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教学目标:1、认读8个生字,以及“冒昧、疏远、采访、寂寞、分析、飘飘然、行只影单、和睦相处、患难与共、受益匪浅、年少气盛、年逾古稀”等词语。 2、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3、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方法理解词句段的意思,感受依据问题、分段阅读、把握意思、准确回答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1.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2.了解柯岩其人。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二、指导阅读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2.交流: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你从中悟出了什么?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三、学习书信格式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A、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B、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设计理念】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别于其他传统课文,它由小学生张国强和大作家柯岩的信构成,形式新颖活泼,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由于这篇课文属于略读课文,因此本人在设计和对学生实施指导时,充分地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而且自读和指导的重点放在了柯岩老师的回信中。在学生自读理解的同时,引导、提示学生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自读课文。通过自读,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思并明白其中的道理。
2、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掌握书信的格式。
4、认识课文中的7个生字。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柯岩的资料(包括多媒体的图片材料),收集其他名人志士给少年儿童的书信。查字、词典并结合课文说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思。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和简介柯岩
1、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写过信吗?给谁写信?为什么写(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交流。没写过信的同学,可让其说说“你或者父母收到过别人的信吗?信中都说了些什么?”
2、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封书信,一封问一封回。
(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3、简介柯岩:
(如果是多媒体或图片资料,教师应进行播放)。
师: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大家拿出来看看(学生出示资料)。
柯岩,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已出版专著50余部,最著名的诗歌有《周总理,您在哪里》。
(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可以说得更丰富一些。)
4、说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思:
尺和寸放在一起,尺比寸长(老师或者学生出示它们各自的长度),但尺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了(出示比尺长的物体)。寸虽然很短,但寸和比它小的东西相比,它又显得长了(学生或老师出示比寸短的东西)。
(设计意图: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书信导入,能使学生对课文产生一种亲近感。通过展示课前准备的资料,既是对辛勤劳动了的同学的一个肯定和对大多数学生的激发,又帮助学生认识了柯岩,为深入自学作了一些铺垫。)
二、自读自悟
1、出示导读提示:
师:同学们,这是由两封书信组成的略读课文,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读懂这篇课文,并有所收获。自读的时候,下列问题或要求也许对同学们会有所帮助:
⑴ 张国强同学为什么要给柯岩老师写信?信中他叙述了哪些苦恼?
⑵ 柯岩老师是怎样帮助张国强分析原因的?柯岩老师在回信中还叙述了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这有什么作用?
⑶ 你明白了为什么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来作题目的原因了吗?
⑷ 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或者问题(请简要地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2、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学生自读的时候要给足时间,同时老师要参与其中并提示一些方法。
(设计意图:这篇略读课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重点在于让学生读懂信的内容。但作为四年级的学生,问题的引导是不可少的,因此老师与同学一道设计了一些引导题,而且有些引导题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问题⑷),这样,有利于满足不同的学生。)
三、交流讨论
可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再全班进行。交流中,老师要作一些精辟的概述和引导:
1、交流上面提到的几个问题:
交流时,要读(读有关的原文)和说(说自己的理解)结合,问题⑷是最能体现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所以要作必要的启迪和挖掘,但又要区别对待。
2、这封信对你有帮助吗?你妒嫉过别人吗?别人妒嫉过你吗?通过学习柯岩老师的回信你有什么想法?
有代表性的让学生交流,要尽可能的说得具体一点。
3、通过学习这两封信,看看书信在格式和语言上有什么要求?
(学生讨论后,教师可作适当归纳。)
⑴ 格式:
① 称呼(顶格写,后面加冒号,怎样称呼,依人而定,称呼下面加问候语)。
② 正文(将要叙述的事情和说的话写清楚,格式按常规的行为格式)。
③ 结语(单独一行并空两格写上祝语,内容因人而定)。
④ 写信人姓名和日期(信的正文的右下角,分两行写)。
⑵ 语言方面:
相当于与收信人进行面对面的说话,一般用你或者“您”,写给很多人的要用“你们”或“您们”。语言亲切与否,根据收信人和要叙述的事情决定。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中“交流讨论”的内容很多,但又很有必要,重点是交流对柯岩老师的回信的理解与收获。通过这个环节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帮助学生认识书信的格式。)
四、质疑拓展
1、质疑解惑: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不理解或者感到疑惑的地方。
2、拓展延伸:
⑴ 出示冰心的《寄小读者》或《再寄小读者》,鲁迅的《给颜黎民的信》(具体的内容略)。让学生读一读内容,看一看格式。
⑵ 练笔:
张国强收到并阅读了柯岩老师的回信以后,对他会有什么启发?他会打算怎么做?假如你就是张国强,围绕上述问题仔细想一想,然后给柯岩老师写封回信汇报一下,注意信的格式。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疑惑在不同的学生中是永远存在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安排这样一个环节。通过质疑不仅能帮助“疑”者,而且还能使大多数学生得到启迪。给柯岩老师再写封回信,既能促使学生再深入地读原文,又有益于学生实践书信的格式。)
【板书设计】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讨教:作文获奖──嫉妒、寂寞
从自身找原因
回复:
人上有人,天外有天
书信格式:1、称呼
2、正文
3、结尾
4、署名和日期
(设计意图:简单明了,同时,通过老师一笔一画的书写使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美观及其书写规律。)
【特别建议】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其训练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已经形成或者本单元获得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因此,我们也可以说,略读课文是课内检验或者巩固学生自主读书能力的重要凭借。所以,作为语文老师要敢于放手。针对这篇自读课文,在实施上设计者特别建议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明确本单元或者近几个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什么,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阅读的方法,这样有利于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和训练。二是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去读去思考。当然,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必要的提示和指导是不可少的。学生课内读书提倡有目标的自主性,反对无目标的自由化,无目标的“自主”不仅不能达到训练目标,还容易使学生养成漂浮的读书习惯。教师在阅读中的科学、合理的提示是阅读的方向而不是阅读的圈子。三是要进行有效的交流,有效的交流要做到四个适度:交流的内容适度,教师的指导适度,学习小组的形成适度,不同的学生目标的达成要适度。四是要注意拓展。在这个设计中,安排了读《再寄小读者》(或《寄小读者》)和《给颜黎民的信》以及帮张国强写封回信。这样安排,意在拓展学生的视野,因此不要作过多、过高的要求。最后一点建议是:因为书信中张国强遇到的事情在学生生活中较为普遍,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收获,以趋起到一定的启迪和教育作用。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学设计一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1.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
2.了解柯岩其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
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
教材分析: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别于其他传统课文,它由小学生张国强和大作家柯岩的信构成,形式新颖活泼,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由于这篇课文属于略读课文,因此本人在设计和对学生实施指导时,充分地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而且自读和指导的重点放在了柯岩老师的回信中。在学生自读理解的同时,引导、提示学生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自读课文。通过自读,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思并明白其中的道理。
2、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掌握书信的格式。
4、认识课文中的7个生字。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柯岩的资料(包括多媒体的图片材料),收集其他名人志士给少年儿童的书信。查字、词典并结合课文说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思。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和简介柯岩
1、导入:出示信封,问:这是什么?(提示学生:能说清楚些吗?它有什么作用?)板书:书信
2、师简要介绍书信:提起书信,我国很早就有一个成语——“鸿雁传书”,人们相隔遥远,不能见面时,就靠着书信来互通信息、表情达意。所以,还有一个成语——“见字如面”,见到那细密的文字,就像见到了写信的人。
3、板书课题: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由两封书信组成的课文,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齐读。
4、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关于课文中的两封书信,你有哪些了解?(学生可能说到一封是张国强同学写给柯岩老师的信,一封是柯岩老师的回信,相机板书:张国强 柯岩)相机提问:张国强是一个小学生,咱们都知道?你了解柯岩吗?简介柯岩:(如果是多媒体或图片资料,教师应进行播放)柯岩,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已出版专著50余部,最著名的诗歌有《周总理,您在哪里》。(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可以说得更丰富一些。)
5、作家柯岩在回信中引用了这句名言,单看字面,它是什么意思?
尺和寸放在一起,尺比寸长(老师或者学生出示它们各自的长度),但尺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了(出示比尺长的物体)。寸虽然很短,但寸和比它小的东西相比,它又显得长了(学生或老师出示比寸短的东西)。
6、这句话在课文中还有什么更深的含义?咱们一起来细细学习。
二、自读自悟
1、出示导读提示:
师:同学们,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自己读懂,并有所收获。自读的时候,下列问题或要求也许对同学们会有所帮助:
⑴ 张国强同学为什么要给柯岩老师写信?信中他叙述了哪些苦恼?
⑵ 柯岩老师是怎样帮助张国强分析原因的?柯岩老师在回信中还叙述了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这有什么作用?
⑶ 你明白了为什么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来作题目的原因了吗?
⑷ 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或者问题(请简要地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2、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学生自读的时候要给足时间,同时老师要参与其中并提示一些方法。
三、交流讨论
可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再全班进行。交流中,老师要作一些精辟的概述和引导:
1、交流上面提到的几个问题:
交流时,要读(读有关的原文)和说(说自己的理解)结合,问题⑷是最能体现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所以要作必要的启迪和挖掘,但又要区别对待。
2、这封信对你有帮助吗?你妒嫉过别人吗?别人妒嫉过你吗?通过学习柯岩老师的回信你有什么想法?
有代表性的让学生交流,要尽可能的说得具体一点。
3、通过学习这两封信,看看书信在格式和语言上有什么要求?(学生讨论后,教师可作适当归纳。)
⑴ 格式:
① 称呼(顶格写,后面加冒号,怎样称呼,依人而定,称呼下面加问候语)。
② 正文(将要叙述的事情和说的话写清楚,格式按常规的行为格式)。
③ 结语(单独一行并空两格写上祝语,内容因人而定)。
④ 写信人姓名和日期(信的正文的右下角,分两行写)。
⑵ 语言方面:
相当于与收信人进行面对面的说话,一般用你或者“您”。语言亲切与否,根据收信人和要叙述的事情决定。
四、质疑拓展
1、质疑解惑: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不理解或者感到疑惑的地方。
2、拓展延伸:
⑴ 出示冰心的《寄小读者》或《再寄小读者》,鲁迅的《给颜黎民的信》。让学生读一读内容,看一看格式。
⑵ 练笔:
张国强收到并阅读了柯岩老师的回信以后,对他会有什么启发?他会打算怎么做?假如你就是张国强,围绕上述问题仔细想一想,然后给柯岩老师写封回信汇报一下,注意信的格式。
板书设计: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咨询:作文获奖──嫉妒、寂寞
从自身找原因
回复:
人上有人,天外有天
书信格式:1、称呼
2、正文
3、结尾
4、署名和日期
附:
(一)《寄小读者》冰心
小朋友:
离青山已将十日了,过了这些天湖海的生涯,但与青山别离之情,不容不告诉你。
美国的佳节,被我在病院中过尽了!七月四号的国庆日,我还想在山中来过。山中自然没有什么,只儿童院中的小朋友,于黄昏时节,曾插着红蓝白三色的花,戴着彩色的纸帽子,举着国旗,整队出到山上游行,口里唱着国歌,从我们楼前走过的时候,我们曾鼓掌欢迎他们。
那夜大家都在我楼上话别,只是黯然中的欢笑。——睡下的时候,我忽然觉得上下的衾单上,满了石子似的多刺的东西,拿出一看,却是无数新生的松子,幸而针刺还软,未曾伤我,我不觉失笑。我们平时,戏弄惯了,在我行前之末一夜,她们自然要尽量的使一下促狭。
大家笑着都奔散了。我已觉倦,也不追逐她们!只笑着将松子纷纷的都掠在地下。衾枕上有了松枝的香气!怪不得她们促我早歇,原来还有这一出喜剧!我卧下,只不曾睡,看着沙穰(ráng)村中喷起一丛一丛的烟火,红光烛天。今天可听见鞭炮了,我为之怡然。
第二天早起,天气微阴。我绝早起来,悄然的在山中周行。每一棵树,每一丛花,每一个地方,有我埋存手泽之处,都予以极诚恳爱怜之一瞥。山亭及小桥流水之侧,和万松参天的林中,我曾在此流过乡愁之泪,曾在此有清晨之默坐与诵读,有夫人履——和露之采撷,曾在此写过文章与书函。沙穰在我,只觉得弥漫了闲散天真的空气。
黄昏时之一走,又赚得许多眼泪。我自己虽然未曾十分悲惨,也不免黯然。女伴们雁行站在门边一一握手,纷纷飞扬的白巾之中,听得她们摇铃送我,我看得见她们依稀的泪眼,人生奈何到处是离别?
车走到山顶,我攀窗回望,绿丛中白色的楼屋,我的雪宫,渐从斜阳中隐过。病因缘从今斩断,我倏忽的生了感谢与些些“来日大难”的悲哀!
我曾对朋友说,沙穰如有一片水,我对她的留恋,必不止此。而她是单纯真朴,她和我又结的是护持调理的因缘,仿佛说来,如同我的乳母。我对她之情,深不及母亲,柔不及朋友,但也有另一种自然的感念。
沙穰还彻底的予我以几种从前未有的经验如下:
第一是“弱”。绝对的静养之中,眠食稍一反常,心理上稍有刺激,就觉得精神全隳,温度和脉跃都起变化。我素来不十分信“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尤往往从心所欲,过度劳乏了我的身躯。如今理会得身心相关的密切,和病弱扰乱了心灵的安全,我便心诚悦服的听从了医士的指挥。结果我觉得心力之来复,如水徐升。小朋友中有偏重心灵方面之发展与快意的么?望你听我,不蹈此覆辙!
第二是“冷”。冷得真有趣!更有趣的是我自己毫不觉得,只看来访的朋友们的瑟缩寒战,和他们对于我们风雪中户外生活之惊奇,才知道自己的“冷”。冷到时只觉得一阵麻木,眼珠也似乎在冻着,双手互握,也似乎没有感觉。然而我愿小朋友听得见我们在风雪中的欢笑!冻凝的眼珠,还是看书,没有感觉的手,还在写字。此外雪中的拖雪橇,逆风的游行,松树都弯曲着俯在地下,我们的脸上也戴上一层雪面具;自膝以下埋在雪里。四望白茫茫之中,我要骄傲的说,“好的呀!三个月绝冷的风雪中的驱驰,我比你们温炉暖屋,‘雪深三尺不知寒’的人,多练出一些勇敢!”
夜中月明,寒光浸骨,双颊如抵冰块。月下的景物都如凝住,不能转移。天上的冷月冻云,真冷得璀璨!重衾如铁,除自己骨和肉有暖意外,天上人间四围一切都是冷的。我何等的愿在这种光景之中呵,我以为惟有鱼在水里可以比拟。睡到天明,衾单近呼吸呵气处都凝成薄冰。掀衾起坐,雪纷纷坠,薄冰也迸折有声。真有趣呵,我了解“红泪成冰”的词句了。
第三是“闲”。闲得却有时无趣,但最难得的是永远不预想明日如何。我们的生活如印板文字,全然相同的一日一日的悠然过去。病前的苦处,是“预定”,往往半个月后的日程,早已安排就。生命中,岂容有这许多预定,乱人心曲?西方人都永远在预定中过生活,终日匆匆忙忙的,从容宴笑之间,往往有“心焉不属”的光景。我不幸也曾陷入这种旋涡!沙穰的半年,把“预定”两字,轻轻的从我的字典中删去,觉得有说不出的愉快。
“闲”又予我以写作的自由,想提笔就提笔,想搁笔就搁笔。这种流水行云的写作态度,是我一生所未经,沙穰最可纪念处也在此!
第四是“爱”与“同情”。我要以最庄肃的态度来叙述此段。同情和爱,在疾病忧苦之中,原来是这般的重大而慰藉!我从来以为同情是应得的,爱是必得的,便有一种轻藐与忽视。然而此应得与必得,只限于家人骨肉之间。因为家人骨肉之爱,是无条件的,换一句话说,是以血统为条件的。至于朋友同学之间,同情是难得的,爱是不可必得的,幸而得到,那是施者自己人格之伟大!此次久病客居,我的友人的馈送慰问,风雪中殷勤的来访,显然的看出不是敷衍,不是勉强。至于泛泛一面的老夫人们,手抱着花束,和我谈到病情,谈到离家万里,我还无言,她已坠泪。这是人类之所以为人类,世界之所以成世界呵!我一病何足惜?病中看到人所施于我,病后我知何以施于人。一病换得了“施于人”之道,我一病真何足惜!
“同病相怜”这一句话何等真切?院中女伴的互相怜惜,互相爱护的光景,都使人有无限之赞叹!一个女孩子体温之增高,或其他病情上之变化,都能使全院女伴起了吁嗟。病榻旁默默的握手,慰言已尽,而哀怜的眼里,盈盈的含着同情悲悯的泪光!来从四海,有何亲眷?只一缕病中爱人爱己,知人知己之哀情,将过些异国异族的女孩儿亲密的联在一起。
谁道爱和同情,在生命中是可轻藐的呢?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初病时曾戏对友人说:“假如我的死能演出一出悲剧,那我的不死,我愿能演一出喜剧!”在众生的生命上,撒下爱和同情的种子,这是否演出喜剧呢,我将于此下深思了!
总之,生命路愈走愈远,所得的也愈多。我以为领略人生,要如滚针毡,用血肉之躯去遍挨遍尝,要它针针见血!离合悲欢,不尽其致时,觉不出生命的神秘和伟大。我所经历真不足道!且喜此关一过,来日方长,我所能告诉小朋友的,将来或不止此。
屋中有书三千卷,琴五六具,弹的拨的都有,但我至今未曾动它一动。与水久别,此十日中我自然尽量的过湖畔海边的生活。水上归来,只低头学绣,将在沙穰时淘气的精神,全部收起。我原说过,只有无人的山中,容得童心的再现呵!
大西洋之游,还有许多可纪。写的已多了,留着下次说罢。祝你们安乐!
冰 心
一九二四年七月十四日,默特佛。
(二)《给颜黎民的信》鲁迅
颜黎民君:
昨天收到十日来信,知道那些书已经收到,我也放了心。你说专爱看我的书,那也许是我常论时事的缘故。不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胡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譬如说罢,古人看见月缺花残,黯然泪下,是可恕的,他那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当然不明白这是自然现象。但如果现在的人还要下泪,那他就是胡涂虫。不过我向来没有留心儿童读物,所以现在说不出那些书合适,开明书店出版的通俗科学书里,也许有几种,让调查一下再说罢。
其次是可以看看世界旅行记,籍此就知道各处的人情风俗和物产。我不知道你们看不看电影;我是看的,但不看什么“获美”“得宝”之类,是看关于菲洲和南北极之类的片子,因为我想自己将来未必到菲洲或南北极去,只好在影片上得到一点见识了。
说起桃花来,我在上海也看见了。我不知道你到过上海没有?北京的房屋是平铺的,院子大,上海的房屋却是直叠的,连泥土也不容易看见。我的门外却有四尺见方的一块泥土,去年种了一株桃花,不料今年竟也开起来,虽然少得很,但总算已经看过了罢。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
我的信如果要发表,且有发表的地方,我可以同意。我们不是没有说什么不能告人的话么?如果有,既然说了,就不怕发表。
临了,我要通知你一件你疏忽了的地方。你把自己的名字涂改了,会写错自己名字的人,是很少的,所以这是告诉了我所署的是假名。还有,我看你是看了《妇女生活》里的一篇《关于小孩子》的,是不是?
就这样的结束罢。祝
你们好。
鲁迅
四月十五夜