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最后一次讲演》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最后一次讲演》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22 07:2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三课 最后一次讲演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蛮横(hèng) 协商(xié) 卑鄙无耻(bì)
B. 舆论(yú) 黎明(lí) 义愤填膺(yīng)
C. 卑劣(liè) 诬蔑(miè) 挑拨离间(jiàn)
D. 捶击(chuí) 赋予(fù) 和蔼可亲(ǎi)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鼓掌 屠杀 恐布 赋予
B.署假 蛮横 毒手 遭遇
C.卑污 无耻 政协 祈祷
D.疯狂 垮进 遭受 卑鄙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通过暗杀革命人士来维持独裁统治,这种卑鄙无耻的行径令人发指。
B.上课迟到了,他向老师报告后,忙偷偷摸摸地回到座位上。
C.这件事我做得光明正大,问心无愧。
D.反动派想通过谣言来挑拨离间、蛊惑人心。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
B.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C.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D.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
5.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
②暗杀了人,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
③无耻啊!无耻啊!
A.设问 引用 反复 B.反问 比喻 反复
C.反问 引用 反复 D.设问 比喻 反复
6.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句式,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句式: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
句式: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们完了,快完了!
句式: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句式: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演讲要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请你仿照画线句子,再续写两句富有激情的话。
我明白了一个演讲人的价值,就是要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我们要为实现人生梦想而演讲,为促进社会和谐而演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之,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演讲!
8.某校团委开展以“亮我青春风采”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下面是这次活动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为了扩大本次活动的影响,校团委准备设计一张海报。请你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为海报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为了组织好这次活动,校团委准备于4月25日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在校团委办公室召开各班团支部书记会议,布置活动相关事宜。请你提前两天拟写一则简短的书面通知。
(3)为了丰富活动内容,校团委准备举行“亮我青春风采”演讲比赛。下面是李强同学演讲稿的部分内容,请你按要求帮助他修改。
青春给予我们勇气,我们就要无畏地接受挑衅。世上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事,不管前面的困难有多大,阻力有多大,________________。我们是青春的拥有者,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勇气是号角,让等待观望的人信心满怀;勇气是强心剂,让精神萎靡的人焕发活力;勇气是激流,让徘徊犹豫的人勇往直前。
①文中存在用词不当的语病,可将“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②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过渡自然。
③文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9. 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语句。
(1)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2)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
10. 选文中的“他们”“你们”“我们”各指的是谁?
11. 试分析“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一句话的含意,并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12. 选文第二段列举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三、拓展演练
【2020年7月辽宁省鞍山市华育高新区学校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找到自己的“燃点”
宋威
①“超燃”“燃爆了”“燃曲”“燃文”“燃创意”……不知不觉间,“燃”成为流行词。什么是“燃”?雄浑激越的音乐、紧张刺激的赛事、精彩纷呈的电影、振奋人心的演讲……某种意义上,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事物,都可喻之为“燃”。
②人们欣赏“燃”、点赞“燃”,是因为“燃”代表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充满阳光的精气神。有人说,一个人就是一种能源,人的一生就是燃烧,就是能量的充分释放。【甲】的确,相较于通过外在刺激获得短暂的亢奋或一时的热情,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迸发源源不断的力量。
③如果心不想走,脚就不会出发。状态能否“燃”起来,取决于心灵的温度。生活中,一些人曲解“平淡是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些人自诩“无欲无求”,不重过程、不问结果,在得过且过中沉沦;一些人自以为“聪明绝顶”,偷奸耍滑、华而不实,变得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一些人盲信“佛系人生”,凡事“意思意思”就行,失去了进取的意志。种种颓靡状态,皆因心态消极、意志消沉。“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乙】
④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亮度”。即便是再平凡的个体,也有“燃”起来的可能。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当代愚公”黄大发只是一名普通村支书,却立志“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历时36 年,终于带领村民修成了一条绕三重大山、穿三道绝壁的万米水渠。“守岛英雄”王继才只是一名民兵哨所所长,却坚守开山岛 32 年,无论刺骨的寒风还是常年的孤独,都不曾让他退缩。状态的“燃”与否,无关职位高低、权力大小。站稳自己的位置,扛起自身的责任,哪怕只是微光,也能烛照一方。
⑤“燃状态”,也不一定有鲜花和掌声。相反,还可能伴随着苦、累、痛,包含着责任、担当、付出。【丙】走不出“舒适区”,吃不了苦头,迈不过沟坎,一遇困难挫折便垂头丧气、满腹牢骚,这样的人,是难以葆有持久热情与动力的。不禁想起一部记录真实创业故事的电影《燃点》。影片中,创业者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力进发,有的忙到抽不出时间见家人,有的每天睡眠时间少得可怜,有的事业坠入低谷……尽管充满痛苦、迷茫、徘徊,但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燃点”,有着为梦想不懈打拼的激情。一个人要想活成自己理想的样子,不正需要这样的奋斗姿态和价值追求吗?
⑥哲人有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积极进取、不懈奋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让自己“燃”起来吧。
(选自《人民日报评论》)
13.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4. 文章开头段有什么作用?
15. 第⑥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6. 下面这个句子,是从原文中摘出来的,如果还原到文中去,放在【甲】【乙】【丙】哪一处更合适?请简述理由。
心中揣着一团火,锐气才不会散,脚步才不会停。
17. 联系全文,谈谈该如何保持“燃状态”。
【2020年安徽省合肥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读书人是一个高贵的身份
鲁先圣
①在我们的社会中,究竟有多少个身份,恐怕谁都说不清楚。因为,不仅仅社会上的行业有多少难以说清,同一个行业里又因为岗位和职务的不同身份也千差万别。而且,就是具体到一个人,往往也有多个身份:在社会上一个身份,在家庭中一个身份,在朋友中一个身份等等。
②身份,是一个人的标志,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资本,更是一个人享有多少社会尊严的尺度。
③但是,不论有多少身份,我以为,读书人始终是一个高贵的身份。阅读使人拥有文化知识,能够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格,能够锤炼一个人的崇高情怀。而只有一个人具有了崇高品格的时候,才会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④一个读书人,就是一个对文化如饥似渴的人,其实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人整体素养的标志。一个拒绝阅读的人,是不可能有很高文化素养的。
⑤在现在的大学里,很多大学生每天仅仅限于自己专业的学习,而没有在社会文化方面加强自己的阅读。其实,他们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仅仅限于专业,自己不过就是一个接受了专业训练的文盲而已,自己不过是一个专业工具,那不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比如两个弹奏铜琴的人。两人同样拥有熟练的演奏技巧,一个是有着丰富文化知识的人,他在用钢琴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追求;一个却仅仅是个熟练的演奏者,他看重的仅仅是钢琴的技法。他们最后的区别是:前者成了伟大的钢琴家,后者仅仅是个钢琴演员。.
⑥很多海外的华人。现在最苦闷的事情就是他们的孩子对中华文明的一无所知。他们的孩子接受了良好的西方教育。过着优裕的生活,说着流利的外语,但是他们的内心却非常空虚。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了文化的归属感,没有作为一个读书人的那份深厚和优雅。说自己是华人,对于中华文化一无所知;说自己是外国人,自己又没有外国人的血统。我们所熟知的华人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就没有这样的困惑,因为他们都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修养,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是中华文明的一分子,他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祖国文明的渴望和追求。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开始从国内买了大量的国学书籍,让孩子补上国学的课,让孩子首先成为一个读书人。
⑦读书人往往不是为了一种目的而读书,因为那样的读书失去了读书的真味。黄山谷曾经说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说出了读书的真味精髓。读书人因读书而优雅,因读书而快乐,因读书而生出万千趣味。这样的读书人,抛却了世俗和功利。仅仅剩下一种美好而高贵的身份了。
18.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9. 为什么作者认为读书人是一个高贵的身份?请用原文回答。
20. 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读书人?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21. 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2. 下面对于文章的结构思路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②\⑧①⑤\⑥⑦ B. ①②\③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D. ①\②③④⑤\⑥⑦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 A 2.C 3.B 4.D 5.A
6. 【答案】(1)反问句。 当面责问特务,强烈谴责了反动派的残暴。
(2)祈使句。当面命令特务,揭露了反动派虚弱的本质,表现了自己大无畏的精神。
(3)感叹句。揭露了敌人的虚弱的本质,表达了对敌人的蔑视。
(4)反问句。 揭露了反动派的凶残与愚蠢。
7. 【答案】为激发爱国热情而演讲 为振兴中华民族而演讲
8.【答案】(1)【示例】张扬青春,放飞梦想(或:绽放青春,拥抱未来)
(2)
通 知
各班团支部书记:
校团委研究决定,将于4月25日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在校团委办公室召开各班团支部书记会议,布置“亮我青春风采”活动相关事宜,请大家准时参加。
校团委
4月23日
(3) ① 挑衅 挑战
②【示例】我们都要有义无反顾的勇气(意思对即可)
③将“提醒自己”后的“,”改为“:”
二、课内精读
9. (1)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强大力量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反动派正在做垂死挣扎,斗争将更加残酷。
10. “他们”是指暗杀李先生的反动派,“你们”是指特务们,“我们”是指作者及爱国民众。
11. 杀害李公朴吓不倒人民,会有更多的人不畏牺牲,起来斗争。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愤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12. 希特勒、墨索里尼都是反人民势力的代表,他们最后都被人民毁灭了,作者列举他们的事例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既给国民党反动派、特务们以沉重打击,又给了人民以信心,鼓舞了人民的斗志。
三、拓展演练
13. 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迸发源源不断的力量。
14. 文章开篇由流行词引出“燃”这个话题,并解释“燃”的含义,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5. 运用道理论证,作者引用哲人的话,强调每个人都应找到自己的“燃点”,并以奋斗的姿态,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16. 乙处;作者在此处引用名言,指出人生因为有了理解而火热。这个句子将理想比作“一团火”,生动形象地表述出人生因为理想而有了奋斗的动力。是对前句的有力支撑。
17. (1)首先要有理想,有梦想;(2)相信自己尽管平凡,也能发挥自己的作用;(3)遇到困难时要迎难而上,保持昂扬的斗志。(意思相近即可。)
18. 读书人是一个高贵的身份。
19. 阅读使人拥有文化知识,能够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格,能够锤炼一个人的崇高情怀。而只有一个人具有了崇高品格的时候,才会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敬,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20. 真正的读书人首先是一个对文化如饥似渴的人,而且应在社会文化方面加强自己的阅读,他们不是为了一种目的而读书,他们因读书而优雅,因读书而快乐,因读书而生出万千趣味。
21. 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把很多海外华人的孩子对中华文明的一无所知与李政道等华人科学家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修养进行对比,突出论证了加强文化阅读的重要,具体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2.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