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书愤-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书愤-课件(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0 15:2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示儿(85岁)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八年(1172)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谟阁待制。主张坚决抗金,一直受到投降派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作品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人。
  生当北宋危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三败考场
16岁科考失败
19岁:喜论恢复,语触秦桧
29岁:喜论恢复,殿试失利
34岁:第一次踏上仕途
38岁:奏请宋高宗罢黜杨存中,因此被贬放
宋孝宗赐进士出身
40岁:因弹劾曾觌、龙大渊再遭贬官
42岁:因“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
被罢免
45岁:夔州通判
48岁:被招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下,开始了他在南郑的军旅生活。八个月后,王炎被宋朝廷召回,陆游改任。
52岁时:因“燕饮颓放”被罢官
……
84岁:因支持韩佗胄北伐,被去除一切职务和俸禄
85岁: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书:
愤:
书写
愤懑,悲愤
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
诵读感知
听录音,初步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那知”——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洁。
★“艰”——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气如山”——当年的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志士形象。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两次战斗的胜利,具体记叙当年戍守御敌之事,写得英姿飒爽,气概不凡。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颔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干练、典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借用典故明志。
“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也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南朝时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比,可见其年轻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白发已斑斑!
  
两相比照,何等悲怆?
  
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借用典故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陆游称道《出师表》的诗句:
“《出师》一表千载无”——《游诸葛武侯书台》
“一表何人继《出师》”——《七十二岁吟》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感秋》
陆游:主张北伐,
恢复中原,但一直受到压制。
  诸葛亮: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全诗中不着一个“愤”字,你能不能体悟诗题中“书愤”究竟包括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请用比较的方法进一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
并找出两首诗的异同。
相同点:
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

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不同点:
1.情感:
《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不得重用的痛苦;
陆游的《书愤》则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
2.写作手法:
《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
”;
《书愤》以典明志、借古讽今+
对比手法(两个对比)
3.作品风格:
杜甫
沉郁顿挫(一三两联景仰、二四两联叹惋)
陆游
沉郁豪雄(以愤为意脉,,句句是愤,字字是愤。感情沉郁,但二三四句大气磅礴,笔力雄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