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70.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1 20:5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八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裸露(luǒ)
砾石(lì)
气喘吁吁(yū)
B.棱角(lèng)
虔诚(qián)
接踵而至(zhǒng)
C.磅礴(bó)
诅咒(zǔ)
大煞风景(shà)
D.酝酿(niàng)
蠕动(rú)
鲜有人迹(xiǎn)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恭顺
帐篷
草坝子
接踵而至
B.
豁然
蔚蓝
大冰凌
穿流不息
C.
演译
凄凉
黧黑色
熠熠烁烁
D.
敦实
蜿蜓
羊皮袍
云遮雾障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来也不免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
B.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指破坏景观的种种行为)
C.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繁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震……(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D.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这里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
4.
下面文段横线上所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__________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__________,开始__________长江的故事。
A.辨别
渗出
讲述
B.辨别
流出
演绎
C.区别
流出
讲述
D.区别
渗出
演绎
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
B.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C.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
D.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
B.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
C.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D.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7.
展开联想仿写一句话,使之与前文构成排比句。
人在生命的旅途中,不能没有朋友的祝福。你的祝福如春天里的一缕微风,为我送来芬芳;如茫茫雾海中的一盏明灯,为我指明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我将带着你的祝福去搏击人生的风浪,拥抱美好的明天。
8.我校某班开展了“走进长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撷取瑰丽的长江文明,谱写长江新的篇章。请你参与并解决问题。
【探寻长江的文明】
(1)请你举出一个长江流域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
(2)请你写出一个发生在长江流域古战场的著名战役。
【走进长江的文化】
(3)写出有关长江的古诗词或民谣。(连续的两句)
(4)长江三峡众多的旅游文化景点,沉淀着厚重而博大的中华文化。请参照下列示例写出两个你最喜欢的旅游文化景点。
示例:亦真亦幻的丰都鬼城
【展望长江的未来】
(5)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黄河流失比是1∶1,而长江是3∶1,侵蚀大于流失。如果说长江流域也像黄河流域那样侵蚀一吨往长江流失一吨,那长江早就比黄河还要黄河了。
【材料二】2000年《长江片水资源公报》显示,长江流域工业、生活废污水排放量为233.9亿吨,比上年增加27亿吨,劣于Ⅲ类水标准。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26%,比1999年增加5%。
【材料三】长江第一份整体“体检”报告——《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显示:目前长江总体基本健康,局部不健康,近年来一直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报告在标题中将“保护”放在“发展”之前,强调对长江的保护,以扭转过去若干年整个社会在长江开发利用与保护治理关系上的旧有观念。
【材料四】来自各界的呼声一直未断。在“保护长江万里行”之后两年,两个出于不同目的的专家组在2006年对长江进行考察后,形成了一个呼吁改善长江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小高潮。
二、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它还不喜欢人们过于恭顺,在等待云散天晴的日子里,面对大家的恳求它不为所动;等到导演用粗话诅咒的那一天,它可就在蔚蓝的天幕下十分情愿地露了面。
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我用新近装备的柯尼卡拍彩照,使用标准镜头受限,没同时配起变焦镜头使我后悔了一辈子——拍一座完整的冰山,要退出很远。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
9.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大煞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虔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据说这方圣地并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冰塔林有哪些奇异的景观?
12.“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三、中考演练
【2020年北京市东城区初三(下)二模试题语文】
长江涛
刘泽民
①去庐山,绕道武汉,是因为与黄鹤楼有约。下了车,已到凌晨,虽然已是全身疲惫不堪,却还没点睡意。在候车室略事休息,就打听去黄鹤楼的车次及发车时间。
②夜色朦胧中就乘第一班车去了武汉港码头。草草地安顿了行装,匆匆地吃了早点,又急急地回到黄鹤楼的脚下。号称江南三大名楼的黄鹤楼渐渐地在晨曦中现出倩影。啊!不愧是江南名楼,那精美的造型,那橘黄色的色彩和谐出金碧辉煌古色古香的美,雄踞于蛇山之上,在摩天大楼林立的武汉三镇,依然给人鹤立鸡群的感觉。
③我怀着景仰而又热切的心情,踏着崔颢、李白们的足迹,登上了黄鹤楼。看过粉壁上的几首闪着熠熠光芒的诗,更觉这楼历史悠久,文采飞扬,不同凡响,确实是一颗璀燦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上。
④举目远眺,三镇奇景尽收眼底。也是老天作美,长烟一空,艳阳初照,晴川阁在绿树掩映中眉清目秀;汉阳树在林立的楼群间叠青淌翠;芳草萋萋的鹦鹉洲似乎被冷落了,可也历历在目。孟浩然的孤帆不见了,大概已去了烟波浩渺的扬州。雄伟壮观的江轮,穿梭在宽阔的江面上,雄浑的汽笛鸣奏着时代的雄伟豪迈。武汉长江大桥、二桥横跨南北,锁住一江澄碧。大桥如长虹卧波;二桥在淡蓝色的晨霭中不甘寂寞,耸起两个入云的铁肩,肩着两座金字塔型的剔透的山儿。
⑤江面波澜不惊,一江水无语东流。
⑥我卷在如五彩长龙的人流里,被裹挟着奔跑,终于进入江轮,真正投到朝思暮想的母亲河的怀抱。找好铺位,安顿了行装,又奔到甲板上。虽说是“波澜不惊”,也照样有涛。涛峰不高,不尖,呈沙丘状,瞬息万变。峰上有鳞状波纹,不甚清晰,也瞬息万变。江涛似乎怀着希冀,前呼后拥地奔腾着。
⑦到黄冈,耐着性子也坐不住了。苏轼的一词、二赋激荡着我的心,激起长江一样的涛。
⑧想到要见到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要领略那“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意境,真真有点不能自已。
⑨于是,江轮在光天化日下前行,没有苏子与客泛的舟儿,没有“出于东山之上”的月儿。那美妙的境界却在脑际幻化出来,天高气爽,苏子邀二三子,乘一叶扁舟,泛于曾“烟焰涨天”的大江之上,御爽爽清风,抱朗朗明月,“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酒酣兴浓中,有“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的扣舷而歌,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的半入青天半入云的余音袅袅,真是进了“羽化而登仙”的境界。苏子毕竟豁达,在“羡长江之无穷”的怅然之后,能将其变者与不变者透视,先哲出人生的至理,与“大江东去”的浩歌逸飞千古。
⑩江涛依旧,无“惊涛拍岸”的壮阔,无“卷起千堆雪”的雄奇!
?至九江,已过“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望浔阳江头,无殷殷红叶,无瑟瑟荻花;江边,更无仙乐缥缈中的小舟,倒有一高亭耸立于江畔,在如水的月光的笼罩下,露出飞檐翘角的俏丽。人说,那是白司马的琵琶亭。
?噫,那湓浦口的小舟,那青衫湿了的司马,那怀抱琵琶的商女,大概都在那神秘的亭里吧!
?耳旁似有韶音,一忽儿莺歌燕语,一忽儿如泉咽溪吟,一忽儿如珠落玉应……
?江涛依旧,凝神仄耳,却寂寂无声。
?大地淌出乳汁,一滴滴汇聚起来,成汩汩小溪,汩汩小溪汇聚起来,成浩浩大江。波涛是大江的脸面,是大江的风景。
?长江涛从唐古拉山汹涌而来,汹涌出一支豪壮的歌,汹涌出一幅奇丽的画儿。
?长江从洪荒时代汹涌而来,流过荒蛮,汹涌出文明。大浪淘沙,淘尽了芸芸众生,也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是一朵浪花,有的微而又微,有的银光灿灿,千万朵浪花前呼后拥,描绘出一幅辉煌、一幅灿烂、一部春秋!
?崔颢是哪朵?李白是哪朵?苏轼是哪朵……
?大江无语,回眸一笑,仍在滚滚向前!
(有改动)
13.
文章第③—?段写了作者以黄鹤楼为起点,沿长江东行,寻找诗文中景象时的所见所感。阅读这部分内容,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游踪及所寻
心情或感受
登黄鹤楼,寻崔颍、李白诗中景


激动、美妙
至九江,寻白居易诗中景

14.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第?段画线语句的理解。
15.
本文语言生动、典雅。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语言特点,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赏析。
瓢城古韵
张晓惠
①小雨淅沥,不要雨伞,不邀友伴,拂着如许的春风,静静悠悠地穿行在我们这座小城的老巷中。一条条老巷纵横交错如网络,幽静深邃似清谷。走进小巷,多半是为了这些小巷古朴而又儒雅的巷名:浠沧、集仙、板桥、文曲、纯化、儒学……
②从热闹的剧场路东西分别岔进,有数条小巷,这些三四米宽的小巷,两侧均是黛瓦青砖粉墙,人、车稀少,踏进这些静幽的小巷,就仿佛跨进了历史,踏进了流淌的岁月之河。有一些颓破的围墙上,摇曳着几株城市里罕见的狗尾巴草,旧式的木排门扣得紧紧地,门楣上垂着绿绿的苦艾,墙根暗绿的苔藓斑驳如枚枚古钱,向过往的行人诉说着小巷曾有的故事。任思绪随眼前的苦艾啊,苔藓啊,狗尾巴草流淌,一时就有些恍惚:这一条条古巷,哪一块石板上曾留下建安七子陈琳的足迹,哪一扇木门承接过施耐庵先生的叩击?小巷不语,春风不语,只有紧闭着的院门后传出一阵嬉笑声,一树粉白粉白的繁花从围墙内茂盛出一派明媚,是桃?是李?真想去叩一下那历经百年黑亮亮的木门,那来开门的是千年前扎髻的童子还是身着罗衫的丽娘?
③小巷两边的墙壁由无数的小青砖砌成,纹理整齐有如图书馆的书列,随便抽出一块,怕也是一本泛黄的线装书吧,这书上一定写满了繁体字,是唐诗宋词还是古乐府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春风春雨中,似听得范仲淹先生的吟哦,细若游丝又振聋发聩,这扑面而来的是宋朝的风还是明朝的雨?
④踩着百年的青砖路,抚着千年的汉代瓦,走着思着,一抬头,已到了清初著名书法家、爱国诗人宋曹(号射陵)先生的故居。进得门来,宋曹先生手执书卷,傲傲地立在玲珑古雅的庭院。先生当年读书谈艺的“蔬枰草堂”还在,先生挥毫舞墨的“流觞池”还在,会秋堂、桐引楼还在。小小的庭院雕梁画栋,抱水拥竹,奇石嶙峋,曲折有致。说是宋曹先生多次拒绝了做官,是在哪间屋檐下先生一次又一次冷落着朝廷的征召?自号“耕海潜夫”的射陵先生不语,只用深邃的眼神注视着红尘中来来往往的人们。
⑤顺着儒学街往南走,不多远右拐弯,就是南宋丞相陆秀夫的故居了。陆公祠不大,却是修葺得好。日寇的炮火,“文革”的动乱,小城人一直全心全意护佑着民族英雄的故居。仰止堂、浩然堂,简朴大气,空灵风雅。忠烈公陆秀夫的塑像屹立浩然堂间,七百多年前负幼帝(幼帝指南宋皇帝赵器)从容投海与国家共存亡的壮烈之举早已幻化成故乡人民心中永远的彩虹。祠内团团的绿树如烟弥漫,坪间的小花黄的、蓝的、白的素素地绽放。一枚完全风干了的柳叶盘旋飘落在大门外的石狮边上,在春阳里金亮亮的,泛溢出生命完全的辉煌,一如仰止堂上遒劲的“千载孤忠”四个大字,一如这祠间气节凛然不可侵犯的主人,在小城人的心中,散发着凝固又缕缕不绝的清香。
⑥小城的四周都是水,串场、蟒蛇、小牙河。俯瞰去,小城恰似一只倒扣在水中的瓢,因而小城又有瓢城之称。有了水,也就有了死心塌地的守护者——桥。北有北闸东有建军,南有南门桥西有登瀛。站在登瀛桥上,古传说中的八景之一“登瀛远眺”中的“红杏青帘柳外城”之景色,由于近年来日新月异的建设,已不复存在。只有桥下二千一百多年的串场河水日夜奔流不息。汽笛声声拉起,就在这千年古城泛起遍地新绿,小城更加波光潋滟,风雅灵动起来。
16.作者为什么说“踏进这些静幽的小巷,就仿佛跨进了历史,踏进了流淌的岁月之河”?
17.本文作者巧用问句传递出怎样的情感?试举一例分析。
18.揣摩并理解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春风春雨中,似听得范仲淹先生的吟哦,细若游丝又振聋发聩。
②一枚完全风干了的柳叶盘旋飘落在大门外的石狮边上,在春阳里金亮亮的,泛溢出生命完全的辉煌,一如仰止堂上遒劲的“千载孤忠”四个大字,一如这祠间气节凛然不可侵犯的主人,在小城人的心中,散发着凝固又缕缕不绝的清香。
19.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从修辞的角度选择你喜欢的句子作简要赏析。
20.结合全文,就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的句子,谈谈你得到的启示并阐明理由。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D
2.
A
3.B
4.
B
5.C
6.B
7.
【答案】
如沙漠里的一片绿洲/如夏天里的一阵细雨
为我带来希望/为我送来凉爽
8.【答案】(1)示例:河姆渡(文化)遗址。
(2)示例:①赤壁之战。②淝水之战。
(3)示例:①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示例:①神秘美丽的神女峰。②赤胆忠义的张飞庙。③临终托孤的白帝城。
(5)示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各界掀起了保护长江的高潮。(意思对即可)
二、课内精读
9.【答案】①损伤美好的景致。比喻败坏兴致。②指恭敬而有诚意的态度。
10.【答案】拍摄冰山时意外跌倒,导致尾椎骨折断、腰椎错位。
11.【答案】冰峰、冰河、冰凌、冰谷、冰山、冰洞等。
12.【答案】运用拟人修辞,表现对大自然亿万年来奇伟创造力由衷的赞叹以及人在自然奇景面前的渺小之感。
三、中考演练
【答案】13.
①景仰、热切
②到黄冈,寻苏轼词、赋中景
③美好、神秘
14.
答案示例:画线句以连续发问的形式,写出崔颢、李白、苏轼等如一朵朵浪花,已经融入历史的长河,难分彼此。无数个体组成整体,形成了美好的风景,创造了灿烂文明,推进了历史进程。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永不停息。
15.
示例一:本文语言生动。如第4段中以“眉清目秀”这个形容人容貌俊秀的词来形容艳阳初照、绿树掩映中的晴川阁,传神地表现出晴川阁的秀丽灵动:“如长虹卧波”的比喻,形象地写出武汉长江大桥优美的形态:“肩着两座金字塔型的剔透的山儿”中的“肩”字,生动地写出桥的造型特点,充满动态美。
示例二:本文语言典雅。如第4段中“芳草萋萋的鹦鹉洲似乎被冷落了,可也历历在目”一句,化用了崔颢《黄鹤楼〉中的诗句,写出了晴空丽日下鹦鹉洲明丽的景象;第6段中“虽说是‘波澜不惊’,也照样有涛”一句,引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语句,表现出江面波涛的状态;第11段中“无殷殷红叶,无瑟瑟荻花”,句式工整,韵律和谐,典雅优美。
16.【答案】作者行中思,思中行,小巷那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历史氛围、古色古香的建筑、儒雅灵秀的巷名,甚至那颓破的墙壁、斑驳的苔藓、迎风摇摆的狗尾巴草、旧式的木排门等等,无一不把作者的思绪拉回千百年前,“就仿佛跨进了历史,踏进了流淌的岁月之河”。
17,【答案】例句:“这一条条古巷,哪一块石板上曾留下建安七子陈琳的足迹,哪一扇木门承接过施耐庵先生的叩击?”此处问句并非求证答案,作者在探寻和瞻仰建安七子陈琳、施耐庵先生的过程中,抒发了对他们的追念、敬仰之情和对瓢城眷恋热爱的悠悠情思。
18.【答案】①“振聋发聩”写出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对后世的巨大警醒作用。②“缕缕不绝”写出了那种凛然的气节、忠贞的精神对后世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世代传承,经久不息。
19.【答案】例句:门楣上垂着绿绿的苦艾,墙根暗绿的苔藓斑驳如枚枚古钱,向过往的行人诉说着小巷曾有的故事。赏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苦艾”“苔藓”以人的情感,细腻生动地写出了小巷古韵,富有情趣。
例句:小巷两边的墙壁由无数的小青砖砌成,纹理整齐有如图书馆的书列,随便抽出一块,怕也是一本泛黄的线装书吧,这书上一定写满了繁体字,是唐诗宋词还是古乐府诗?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青砖比喻成泛黄的线装书,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古城小巷的悠久历史及文化韵味,表达了作者对瓢城深厚文化底蕴的赞美。
20.【答案】启示:保护城市历史遗迹,让城市古韵永存。理由:由于日新月异的建设让瓢城“登瀛远眺”中“红杏青帘柳外城”的美景不复存在,若不再珍视,甚至人为破坏,城市将失去宝贵的历史财富和悠悠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