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登勃朗峰》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9《登勃朗峰》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1 20:5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九课 登勃朗峰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翌日(yì) 暇畅(xiá) 妩媚(wǔ) 络绎不绝(yì)
B.灼热(zhuó) 焦炙(zhì) 纤指(qiān) 巍峨壮观(é)
C.俯瞰(hàn) 巉峻(chán) 沟壑(hè) 瞬息万变(shùn)
D.苍穹(qióng) 急湍(tuān) 诺言(ruò) 天衣云锦(jǐn)
2.下列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络绎不绝 物有所直 美不胜收 巍峨壮观
B.色彩斑斓 轻歌曼舞 交相晖映 瞬息万变
C.纷至踏来 扬尘远去 一如既往 腾空而起
D.名副其实 和颜悦色 非他莫属 信守诺言
3.下列依次填入括号中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良久,我们终于( )到,眼前的( )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 )便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
A.感悟 绚烂 变幻
B.领悟 绚丽 变换
C.感悟 绚丽 变幻
D.领悟 绚烂 变换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我所说吧——我可是名副其实的车王之王啊。(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B.俯瞰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C.……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D.这一彩幻只是稍作驻留,顷刻间便飘忽不定,相互交融,暗淡隐去,可又骤然返光灼灼,瞬息万变,真是无穷变幻,纷至沓来……(形容数量极多,不可计量)
5.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
B.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C.此乃一座山门,原来我们已亲眼目睹了被称“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
D.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
6.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校园宣传活动,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的自我保护。(用词不当,“增强”换为“增加”)
B. ××中学的学生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习惯的意见。(语序不当,“讨论”和“听取”互换位置)
C. 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写的基本要求。(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
D. 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使我校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成分残缺,去掉“经过”或“使”)
7.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
(1)前往勃朗峰的途中,我们先坐火车去了马蒂尼,翌日早晨八点多,便徒步出发。( )
(2)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 )
(3)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
8.综合性学习。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近年来旅游市场快速发展,旅游业的战略地位逐渐提高,“大众旅游”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学校决定开展以“走出书斋·畅游天下”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任务。
(1)班级举行“大众旅游”主题班会,为做好发言,某同学搜集了以下三则材料,请你仔细阅读并进行研究,用一句话写出你的结论。
材料一:
2000年-2015年我国国内游人数变化情况
材料二:过去大部分旅游都属于景色观光式,以旅行社组织为主,少有文化型、体验型旅游。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青少年游学、文化旅游、生态养生旅游、乡村海岛游等新兴旅游方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材料三:每逢旅游旺季,热门景点人多拥挤,游客乱扔垃圾,随手涂鸦的现象时有发生;从青岛“天价虾”到哈尔滨“天价鱼”,众多旅游地商户都将游客当作了“待宰肥羊”;不合理低价团、强迫和诱导购物等消费陷阱屡禁不止。
(2)班级开展“学生旅游利弊谈”的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学生旅游利大于弊”,反方的观点是“学生旅游
弊大于利”,你支持哪方观点?请阐述你的理由。(60字左右)
二、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登勃朗峰
马克·吐温
前往勃朗峰的途中,我们先坐火车去了马蒂尼,翌日早晨八点多,便徒步出发。路上有很多人结伴而行,乘坐马车的,骑骡的——因而扬起阵阵尘埃。队伍分散开去,络绎不绝,前后长达一英里左右。路为上坡——一路都为上坡——且相当陡峭。天气灼热难当,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子背上和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真是可怜可悯。我们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可那些人不行。既然花了钱坐车,就一定要使他们的旅行价有所值。
我们取道黑首,抵达高地,沿途不乏秀色美景。有一处需经隧道,穿山而过;俯瞰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整个黑首道上,到处瀑布倾泻,轰鸣作响。
抵达阿冉提村前约莫半小时,在一道呈V字形的山口中间,一座巨大的白雪穹顶骤然映入眼帘,日照其上,光艳耀目。原来我们已目睹了被称为“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我们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
勃朗峰周围的一些山峰奇形怪状——都为浅棕色的光秃尖岩。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因巉岩太过陡峭,皓皓白雪无法堆积,只能在分野处偶见几堆。
在逗留高地、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妩媚动人,所有色彩轻淡柔和,交相辉映,妖媚迷人。我们干脆就地而坐,饱览独特美景。这一彩幻只是稍作驻留,顷刻间便飘忽不定,相互交融,暗淡隐去,可又骤然反光灼灼,瞬息万变,真是无穷变幻,纷至沓来;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良久,我们终于感悟到,眼前的绚丽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便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泡泡所到之处,种种色彩变幻,尽被摄入其中。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我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
从马蒂尼到阿冉提,历时八个小时。有好几次,我们把所有的车骑甩在身后。沿河谷前往沙蒙尼途中,我们雇了一辆敞篷马车,又花上一小时美餐了一顿,那车夫也得以有了纵饮的机会,略显醉意。他有一朋友同行,于是这友人也有暇畅饮一番。
上路后,车夫说我们用饭之际,所有的游客都已赶到,甚至还抢在了我们前面。“但是,”他把握十足地说,“不必为此烦恼——静下心来——不要浮躁——他们虽已扬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你就放下心坐好吧,一切包在我身上——我是车夫之王啊。你看着吧!”
他扬鞭一挥,车便辚辚向前。如此颠簸,我生平从未有过。近来的几场暴雨冲毁了几处路面,但我们不停不歇,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速度,疾驰向前,什么乱石废物,沟壑旷野,一概不顾——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那位镇定而善良的狂车夫还时不时地掉转头来,神情威严地冲我们说道:“哈,看到了吗?如我所说吧——我可是名副其实的车夫之王啊。”每当我们险遭不测时,他总是面不改色,和颜悦色地说:“只当是种乐趣吧,先生们,这种情况不常见,很不寻常——能坐上车王的车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正如我说的,我就是车王。”
他说的是法语,还不时地打嗝,像是在加标点符号。他朋友也是法国人,说的却是德语——但标点系统毫无两样。那朋友自称“勃朗队长”,要求我们和他一同登山。他说他爬山的次数比谁都多——47次——而他兄弟只有37次。除他外,他兄弟是世上最佳的向导——可他自己,对了,请别忘了——他是“勃朗队长”——这个尊号是非他莫属的。
那车王果然信守诺言——像疾风般赶上并超过了那长长的游客车队。结果,到达沙蒙尼旅馆后,我们住进了上等的房间。如果这位王爷的车技略欠敏捷——或者说,不是老天有意安排,让他在离开阿冉提时喝得酒气熏熏——结果就不会是这样的了。
9.作者记叙了与友人浏览勃朗峰的经历,全程可分为两个阶段,试对两个阶段的内容加以概括。
10.为什么作者认为乘马车的和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11.有人认为,作者写登勃朗峰,只需详写登山所见即可,下山所见和勃朗峰关系不大,有点偏离主题,所以应该去掉或者简略带过。你的看法呢?
三、拓展演练
【山东省菏泽市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月出天山
梁衡
①月亮给人的一般印象是温柔、朦胧、美丽,但它也有雄浑、苍凉、悲壮的一面。记得小时候读的第一首写月亮的诗是就是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眼中的月亮是苍茫、雄浑、伤感的。
②原来月亮之美也是有婉约和豪放之分的。有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有人望月问天,拍遍栏杆。李白不愧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第一个将雄伟壮阔的天山和光明浩荡的月亮连接起来,展开了一个宏大的场景,从而也打开了我们心境的另一扇窗户。我喜欢这个意境,这和我的阅历有关。大学一毕业我就被发配到西北,那时“文革”动乱还未结束,工作不定,常一个人在黄河边,看月涌大河流,不知人往何处去。
③我曾在一首诗里说到“从来豪气看西北,涛声依旧五千年”。虽然同是一个月亮,但我总觉得西北的月亮比江南的圆,圆得结实、明朗、直爽,不朦胧、不矫情。古来西北多为征战、流放之地,又加上自然条件的辽阔苍茫,人生存之艰难,所以在西北看月与在江南不一样,豪放多于婉约,家国情怀多于儿女情长,自有几分悲壮与苍凉。名句如卢纶①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如白居易的“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戊戌变法六君子谭嗣同曾仗剑游西北,有诗云:“我愿将身化明月,照君车马渡关河。”林则徐是福建水乡之人,曾是惯看清风明月、渔歌互答的。但他一踏上被发配新疆的漫漫长途就悲从中来,豪气溢胸,眼中的月色也为之一变。他在伊犁过中秋时有诗:“雪月天山皎月光,边声惯听唱伊凉②。孤村白酒愁无奈,隔院红裙乐未央。”他出嘉峪关时感慨:“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毛泽东很喜欢这首诗,曾抄写,现还挂在人民大会堂的甘肃厅。就是毛泽东一到西部,其诗也有“长空雁叫霜晨月”式的悲凉。
④西北我去过多次,西北月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上世纪80年代初,石河子是一片刚开发的绿洲,全市人口平均年龄才20多岁,充满朝气。我在那里采访并过中秋,月光中的农垦新城像一位熟睡的少女。上世纪90年代访伊犁,夜色中庄严的林则徐纪念馆就是一座沐浴着月光的历史丰碑。前几年还去过一次帕米尔高原,群山起伏,明月朗照,我已分不清这是地上的山还是月亮中的山。
⑤其实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就是因为它照到了西北,照进了我的心房。不管走到哪里,当我抬头望月时,总会想起西北那雄浑的大漠,那连绵的天山,那一代一代的拓荒者、西北人,还有那里的葡萄、歌舞和馕③。
⑥明月出天山,天山的月亮最圆、最纯、最明亮。
(选文有改动)
[注]①卢纶:唐代诗人,其诗多写军旅生活,风格雄浑,情调体慨。②伊凉:古由调名。指(伊州比凉州》二曲。③馕读(náng):一种烤制成的面饼,是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主食。
12.依据选文,分别概括一般人,李白“我”和卢纶等人,对月亮的不同印象和感受。
13.联系上下文,说出第②段中“心境的另一扇窗户”的具体含义。
14.品味语言。
①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夜色中庄严的林则徐纪念馆就是一座沐浴着月光的历史丰碑。
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不管走到哪里,当我抬头望月时,总会想起西北那雄浑的大漠,那连绵的天山,那一代一代的拓荒者、西北人,还有那里的葡萄、歌舞和馕。
1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天山的月亮最圆、最纯、最明亮”。
【北京市燕山地区2020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泰山魂
①在一本相册的扉页,珍藏着一张已经发黄的照片。那是四位中年农民,肩扛着用床板临时搭就的担架,眉目紧锁,裸露的上半身发着黝黑的光,微微驼弯的背上淌着条条汗水,双腿呈弯曲状……
②一个仲夏时节,系里组织老师们赴泰山旅游。那一天,晴空透着迷人的蔚蓝,晨日还没有显示酷暑的威严。我和同事们背着大包小袋、干粮水壶兴致勃勃下了火车,开始登山的旅程。
③当年,我还从未登过什么名山大川,对爬山毫无经验,仗着年轻力强一路小跑往上冲,把同事们远远地甩在身后。可没几个回合,我就蹲在路边上气不接下气地喘起来。一回头,发现后面跟上来一股奇异的人流。仔细打量才发现是一队挑着担子上山的农民。他们有的头上缠着宽宽的白布带,有的肩上垫着棉制的脖套,有的把一条擦汗的毛巾搭在扁担上。他们挑的是各种各样的砖瓦石料,有用绳索套扣的,也有用竹筐装载的,一步一步地艰难挪动。每登一级,嘴里都会发出闷闷的“嗨哟”声。正值酷暑,隔不了一会儿,擦汗的毛巾就能大把大把地拧出水来,滴在石阶上,瞬间又被蒸发掉。我呆若木鸡地看着——如此陡峭的山路,如此沉重的负荷,如此危险的爬登,他们要付出多少生命的能量和健康的代价?望着他们黝黑的臂膀,驼弯的脊背和身上小河般流淌的汗水,我摇摇头。
④刚到中天门,我的胸膛就闷涨得仿佛要爆炸一般,双腿像灌了铅,一步也挪动不了了。刚刚被我落在后面的挑夫们都不紧不慢地赶了上来。走在最头里的在歇脚时跟我打了一个照面,这是一位50岁左右的中年汉子,身板结实,脸上皱纹凸凹,形成道道沟壑,左肩上有一块明显的疤痕。过不多久,又赶上来一位学生模样的小伙子,十分轻声地喊了老汉一声爹。
⑤老汉向我直摇头。“小伙儿,不能像你这样爬山。”
⑥我连回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⑦“要沉下心来,一步一步,步步有根。”
⑧几句攀谈,我了解到挑夫们都是山下几个县的农户。因泰山上要修建缆车、扩建宾馆,急需各种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品,他们就借此机会集体外出打工。
⑨我好奇地问:“一天能挣多少钱?”
⑩他告诉我,不按天算,挑到山上论斤称,有多少算多少。
?“那称一斤给多少?”
?他似乎很不情愿回答这个问题。过了半天,他才走到我跟前,支支吾吾好像跟我耳语,就几分钱。
?我差一点吼出声来,这么重的活,这么一点报酬,你们也干?太不可思议了!
?“养家糊口呗。”停了一会儿,他又补充一句,“这也是为国家做贡献。”
?我无语了……
?以蜗牛速度爬山的我,几乎是和老汉并行了。这时感觉自己带的物品和身上的每一个配件,哪怕是一副眼镜、一支钢笔都成了累赘。老汉似乎看出了我的力不从心,向我招招手,示意我把背包水壶放到他的担子上。
?我告诉他,这可不行。你已经是千斤压顶了。
?“我付钱,行不?”
?他瞪了我一眼,没说话。
?“我付钱,行不?”
?他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仍然不说话。过了一阵子,他儿子过来把我的东西“抢”了过去。附带还问我一句,有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我太累了,就半推半就地把行李交给他们。
?我跟在他们后面艰难地爬登着。心里一直在犯嘀咕。来前听说泰山上做小买卖的,心可黑了,漫天要价,一瓶汽水翻了七八倍,一个苹果快赶上一顿饭费。我摸摸口袋里有限的一点“财富”,真怕人家狮子大开口。
?好容易捱到了山顶,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正当我攥着钱四处寻找老汉的时候,他儿子气喘吁吁跑过来,把背包水壶交给我。我还没来得及说声“谢谢”,就不见人影了。我又一次不可思议地傻站在原地。
?大家刚安顿下来,突然传来同行的一位老师得急病的消息。大家围堵在他房间门口探望着。只见这位老师脸色苍白,双目紧闭,呼吸急促,宾馆医务室的大夫观察了好一会儿,告诉我们山上的医疗条件极为有限,还是赶快送往山下的医院稳妥。一听说要下山,大家全傻了。搀?抬?抱?扛?大夫给我们支招,你们去找找泰山挑夫,或许他们有办法。
?我灵机一动,三步并作两步去找跟我同行的老汉。很快就在啃着大饼的民工人群中发现了他,我把紧急的情况向他说明,请求援助。我话音未落,他噌地站了起来,“快带路,救人要紧。”并约了三个同伴,借来—个床板和两床被子。他们让患病的老师铺盖着被子躺在床板上,用头上的布带连成长绳,把人紧紧地捆绑在床板上。四位民工每人把住一个角扛在肩上,准备出发。
?我放心了,赶忙向老师们筹集身上的零钱。四个民工出力,这工钱肯定不会少要。
?我拿着一小叠钞票找到老汉。
?“大叔,这一趟要多少劳务费?”
?“什么劳务费?”
?“就是工钱!”
?老汉严肃起来,紧绷着脸,说了四个字:救人要紧!
?我紧追他不放,把一沓钱塞在他手中。他瞪了我一眼,快速地抽出几张钱币,余下的一股脑儿塞在我上衣口袋里。“俺们留下一顿大饼钱,够了。”
?迎着扑面的热浪,他们急匆匆出发了。
?我下意识快速摁下相机快门,记录下这珍贵的瞬间。
?我仰天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只见蔚蓝的天际,已经透出一抹殷红的夕霞……
16. 文章首先写“我”登泰山之初路遇泰山挑夫艰难挑担上山,然后依次写了① ,② ,③ 三件事,从中“我”受到了深深的触动和震撼。
17. 文中两处划线句都是对泰山挑夫的描写,二者在内容和手法上有共同点,但表达的情感却有差异。请你结合这两处语句,作简要分析。
18. 请结合文章内容,围绕泰山挑夫的品质,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明提问的理由。
问题: 。
理由: 。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A 2.D 3.C 4.D 5.C 6.A
7.【答案】(1)记叙(2)描写(3)描写
8.【答案】(1)示例:近年来旅游业蓬勃发展,但旅游市场秩序混乱。(或:近年来,国内游人数增长迅速,新兴旅游方式不断涌现,但是旅游市场秩序混乱。)
(2)示例一:我支持正方观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能让人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获得真知,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示例二:我支持反方观点。外出旅游不仅增加父母的经济负担,而且同学之间关于旅游目的地的攀比也会滋长学生的虚荣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观点明确,理由表述合理即可)
二、课内精读
9.【答案】上山阶段,描绘山中奇景,重点写变幻的光影;下山阶段,叙述奇人奇事,重点写“车夫之王”。
10.【答案】因为天气灼热难当,而乘马车的和骑骡的游客“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又因为“花了钱坐车”,不愿意下车行走,不像“我们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所以作者认为他们“可怜可悯”。
11.【答案】我不赞同这种看法。作者这样写,把勃朗峰的绮丽景色和马车夫的惊人之举结合起来,既表现了当地的人文风情,又为游览平添了奇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拓展演练
12.一般人:温柔、朦胧、美丽的;李白:苍茫、雄浑、伤感的;我:圆得结实、明朗、直爽,不朦胧、不娇情;卢纶:悲壮、苍凉。
13.李白诗歌的雄浑与苍茫,让我明白了如何去面对坎坷,面对生活。
14.①“沐浴”一词,形象地表现林则徐纪念馆在月光的映衬下,更加的醒目、耀眼,暗示林则徐被发配新疆不屈精神给后人的启示,表达作者对他的敬佩与赞美。
②这个句子运用象征的写法,借月写人,表达了作者对西北拓荒者的无私奉献,西北人所特有的坚强精神的赞美。
15.自古以来那些征战、流放西北的人们,那些开发大西北的拓荒者们,面对恶劣的自然与生活条件,他们都表现出一种坚强与豪迈,他们守卫并开拓疆土,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精神是完美的、纯真的,引人注目的。
16. ①“我”了解泰山挑夫的劳动收入 ②泰山挑夫帮“我”带行李没收钱 ③泰山挑夫帮忙运送生病同事下山
17. 示例:两处都是抓住了泰山挑夫劳动时的外貌进行描绘。“黝黑”“驼弯”“流淌”刻画出他们负重爬泰山时的艰辛状态。第一处集中表达了对泰山挑夫的敬佩和由衷赞美之情,第二处则主要表达的是对他们的不理解。
18. 示例:问题: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文中两处“不可思议”的具体含义。
理由:文章两处提到了“不可思议”。第一处是当了解到一趟无比艰辛的劳动才挣几分钱时,“我”觉得非常不可思议;第二处是当挑夫为“我”拿行李却不收钱的时候,“我”觉得不可思议。泰山挑夫的所作所为与我的“世俗”想法形成了巨大反差,文章也正室通过这反差反衬了泰山挑夫勤劳、质朴、憨厚而纯朴的美好品质。提出这一问题,有助于由表及里地理解泰山挑夫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