量+1台风扇的质量=大米的质量 
 生:大米的质量-1台风扇的质量=1台电视机的质量 
 生:大米的质量-1台电视机的质量=1台风扇的质量 
师:根据这些等量关系写出等式(引导学生思考:知道的数量有--,不知道的数量有-。要写出等式怎么办呢?) 
生:(用字母表示)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引导。 
师:同学们想到了好办法,请写出等式。 
生:写等式、汇报自己写的情况。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等式:X+15=20(或者其他等式) 
比较等式理解方程概念 
师:请同学们观察刚才所写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交流汇报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把有字母(未知数)写在一边,没有字母的写在一边,引导学生比较,归纳方程的概念。 
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归纳方程概念。 
师:说说自己对方程的认识。 
生:汇报(强调“未知数”、“等式”) 
介绍有关方程的知识 
 课件出示:我国的算术中很早就在使用方程这个词语了,最早见于我国古代的《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是我国东汉初年编定的一部最古老的中国数学经典著作。书中收集了246个应用问题和其他问题的解法,分为九章,“方程”是其中的一章。方程的概念,在世界上要数《九章算术》中出现得最早。这一成就进一步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才干的伟大民族。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理解运用、巩固提升 
课件出示: 
1、说说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你是怎么想的? 
190-x=80 160÷4=40? 48-x>24 
 6n=30 m÷25 198-3x=80 
2、完成课堂活动第一题。 
3、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4、连线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你今天表现怎样? 
生:回答 
五、作业 
练习二十三1、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